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股静脉包瓣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二例齐广珍,施崇文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近几年才被认识和重视的疾病。大隐静脉曲张只是症状之一,传统的单纯大隐静脉剥脱术并不能改善深静脉瓣膜功能。我科自1992年5月,对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2例患...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1139条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结果分析,了解各种下肢静脉疾病所占的比例。方法 1993年3月至2001年1月,共行下肢静脉顺行造影1113例共1139条肢体。结果 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723条下肢(63.47%),其中双股静脉畸形的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38条(3.34%);深静脉血栓后遗症209条(18.35%);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199条(17.47%);先天性无瓣膜症4条(0.35%);先天性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4条(0.35%)。结论 下肢深静脉造影是下肢静脉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最可靠方法,为下肢静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诊治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Qu M  Yu Y  Zhang P  Jiang M  Xue L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1):44-46
目的 寻找下肢深静脉瓣膜包窄术最佳环包材料,了解彩超对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诊断价值和Guo静脉膜功能。方法 (1)观察30条实验犬以自体大隐静脉片、自体阔筋膜和人造血管片作深静脉膜包窄术的效果;(2)对78例彩超与经Guo静脉插管造影结果对比;(3)观察正常人与患者Guo静脉瓣膜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 自体阔筋膜和大隐静脉逐渐挛缩呈纤维化瘢痕增生,而膨胀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的形态和结构无明显变化;彩超  相似文献   

4.
我国肢体静脉外科三十年(1968~1998)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1968年,Kistner在处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功能不全的病例中,发现不少患者的深静脉不论是管壁或瓣膜均末见血栓痕迹,仅表现为静脉管径增粗,瓣膜游离缘松弛,失去单向开放功能,进而于1980年正式冠用“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名称,揭开了静脉外科新篇章。静脉病是常见病,约为动脉病的10倍,且多发于下肢,华东四省一市周围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发病率为9%左右。蒋米尔等[1]总结了4771例患者下肢静脉造影资料,发现:(1)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占55-61%;(2)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占16-5…  相似文献   

5.
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解剖与生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有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primarydeepvalveincompetence ,PDVI)的概念由Kistner于 1968年提出 ,与继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相对应 ,同属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chronicvenousinsufficien cy ,CVI)的范围。两者均有下肢静脉高压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可行深静脉瓣膜修复术 ,是近代静脉病学中的重要发展之一。1 下肢静脉系统瓣膜解剖特征1.1 静脉瓣膜由两层内皮细胞折叠而成 ,内有弹力纤维 ,大多数为双叶瓣。虽然瓣膜形态、数量、分布的变异甚多 ,但有下述特征 :①外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肢浅静脉手术改善深静脉瓣膜功能的程度及影响效果的因素。方法:收集住院行浅静脉手术治疗的下肢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者60例(70条肢体), 术前经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深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浅静脉手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 行超声复查, 比较手术前后深静脉瓣膜功能。 结果:下肢浅静脉手术后深静脉瓣膜功能的总体改善率为65.7%;病程超过20年较之病程小于或等于20年的患者改善不佳的可能性高4.355倍;股浅静脉和腘静脉同时存在倒流的患者比两静脉各自单独存在倒流的患者改善不佳的可能性高4.247倍;年龄大于60岁比年龄小于或等于60岁的患者改善不佳的可能性高3.516倍;股浅静脉和腘静脉瓣膜功能改善的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下肢静脉曲张单纯行浅静脉手术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深静脉瓣膜功能, 手术近期效果好, 可有选择性地应用于某些早期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光电容积描记诊断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振善  冯耀良 《普外临床》1996,11(2):113-115
作者用光电容积描记(PPG)方法测定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共64例92条病肢的静脉再充盈时间(VRT)。通过92条病肢深静脉造影和22条病肢静脉压测定对照分析,提示PPG测定能作为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诊断指标,应用膝上水平气压止血带的VRT测定,可以将中、重度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与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轻度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加以区别,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是一种有价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股浅静脉瓣膜“戴戒”加曲张浅静脉剥脱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血管外科1997~2004年收治的78例(92条)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实施股浅静脉瓣膜“戴戒”加曲张浅静脉剥脱术的临床疗效。结果65例(76条)术后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恢复满意;8例(10条)术后症状减轻;3例(4条)术后无改善;2例(2条)术后肿胀加剧,经彩超证实为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肢治疗临床总有效率为93.5%(86/92),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2%(2/92)。结论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外科治疗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股浅静脉瓣膜“戴戒”加曲张浅静脉剥脱术对重度瓣膜功能不全患者疗效确切、操作简便,是外科治疗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9.
作者用光电容积描记(PPG)方法测定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共64例92条病肢的静脉再充盈时间(VRT)。通过92条病肢深静脉造影和22条病肢静脉压测定对照分析,提示PPG测定能作为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诊断指标,应用膝上水平气压止血带的VRT测定,可以将中、重度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与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轻度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加以区别,有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是一种有价值的、无创伤性的、反映血液动力学的功能性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光电容积描记(PPG)对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光电容积描记测定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单纯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单纯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共181例206条肢体的静脉再充盈时间(VRT),并与静脉造影作对照分析。结果 以静脉造影作对照,PPG诊断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诊断灵敏度为89.8%,特异性为83.3%,结论 PPG在检测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有重要临床价值。具有无创伤、无痛苦、无过敏的优点,可作为静脉造影前的筛选和术后患者随访复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静脉腔内激光联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初步评价腔内激光联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全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28例,共38条下肢。按病因和病情的不同,采用3种手术治疗:(1)临床表现明显的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者4条下肢,作股浅静脉瓣膜包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EVLT+SEPS术;(2)轻度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者15条下肢,作大隐静脉高位结扎+EVLT+SEPS;(3)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者19条下肢,作大隐静脉高位结扎+EVLT。结果平均随访11个月,全组患者均无复发;临床症状和体征消退或好转,彩超检查示大隐静脉均全程闭合,无血流信号。结论EVLT具有无创、安全、操作简便和疗效良好的优点,联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病变的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下肢深静脉原发性瓣膜功能不全诊治的临床研究(附55例报告)江苏省常州市红十字医院血管外科组(213003)潘跃东倪红飞徐毛乾俊下肢深静脉原发性瓣膜功能不全(DVI)是常见病,在下肢深静脉倒流性病变中占90%以上[1]。自1987年以来,我院共手术治...  相似文献   

13.
根据我院临床和静脉造影资料统计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PDVI)占全部下肢静脉疾病的 40 5 %。虽然对PDVI的病因及病理机制的认识仍存有分歧 ,但本病表现的静脉瓣膜结构异常和管壁扩张的病理解剖特征已得到临床证实。本文就目前众多针对本病特点的手术治疗作一简要的讨论。1 PDVI瓣膜成形术的依据Kistner(1975 )指出 ,股浅静脉内最高位置的一对瓣膜是下肢深静脉中最坚韧的瓣膜 ,能承受近侧静脉主干中血柱的重力作用 ,并且能阻挡由股深静脉汇入股总静脉内的血液逆流 ,在保持下肢静脉正常的血流动力学方面起重…  相似文献   

14.
下肢深静脉瓣膜包窄术治疗深静脉倒流性病变196条患肢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评价下肢深静脉瓣膜包窄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1987年7月至1994年2月,选择通脉造影等特殊检查,确诊为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倒流为Ⅲ-Ⅳ级,倒流程度为轻和中度的患肢196条,做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术。  相似文献   

15.
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瓣膜外修复成形术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Wang S  Li X  Wu Z  Huang X  Ye Y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1):38-40
目的研究和评价利用瓣膜外修复成形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对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26例患者(37条肢体)施以股静脉瓣膜外修复成形术。其中男12例,女14例;年龄16~69岁,平均年龄(508±100)岁。所有肢体均施行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外修复成形术,其中7条肢体加施股浅静脉第二对瓣膜外修复成形术,6条肢体加施股总静脉外瓣膜修复成形术。结果811%(30/37)的患肢静脉性跛行、酸胀、疼痛等症状消失,189%(7/37)的患肢症状明显改善,所有肢体静脉曲张消失,7/9的肢体溃疡愈合。彩超复查除有4条肢体瓣膜功能不全Ⅰ~Ⅱ度外,其余肢体(892%)瓣膜功能恢复正常。结论深静脉外瓣膜修复成形术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比较理想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下肢静脉曲张伴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手术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4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伴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990年11月至2000年6月间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伴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3-4)级患者189人,245条肢体。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33条肢体和对照组112条肢体,所有患者均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或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电凝术,试验组同行行股浅静脉戴戒术。结果:手术成功率100%,随访率为87%,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9年2个月,平均4年;两组术后的复发率均为3.3%,症状及体征有极大的改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下肢静脉曲张伴有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时,单独进行浅静脉的高位结扎剥脱术即能达到满意的结果,并不一定要同时进行深静脉瓣膜的处理。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常合并溃疡形成,较难愈合且易复发。我院自1995年对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合并小腿溃疡52例行溃疡创面局部处理加蝮蛇抗栓酶静滴,同时行股静脉带戒、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病因与病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肢静脉性溃疡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外科疾病,其发病率为0.5%~3.0%,是下肢静脉倒流性疾病(如原发性下肢深、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先天性下肢深静脉无瓣膜症)及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下腔静脉阻塞,占位性病变压迫深静脉等)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下肢深静脉瓣膜外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02年10月,四川省人民医院选择经静脉造影或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为原发性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37条患肢行静脉瓣膜外成形术。结果31条患肢随访6个月至2年,疗效良好者30条,轻度肿胀1条。经彩色多普勒检查,均无返流。结论深静脉瓣膜外成形术方法简便,不需阻断、切开深静脉,只要操作正确,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股静脉形态学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静脉病是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其中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占有很高的比例[1~ 3 ] ,约 5 3 .0 2 %~ 69% ,其主要的病理特征是 ,在致病因素作用下静脉瓣膜失去单向开放的基本功能 ,静脉扩张、高压 ,久之出现浅静脉曲张、肿胀、皮炎及皮肤营养障碍 ,甚至溃疡形成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因此 ,下肢静脉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日益受到重视。本文试就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形态学研究近况综述如下。一、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病因及临床表现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Kist ner[4] 在 1980年提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