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MUCl是属于mucins家族的一种糖蛋白,主要存在于某些上皮细胞,癌变后,其表达可达正常时的10倍以上,且糖链变短,使核心肽暴露,显示出较高的癌特异性和免疫原性。另外,MUC1启动子所调控的基因表达具有较高的组织和细胞特异性。目前,针对它们已开展了一些恶性肿瘤的生物靶向治疗,有的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研究以壳聚糖作为基因递送载体的MUC1基因疫苗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的作用,为壳聚糖联合MUC1基因疫苗用于胰腺癌的免疫治疗提供初步实验依据。方法 将30只小鼠平均分3组,分别接种壳聚糖-MUC1质粒、MUC1质粒及空质粒,通过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MUC1抗体生成情况,通过LDH释放法测定CTL对Capan-2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接种壳聚糖-MUC1质粒后,小鼠血清抗MUC1抗体水平及CTL对Capan-2细胞的杀伤率均明显升高,与其它2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壳聚糖作为一种基因递送载体的MUC1基因疫苗能够有效诱导小鼠产生抗MUC1特异性抗体及产生杀伤MUC1+细胞的CTL,为壳聚糖联合MUC1基因疫苗用于胰腺癌的免疫治疗提供了初步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上皮特异性肿瘤蛋白 (MUC1)与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 (TIDC)在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的表达。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MUC1和TIDC在 30例前列腺癌、2 0例前列腺增生组织的表达。结果 :MUC1在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组织中均表达 ,MUC1的染色分型同肿瘤的病理分级密切相关 (P <0 .0 0 1)。TIDC的数量在高分化与低分化前列腺癌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结论 :MUC1的表达模式和TIDC数量的监测可以作为前列腺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判断指标。TIDC的减少可能是肿瘤免疫逃逸和耐受的重要环节 ,肿瘤细胞表面高密度的MUC1可能参与前列腺癌侵袭转移和激素耐受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粘蛋白 (MUC1,MUC3 )在结石性胆囊炎和胆囊腺瘤样息肉中的表达规律。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AEC法和蛋白印迹杂交 (Westernblot)方法对 2 0例正常胆囊标本 (对照组 ) ,3 8例结石性胆囊炎 (结石组 )及 18例胆囊腺瘤样息肉 (息肉组 )的胆囊粘膜中MUC1、MUC3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免疫组化检测与蛋白印迹杂交分析结果均显示 ,结石组及息肉组MUC1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 ,而MUC3的表达阳性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 1) ;结石组MUC3的表达阳性率又明显高于息肉组 (P<0 .0 1)。结论 MUC1和MUC3在结石性胆囊炎及胆囊腺瘤样息肉中的表达呈负相关 ,这可能与结石形成及胆囊癌前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黏蛋白MUC1、MUC2在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中联合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UC1、MUC2在20例结直肠腺瘤和60例结直肠癌中的表达。结果 1MUC1、MUC2在20例结直肠腺瘤及60例结直肠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46.7%(P=0.013);100%、58.3%(P=0.000)。2MUC1黏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06),在低分化结直肠癌中表达强,并与浸润深度(P=0.004)、淋巴结转移(P=0.01)、Dukes分期(P=0.033)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3MUC2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无关(P=0.143),而与浸润深度(P=0.016)、淋巴结转移(P=0.002)、Dukes分期(P=0.005)呈负相关,与生存期呈正相关。4MUC1、MUC2联合检测表明:MUC1与MUC2呈负相关,MUC2+MUC1-预后最好、MUC1+MUC2-预后最差。结论 MUC1的上调表达或MUC2的下调表达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对临床上判断预后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MUC1在甲状腺癌及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多态性上皮粘蛋白 (polymorphicepithelialmucin ,PEM ,又名MUC1)在甲状腺癌及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 (结节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腺瘤 )中的表达 ,探讨其在甲状腺癌诊断和免疫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6 8例甲状腺癌及 18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10例甲状腺正常组织中MUC1的表达。结果甲状腺癌组织中MUC1阳性表达 5 1例 ,免疫组化染色表现为胞浆内深棕色或棕黄色颗粒 ;结节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腺瘤MUC1阳性表达 4例 ,甲状腺滤泡上皮腺腔缘为黄色或棕黄色颗粒 ;正常甲状腺组织中阳性表达 1例。MUC1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及甲状腺正常组织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χ2 =17 2 0 ,P <0 0 1)。MUC1在甲状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与甲状腺癌的病理类型和颈淋巴结有无转移无关 (χ2 =0 72 ,P >0 0 5 )。结论MUC1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分布特点可作为甲状腺癌的鉴别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NF-кB、MUC1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组织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近20年手术切除肝组织标本共90例,其中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33例为实验组,肝内胆管结石32例为对照组,正常肝内胆管组织25例为空白组。组织切片进行NF-кB、MUC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①NF-кB、MUC1阳性表达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MUC1阳性表达率在肿瘤病理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③MUC1表达与否和肿瘤病人的累积生存率有关(P<0.01)。结论:NF-кB的异常表达是肝内胆管结石及肝内胆管癌的早期事件,MUC1过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克隆人肿瘤MUC1/Y全长基因及构建真核表达载体EGFP—MUC1/Y,并观察EGFP—MUC1/Y在BIU-87细胞中的表达,以进一步用于生物学功能及肿瘤生物学治疗的研究。方法:取新鲜膀胱肿瘤组织,提取总RNA,采用随机引物进行逆转录,将特异引物扩增的MUC1/Y全长PCR产物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测序鉴定后命名为EGFP-MUC1/Y,用脂质体转染膀胱肿瘤细胞BIU87,以Western Blot检测其表达情况。结果:酶切鉴定和序列分析证实构建质粒含人MUC1/Y全长cDNA编码序列,Western Blot检测和转染实验表明,构建的pEGFP-MUC1/Y基因在BIU-87真核细胞中表达,其绿色荧光蛋白瞬时表达率为20%。结论:人肿瘤MUC1/Y全长cDNA基因克隆及其真核表达载体pEGFP—MUC1/Y构建成功,可用于肿瘤生物学治疗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特异性MUC5AC-siRNA沉默MUC5AC基因后对人肝内胆管癌细胞株HCCC-9810生长能力的影响。方法设计合成三对特异性siRNA,构建了三个稳定表达质粒,pRNAT-U6.1/Neo-MUC5AC-siRNA1/2/3,应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分别将三个稳定表达的质粒和对照质粒(空质粒对照)转染HCCC-9810,RT-PCR检测MUC5AC基因mRNA水平;SABC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MUC5AC粘蛋白的表达;MTT检测细胞生长增殖情况。结果基因测序表明成功构建质粒;转染后RT-PCR结果表明在mRNA水平,三个质粒都可抑制MUC5AC基因的表达,并可使MUC5AC的表达下降,MTT结果对细胞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构建pRNAT-U6.1/Neo-MUC5AC-siRNA1/2/3质粒明显抑制了MUC5AC基因在mRNA水平及蛋白的表达,并可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为探讨MUC5AC在MUC5AC相关肿瘤的基因治疗方面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组织黏蛋白1(MUC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989年8月至2009年6月手术切除肝组织石蜡标本90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33例为实验组,肝内胆管结石32例为对照组,肝脏良性肿瘤瘤旁1~2cm正常肝内胆管组织25例为空白组。各取组织切片进行MUC1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其表达差异及意义。结果 MUC1在实验组、对照组及空白组的阳性率分别为54.5%(18/33)、28.1%(9/32)和0(0/25),3组间比较,P0.01;MUC1阳性表达在病理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0.05,0.01);肿瘤患者MUC1阳性表达者的累积生存率比阴性表达者低(P0.01)。结论 MUC1在肝内胆管结石发展为胆管癌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MUC1高表达与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的恶性程度以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1.
磁转染MUC1/Y基因入树突状细胞抗膀胱肿瘤的免疫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体外磁转染人MUC1/Y基因至人树突状细胞(DC)的可行性,以及在体外诱导特异忡抗MUC1/Y膀胱癌的免疫效应。方法:以葡聚糖磁性纳米颗粒(DMN)作为载体,在多聚赖氨酸(PLL)的辅助下,通过静电作用结合MUC1/Y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C1—MUC1/Y.在铜-硼-锡磁块的固定磁场作用下转染至人DC中,荧光显做镜下以及流式细胞仪观察其转染效率;再将这种转基因DC与自体T细胞共培养,观察其致敏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MUC1/Y特异性抗膀胱癌(膀胱肿瘤BIU87细胞系)的杀伤活性,即分别用LDH释放法检测CTL杀伤活性和透射电镜观察CTL诱导靶细胞凋亡情况:ELISA法测定基冈修饰后的DC刺激自体T细胞分泌IFN-γ了的能力。结果:pEGFP-C1/-MUC1/Y转染效率为15%左右,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明显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与自体T细胞混合培养后能诱导出湿著的MUC1/Y特异性的CTL对BIU87细胞的杀伤实验表明T-DC-MUC1的杀伤活性约为52%,显著高于埘照组T-DC诱导的CTL;住透射电镜下也可以清楚的观察到部分BIU87膀胱肿瘤细胞出现了细胞核核仁消失,染色质浓集于核膜周围等早期凋亡表现;基因修饰后的DC能刺激自体T细胞分泌高水平的IFN-γ,与未转染的DC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葡聚糖磁性纳米颗粒(DMN)在固定磁场的作用下成功将MUC1/Y基因转入DC,并可有效诱导出特异性的抗MUC1/Y膀胱癌的免疫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食管癌细胞MUC1过表达对5-氟尿嘧啶及顺铂化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构建MUC1过表达及稳定沉默食管癌细胞株,建立食管癌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顺铂(8mg/kg,d1,d7)及5-氟尿嘧啶(20mg/kg,d1~d6)腹腔注射,测量肿瘤体积及裸鼠体重,绘制生长曲线及体重曲线;计算肿瘤抑瘤率。结果顺铂与5-氟尿嘧啶均能抑制MUC1过表达食管癌移植瘤的生长,裸鼠体重及肿瘤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顺铂的抑制效应更明显(P〈0.05);在MUC1稳定沉默裸鼠无明显的抑制效应。结论顺铂与5-氟尿嘧啶都能抑制MUC1过表达食管癌移植瘤的生长,顺铂的抑制效应更明显,同时对体重的影响也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腺病毒介导钠/碘泵基因靶向治疗胰腺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0.8kb的Mucin1黏蛋白(MUC1)启动子驱动人钠/碘同向转运体(hNIS)基因在胰腺癌细胞靶向表达,评估其吸收碘的能力及结合放射碘治疗胰腺癌的效果。方法采用双质粒脂质体共转染方法获得复制缺陷型腺病毒Ad/MUC1/hNIS。Ad/MUC1/hNIS体外感染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及细胞。I的吸收试验检测hNIS在细胞的靶向表达及吸碘功能。构建鼠Capan-2胰腺癌模型,瘤内注射病毒后,结合^131I治疗,观察对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hNIS仅在MUC1阳性的CAPAN-2和SW1990细胞的胞膜靶向表达,且有高的^125I吸收能力,分别较对照组提高20.5和13倍。Ad/MUC1/hNIS感染的肿瘤结合^131I治疗能抑制肿瘤生长,肿瘤体积减小到原来的83%。结论0.8kb的MUC1启动子能驱动hNIS基因在MUC1阳性的胰腺癌细胞靶向表达,结合^131I治疗后能抑制胰腺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非小细胞肺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基因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 C)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病灶的基因诊断方法。 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 (RT- PCR) ,检测 30例 NSCL C患者 (实验组 ,N0 , a~ b期 )手术后病理诊断为阴性的 138枚纵隔淋巴结中 MU C1基因 m RNA的表达 ,并用 30枚肺良性疾病的局部淋巴结作阴性对照 (阴性对照组 ) ,用 30枚经病理证实有转移的 NSCL C纵隔淋巴结作阳性对照 (阳性对照组 )。对患者进行随访 ,用χ2 检验比较 MUC1基因 m RNA阳性者和阴性者的预后差别。 结果 阴性对照组 30枚肺良性疾病的局部淋巴结均无 MUC1基因 m RNA表达 (特异性为 10 0 % ) ,阳性对照组 30枚经病理证实有转移癌的肺癌纵隔淋巴结中 2 6枚检测到 MUC1基因 m RNA的表达 (敏感性为 87% )。实验组 9例患者的 11枚淋巴结中检测到 MU C1基因 m RNA表达 (检出率 8.0 % ) ,患者的分期上调为 a期。实验组中 MUC1基因 m RNA阳性患者预后不良 ,随访 2年有 4例复发、转移或死亡 ;MUC1基因 m RNA阴性者仅 1例转移 (P<0 .0 5 )。 结论 应用 RT- PCR法检测纵隔淋巴结中 MU C1基因 m RNA的表达可以诊断肺癌隐匿性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胰腺癌组织中MUC4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相关因素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3例胰腺导管腺癌和对应癌旁组织,以及9例慢性胰腺炎组织MUC4的表达,分析胰腺癌MUC4的表达与肿瘤分化、分期、病人生存时间等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53例胰腺癌组织中MUC4蛋白阳性表达43例(81.1%),对应癌旁组织中MUC4蛋白均为阴性表达,9例慢性胰腺炎中MUC4蛋白阳性表达2例(22.2%)。MUC4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及慢性胰腺炎组织(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临床TNM分期和MUC4的表达是胰腺癌预后相关的重要独立因素,MUC4的高表达组预后较差(P<0.05)。结论:MUC4可能是一个特异的胰腺癌肿瘤相关标志物,在胰腺癌中有较高的表达率,MUC4的检测有助于胰腺癌的诊断,并可作为鉴别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同时MUC4的检测还有助于判断手术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黏蛋白MUC13在胃癌(GC)患者中的预后价值以及对G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TCGA数据库分析MUC基因在G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MUC基因之间表达的相关性,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探究MUC基因潜在的生物学功能。基于单因素COX回归筛选与GC预后显著相关的MUC基因。通过免疫荧光检测MUC13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GC预后等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siRNA敲低GC细胞中MUC13后,利用CCK-8、集落形成以及Transwell实验观察其对G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结果:MUC1、MUC2、MUC3A、MUC4、MCU5B、MUC12、MUC13等基因在GC组织中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主要富集在消化系统过程、上皮结构维持、顶端质膜、唾液分泌等途径。其中,MUC13与GC患者的不良预后(Log-rank P<0.05)、年龄(P<0.001)及肿瘤大小(P=0.035)密切相关。细胞学实验表明敲低MUC13后,GC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下降(P<0.05),但迁移和侵袭能...  相似文献   

17.
GM-CSF增强胰腺癌MUC1-VNTR核酸疫苗免疫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 GM-CSF 作为免疫佐剂对胰腺癌 MUC1-VNTR 核酸疫苗免疫效果的增强作用。方法 45只 C57BL/6小鼠随机分3组,在胫前肌注射100μg/100μl质粒 DNA 生理盐水溶液(VG 组接种 pcDNA3.1-VNTR/Myc-his(+)A 质粒联用 rmGM-CSF,V 组单纯接种 pcDNA3.1-VNTR/Myc-his(+)A 质粒,G 组单纯接种 rmGM-CSF)进行免疫接种。4周后加强免疫1次,6周后取血清 ELISA 法测抗体,取脾细胞悬液体外以 VNTR 合成肽特异刺激,6d 后进行杀伤试验。结果VG 组小鼠脾细胞 CTL 的特异性杀伤率显著高于 V 组(P<0.01)和 G 组(P<0.01),表明 GM-CSF增强了疫苗所诱发的 CTL 应答。而 CTL 对未经 VNTR 合成肽孵育的靶细胞 EL4-VNTR~-杀伤较低(P<0.01),VU 3C6可抑制 CTL 对经 VNTR 合成肽孵育的靶细胞 EL4-VNTR~+的杀伤活性(P<0.01),表明具有 VG 组诱生的 CTL 应答依然保持 VNTR 特异性。VG 组小鼠血清抗 VNTR 抗体等效浓度(3119.0±110.6)μg/ml 高于Ⅴ组(2323.5±238.3)μg/ml 和 G 组(2023.9±169.0)μg/ml,差别极为显著(P<0.01)。结论 GM-CSF 可增强自行构建的胰腺癌 MUCl-VNTR 核酸疫苗所诱生的 VNTR 特异的 CTL 应答和抗体应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外周血和骨髓中肿瘤细胞分子诊断的临床意义 ,以及二者相关性。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 ,对 31例肺癌病人、10例肺良性病变者和8名健康人外周血、骨髓中MUC1基因mR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31例肺癌病人中 10例检测到外周血中有MUC1mRNA表达 ,检出率 32 3% ;7例骨髓中有表达 ,检出率 2 2 6 % ;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 <0 0 5 ) ,且与肺癌组织学类型、细胞分化程度及P TNM分期均存在密切关系 (P <0 0 5 )。而肺良性病变者和健康人中均未检测到MUC1mRNA表达。结论 肺癌病人外周血和骨髓中存在常规方法检测不出的肿瘤细胞 ;应用巢式RT PCR法检测肺癌病人外周血和骨髓中MUC1mRNA表达 ,可为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澳洲茄边碱(solamargine,SM)对人前列腺癌激素非依赖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 SM(0、1、2、4、6、8、10μmol/L)处理 DU145和 PC3细胞, MTT法检测 SM 对细胞生长的影响,Western blot 检测 SM 对相关信号通路蛋白 p38 MAPK、ERK1/2 MAPK、MUC1表达的影响.结果6μmol/L SM作用24 h后DU145和PC3细胞活力分别为(52.53±9.05)%、(56.28±2.36)%,并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10μmol/L SM作用24 h后细胞活力分别为(27.36±2.72)%、(32.07±2.53)%.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不同浓度 SM(0、4、6、8μmol/L)处理 PC3细胞能引起 PC3细胞阻滞在 G1期,G1期细胞比例分别为(52.61±0.50)%、(52.96±1.49)%、(66.16±2.84)%和(69.03±2.38)%.且能激活 MAPK信号通路减少下游蛋白 MUC1的表达.结论 SM能明显抑制DU145和PC3细胞生长,该作用可能与 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以及下游 MUC1蛋白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1β(IL-1β)对体外培养的人胃黏膜上皮GES-1细胞中肠道特异性标志物尾侧型同源转录因子-1(CDX1)和肠道黏蛋白-2(MUC2)表达的诱导作用,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通过不同浓度及不同作用时间的IL-1β刺激人胃黏膜上皮GES-1细胞,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CDX1 mRNA和MUC2 mRNA的表达水平;并使用NF-κB抑制剂PDTC预处理GES-1细胞,检测PDTC对IL-1β诱导的CDX1 mRNA和MUC2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正常情况下人胃黏膜上皮GES-1细胞不表达CDX1 mRNA和MUC2 mRNA,而IL-1β可以诱导GES-1细胞中CDX1 mRNA和MUC2 mRNA的表达,该作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现剂量依赖性(P<0.05);IL-1β作用8 h时,CDX1 mRNA和MUC2 mRNA的表达达到峰值(P<0.05),随后表达逐渐降低.经NF-κB抑制剂PDTC预处理后的GES-1细胞,CDX1 mRNA和MUC2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 结论 IL-1β可能通过NF-κB信号通路促进人胃黏膜上皮细胞中CDX1 mRNA和MUC2 mRNA的表达,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