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不同组合模式的HBeAg、HBeAb与血清、唾液HBV-DNA之间关系及其在临床、流行病学上的意义。方法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FQ-PCR)精确定量、配对检测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唾液HBV-DNA含量;以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HBeAg、HBeAb水平。结果HBeAg( )、HBeAb(-)模式血清、唾液HBV-DNA检出率分别为96.75%、83.22%,均值为7.02±1.31、4.92±1.44logcopies/ml,与其余模式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01)。HBeAg水平与血清、唾液HBV-DNA水平间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48、0.40;P均<0.001);HBeAg(-)、HBeAb( )模式中,血清、唾液HBV-DNA检出率分别为67.44%、39.53%,均值为4.84±1.89、3.51±1.29logcopies/ml。HBeAg(-)、HBeAb(-)模式中,血清HBV-DNA检出率也达到66.67%,均值为4.64±2.06log拷贝/ml。结论HBeAg(-)、HBeAb( )CHB患者,其血清、唾液中有很高的HBV-DNA检出率,临床、流行病学上仅以HBeAg作为复制的血清学指标,来判断HBV复制和评估传染性有明显局限性,需结合HBV-DNA的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唾液与血液中HBV-DNA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荧光PCR(FQ-PCR)定量检测150例临床HBsAg(+)标本血液和唾液HBV-DNA,ELISA方法检测乙肝血清学标志。结果HBeAg(+)组血清HBV-DNA平均拷贝数极显著高于HBeAg(一)组p〈0.01(u=31.714);HBeAg(+)组唾液中HBV-DNA平均拷贝数显著高于HBeAg(一)组D〈0.05(u:2.260);血清HBV-DNA(+)的患者其唾液血清HBV-DNA阳性率为75%(62/82),且含量与血液成正相关。结论慢性乙肝患者血液和唾液中的HBV-DNA有密切的关系,对于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我们应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唾液HBV-DNA水平与肝组织HBcAg间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分析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FQ-PCR)精确定量配对检测血清、唾液中HBV-DNA含量;同时进行肝活体组织检查,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分析肝组织HBsAg,HBcAg。按血清logHBV-DNA水平将CHB患者分为5组。结果各组血清HBV-DNA与肝组织免疫组化检测HBsAg、HBcAg阳性者之间分析具有显著差异(P<0.01)并呈正相关(分别为r=0.55,0.80;P<0.001);分组唾液HBV-DNA水平与肝组织免疫组化HBsAg阳性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7),而唾液HBV-DNA与HBcAg之间则有明显差异(P<0.001),并呈显著正相关(r=0.41,P<0.001)。血清、唾液HBV-DNA水平间呈正相关(r=0.73,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唾液HBV-DNA水平与肝组织HBcAg阳性者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及正相关,提示检测唾液HBV-DNA与肝细胞内HBcAg具有明确的一致性。首次同时检测唾液HBV-DNA及HBcAg可能对慢性乙型肝炎诊断及疗效观察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ADV)降低HBV-DNA载量后再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60例HBV-DNA≥1.0×107 IU/ml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治疗开始即口服ADV 10 mg,1次/d,并给予皮下注射pegIFNα-2a,180μg每周1次;B组30例,治疗开始即口服ADV 10 mg,1次/d,当1.0×103 IU/ml<HBV-DNA≤1.0×104 IU/ml时给予pegIFNα-2a 180μg,每周1次。两组疗程均48周。对比两组HBsAg阴转率及其血清学转换率、HBeAg血清转换率,HBV-DNA阴转率及ALT复常率的差异。结果治疗48周时,B组HBsAg阴转率为24.1%(7/29)稍高于A组的10.7%(3/28),B组HBsAg血清转换率为20.7%(6/29)稍高于A组的7.1%(2/2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为62.1%(18/29)显著高于A组患者的35.7%(10/28)(P<0.05);A、B两组患者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V治疗HBV-DNA载量下降后联合pegIFNα-2a治疗能够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eAg血清转换率,对HBsAg阴转率及其血清转换率也有益。  相似文献   

5.
HBV-DNA荧光定量PCR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在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及判断病情、预防 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运用荧光定量PCR和ELISA法同时检测了180例乙型肝炎患者和56 例正常献血员血清中HBV-DNA的含量及其免疫标志物,并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乙肝大 三阳患者HBV-DNA阳性率达100%(95/95),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HBV-DNA含量平均 为4.8×10~7copy/ml;小三阳患者HBV-DNA阳性率低于大三阳组(P<0.01),但平均病毒含量与大 三阳组无差异(P>0.05),高达2.1×10~7copy/ml;单独HBsAg阳性和单独HBsAb阳性组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54%、33%,平均病毒含量分别为5.6×10~5copy/ml、3.8×10~4copy/ml;56例献血员 血清仍有3例HBV-DNA阳性,其病毒含量低于其他组。结论 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含 量比ELISA法具有更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准确反映HBV在体内的复制情况,这对临床上抗病毒药 物的选择和判断疾病的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对29例慢性乙型肝炎伴肝胆结石患者.采用Elisa和斑点杂交技术检测外周静脉血、胆管胆汁和门静脉血中乙型肝炎两对半及HBV-DNA.并比较HkAg含量.结果,外周静脉血、胆汁和门静脉血中HBsAg浓度分别为;2244.73±59722ng/ml、1181.65±370.91ng/ml、2013.62±483.47ng/ml;HBV-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2.07%(18例),72.41%(21例)及68.97%(20例).提示肝细胞内复制的HHV在进入血循环的同时,部分随胆汁的分泌排入肠道,并可能通过受损肠粘膜进入门静脉再回到肝脏,造成HBV对肝脏的重复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经体液传播的相关临床检验学依据。方法通过EHSA方法筛选出230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核心抗体(HBcAb)同时阳性即大三阳患者,并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定量检测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液、唾液、乳汁以及尿液中HBV—DNA的含量结果230例大三阳患者中120例同时测其血清和尿液中HBV—DNA含量,阳性率都为100%;80例同时测其血清和唾液中HBV—DNA含量,阳性率都为100%;30例同时测其血清和母初乳中HBV—DNA含量,阳性率都为100%结论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患者唾液、尿液及母初乳中的HBV—DNA含量高低同血液中HBV—DNA的含量成一定的线性关系,为乙型肝炎是通过唾液、乳汁及尿液进行传播的理论提供了临床检验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定量检测结果分布状况及其与HBV-DNA和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77例HBV-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组115例、HBeAg阴性组62例,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定量检测HBsAg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FQ-PCR)检测HBV-DNA,贝克曼AU6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连续监测法检测肝功能指标(ALT、AST、ALP、γ-GT).统计分析组间HBsAg与HBV-DNA含量的差异性,各组内血清HBsAg与HBV-DNA及肝功能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数据以中位数与四分位数表示,HBeAg阳性组与阴性组中HBsAg与HBV-DNA含量(对数转换后表示)分别为4678.5 IU/ml(2806,6128.7)、2770.0IU/ml(1228,5440);5.56(3.86,7.54)、3.66(3.16,4.59),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HBeAg阳性组中HBsAg与HBV-DNA总体存在相关性(r=0.537,P<0.01),在HBV-DNA处于103 ~ 105、105~ 107、> 107IU/ml复制量时两者相关系数分别为0.205、0.443、0.712(P均<0.05).HBeAg阴性组HBsAg与HBV-DNA间相关系数为0.22,P=0.083;在HBV-DNA≤104IU/ml与>104IU/ml复制量时两者相关系数分别为0.03和0.08;在ALT、AST升高与正常时两者相关系数分别为0.23和0.17.两组定量HBsAg与主要肝功能指标ALT、AST、ALP、γ-GT均不存在相关性.结论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sAg含量可反映HBV-DNA复制程度,可辅助衡量肝脏炎症状况.  相似文献   

9.
常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HBV DNA定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常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分布,探讨定量检测HBVDNA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基于膜显色结果判读的DNA芯片检测该地区147例不同HBV感染者HBV基因型,荧光定量PCR(FQ-PCR)法定量测定HBV DNA。结果B型63例(42.86%),C型80例(54.42%),B、C混合型1例(0.68%)、B、D混合型3例(2.04%)。69例慢性乙型肝炎中B型33例、C型34例,63例肝癌患者检出B型15例、C型46例,两组C基因型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癌患者组B、C型HBV DNA含量(分别为3.58±2.23log10copies/ml和4.82±1.98log10copies/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HBV DNA含量(分别为5.92±2.38log10copies/ml和6.13±1.49log10copies/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州地区HBV DNA基因型主要为B型和C型,肝癌患者中C基因型较多,降低病毒载量对治疗可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不同组合模式的HBeAg、HBeAb与血清HBV-DNA之间关系及其在临床、流行病学上的意义.方法 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FQ-PCR)精确定量、配对检测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含量;以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HBeAg、HBeAb水平.结果 HBeAg(+)、HBeAb(-)模式血清HBV-DNA检出率为96.75%,均值为(7.02±1.31)log copies/ml,与其余模式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01).HBeAg水平与血液HBV-DNA水平间呈明显正相关(r为0.48;P<0.001);HBeAg(-)、HBeAb(+)模式中,血清HBV-DNA检出率为67.44%,均值为(4.84±1.89)log copies/ml;HBeAg(-)、HBeAb(-)模式中,血清HBV-DNA检出率为66.67%,均值为(4.64±2.06)log copies/ml.结论 HBeAg(-)CHB患者,其血清有很高的HBV-DNA检出率,临床、流行病学上仅以HBeAg作为复制的血清指标,来判断HBV复制和评估传染性有明显局限性,需结合HBV-DNA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乙型肝炎病人血液HBV—DNA112例,其中同时检测唾液HBV—DNA53例,尿液HBV—DNA59例,结果表明血液、唾液、尿液检出率分别为75.89%、47.17%、23.73%,三者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发现血HBV—DNA、HBeAg阳性组的唾液、尿液HBV—DNA检出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提示以血源性传染为主,其次为唾液与尿液,而且唾液、尿液HBV—DNA与血液HBV—DNA、HBeAg之间具有密切相关性,为乙肝病毒多途径传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深入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唾液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含量与肝组织及血清纤维化程度间关系的结果,探讨有关因素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FQ-PCR)精确定量配对检测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唾液中HBV-DNA含量;按肝组织纤维化程度(S)进行病理分级为0-4级,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患者血清、唾液中层黏蛋白(LN)、透明质酸酶(HA)、IV型胶原(IVC)、前Ⅲ型胶原(PCⅢ)的含量。结果血清、唾液HBV-DNA含量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均无显著相关性(r=0.09,P=0.22;r=0.05,P=0.52);血清、唾液HBV-DNA含量变化与肝纤维化LN、HA、IVC、PCⅢ指标之间结果分析亦均无明显关系(P均>0.05)。结论HBV-DNA含量与肝组织及血清纤维化程度间无明显相关,其可能原因为:①复杂的病理免疫及发病机制;②病理分级方法学差异;③评价方法的局限性。了解这些因素的存在,能够帮助诊断及选择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3.
廖伟娇  吉建新 《广东医学》1998,19(5):336-337
目的:了解吸烟者唾液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的变化。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32例吸烟者和32例与之相配的正常对照者的唾液EGF浓度。结果:吸烟者唾液EGF浓度为0.41-1.46ng/ml,平均0.96±0.24ng/m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1.10-2.18ng/ml,平均1.64±0.28ng/ml,P<0.01),吸烟超过10年者和日吸烟量超过40支者,下降更明显(58.5%和61.0%)。经相关分析,烟龄和日吸烟量与唾液EGF浓度呈负相关关系(r=0.52和r=-0.64,P<0.05)。结论:吸烟引起唾液EGF含量下降,与烟龄和烟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HBV前S1蛋白在乙型肝炎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平  胡娟  都海燕 《四川医学》2006,27(5):486-487
目的 了解HBV感染者血清中PreS1蛋白与HBV-DNA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乙型肝炎诊断的价值。方法 应用ELISA方法对739例血清进行HBVM检测(包括PreS1蛋白),并与HBV-DNA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比较分析。结果 在HBsAg(+),HBeAg(+),HBcAb(+)模式中PreSl、HBV-DNA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9.3%和97.6%,PreSl的总检出率为36.3%,HBV-DNA的总检出率为58.7%,经过对二者的配对χ^2检验,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经过相关回归分析,r=0,8732,y=-9.9534+1.2553x。结论 PreS1、HBV-DNA的阳性检出率呈显著正相关,PreS1蛋白可作为HBV感染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无环鸟苷加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给予一般保肝治疗,治疗组在保肝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无环鸟苷750mg 生理盐水250ml静脉点滴,每天1次;胸腺肽40mg+10%葡萄糖液150ml静脉点滴,隔天1次,疗程2个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结束时HBeAg转阴率分别为72%和6%(P<0.001),HBV-DNA转阴率分别为68%和4%(P<0.001),血清ALT复常率分别为95%和74%(P<0.01)。结论无环鸟苷加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应用PCR技术对46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唾液、尿液、腹水中的HBV-DNA进行同步检测。发现在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唾液、尿液、腹水中HBV-DNA、阳性检出率分列为95.2%、61.9%、47.6%和85.7%.且在HBeAg( )的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中,其血清、唾液、尿液、腹水中的HBV-DNA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抗HBe( )者(P<0.05)。结果提示应重视各种体液在传播乙肝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重组人干扰素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肝功能、乙肝病毒标志物、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等影响,对于临床疗效进行综合评价。方法 选择2001年1月~2005年5月白银市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55例。两组均给予α-1b重组人干扰素50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日1次,15日后改为隔日1次(6个月);同时予口服葡醛内脂、维生素E、硫普罗宁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10%葡萄糖250ml加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功能、乙肝病毒标志物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等。结果 两组在治疗中肝功能ALT、AST的复常率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HBeAg阴转率分别为46.9%和36.4%(P〈0.01);HBV-DNA阴转率为45.3%和30.9%(P〈0.01);HBeAb阳转率为35.9%和27.9%(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HBeAg阴转率分别为60.9%和40.0%(P〈0.01),HBV-DNA阴转率为56.3%和36.4%(P〈0.01);HBeAb阳转率为51.5%和30.9%(P〈0.01)。血清肝纤维化指标PCⅢ、HA、LN含量方面。两组治疗后均不同程度下降,但以治疗组下降幅度明显,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结论 α重组人干扰素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抗病毒、抗肝纤维化方面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IL-2)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性,以及对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载量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DNA测序的方法检测15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70例健康对照者的IL-2基因-385T/G、+114T/G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测定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结果:IL-2基因+114T/G多态性在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正常人群中的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L-2基因-385T/G多态性在两组人群中的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位基因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G等位基因携带者患慢性乙型肝炎的风险是T等位基因的1.490倍(OR=1.490,95%CI:1.085~2.046);进一步比较HBV患者IL-2基因多态性与HBV—DNA复制的关系,发现高水平HBV—DNA组-385G等位基因携带者分布频率明显高于低水平HBV-DNA组(χ^2=6.051,P=0.014)。结论:IL-2基因-385T/G多态性与HBV的发病具有相关性,其中G等位基因可能是慢性乙型肝炎的遗传易感基因,携带G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显著增加了HBV-DNA的复制能力。  相似文献   

19.
黄学梅  林丁  甘晓协  张达容 《重庆医学》2006,35(20):1880-188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DNA(HBV—DNA)载量与前S1抗原(PreS1)、e抗原(HBeAg)的关系;评价PreS1的临床检测意义。方法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和272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HBV-DNA载量、ELISA法检测PreS1和HBeAg。结果健康对照HBV—DNA载量、PreS1和HBeAg均阴性。乙肝患者血清HBV—DNA〈10^3copies/ml150例,其中PreS1阳性81例(54.00%),HBeAg阳性10例(6.67%);10^3~1065 copies/ml44例,其中PreS1阳性22例(50.00%),HBeAg阳性16例(36.36%);10^5~10^8 copies/ml 68例,其中PreS1阳性59例(86.76%).HBeAg阳性43例(63.24%);〉10^8 copies/ml 10例,其PreS1和HBeAg均为阳性。以HBV—DNA载量10^3copies/ml为切割值,则PreS1和HBeAg的敏感性分别为74.59%.56.56%,特异性分别为46.00%、93.33%,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2.91%、87.34%,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9.00%、72.54%,准确率分别为58.82%、76.84%。结论随着HBV—DNA载量的升高,PreS1和HBeAg的检出率大幅提高;虽然PreS1判断HBV复制的敏感性高于HBeAg,但其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均低于HBeAg。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重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中内毒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显色基质鲎实验法测定30例正常人和30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血清内毒素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内毒素水平正常人组为(0.071±0.022)EU/ml,肝炎组为(0.186±0.051)EU/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内毒水平明显升高,内毒素在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病理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