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欣  雷孝勇  康大为 《中国骨伤》2023,36(11):1036-1040
目的:构建评估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患者术后假体周围发生骨折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9年2月行THA患者538例为研究对象,男318例,女220例,年龄40~60(50.79±6.37)岁。根据对所有行THA患者跟踪随访3年的结果,将其分为无骨折组506例和骨折组32例。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行THA患者术后假体周围发生骨折的影响因素;构建行THA患者术后假体周围发生骨折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评估该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区分度。结果:骨折组行THA患者中存在骨质疏松状态、有外伤史、有髋关节翻修占比高于无骨折组(P<0.05),骨水泥型假体占比低于无骨折组(P<0.05)。骨质疏松状态[OR=4.177,95%CI(1.815,9.617),P<0.05],外伤史[OR=7.481,95%CI(3.104,18.031),P<0.05],髋关节翻修[OR=11.371,95%CI(3.220,40.153),P<0.05]是影响行THA患者术后假体周围发生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骨水泥型假体[OR=0.067,95%CI(0.019,0.236),P<0.05]是影响行THA患者术后假体周围发生骨折的独立保护因素。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 χ2=7.864,P=0.325。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估行THA患者术后假体周围发生骨折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92,敏感度为87.5%,特异性为77.7%。结论:本研究构建的行THA患者术后假体周围发生骨折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区分度较好,有益于临床预测行THA患者假体周围是否发生骨折,为进行个体化预防骨折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 肌肉减少症可导致机体四肢功能障碍、生活质量下降、死亡等不良事件风险增加。关于肌肉减少症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患者影响的研究较少,结论也不一致。本研究系统评价肌肉减少症对接受PD术患者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以期通过有效干预来改善临床结局。方法 利用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6月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和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14项研究,共计2 198例患者,其中肌肉减少症组737例,非肌肉减少症组1 461例,均为队列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手术时间和伤口感染、尿路感染、胆汁漏、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与非肌肉减少症组患者比较,肌肉减少症组患者术前BMI(WMD=-1.22,95% CI=-1.82~0.62,P<0.001)、术前白蛋白水平(WMD=-0.30,95% CI=-0.41~0.19,P<0.001)均较低;术中出血量较多(WMD=88.12,95% CI=6.94~169.31,P<0.05);术后总体并发症(OR=3.53,95% CI=2.52~4.94,P<0.001)、Clavien-Dindo ≥3级并发症(OR=1.57,95% CI=1.17~2.12,P=0.003)、菌血症(OR=4.46,95% CI=1.42~13.98,P=0.01)、肺炎(OR=2.07,95% CI=1.31~3.25,P=0.002)、胰瘘(OR=1.34,95% CI=1.05~1.72,P=0.02)发生率较高;住院时间延长(OR=3.18,95% CI=1.97~4.39,P<0.001),病死率增加(OR=3.17,95% CI=1.55~6.50,P=0.002)。结论 PD术患者术前合并肌肉减少症的比例较高。合并肌肉减少症对患者的临床结局有不利影响,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3.
张晋  杨自权 《中国骨伤》2022,35(5):484-490
目的:系统评价氨甲环酸和ε-氨基己酸在全髋关节置换术 (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 及全膝关节置换术 (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 中的止血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20年7月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VIP)数据库发表的比较氨甲环酸和ε-氨基己酸治疗THA或TKA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 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由2位研究者分别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通过Cochrane Handbook对纳入的RCT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通过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纳入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失血量、血栓并发症发生率、人均输入血红蛋白量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6篇文献,包括4篇RCT,2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共计3 174例患者,其中氨甲环酸组1 353例,ε-氨基己酸组1 82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THA中,氨甲环酸组和ε-氨基己酸组失血量[MD=-88.60,95%CI(-260.30,83.10),P=0.31],输血率[OR=1.48,95%CI(0.96,2.27),P=0.08],血栓并发症发生率[OR=0.80,95%CI(0.07,8.83),P=0.85],人均输入血红蛋白量[MD=0.04,95%CI(-0.02,0.10),P=0.1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KA中,氨甲环酸组失血量少于ε-氨基己酸组[MD=-147.13,95%CI(-216.52,-77.74),P<0.000 1]。而两组输血率[OR=1.30,95%CI(0.74,2.28),P=0.37],血栓并发症发生率[OR=0.95,95%CI(0.38,2.36),P=0.92],人均输入血红蛋白量[MD=-0.00,95%CI(-0.05,0.06),P=0.48],止血带时间[MD=1.54,95%CI(-2.07,5.14),P=0.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THA中,氨甲环酸和ε-氨基己酸止血疗效相似;而在TKA中,氨甲环酸能有效减少患者失血量,具有更佳的止血疗效。推荐氨甲环酸作为TKA首选止血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何种合并症对股骨颈骨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髋关节功能及死亡率有影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和Charlson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是否是术后髋关节功能水平降低及死亡率升高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就诊并接受THA的175例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年龄为65~86岁,其中男42例,女133例,收集包括合并症在内的临床资料,术后12个月随访使用Harris髋关节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评价髋关节功能并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不良和死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脑血管疾病[OR=6.917,95% CI(2.983,16.023),P<0.001]、痴呆[OR=11.531,95% CI(1.774,74.963),P=0.010]、中重度肾功能不全[OR=12.629,95% CI(2.998,53.197),P=0.001]、肿瘤(不伴转移)[OR=63.118,95% CI(5.419,734.360),P=0.001]、ASA分级[OR=25.305,95% CI(3.337,191.905),P=0.002]和CCI[OR=12.367,95% CI(1.876,81.451),P=0.009]为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不良的危险因素;心肌梗死[OR=52.985,95% CI(3.575,785.248),P=0.004]、帕金森病[OR=58.850,95% CI(5.618,616.464),P=0.001]以及ASA分级[OR=16.643,95% CI(2.264,122.486),P=0.006]是术后12个月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在股骨颈骨折THA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脑血管疾病、痴呆、中重度肾功能不全和肿瘤是需要被特别关注的合并症;为降低术后12个月死亡率,应对合并心肌梗死和帕金森病的病人加强护理、支持和合并症治疗。此外,CCI和ASA分级在THA术后髋关节功能评估方面有一定的临床意义,ASA分级同样可以用于术后死亡率的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肌肉减少症和骨质疏松症是否会增加绝经后髋部骨折病人椎体发生压缩性骨折的风险。方法 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绝经后髋部骨折并完善脊柱侧位片的女性病人共135例,年龄为74.00(69.00,79.00)岁。采用双能量X射线骨密度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评估人体肌肉量和骨密度值,以四肢肌肉的质量(appendicular lean mass,ALM)<15.02 kg视为患有肌肉减少症,以骨密度T值<-2.5 SD视为患有骨质疏松症。根据脊柱侧位X线片计算脊柱畸形指数(spine deformity index,SDI)。根据DXA检测结果进行分组,既无骨质疏松症又无肌肉减少症(A组,9例),仅患有骨质疏松症或仅患有肌肉减少症(B组,36例),同时患有肌少减少症和骨质疏松症(C组,90例)。比较组间SDI评分的差异性。结果 三组间SDI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5.012,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显示,C组与A组、B组之间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B组与A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肉减少症[OR=3.238,95% CI(1.352,7.755),P=0.008]和骨质疏松症[OR=4.860,95% CI(1.782,13.258),P=0.002]是椎体发生压缩性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 在绝经后髋部骨折老年女性中,骨质疏松症和肌肉减少症均会增加椎体发生压缩性骨折的风险,故预防肌肉减少症与改善骨密度对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6.
王旭  章轶立  孙凯  申浩  齐保玉  朱立国  谢雁鸣  魏戌 《中国骨伤》2021,34(12):1108-1113
目的:探究跌倒潜在的相关性因素,为北京市社区中老年人群提供预防跌倒的参考方案。方法:2017年11月至2018年7月,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形式筛查来自北京市朝阳区、丰台区10个社区中老年人共计1 642例,问卷内容包括受试者的基本信息、生活方式、基础疾病及饮食习惯,通过t检验及χ2检验初步分析各因素与跌倒之间的关系,并通过Logistic回归方法进一步分析被调查人群跌倒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受试者1 540例,其中男415例,女1 125例,年龄(63.02±7.15)岁。近1年的跌倒发生率为12.14%(187/1 540)。经χ2检验初步得出,两组受试者的骨密度、年龄、骨折病史等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OR=1.048,95% CI=1.015-1.082),臀围(OR=1.034,95% CI=1.001-1.067),大量饮酒(OR=29.422,95% CI=5.226-189.378)可能是跌倒的危险因素;而食用蛋类(OR=0.423,95% CI=0.184-0.972),牛羊肉(OR=0.064,95% CI=0.006-0.634)及较好的肌肉力量(OR=0.936,95% CI=0.906-0.992)可能是跌倒的保护因素。此外,罹患糖尿病(OR=1.461,95% CI=1.006-2.213)也可能增加中老年人的跌倒风险。结论:对于北京社区中老年人,避免大量饮酒、多食用蛋类以及积极地力量锻炼能有效地预防跌倒,而有骨折家族史、罹患糖尿病人群则应更注重跌倒的预防。  相似文献   

7.
目的 系统评价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与联合微波消融(MWA)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pHCC)效果。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万方医学网及中国知网数据库2000年1月—2022年12月关于比较TACE联合RFA或MWA治疗pHCC效果的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加以筛选。对计量资料以标准均数差(SMD)、计数资料以比值比(OR)为效应指标,采用STATA 16.0软件分析TACE联合RFA或MWA治疗pHCC效果。结果 共纳入15项文献、1 244例HCC。Meta分析结果显示,TACE联合RFA或pMWA治疗HCC有效率[OR=1.01,95%CI(0.71,1.45),P=0.96]及疾病控制率[OR=0.91,95%CI(0.43,1.94),P=0.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甲胎蛋白(AFP)[SMD=0.12,95%CI(-0.23,0.47),P=0.50]、谷丙转氨酶(GPT)[SMD=-0.49,95%CI(-1.53,0.57),P=0.3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谷草转氨酶(GO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84,95%CI(-1.38,-0.30),P=0.002];治疗后1年[OR=0.93,95%CI(0.63,1.37),P=0.71]、2年[OR=0.92,95%CI(0.66,1.28),P=0.62]及3年[OR=0.67,95%CI(0.36,1.24),P=0.20]患者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ACE联合RFA或MWA治疗pHCC效果相当,前者所致肝功能损伤更轻。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肥胖对于肩袖修复术后结果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CBM)、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收集建库至2022年8月1日比较肥胖与肩袖修复术后结果关系的全部文献,由2位作者各自独立根据纳排除标准对入选文献进行筛选。采用Endnote X9 和 Excel 2019 进行文献提取、管理以及数据录入,并采用渥太华纽卡斯尔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6.0及RevMan 5.4软件对肥胖与非肥胖组术后再撕裂率、再手术率、并发症发生率,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ASES),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手术时间,肩关节外旋角度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包括6篇回顾性研究,5篇病例对照研究,1篇前瞻性队列研究,1篇未能获取全文的研究摘要,共计85 503例患者(肥胖组31 973例,非肥胖组53 53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再撕裂率[OR=2.58,95% CI(1.23,5.41),P=0.01]、再手术率[OR=1.31,95% CI(1.21,1.42),P<0.00]、并发症发生率[OR=1.57,95% CI(1.31,1.87),P=0.00]、ASES评分[MD=-3.59,95% CI(-5.45,-1.74),P=0.00]、VAS[MD=0.24,95% CI(0.00,0.49),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手术时间[MD=6.03,95% CI(-7.63,19.69),P=0.39]、肩关节外旋角度[MD=-1.79,95% CI(-5.30,1.71),P=0.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肥胖会导致肩袖修复术后更高的再撕裂率、再手术率、并发症发生率,更差的肩部功能和疼痛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基于临床、超声及基因特征的列线图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侵袭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7例PTC患者,根据术后病理所示病灶侵及甲状腺被膜和/或发生患侧颈部淋巴结转移与否分为侵袭组(n=130)及非侵袭组(n=77);对比2组临床、超声及基因特征,筛选PTC侵袭性的危险因素,并以之建立列线图模型,观察其预测PTC侵袭性风险的价值。结果 2组患者年龄,结节最大径、与被膜直线距离、微钙化、数目和分布,以及BRAF V600E基因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节最大径>1 cm[OR=2.540,95%CI(1.341,4.810),P=0.004]、微钙化[OR=2.276,95%CI(1.203,4.308),P=0.011]、双侧叶多灶[OR=3.414,95%CI(1.578,7.385),P=0.002]及突变型BRAF V600E[OR=2.663,95%CI(1.147,6.182),P=0.023]为PTC侵袭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预测PTC侵袭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747[95%CI(0.679,0.815)]。结论 以基于结节最大径、微钙化、数目和分布及BRAF V600E基因检测的列线图预测PTC侵袭性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 有关医院获得性肺血栓栓塞症(HA-PTE)的流行病学数据大多来自单一病种的调查研究,对于全院范围内HA-PTE的调查研究尚少。因此,本研究对全院范围内HA-PTE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等进行分析,以期为HA-PTE防治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确诊HA-PTE患者(病例组)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验数据,并根据性别、年龄、入院Caprini血栓风险评分等级、是否接受外科手术及手术等级,按1∶1匹配同期非HA-PTE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HA-PTE患者的发病率、病死率、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危险因素及有价值的预测指标等。 结果 2018年度122 942例住院患者中确诊新发HA-PTE患者68例(0.55‰),无HA-PTE相关死亡病例。42.65%(29/68)的HA-PTE患者同时合并有深静脉血栓形成。HA-PTE患者主要分布在神经内科(14/68,20.59%)、普通外科(11/68,16.18%)和呼吸内科(8/68,11.7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呼吸系统疾病、肺部感染及入住ICU的比例高于较对照组(OR=4.60,95% CI=1.75~12.10,P=0.002;OR=2.38,95% CI=1.04~5.43,P=0.040;OR=11.00,95% CI=1.42~85.20,P=0.022),总住院时长与住院总费用高于对照组(OR=1.11,95% CI=1.05~1.18,P<0.005;OR=1.01,95% CI=1.00~1.03,P=0.005),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高于对照组(OR=1.11,95% CI=1.03~1.20,P=0.00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呼吸系统疾病(校正OR=3.58,95% CI=1.32~9.71,P=0.012)和入住ICU(校正OR=11.38,95% CI=1.38~93.54,P=0.024)是HA-PTE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和入住过ICU的患者为HA-PTE的高危人群,神经内科、普通外科和呼吸内科是HA-PTE的高危科室,HA-PTE会导致患者的住院时长和医疗费用显著增高。FDP水平对于HA-PTE可能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对急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osteoporotic spinal fracture, OSF)后放射学特征和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120例拟接受保守治疗的老年OSF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将病人分为对照组(40例)、骨吸收抑制剂组(40例)和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组(40例),分别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安慰剂、双膦酸盐、特立帕肽治疗3个月。比较三组病人治疗前后的数字分级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骨折椎体高度丢失比、后凸角和椎骨隐裂(intravertebral cleft, IVC)发生情况。结果 经过3个月治疗,PTH组的NRS评分、OD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骨吸收抑制剂组,骨吸收抑制剂组的上述指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TH组和骨吸收抑制剂组的椎体高度丢失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骨吸收抑制剂组和PT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病人治疗后的后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H组的IVC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骨吸收抑制剂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RI Ⅱ型[OR=3.531,95% CI(2.300,5.628),P<0.001]是导致骨折愈合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TH[OR=0.826,95% CI(0.703,0.966),P=0.018]和骨吸收抑制剂[OR=0.853,95% CI(0.768,0.962),P=0.006]是预防骨折愈合不良的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 PTH类合成代谢药物可以有效促进骨折愈合、减少椎体塌陷,并显著减轻病人疼痛和促进脊柱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系统评价TACE联合热消融与单独TACE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的疗效。方法 检索Embase、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医学网中自建库至2021年11月25日关于TACE联合热消融与单独TACE治疗CRLM的文献,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以RevMan 5.3软件和Stata 15.1软件分析TACE联合热消融与单独TACE治疗CRLM的疗效。结果 共纳入15篇文献、1 570例CRLM患者。TACE联合热消融治疗有效率[OR=4.39,95%CI(3.16,6.12)]、疾病控制率[OR=3.30,95%CI(2.22,4.92)]及术后1年[OR=3.00,95%CI(2.12,4.25)]、2年[OR=3.95,95%CI(2.94,5.29)]、3年生存率[OR=7.05,95%CI(4.73,10.50)]均高于单独TACE (P均<0.05)。结论 TACE联合热消融治疗CRLM优于单独TACE。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 肝门部胆管癌(HC)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肝外胆管癌,其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根治性切除仍是HC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最有效手段。Ⅲ、Ⅳ型(Bismuth-Corlette分型)HC病变复杂,手术难度大,危险程度高。通过局限肝切除手术风险相对低,但可能导致更高的切缘阳性率,从而影响预后,而扩大肝切除可以提高根治性切除率和生存率,但也增加了手术风险,因此,目前Ⅲ、Ⅳ型HC的肝切除范围尚无统一意见。本研究通过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扩大肝切除和局限肝切除治疗Ⅲ、Ⅳ型HC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期获得循证医学证据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多个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收集研究对象为比较扩大肝切除和局限肝切除治疗Ⅲ、Ⅳ型HC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自建库截至2022年11月30日。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数据,运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844例Ⅲ、Ⅳ型HC患者;其中扩大肝切除组423例,局限肝切除组42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局限肝切除组比较,扩大肝切除组根治性切除率明显提高(OR=4.44,95% CI=2.65~7.45,P<0.000 01),临床预后更好(HR=0.53,95% CI=0.41~0.68,P<0.000 01);扩大肝切除组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率升高(OR=3.00,95% CI=1.07~8.40,P=0.04),但术后死亡发生率(OR=1.12,95% CI=0.25~4.99,P=0.88)、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OR=1.44,95% CI=0.95~2.18,P=0.09)及术后其他单个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胆汁漏:OR=1.44,95% CI=0.68~3.04,P=0.34;腹腔出血:OR=0.77,95% CI=0.29~2.05,P=0.60;腹腔感染:OR=1.36,95% CI=0.50~3.71,P=0.55)。此外,与局限肝切除组比较,扩大肝切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增加(MD=153.48,95% CI=32.63~274.33,P=0.01;MD=78.19,95% CI=54.56~101.82,P<0.000 01;MD=2.55,95% CI=1.61~3.50,P<0.000 01)。结论 扩大肝切除术可以提高Ⅲ、Ⅳ型HC的根治性切除率,明显改善预后,并未增加术后死亡和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但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率升高。鉴于研究的局限性,仍需更多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 肝细胞癌(HC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和经动脉栓塞(TAE)是不可切除HCC的常见治疗选择。近年来,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已用于治疗晚期HCC,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很少有研究直接将HAIC与TACE/TAE进行比较。因此,本研究旨在评估HAIC与TACE/TAE治疗不可切除HC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OvidSP、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及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截至2021年8月14日发表的有关HAIC和TACE/TAE治疗不可切除HCC的文献;提取总生存期(OS),无病生存期(PFS),客观反应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和不良事件等结局指标的相关数据,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共纳入5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HAIC组在OS(HR=0.39,95% CI=0.18~0.86,P= 0.02),ORR(RR=3.82,95% CI=2.41~6.04,P<0.000 01)和DCR(RR=1.52,95% CI=1.12~2.05,P=0.006)方面优于TACE/TAE组。并且,敏感度分析排除可能的异质性来源后,结果仍一致。HAIC组与TACE/TAE组之间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34,95% CI =0.11~1.04,P =0.06),但排除可能的异质性来源后,HAIC组的PFS优于TACE/TAE组(HR=0.56,95% CI=0.43~0.73,P<0.000 1)。对于任何等级的不良事件,HAIC组发生血小板减少症(RR=1.59,95% CI=1.04~2.44,P=0.03)和腹泻(RR=4.57,95% CI=2.01~10.37,P=0.003)的风险高于TACE/TAE组,而发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RR=0.57,95% CI=0.35~0.92,P=0.02)、高胆红素血症(RR=0.37,95% CI=0.26~0.53,P<0.000 01)的风险低于TACE/TAE组;对于3~4级不良事件,HAIC组发生白细胞减少症的风险高于TACE/TAE组(RR=6.32,95% CI=1.71~23.28,P=0.006);无论是3~4级或任何等级的不良事件,HAIC组发生发热的风险低于TACE/TAE组(P<0.05);两组的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低蛋白血症、腹痛、呕吐等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TACE/TAE相比,HAIC具有更好的肿瘤反应、更长的生存期以及可接受的不良反应,是不可切除HCC患者更好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5.
李松  杨塍尧  彭茜 《中国骨伤》2024,37(3):264-270
目的:探讨影响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治疗的55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7:3分为建模组(385例)和验证组(165例),建模组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将患者作为发生组(112例)和未发生组(273例)。记录患者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致伤原因、骨折类型、手术时机、体力劳动、开放性损伤、骨质疏松、复位不良、术后负重时间、血管损伤、手术方式等信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建立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图形验证模型的区分度以及一致性。结果:建模组112例出现术后创伤性关节炎,273例未发生。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年龄、BMI、骨折类型、手术时机、体力劳动>Ⅱ级、开放性损伤、骨质疏松、复位不良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887)、BMI(OR=4.042)、骨折类型(OR=4.244)、手术时机(OR=2.665)、体力劳动>Ⅱ级(OR=5.099)、骨质疏松(OR=10.219)、复位不良(OR=3.112)均为影响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以上危险因素建立预测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内外部验证,结果显示建模组和验证组校准曲线显示校正曲线和理想曲线拟合度均较好,表明模型预测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发生风险与实际发生风险基本一致;ROC曲线下面积分析结果显示分别为0.867[95%CI(0.826,0.908)]、0.882[95%CI(0.827,0.938)],表明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结论:年龄、BMI、骨折类型、手术时机、体力劳动>Ⅱ级、骨质疏松、复位不良均为影响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可有效评估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吴永光  胡玄  全炜琨  王炯 《骨科》2018,9(1):32-36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226例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收集病人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基础疾病情况、是否单独居住、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骨密度T值、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治疗方式、手术方式、麻醉方式、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 ASA)分级以及术前实验室检查指标等临床资料,先后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年随访期内,有33例(14.60%)病人死亡,根据病人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33例)和生存组(19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种类数、慢性肺病、贫血、痴呆、单独居住、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骨折至手术时间、治疗方式、全身麻醉、ASA分级以及入院时淋巴细胞、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肌酐和骨密度与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1年内死亡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龄(OR=2.48,P=0.006)、男性(OR=1.53,P=0.016)、合并基础病种类数≥3类(OR=2.52,P=0.024)、共患慢性肺病(OR=1.74,P=0.017)、共患痴呆(OR=1.21,P=0.025)、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低(OR=1.61,P=0.014)、ASA分级为Ⅲ~Ⅳ级(OR=1.36,P=0.033)、血清白蛋白水平低(OR=1.30,P=0.041)以及保守治疗方式(OR=1.21,P=0.012)是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1年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高龄、男性、合并基础疾病类数≥3类、患慢性肺病、痴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低、ASA分级为Ⅲ~Ⅳ级、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以及保守治疗方式的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病人应予以重视,全面评估病人的身体机能和健康状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腓骨固定在胫腓骨关节外骨折中的作用及重要性。方法:通过对中国知网、维普、万方、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Pubmed等数据库关于固定腓骨与否对胫腓骨关节外骨折治疗疗效比较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12年1月至2022年2月,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腓骨固定组与不固定组的复位不良率、旋转畸形率、内翻或外翻畸形率、前或后发畸形率、不愈合率、术后感染率、二次手术率及手术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6篇随机对照研究和5篇病例对照研究,有8篇为高质量文献,共813例患者,其中腓骨固定治疗383例,未固定腓骨43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未固定腓骨相比,治疗胫腓骨关节外骨折时固定腓骨可以降低术后旋转畸形率[RR=0.22,95%CI(0.10,0.45),P<0.000 1]和内翻或外翻畸形率[RR=0.34,95%CI(0.14,0.84),P=0.02],并促进骨折愈合[RR=0.76,95%CI(0.58,0.99),P=0.04]。而复位不良率[RR=0.48,95%CI(0.10,2.33),P=0.36],前或后畸形率[RR=1.50,95%CI(0.76,2.96),P=0.24],术后感染率[RR=1.43,95%CI(0.76,2.72),P=0.27],二次手术率[RR=1.32,95%CI(0.82,2.11),P=0.25],手术时间[MD=10.21,95%CI(-17.79,38.21),P=0.4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胫腓骨关节外骨折时腓骨固定组相较于不固定组在防止旋转畸形和内翻或外翻畸形以及促进愈合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中骨水泥渗漏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6月于我院行PVP手术治疗的160例(167个椎体)OVCF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女121例,年龄为(72.8±7.9)岁(58~93岁)。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骨水泥渗漏分为渗漏组(42例,42个椎体)和无渗漏组(118例,125个椎体),采用单因素分析两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骨折部位、伤椎皮质缺损情况、椎内裂隙征、椎基静脉孔、伤椎体积、椎体压缩率、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注入量/伤椎体积比、骨水泥注入量/伤椎丢失体积比之间的差异,将与骨水泥渗漏有关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根据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来评估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皮质缺损、椎内裂隙征、椎基静脉孔、骨水泥注入量及骨水泥注入量/伤椎丢失体积比与术后骨水泥渗漏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内裂隙征[OR=5.215,95% CI(2.006,13.159),P<0.001]、椎基静脉孔[OR=3.357,95% CI(1.205,9.356),P=0.021]、骨水泥注入量[OR=2.519,95% CI(1.148,4.477),P=0.002]及骨水泥注入量/伤椎丢失体积比[OR=12.305,95% CI(1.875,80.756),P=0.009]为PVP术后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图显示骨水泥注入量/伤椎丢失体积比预测骨水泥渗漏的受试者工作特征AUC为0.641,且P<0.01,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骨水泥注入量/伤椎丢失体积比预测骨水泥渗漏的Cut-off值为61.82%,敏感度为69.00%,特异性为38.4%。结论 椎内裂隙征、椎基静脉孔、骨水泥注入量和骨水泥注入量/伤椎丢失体积比为术中骨水泥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时应保持骨水泥注入量/伤椎丢失体积比在61.82%以下,以降低发生骨水泥渗漏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王志猛  王彪  路遥  马腾  李忠  张堃 《骨科》2019,10(3):193-197
目的 观察脊柱损伤病人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7年12月西安市红会医院收治的422例脊柱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下肢静脉超声诊断结果将其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先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间的年龄、性别、骨折部位、受伤至首次行超声检查时间、吸烟、入院时实验室检查(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合并内科疾病(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分级、颈部及下肢超声检查结果等因素,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422例脊柱损伤病人中,术前并发DVT者83例(19.7%),未发生DVT者339例(80.3%)。分析DVT组与非DVT组的组间数据,ASIA分级、合并有原发性高血压、吸烟、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水平、受伤至首次超声检查时间、伴发大血管斑块形成、伴发大血管硬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SIA分级为A级或B级(P=0.005,OR=6.153,95%CI:0.065~0.607)、合并原发性高血压(P=0.019,OR=2.270,95%CI:0.255~0.882)、吸烟(P=0.006,OR=2.116,95%CI:0.230~0.780)、受伤至首次超声检查时间>7 d(P=0.033,OR=1.956,95%CI:1.054~3.628)、伴发大血管硬化(P=0.006,OR=1.299,95%CI:1.078~1.565)为脊柱损伤病人术前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脊柱损伤病人术前DVT的发生率较高,其中ASIA分级为A级或B级、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吸烟、受伤至首次超声检查时间>7 d、伴发大血管硬化是脊柱损伤病人术前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冯泉  李杰  薛汉中  孙亮  杨娜  田丁  何晓  张堃 《骨科》2020,11(6):541-546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病人出院后35 d内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402例住院期间未发生DVT的下肢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术前、术后都常规用物理方法和药物抗凝预防DVT,嘱咐病人出院后口服利伐沙班抗凝至术后35 d,记录术后35 d复查时双下肢DVT的发生情况。根据术后35 d门诊复查双下肢超声结果将病人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分析比较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身体质量指数、合并其他骨折、合并内科疾病、术后的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对上诉结果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病人出院后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402例下肢骨折病人出院后发生DVT的有56例(13.9%),其中2例(0.50%)发生肺栓塞,2例均合并有小腿肌间静脉血栓,1例发生在术后3周,1例在术后4周发生致死性肺栓塞。周围型52例,单纯中央型0例,混合型4例。膝关节以近的骨折病人DVT发生率为15.5%(36/232),膝关节周围骨折病人DVT发生率为13.8%(8/58),膝关节以远骨折病人DVT发生率10.7%(12/112)。两组间年龄、合并其他骨折、术后住院时间、冠心病、术后1 d D-二聚体、出院时D-二聚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3.207,95% CI(2.007,8.553),P=0.009]、合并其他骨折[OR=7.111,95% CI(2.297,22.011),P<0.001]、术后住院时间<7 d[OR=1.448,95% CI(1.225,1.718),P=0.020]、出院时D-二聚体偏高[OR=1.355,95% CI(0.892,12.626),P=0.027]是出院后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虽然出院前常规使用物理方法和药物抗凝预防DVT,出院后嘱咐病人口服利伐沙班35 d,但是出院时没有DVT的下肢骨折病人术后35 d仍有发生DVT的可能(13.9%),严重者还会发生肺栓塞,年龄、合并其他骨折、术后住院时间较短、出院时D-二聚体是出院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