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后Ⅱ型内漏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6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管外科治疗的3例EVAR术后比较严重的Ⅱ型内漏患者的临床资料,1例胸腹主动脉瘤行杂交手术(开放手术重建内脏血管+EVAR)后瘤体继续增大,检查发现为腹腔干动脉反流性内漏;另外2例均为腹主动脉瘤行EVAR术后肠系膜下动脉反流性内漏。结果:腹腔干动脉反流性内漏患者用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系统栓塞,另外2例采用普通弹簧圈栓塞。3例栓塞均获得成功,内漏消失。结论:EVAR术后Ⅱ型内漏采用不同的入路栓塞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EVAR)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4年3月35例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动脉瘤行EVAR术患者资料,其中9例合并单侧髂内动脉瘤,1例合并双侧髂内动脉瘤,14例合并单侧髂总动脉瘤(直径18 mm),11例合并双侧髂总动脉瘤,所用腔内技术包括栓塞髂内动脉瘤后覆盖,髂内动脉瘤单纯覆盖,"喇叭口"支架,以及"三明治"技术重建一侧髂内动脉等。结果:所有腔内技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125±40)min,出血量(173±65)m L。术中发现内漏8例(22.9%),其中I型内漏4例(近端2例,远端2例)均经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III型内漏1例,经扩张及部分加弹簧圈栓塞后内漏消失,II型内漏2例及IV型内漏1例,均未予处理。35例术后随访6~60个月,无动脉瘤破裂,2例术后6个月发现腹主动脉瘤体增大,造影确诊远端I型内漏,经弹簧圈栓塞后内漏消失,其余33例瘤体直径无增大。结论:对于合并髂动脉瘤的腹主动脉瘤患者,有效处理髂内动脉,然后根据髂总动脉直径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可以达到理想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VAR)术后Ⅱ型内漏的处理。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1月12例EVAR术后Ⅱ型内漏行外科干预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经肠系膜上动脉-中结肠动脉-Riolan弓-左结肠动脉-肠系膜下动脉途径,栓塞动脉瘤腔及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2例经股动脉-骼内动脉-骼腰动脉途径,栓塞动脉瘤腔及腰动脉起始部。2例经近远端移植物与动脉壁之间进入瘤腔应用弹簧圈栓塞瘤腔;1例行开腹剖开瘤体,瘤腔内缝扎腰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后,保留支架。 结果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出院后平均随访(7.2±1.1)个月,1例患者因心脑血管意外死亡,其余患者无腰腹疼,影像学复查提示有4例行动脉栓塞患者再次复发,入院二次行栓塞治疗。 结论Ⅱ型内漏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比较常见,通畅的肠系膜下动脉、多支腰动脉和动脉瘤腔内血栓体积较小是Ⅱ型内漏发生的高危因素。对造成瘤体持续显著增长者可积极干预,治疗性干预有复发的可能性,预防性干预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风险需要更严格的选择患者。  相似文献   

4.
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是目前治疗腹主动脉瘤的重要手段,和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可提高患者的早期生存率[1]。内漏是血管腔内修复术特有且最常见的并发症,对手术效果及患者预后均有影响,是目前EVAR治疗腹主动脉瘤的难点。根据术后瘤腔血流来源,可将内漏分为Ⅰ~Ⅴ型[2]。本文将对各型内漏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处理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5.
腹主动脉瘤(AAA)腔内修复术(EVAR)是目前大动脉病变腔内治疗最成熟的技术之一。AAA EVAR术后内漏指支架型血管置入后,在支架型血管腔外、被旷置的瘤体及邻近血管腔内出现持续性血流的现象。内漏是AAA EVAR术后最为常见、对疗效影响很大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大约15%~50%。内漏可导致瘤体进一步增大甚至破裂。目前,内漏的机理尚不完全明确,诊断与治疗方面也存在争议。现根据我院临床经验,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报道探讨AAA EVAR术后内漏的诊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VAR)术中进行移植物旁瘤腔栓塞预防Ⅱ型内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接受EVAR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治疗及随访资料,其中33例(研究组)术中接受预防性移植物旁瘤腔栓塞,36例(对照组)接受单纯EVAR。结果 2组治疗技术成功率均为100%,每例EVAR术中移植物旁瘤腔栓塞平均使用弹簧圈(2.32±1.16)个。术后12个月随访复查显示,研究组临床成功率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82%(27/33)vs 69.44%(25/36);χ~2=1.420,P=0.233],但术后Ⅱ型内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06%(2/33)vs 25.00%(9/36);χ~2=4.609,P=0.032]。结论 EVAR中移植物旁瘤腔栓塞安全可行,有助于降低术后Ⅱ型内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高危复杂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B  Liu CW  Zheng YH  Li YJ  Wu JD  Wu WW  Ye W  Song XJ  Zeng R  Chen YX  Shao J  Chen Y  Ni L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0):878-882
目的 评估应用多种腔内技术治疗高危复杂腹主动脉瘤的可行性.方法 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138例腹主动脉瘤患者接受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其中9例患者为高危复杂性腹主动脉瘤.男性8例,女性1例,年龄26~87岁,平均67岁.其中2例近肾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5例近肾腹主动脉瘤,1例腹主动脉瘤合并双髂总动脉瘤及左侧髂内动脉瘤,1例EVAR术后右髂内动脉瘤.所采用的腔内技术包括:主动脉支架开窗技术和扇形技术2例,烟囱技术5例,球囊辅助下髂内动脉瘤腔内治疗1例和球囊辅助反转支架技术1例.结果 所有腔内技术均获得成功.术中支架释放后即刻发现内漏4例,其中1例患者为Ⅰ型和Ⅲ型内漏,经大动脉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2例Ⅰ型内漏,其中1例行弹簧栓栓塞成功,另1例行近端裸支架成功.1例Ⅱ型内漏,经随访瘤腔直径未增大,未处理.随访4~79个月,平均25.9个月.无动脉瘤破裂,动脉瘤瘤体直径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随访过程中7例患者的靶血管(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髂内动脉)均保持通畅.1例髂内动脉重建支架术后18个月血栓形成,但无盆腔缺血等症状.结论 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高危复杂腹主动脉瘤患者,选择合适的腔内技术可以增加EVAR术的成功率,近、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复杂瘤颈的近肾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中烟囱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瘤颈解剖复杂的近肾腹主动脉瘤(juxtarenal aortic aneurysms,JAA)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aneurysmrepair,EVAR)中应用烟囱技术的价值。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10月,对7例瘤颈复杂的JAA采用EVAR治疗。由于瘤颈解剖结构不适于标准的腔内修复方案,术中自肱动脉穿刺预先于可能被覆膜支架主体覆盖的肾动脉置入导丝,置入修复腹主动脉瘤的覆膜支架主体后造影明确肾动脉覆盖情况,于相应肾动脉置入自膨支架或球囊扩张支架,以延长瘤颈长度使之符合EVAR要求,并有效保护肾动脉(即烟囱技术),然后再完成标准EVAR操作。结果 7例手术全部获成功。7例使用9枚肾动脉支架,其中5枚球扩支架,4枚自膨支架。腔内治疗最后的造影显示: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瘤腔隔绝良好,肾动脉血流良好。术中1例近端Ⅰ型内漏,近端增加Cuff后内漏消失;1例造影显示少量的Ⅱ型内漏,无须处理。7例随访1~52个月,平均11.6月:1例术后2个月因心功能衰竭死亡;1例Ⅱ型内漏术后3个月随访内漏消失;肾动脉烟囱支架均保持通畅。结论对于不适宜行开腹手术治疗的瘤颈解剖不佳的JAA,烟囱技术是传统EVAR技术的有效补充,远期效果及肾动脉支架长期通畅性尚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中瘤腔内压力监测的意义.方法 选择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12例肾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病例,瘤体最大直径(5.83±0.95)cm.术中应用测压导管监测治疗前、后瘤腔内压力的变化,观察内漏类型、部位及随访结果与压力的关系.结果 12例支架型血管(stent-graft,SG)释放前瘤腔内压力约等于体循环压.EVAR后11例瘤腔内收缩压下降>40%,其中7例下降≥50%;1例无明显改变.12例脉压差下降>30%,其中6例下降>75%.术后随访无内漏发生,无动脉瘤相关死亡.5例收缩压下降>50%的病例瘤径出现不同程度的缩小(1.6~3.1 mm),压力未下降的l例瘤径增长3.2 mm,余6例瘤径无明显变化.结论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瘤腔内压力监测可了解手术前后压力的变化,从而判断腔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腔内修复(EVAR)术后腹主动脉瘤(AAA)破裂是严重的主动脉疾病,危及生命。随着EVAR手术的推广和病人预期生命延长,发现其术后远期发生率显著高于预期。提高EVAR术后长期随访率,同时重视动脉粥样硬化和系统性炎性疾病对EVAR手术远期预后的意义,有助于早期发现AAA破裂风险,降低发生率。该疾病须根据病人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案,但总体的围手术期病死率高。腔内手术是首选的手术治疗方法,以“Cuff开窗技术”、“裙套技术”为代表的腔内手术能够快速、有效地隔绝内漏;开放手术是治疗复杂病变的重要手段,以“球囊阻断技术联合主动脉缩缝术”为代表的开放手术,能够迅速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彻底纠正主动脉破裂的病变,有较高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主要采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EVAR)治疗腹主动脉瘤,术后内漏发生率较高;监测EVAR术后有无内漏发生是随访的主要目的。超声检查具有操作方便、价格低廉、无电离辐射等优点,检出内漏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本文围绕超声诊断EVAR术后内漏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特殊近端锚定区的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中特殊近端锚定区的处理方法。方法1997年7月至2005年7月对41例特殊类型腹主动脉瘤(瘤颈过短、严重成角、严重钙化、附壁血栓、形态不规则等)的腔内修复术中,根据情况分别采用近端裸支架跨肾动脉技术、覆盖部分肾动脉并肾动脉支架成形技术、针对成角选择合理产品、近端裸支架内支撑技术、近端延长支架型血管内支撑技术、“凹口”状支架型血管保留肾动脉技术来处理特殊近端锚定区的病变。结果41例EVAR中原发性近端Ⅰ型内漏发生率17.1%(7/41),随诊发现原发性内漏4例自愈,3例转化为持续性内漏,另发现4例继发性内漏。术后30d近端Ⅰ型内漏发生率17.1%(7/41)。无中转开腹手术及术中瘤体破裂、肾梗死等情况发生。结论对特殊近端锚定区的病例,通过相关技术处理可以使之适合腔内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AAA)腔内修复(EVAR)术后Ⅱ型内漏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行EVAR术的197例AA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探讨Ⅱ型内漏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197例患者行EVAR后发生Ⅱ型内漏18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腰动脉数量每增加1根,发生Ⅱ型内漏的风险增加了0.822倍(OR=1.822,P=0.010);最大腰动脉直径每增加1 mm,发生Ⅱ型内漏的风险增加了0.256倍(OR=1.256,P=0.040)。197例患者获访1~36个月,中位数为16.8个月。随访期间,1例瘤体直径于术后6个月时增长大于5 mm,给予经股动脉以弹簧圈栓塞肠系膜下动脉分支处理,术后内漏消失;余17患者的内漏自行封闭或瘤体直径无明显变化。结论 腰动脉数量和最大腰动脉直径均可影响Ⅱ型内漏的发生。如果持续性Ⅱ型内漏的瘤体直径无明显变化,可暂不处理,但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腔内隔绝术(EVAR)治疗主动脉瘤的方法、手术适应证,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08年3月行EVAR术治疗65例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33例(stanfnrd B),胸主动脉瘤4例,肾下腹主动脉瘤28例.结果 65例动脉瘤EVAR手术均获得成功,33例夹层动脉瘤的假腔在术后造影立刻消失,28例腹主动脉瘤及4例胸主动脉瘤瘤体成功隔绝.随访3~24个月,1例患者术后2个月死亡,其余患者未发现支架移位或内漏.结论 动脉瘤的EVAR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操作可行及效果确切等优点,早期疗效满意,但远期疗效有待于临床进一步观察.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支血管栓塞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术后持续性Ⅱ型内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6月312例EVAR资料,268例资料完整,复查主动脉CTA诊断Ⅱ型内漏34例(12.7%),其中5例为持续性Ⅱ型内漏,均为男性,年龄(64.8±10.0)岁,行分支血管弹簧圈栓塞。结果 5例Ⅱ型内漏均为肠系膜下动脉逆灌注瘤腔,其中经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侧支血管汇入瘤腔3例,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侧支血管汇入瘤腔2例。术前主动脉CTA和术中DSA造影均见迂曲血管及支架外瘤腔内对比剂着色。5例均经股动脉入路,避开重要分支血管行弹簧圈栓塞瘤腔供血分支动脉,均获技术成功。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10个月,Ⅱ型内漏供血分支动脉栓塞确切,瘤腔体积缩小率4.8%~25.5%,(12.7±8.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EVAR术后持续性Ⅱ型内漏,分支血管栓塞治疗操作简单安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诊治的研究进展。方法在复习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的发生原因、诊断、治疗研究的文献的基础上,对目前内漏诊断和处理原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内漏是腔内修复术后最常见和独特的并发症,其持久性存留意味着腔内治疗的失败。准确的检测、分类和治疗是必要的,其治疗方法是根据其不同来源决定的。对于Ⅰ、Ⅲ型内漏应尽早处理,Ⅱ、Ⅴ型内漏可以观察。内漏可以通过置入袖套状移植物或裸支架、球囊扩张、直接瘤囊穿刺栓塞等技术相互结合来治疗。结论腔内修复术后内漏为主的并发症还是有待解决的临床难题,内漏特性仍然没有完全揭示,诊断与治疗也存在争论,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瘤合并双髂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经验。方法2009年1月~2012年3月,126例腹主动脉瘤接受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aneurysmrepair,EVAR),其中33例合并双髂总动脉瘤(直径〉18mm)。27例双侧髂总动脉直径〉18-〈25mm,选择合适口径的髂腿移植物完成传统EVAR;6例因-侧髂总动脉直径≥25mm,选择该侧髂外动脉作为锚定区完成EVAR,并行髂内动脉栓塞术。结果所有腔内技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115±36)min,出血量(173±65)m1。术中发现即刻内漏7例(21.2%):I型内漏3例(近端1例,远端2例,均经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11I型内漏1例,经扩张后内漏消失;II型内漏2例,Ⅳ型内漏1例,经随访瘤体直径未增大,未予处理。33例术后随访6~39个月,平均15.3月,无动脉瘤破裂,无远端迟发型I型内漏发生,髂动脉直径无明显扩张。结论对于部分合并双髂动脉瘤的腹主动脉瘤患者,根据髂总动脉直径选择合适的腔内治疗方法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腰动脉来源的Ⅱ型内漏多通道栓塞治疗的近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0年1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治疗的8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腰动脉来源的Ⅱ型内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使用弹簧圈及康派特医用胶与碘油混合栓塞剂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腰动脉来源的Ⅱ...  相似文献   

19.
Ⅱ型内漏是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后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着EVAR后的远期结果.目前,治疗Ⅱ型内漏的手术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腔内手术方法(如经动脉途径、经腰途径、经腔静脉途径等)和开放手术方法(如开放手术、腹腔镜等).腔内手术具有较高的技术难度和复发率,而开放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高.随着如何治疗Ⅱ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单中心应用纤维蛋白胶栓塞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Ⅰ型内漏的经验,研究其可行性及长期有效性.方法 2002年8月至2010年6月953例接受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患者中,51例(5.4%)使用纤维蛋白胶栓塞术治疗术中Ⅰ型内漏.其中男性45例,女性6例,年龄49~88岁,平均年龄(72±8)岁.在栓塞术前后监测瘤腔内压力,在术后3、6和12个月及此后每年采用CT血管造影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经过栓塞治疗之后,50例(98.0%)Ⅰ型内漏消失,瘤腔内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脉压差和平均压力指数均有明显降低.围手术期3例死亡(5.9%),其中1例高龄患者是由于Ⅰ型内漏无法消除,转开放手术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另2例死因与主动脉疾病无关.48例获得长期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5个月,腹主动脉瘤最大径从术前的(62±15)mm减至(49±10)mm(P =0.000).随访过程中3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死于瘤体持续增大压迫肾动脉造成的肾功能衰竭,另2例死因与主动脉无关;这3例患者随访期CT血管造影均未发现内漏.结论 纤维蛋白胶栓塞能有效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中的Ⅰ型内漏,未见与栓塞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在栓塞术前阻断内漏入口近端血流能增强该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