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MAKO机器人辅助下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伴有严重内翻畸形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采用MAKO机器人辅助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内翻畸形>20°或伴有严重关节外畸形的膝骨关节炎患者13例(16膝),其中关节内畸形15膝,关节外畸形1膝,年龄50~80岁,平均(65.1±8.8)岁。记录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假体位置、冠状面下肢力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评估患者遗忘关节评分(FJS)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0个月,平均(6.5±2.5)个月,手术时长(95±7)min,术中出血量(23±5)ml,假体位置:胫骨平台内翻0.13°±0.34°,胫骨平台后倾2.75°±0.86°,股骨假体屈曲3.13°±1.45°,股骨假体外旋2.38°±1.20°,股骨假体内翻2.28°±1.00°,冠状面下肢力线内翻3.63°±1.50°,膝关节屈曲9.38°±2.78°。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1例出现下肢肌间静脉血栓。至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75.9°±11.4...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关节活动度(ROM)的分析,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标准型和形态特异型假体的早期临床结果差异.方法 以2012年2月至2012年8月接受美国Wright医疗技术公司Advance系列膝关节假体置换术的39例(45膝)骨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例(6膝),女性34例(39膝).根据术中使用假体的设计类型分为两组:19例(21膝)接受形态特异型假体(Stature假体组),20例(24膝)接受标准型假体(MP假体组).假体类型选择依据:如果术中股骨髁远端或滑车区域出现假体突出,选用形态特异型假体,否则选用标准型假体.结果 总体样本中Stature假体使用率为46.7%(21膝∶45膝).Stature假体组和MP假体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7.4个月和6.7个月,均未出现膝前疼痛、关节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两组KSS分别为平均176.9±12.64分和174.4±13.87分,ROM分别为平均122.9°±10.30°和119.7°±7.60°;KSS平均改善值分别为98.60±24.98分和95.47±22.85分,ROM平均改善值分别为14.74°±10.18°和12.62°±9.57°,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与标准MP假体相比,Stature假体有助于提高骨骼-假体匹配性及改善假体边缘突出现象,尤其是在中国女性患者,但并未提供更好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单半径假体与多半径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8—2016-05诊治的60例严重膝关节骨关节炎,30例采用单半径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单半径组),30例采用多半径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多半径组)。比较2组术后1、3、6个月膝关节屈曲90°时膝前痛VAS评分,以及术后2年KSS膝评分、KSS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6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5(4.2±1.4)年,单半径组术后1、3、6个月膝关节屈曲90°时膝前痛VAS评分,术后2年的KSS膝评分、KSS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优于多半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相比于多半径假体,单半径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术后疼痛更轻、膝关节活动度更大、功能恢复更好等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髁限制性膝关节假体在膝骨关节炎严重内翻畸形合并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12例骨性关节炎严重膝内翻畸形合并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行髁限制性膝关节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资料,术前负重位膝内翻畸形平均34°,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为非包容性,依据AORI分型为Ⅱ、Ⅲ型,采用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系统评估膝关节功能,包括膝评分和膝功能评分。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6~18个月,平均13个月,KSS膝评分和膝功能评分从术前(19.5±4.2)分、(16.2±5.4)分提高到术后(87.7±5.6)分、(85.4±8.3)分,分析术前及术后KSS膝评分及膝功能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髁限制性膝关节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是治疗膝骨关节炎严重内翻畸形合并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的有效方法,术中采取适度的软组织松解及正确的截骨,针对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选用组合式金属垫块及假体延长柄,适度增加关节的限制性,可以转移力学负荷,增加假体的稳定性,最终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外翻畸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对18 例(25膝)严重膝外翻患者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前X线测量股胫角(femorotibial angle,FTA),检查膝关节活动度,进行HSS评分.手术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选择性的外侧软组织松解、安装后稳定型假体或半限制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测量FTA角,术后定期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行HSS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FTA角由术前的25.5°(18°~39°)降低至4.7°(1°~8°);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72.1°(67°~95°)提高到107.3°(100°~120°);HSS评分由术前的24.5分(16~38分)提高到89.3分(84~9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严重膝外翻畸形的患者,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选择性的外侧软组织松解、安装后稳定型的假体或半限制型假体实施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膝关节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严重膝外翻畸形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方法.[方法]2008年6月~2010年3月,15例(18膝)严重膝外翻患者,术前X线测量FTA角,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且使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价标准KSS评分及功能评分.手术方法采用髌旁外侧入路、针对性截骨、选择性的外侧软组织松解、安装限制性小的假体或非限制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测量FTA角,术后定期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行KSS评分及功能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8个月.FTA角由术前的27.0°(20°~35°)降低至4.5°(0°~9°);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79.4°(70°~90°)提高到109.7°(100°~120°);KSS评分由术前的28.9分(15~40分)提高到88.7分(85~95分),功能评分由术前的23.0分(0~40分)提高到89.1分(85~95分);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所有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外翻畸形基本得到纠正,所有病例术后无明显疼痛,行走及上下楼梯等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说明对于严重膝外翻畸形的患者,采用髌旁外侧入路、针对性截骨、选择性的外侧软组织松解、安装限制性小的假体或非限制型假体实施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从而明显改善患者膝关节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严重膝外翻患者39例(43膝)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选择性的外侧软组织松解、安装后稳定型假体或半限制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前后测量股胫角(FTA)、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行KS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2个月。FTA由术前的17°~38°(26.3°±2.3°)降低至1°~7°(4.2°±1.6°),P0.05;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62°~91°(63.7°±4.1°)提高到102°~120°(106.9°±5.1°),P0.05;KSS评分由术前的17~39(23.8±2.5)分提高到83~97(88.6±4.1)分,P0.05。结论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选择性的外侧软组织松解、安装后稳定型假体或半限制型假体实施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外翻畸形的患者,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患者膝关节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髌外侧小切口辅助麻醉下手法松解治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膝关节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6周内)发生膝关节僵硬的患者行髌外侧小切口辅助麻醉下手法松解。其中男性3例,女性7例;术前膝关节平均活动度为(74.4±9.44)°(60°~85°),平均年龄(72.8±7.18)岁(59~81岁)。排除因感染、假体松动、假体位置不良等明确原因导致术后关节僵硬的患者。术中给予蛛网膜下腔麻醉,反复、柔和、持续地对膝关节进行手法松解,结合髌外侧小切口,使其达到最大的活动度。采用KSS评分对膝关节术前及术后功能进行评价。结果平均随访(2.6±1.04)年(1~4年),术中能达到的平均活动度为(112.5±9.20)°(100°~125°),末次随访时平均活动度为(105±6.97)°(95°~115°)。KSS评分从术前平均69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平均82分。术前术后K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0,P〈0.01)。结论髌外侧小切口辅助麻醉下手法松解是治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发生膝关节僵硬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通过早期治疗,能显著改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ACCK髁限制性假体在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使用ACCK髁限制性假体初次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复杂膝关节畸形患者35例(40膝)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等状况,随访12~24个月,于术前、末次随访测量膝关节活动度,评价膝关节VAS疼痛评分、HSS功能评分及KSS临床与功能评分。[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90.23±6.41) min(75~105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679.47±76.42) ml(435~1 390 ml)。术后胫骨后倾角(6.68±1.53)°,冠状胫骨角(91.02±1.48)°,冠状股骨角(90.05±1.51)°,髋膝踝角度(179.66±1.49)°。随访期内无关节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骨溶解、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膝关节屈伸活动度、VAS评分、HSS评分及KSS评分均显著优于术前(P<0.001)。[结论]在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ACCK髁限制性假体临床疗效显著,术后膝关节疼痛明显缓解,关节功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54例57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了全膝关节置换术,37膝选用北京爱康宜诚AK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20膝选用瑞士普鲁斯公司后稳定性假体。结果本组54例57膝,随访1~7年,平均2.5年,按KSS膝关节评分标准,临床评分为65~99分(平均83分),功能评分65~90分(平均80分),优良率达96.5%。结论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假体的设计以及手术医师的经验和技术水平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旋转平台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9例患者93膝行TKA,采用正中切口髌旁内侧入路,安装假体,膝关节均未进行髌骨置换.术后复查X线片观察假体固定情况,采用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KSS评分)评定膝评分及膝功能评分,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平均随访时间(33.61±7.34)个月(24~48个月).末次随访时,关节总活动度明显增加,由术前68.76°增加至术后107.53°(P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复杂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采用股直肌斜切辅助显露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7年5月,采用股直肌斜切辅助显露的19例(29膝)复杂TKA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13膝),女10例(16膝);年龄34~66岁,平均50.2岁。强直性脊柱炎4例(8膝),类风湿性关节炎5例(7膝),膝关节骨关节炎10例(14膝)。病程8~15年,平均10.9年。Kellgren-Lawrence Ⅲ级12膝,Ⅳ级17膝。患者膝关节活动度为(19.86±7.23)°,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临床评分(47.86±11.26)分、功能评分(15.52±11.21)分。术后随访纳入并发症、膝关节活动度、KSS评分、伸膝迟滞发生情况及假体松动情况。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5~39个月,平均30.3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活动度为(91.03±7.30)°,KSS临床评分为(83.62±9.99)分、功能评分为(66.38±7.89)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膝出现伸膝迟滞,分别迟滞10°、10°、15°。X线片复查未见假体位置不良、松动及病理性透亮线。结论复杂TKA中采用股直肌斜切能有效显露膝关节术野,减少髌腱撕脱、髌骨骨折以及股四头肌肌腱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采用Krackow肌腱缝合法修复切断的股直肌有利于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及恢复,而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杨傲飞  何承建  王庆  蔡贤华 《骨科》2012,3(2):83-87
目的对创伤性膝关节炎患者采用微创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术后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4月~2009年3月采用微创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创伤性膝关节炎共22例22膝,根据KSS评分标准,对术后随访患者进行评分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22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36.0~71.0个月,平均48.6个月,未出现手术切口感染、膝关节假体松动、下沉等相关并发症。在最终的随访中,膝关节评分82~99分,平均90分;功能评分78~94分,平均85分;膝关节屈曲度95°~130°,平均115°;膝关节伸直度0°~5°,平均3°。结论对于创伤性膝关节炎患者,采用微创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术后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治疗严重膝关节畸形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严重膝关节畸形36例(48膝)。使用HSS评分标准评估分析术前、术后膝关节功能及术后疼痛、膝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情况。43膝采用后稳定型人工全膝关节假体,5膝采用CCK型人工全膝关节假体。结果术后早期均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下肢力线良好。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HSS评分术前为(41±5.3)分,术后6个月为(87.7±6.5)分。手术优良率为83.3%。患者疼痛、功能方面及活动度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对严重膝关节畸形的治疗效果满意。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膝内翻畸形患者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力线分布与近期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自2016年12月至2018年3月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87例(101膝),男21例(25膝),女66例(76膝);年龄51~85(67.6±7.0)岁。根据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髋膝踝角(hip knee ankle angle,HKA)不同分为4组:中立位组(A组),-3°≤HKA≤3°,50膝;轻度内翻组(B组),3°HKA6°,20膝;严重内翻组(C组),HKA≥6°,20膝;外翻组(D组),HKA-3°,11膝。比较4组患者术前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侧别、术前及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al Score,KSS),并分别比较术后股骨、胫骨假体力线分布与近期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8.4±4.0)个月。4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HSS、KSS评分均较术前提高(P0.001)。4组患者术后末次随访HSS、KS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评分优于C、D两组(P0.05),B组评分优于C、D两组(P0.05),A、B两组间以及C、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假体力线在±3°以内组评分优于3°以外组(P0.05),胫骨假体力线在±3°以内组评分较3°以外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内翻型骨关节炎患者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近期临床疗效与下肢力线分布有关,力线轻度内翻位分布可获得与中立位相似的近期临床疗效,股骨假体力线分布与初次膝关节置换术后近期临床疗效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压力感受器张力测试系统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30例行膝关节置换术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根据软组织平衡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15例)使用压力感受器张力测试系统进行软组织平衡,对照组(15例)采用间隙平衡技术进行软组织平衡。比较两组术后1年的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关节活动度、KSS临床与功能评分、人工关节被遗忘指数评分。结果 30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术后12个月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关节活动度、KSS临床与功能评分、人工关节被遗忘指数评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 0. 05)。两组均无切口感染及假体松动、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压力感受器张力测试系统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能更精确地恢复膝关节的软组织平衡,从而更好地恢复膝关节的功能以及活动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术治疗单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采用单髁置换术治疗。结果手术时间80~120(92±9.89)min,出血量130~325(206±45.74)ml,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未发生手术并发症。18例均获随访,时间12~25个月。KSS膝评分:优9例,良6例,中3例;KSS功能评分:优9例,良5例,中4例。膝关节KSS评分、WOMAC评分和膝关节活动度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胫角角度有改善。结论单髁置换术治疗单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是创伤小、效果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外翻膝中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08年9月,对14例16个外翻膝行膝前正中、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外侧软组织松解,后方稳定型假体或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回顾性研究.患者男3例,女11例,平均年龄60.5岁(45~77岁).经过随访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屈伸活动度、KSS评分、膝关节X线情况来评估手术临床效果.[结果]术后平均随访42个月(24~54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度由术前平均82°(伸直0°~屈曲120°)提高到术后120°(伸直0°~屈曲150°);KSS评分:临床评分由术前平均43分(10~65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3.9分(70~100分),功能评分由术前平均52.9分(30~70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9.3分(75~100分);胫股角由术前平均16.5°(8°~30°)改善纠术后平均7°(5°~10°),膝外翻畸形得到良好的矫正.随访中无深静脉血栓、膝关节感染、髌骨半脱位或脱位并发症发生.[结论]膝前正中、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外侧软组织松解,后方稳定型假体或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的TKA治疗外翻膝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保留后交叉韧带假体(CR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骨关节炎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56例(64膝)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采用CR假体进行TKA。比较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术后2年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HSS评分。结果 56例TKA患者均恢复满意,且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无一例出现感染、松动及异响。患者术后膝关节疼痛、功能和活动度方面均有明显改善。HSS评分由术前的34~48(41.00±4.34)分提高到术后2年的68~97(86.50±7.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优46膝,良16膝,可2膝,优良率96.9%。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34°~90°(61.93°±18.22°)提高到术后2年的117°~130°(122.17°±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R假体TKA对治疗膝骨关节炎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屈膝的因素,提高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屈曲活动度。方法:自2005年3月-2010年3月,随访112例患者136膝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k—ty,TKA),男42例57膝,女70例79膝:年龄35~79岁,平均64.9岁。膝关节骨关节炎94膝,类风湿关节炎18膝。膝内翻畸形98膝(平均12.8±3.1),膝外翻畸形14膝(平均5.10±2.4),屈曲畸形3l膝(平均15.6±2.1)。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术前活动度为61°-135°,平均110.5°;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41°~120°,平均85.5°。手术均采用Zimmer高屈曲度全膝关节假体。临床疗效以HSS评分为标准,根据影像学资料评估膝关节假体位置、下肢力线以及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112例患者136膝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术前HSS平均(69.6±7.4)分,术后平均(90.9±6.7)分。优86膝,良18膝,可4膝,差4膝,优良率为92.6%。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98.5°,改善至术中平均125.4°,终末随访时平均121.5°。结论:患者术前活动度、手术技术、特殊的假体设计以及积极的术后锻炼都是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屈曲度的重因素,尤其是手术技术。但既往有膝关节手术史、肥胖等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活动度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