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COBE Spectra系统用于分离或采集供者或患者的血液成分,系统程序通过自动地设定泵流速、运行时间和离心速度,建立和维持红细胞/血浆界面;经抗凝、离心后的单个核细胞密集在红细胞/血浆界面处,呈白膜状,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临床通过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为恶性血液病及部分肿瘤患者实施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DC-CIK)免疫治疗,可作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方法之一[1-3].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AutoPBSC程序采集实体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MNC)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血细胞分离仪AutoPBSC程序 (版本 6 1)采集实体肿瘤患者外周血MNC ,对获得的细胞计数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采集的白细胞 (WBC)总数为 (39 5 4± 14 14 )× 10 9/L ,MNC占 (87 35± 8 10 ) % ,性别、体重不影响采集的效率 ;2 )采集的WBC总数和采集的MNC绝对值与采集前的WBC总数相关 (P <0 0 5 )。 3)PLT丢失除与采集前PLT值显著相关 (相关系数C =0 82 5 ,P <0 0 0 1)外 ,也与采集的WBC总数相关 (P <0 0 5 )。结论 :血细胞分离仪SpectraAutoPBSC程序 (版本 6 1)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肿瘤患者以过继性免疫治疗为目的的外周血MNC的采集。  相似文献   

3.
COBE Spectra系统用于分离或采集供者或患者的血液成分,系统程序通过自动地设定泵流速、运行时间和离心速度,建立和维持红细胞/血浆界面;经抗凝、离心后的单个核细胞密集在红细胞/血浆界面处,呈白膜状,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相似文献   

4.
CIK细胞:过去、现在与将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肿瘤过继免疫治疗研究的开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其中以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为培养对象的研究经过80、90年代的发展,获得了一系列成果。1980年有学者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培养体系中加入II,2后可以得到一个具有肿瘤细胞毒性的细胞扩增,1982年Rosenberg等提出了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的概念,并在后续研究中对LAK细胞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IK细胞体外增殖回输治疗肿瘤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对43例患者采用CIK细胞静脉输注治疗,同时加强不良反应的观察和护理。结果CIK细胞治疗肿瘤的总有效率为37.2%;治疗过程中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发热,占治疗人数的41.86%,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结论CIK细胞治疗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全身状况,回输过程中做好心理护理、副反应的观察护理,可保证整个疗程的顺利完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分血时间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蛋白质表达谱的影响,探讨临床和研究中合适可行的PBMC分血时间。方法:在采血后0、2、4、6、8、12 h采用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血液中的PBMC,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选取分血时间为0、2、4、6、8 h的PBMC提取蛋白质进行蛋白质凝胶电泳,选取差异表达蛋白质条带,通过液相色谱串联离子井质谱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合GO数据库信息对差异表达蛋白质的功能和定位进行分析。结果:分血时间为12 h已观察不到完整的PBMC细胞形态;质谱鉴定表明随着分血时间的延长,差异蛋白质逐渐增多;在2、4、6 h鉴定出的功能和定位明确的差异蛋白质中,大部分蛋白质功能为转运和信号转导,定位在细胞核和细胞膜上;而8 h鉴定出的差异蛋白质的功能的定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结论:蛋白质组学技术能有效地观察不同分血时间导致的PBMC蛋白质表达的动态变化,推荐合适且临床可行的PBMC分血时间为6 h以内。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比较3种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的效果及患者血液相关指标的变化.应用CS-3000plus、MCSplus和COBE spectras3种血细胞分离机采集94例肿瘤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患者单采前后血常规及终产品血常规检测;瑞氏染色后,人工计数MNC;检测单采前后患者外周血CD3,CD4,CD8细胞百分比.结果表明,三组采集的MNC数(×109/袋)分别为3.08±0.79,3.21±1.12和3.22±1.84;Ph下降百分比分别为(6.86±5.70)%,(8.05±5.14)%和(5.89±4.48)%,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4和CD8细胞百分比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结论:应用3种血细胞分离机均可采集到足够量的MNC,满足了培养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了临床治疗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59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进行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移植的疗效及其与移植MNC数及CD34+细胞数的相关性,探索外周血MNC在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治疗中的优势.方法 对59例患者治疗前静息痛、冷感、间歇性跛行及组织损伤分别进行评分,而后动员并采集自体外周血MNC,于缺血下肢多位点等间距注射.评价治疗后第7天及4个月时的治疗效果,分析注入的MNC数及其中所含CD34+细胞数与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MNC移植后第7天及4个月时患者的下肢缺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CD34+细胞数量与疗效的相关系数为0.461(P=0.047),尼莫地平值=0.484+1.055×CD34+细胞数,MNC数量与疗效的相关系数为0.473(P=0.000),尼莫地平值=0.288+0.401×MNC数.结果 显示MNC数量比CD34+细胞数量与疗效的相关性更强.结论 注入的自体外周血MNC数较CD34+细胞数更能反映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icacy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species of transplant cells of autologous mobilized peripheral blood(PB) mononucleated cells (MNCs) transplantation on 59 patients with lower limbs ischemia. Methods Fifty-nine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with symptoms scores and after that their PBMNCs were mobilized and collected and then injected into the ischemic area at equal distance. They effectiveness and scores were evaluated at 7th day and 4th month after therapy. The correlation of CD34 + cells and of MNCs with effectiveness was analysed respectively, and formula for c orrelations between them and effectiveness was calculated. Results After MNCs injection, the effectiveness was observed both at 7th day and 4th month . The correlation of MNCs with effectiveness was stronger than that of CD34 + cells ( the effectiveness was represented by nimodipine value), According to the formula of nimodipine value, the value of the latter =0.484 + 1. 055 × CD34 + cells number and the former = 0.288 + 0. 401 × MNCs number with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R =0. 461( P =0. 047 ) and R =0. 473 ( P =0. 000 )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Autologous mobilized PBMNCs number is a better indicator for effectiveness than CD34 + cells number.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冻存保护剂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冻存后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新鲜血液分离和液氮冻存后1、7、30d,用MTT法检测单个核细胞活性,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冻存后其在脂多糖(LPS)和刀豆蛋白(ConA)刺激下分泌γ-干扰素(IFN-γ),比较DMSO10%+FBS90%、DMSO10%+Dextran-4010%+FBS80%、DMSO10%+HES6%+FBS84%、FBS不同冻存保护剂对PBMC的保护作用。结果不同低温保护剂冻存对PBMC存活率的影响:二甲基亚砜(DMSO)+小牛血清(FBS);DMSO+FBS+右旋糖苷-40(Dextran-40);DMSO+羟已基淀粉(HES)+FBS;FBS分别为65.3±2.5、79.7±1.5、71±2.6、29.7±0.58;30d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OD值)分别为0.21±0.19、0.28±0.15、0.23±0.13、0.10±0.17。冻存的PBMC对LPS刺激产生INF-γ的量不同,而对ConA刺激产生INF-γ量的变化不明显。结论 DMSO+FBS+Dextran-40联合使用是一种较理想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低温保护方法 ,并对其生物学特性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背景: 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经历了传统经典的旁路手术到现代腔内微创治疗的发展过程,但无论何种治疗方法都需要有良好的流出道,对于缺少动脉流出道、不能够耐受手术创伤的患者,动脉搭桥和腔内治疗都无能为力.目的: 观察经自体外周血单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27例下肢缺血患者,细胞移植前均行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提示远端流出道闭塞而不能行外科搭桥或腔内隔绝术.采取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300 μg/d皮下注射,动员3 d后,应用血细胞分离仪3000Plus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注射于缺血患肢腓肠肌,3个月后随访观察患肢缺血的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 随访3~60个月,平均22个月,其各项指标均得到改善19例(70%),无改善8例(30%).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患肢皮温、静息痛、间歇性跛行距离、麻木感、皮肤情况、踝,肱指数和经皮氧分压均得到明显改善.提示对于远端流出道完全闭塞的下肢缺血患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细胞凋亡。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法、电子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测定25例MODS患者PBMCs的细胞凋亡,并与18例健康志愿者比较。结果电镜、吖啶橙—溴化乙锭染色荧光显微镜均观察到MODS患者PBMCs出现细胞凋亡的典型形态学改变;MODS组和健康对照组的PBMCs凋亡率分别为(25.4±9.21)%、(15.9±6.75)%(P<0.01),凋亡细胞数分别为1.040±0.096、0.235±0.028个/HPF(P<0.05)。结论MODS患者PBMCs细胞凋亡异常增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IK治疗恶性实体肿瘤的疗效及相关肿瘤标志物的改变。方法选择32例恶性实体肿瘤患者进行CIK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客观疗效、肿瘤标志物及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 CIK治疗后患者卡氏评分(KPS)提高率59.4%,RR为46.9%,DCR为84.4%。治疗后,相关肿瘤标志物CEA、NSE、AFP、CA153、CA199、Fer检测值总体有所下降。CD_3~+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CD_4~+、CD_8~+、CD_4~+/CD_8~+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CIK细胞治疗可提高恶性实体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但相关肿瘤标志物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细胞)治疗HBVDNA阳性肝硬化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33例HBVDNA阳性肝硬化患者给予CIK细胞治疗,在体外培养前后以及回输体内后检测CD3 、CD3 CD4 、CD3 CD8 、CD3 CD56 、CD25 细胞以及mDC和pDC。比较治疗前后病毒学指标及肝脏功能的变化。结果培养结束以及回输体内后,CD3 细胞、CD3 CD8 细胞、CD3 CD56 细胞较培养前显著升高,mDC和pDC在回输后也明显增高。12例患者HBVDNA阴转,4例患者拷贝数下降大于2个log。在14例HBeAg阳性患者中有10例阴转,2例出现HBeAb转换。肝脏功能较治疗前有所好转。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治疗。结论CIK细胞可明显提高免疫效应细胞数量,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效果,毒副作用低,对患者伤害小,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经过护理干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得到改善,取得了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在类风湿关节炎(RA)病因学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巢式PCR技术检测62例RA患者(其中3例同时合并干燥综合征)和138名健康献血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浆中HHV6DNA表达现状。同期运用美国德灵公司血浆特定蛋白分析仪定量检测RA患者血浆中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factor,RF)。结果RA患者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PBMCs)HHV6DNA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显著性(P=0.7992);RA患者PBMC中HHV6DNA阳性率与其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无显著相关性(P>0.05);RA患者组RF阳性(浓度≥20IU/ml)率与PBMC中HHV6DNA阳性率之间无明显一致性(P=0.7502)。RF浓度≥50IU/ml的RA患者组PBMCs中HHV6DNA阳性率明显高于RF浓度<50IU/ml的RA患者组(P=0.0295);部分RA患者血浆中可检出HHV6DNA,而对照组血浆中HHV6DNA阴性。结论HHV6DNA在RA患者PBMCs中有较高检出率,部分RA患者血浆中存在HHV6DNA,提示该组患者中可能存在HHV6活动性感染;HHV6感染可能与RA患者血浆中RF滴度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在脓毒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36例脓毒症患者,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应用RT-PCR方法测定SOCS-3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并和患者APACHEⅡ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SOCS-3在脓毒症组和对照组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均有表达,脓毒症组较对照组表达显著增加(P〈0.001),SOCS-3 mRNA的表达和脓毒症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为-0.746(P〈0.01)。结论SOCS-3参与了脓毒症的发病过程,SOCS-3的表达在脓毒症患者中可能起着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脐血来源的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用于过继免疫治疗的可行性。方法从脐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用IL-2刺激扩增;用FCM检测表型变化,MTT比色法检测其对SKOV6及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并与用同样方法所得外周血来源的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相对照。结果脐血来源的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有明显的抑瘤作用。结论脐血可作为过继免疫治疗中效应细胞来源用于癌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肥胖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Toll样受体4(11LR4)表达及活性。方法收集16例肥胖患者和16例正常对照者的PBMCs,蛋白印迹法检测PBMCsTLR4及IKBct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BMCsTLR4及白细胞介素6(IL-6)mRNA表达,并测定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游离脂肪酸(FFA)、IL-6及肿瘤坏死因子仪(TNF-a)。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肥胖组血FFA、IL-6、TNF-a及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明显增高[FFA:(879±64)、(458±48)umoL/L,t=24.613、P=0.000;IL-6:(2.20±0.35)、(1.264-0.25)ng/L,t=14.993、P=0.000;TNF—a(1.964-0.32)、(1.384-0.24)ng/L,t=9.128、P=0.000;HOMA.IR:1.84-0.2、0.44-0.1,t=32.254、P=0.000];肥胖组PBMCsTLR4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TLR4mRNA:3.13±0.21与0.99±0.03,f=54.758,P〈0.05;TLR4蛋白:7.04±0.42与2.53±0.17,t:77.450,P〈0.05);肥胖组PBMCsIKBet蛋白表达显著降低(2.52±0.16与4.00±0.30,t=23.284,P〈0.05),IL-6mRNA表达显著升高(2.55±0.15与1.03±O.11,t=53.981,P〈0.05)。结论肥胖患者PBMCsTLR4表达及活性显著增加,可能在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的免疫表型与细胞毒活性的变化规律,探讨肿瘤患者CIK过继免疫治疗输注的最佳时间。 方法:采集40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由IFN-γ、rhIL-1α、rhIL-2等细胞因子和CD3单克隆抗体体外诱导培养成CIK。用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免疫表型,MTT法分析细胞毒活性。 结果: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PBMC中CD3+、CD3+CD8+、CD3+CD56+表型细胞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CD3+CD4+细胞在7 d达到峰值,随后缓慢下降。CD25+细胞在培养的早期(3~7 d)即达峰值,7~14 d缓慢下降,14~21 d快速下降。HLA-DR+细胞在0~14 d处于上升期,14 d达峰值后快速下降。成熟CIK细胞毒活性[(52.49±7.70)%]较未活化的PBMC[(7.02±2.00)%]显著增高(P<0.01)。 结论:14 d左右能诱导出典型的CIK,CD3+CD56+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确立自体CIK过继免疫治疗恶性肿瘤的最佳输注时间为第14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化疗联合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Ⅲa~Ⅳ期NSCLC患者72例,行单纯化疗(多西他赛+顺铂)36例为对照组,行化疗联合自体CIK细胞免疫治疗36例为观察组,治疗2个周期评定疗效,随访观察2组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和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疾病控制率(77.8%)高于对照组(52.8%) (P<0.0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9个月,19个月)较对照组(6个月,10个月)明显延长(P<0.05);2组疾病总缓解率(33.3%vs 2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2 a生存率分别为58.3%、30.6%,对照组分别为33.3%、8.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Ⅲ~Ⅳ度骨髓抑制、恶心发生率(8.3%,33.3%)低于对照组(30.6%,61.1%)(P<0.05).结论 化疗联合自体CIK细胞免疫治疗NSCLC安全性好,可延缓疾病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