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网络方剂学具有将网络科学与中医方剂学特点相结合,借助现代科技,整合中医整体思辨的宏观思维与现代医学生物细胞分子的微观视角,通过知识关联网络构建及分析法,建立一个系统方剂知识库及病症结合网络,重点研究方剂功效物质组整合调节机制、配伍规律的阐明、源自方剂的中药新药创制及类方网络方剂学构建等特征。物质基础研究能揭示方剂作用机制,是中药复方质量控制及安全性的保障;配伍规律是方剂的核心;方剂在治疗复杂疾病方面具备整合调节的优势,是研制多靶点新药的重要源泉;类方的研究有利于对方剂复杂体系的系统认知及对方剂配伍规律等核心问题的理解。以上4方面是方剂现代化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网络方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及方向。网络方剂学的发展则有助于诠释中药复方的科学内涵,提高临床用药疗效,拓展新药的研发思路。该文对网络方剂学的特征进行总结,对基础研究、配伍理论、新药创制、类方研究4个方面的研究方法及进展进行概述,以期有助于阐明方剂的组方原理、配伍规律及其临床使用方式,促进方剂的现代化研究。  相似文献   

2.
从配伍规律研究、方—药—证对应研究、类方研究等方面回顾了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在中医方剂学中的应用。肯定了其在传承专家经验、研究古今医案、发现配伍规律、中医药标准化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分析了该方法用于方剂学研究的优点与不足,展望了关联规则在方剂数据库研究中的发展前景,认为方剂数据标准化与关联规则算法创新是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方剂学》《中药学》是介于中医学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学科.在对统编教材《方剂学》《中药学》及日本医家吉益东洞著作《药征》的学习和临床运用中,发现这些教材存在试图借助病因病机,模糊药物客观指征的现象,以酸枣仁汤、小青龙汤、济川煎等方剂以及酸枣仁、麻黄、桂枝等药物为例对此问题重点阐述.认为过于强调方剂或药物对应的病机在组方遣药治病中的重要性可能是症结所在,而相比之下《药征》对每昧药物分别从功效主治、考征、互考、辨误和品考这5方面进行论述,很好地弥补了当前《方剂学》《中药学》重病因病机,轻方证、药证之不足,对于今天临床用药遣方更有直接指导意义.故此提出,方证、药证应当分别是方剂学和中药学核心,寻找方药与其主治病证症状体征的对应关系是方剂学和中药学教学的关键,重视方药使用的客观证据指征是方药学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4.
方剂学科研中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 ,其内容包括整理编写资料性方书 ,考证方源、方剂的组成和方剂主治的变迁 ,用以法类方和以病类方两种方法研究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方剂与方剂学的历史、研究方剂学的理论问题等。做好这一基础性的科研工作 ,既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自身需要 ,又关系到采用现代科学方法与手段进行的中药复方研究能否遵循中医药学发展的固有规律。  相似文献   

5.
麻黄汤类方的运用麻黄汤方是伤寒表实证的代表方,以本方加减化裁者,有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小青龙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以及麻黄附  相似文献   

6.
笔者从事多年的临床工作,对麻黄类方的应用比较熟练。本文例举了葛根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麻黄细辛附子汤、桂枝麻黄各半汤的临床应用验案,并对每案的应用加以分析,明确临床应用指征,对临床选方用药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浅论文献研究在方剂学科研中的方法、内容与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剂学科研中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其内容包括整理编写资料性方书,考证方源、方剂的组成和方剂主治的变迁,用以法类方和以病类方两种方法研究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方剂与方剂学的历史、研究方剂学的理论问题等。做好这一基础性的科研工作,既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自身需要,又关系到采用现代科学方法与手段进行的中药复方研究能否遵循中医药学发展的固有规律。  相似文献   

8.
麻黄汤首见于西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乃发汗解表之基础方,常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的治疗。而仲景通过临证的加减变化,衍生出了以此为基础方的一系列类方,包括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苡仁甘草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等,为后世医家所广泛应用。对麻黄汤及其类方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介绍赵坤教授运用小青龙汤治疗儿科疾病的临证经验,认为该方辨证要点为寒闭腠理、痰饮内雍,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及疾病不同兼症,在原方基础上加减应用,如易生麻黄改蜜麻黄,佐加附子、桃仁、红花、沉香。其还善用小青龙汤类方如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并合用白虎汤、三子养亲汤等治疗小儿肺系疾病,临床收效颇佳。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十分重视麻黄在外感发热治疗中的应用。在以麻黄为主药的麻黄类方剂中,麻黄与桂枝配伍形成麻黄汤、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小青龙汤能够辛温散寒而解热;麻黄与石膏配伍形成大青龙汤、桂二越一汤、麻杏石甘汤、越婢汤能够散表寒以解热;麻黄与附子配伍形成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能温少阴散表寒。临证应根据症状反应的不同,辨识清楚患者的病性病位,适证用方,方证相应,方有望取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该文简要分析并论述了方剂学研究现状及所面对的重大科技问题,提出推进方剂学现代研究的新策略及技术方法。为探索揭示方剂功效物质组与机体生物调控网络间复杂的网状交互作用,提议开展"网络方剂学"研究,并概述了其研究框架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四物汤、三拗汤等代表性类方较为系统的研究实践和学习体会,探索性地提出方剂功效物质组学的研究策略与方法学体系。方剂功效物质组学是研究功效物质组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与生物系统相互作用的方法学体系。作为新的概念和研究方法的探讨,作者提出了结构性的功效表征-效应信息群-功效物质组-作用机制的研究策略与相应方法技术体系。基于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原则有效关联中医临床功效、生物效应及效应物质的关系,从而建立了功效物质组及功效物质组学的方法学体系,为符合中医临床特点的方剂复杂效应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方法技术支撑,有助于从功效物质层面深化认识经典方剂及其衍化类方的配伍关系与衍化规律的共性和差异,对中医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为方剂创新药物的发现提供引导。  相似文献   

13.
方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是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的集中体现.长期以来,方剂作用原理的研究既是学术界的热点也是难点.近年来,基于组学技术及计算机模拟计算方法的网络药理学被广泛应用于中药药理、方剂配伍的科学内涵、中药药性与疗效等领域的研究中并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概述了类风湿关节炎寒、热证候相关的疾病网络的构建方法,证候关联中药组方规律的文本挖掘方法以及方证对应的生物靶点网络的构建方法.初步探讨了基于证候动物模型的组学信息构建“病-证”动物表型网络及基于寒性、热性方剂对应的化合物信息构建药物靶标网络的网络药理学思路.提出应用网络药理学的技术方法研究类风湿关节炎寒、热证相关疾病网络特点及寒性、热性方剂作用原理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4.
麻黄附子细辛汤和小青龙汤对过敏性鼻炎豚鼠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比较麻黄附子细辛汤和小青龙汤对过敏性鼻炎(EAR)作用的差异。方法:采用卵清蛋白建立过敏性鼻炎豚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辛芩颗粒对照组(4.65 g.kg-1)、小青龙汤组(7.44 g.kg-1)、麻黄附子细辛汤(2.33 g.kg-1),另设正常对照组。3个药物治疗组每天ig给药1次,给药共14 d,以治疗前后的行为学体征积分、血液组胺和鼻黏膜切片病理变化为观测指标。结果:麻黄附子细辛汤组、小青龙汤组和辛芩颗粒组的治疗后体征积分和血液组胺含量均有降低,与正常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麻黄附子细辛汤组的血液组胺含量(3.64±0.83)mg.L-1与小青龙汤组(4.58±0.51)mg.L-1和辛芩颗粒组(4.36±0.13)mg.L-1都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对鼻黏膜炎症变化的修复略优于小青龙汤和辛芩颗粒。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能改善过敏性鼻炎豚鼠症状,对血液组胺的降低和鼻黏膜的修复优于小青龙汤。  相似文献   

15.
小青龙汤方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其组成为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半夏、五味子。对单味药以及麻黄-甘草药对、麻黄-桂枝药对、白芍-桂枝药对、白芍-甘草药对、五味子-细辛药对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分析研究逐渐深入。本文从此角度出发分析小青龙汤组方特性,探讨中医方剂配伍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一种基于通路模式的方法,对传统中药名方小青龙汤治疗咳喘的有效成分进行预测。方法:首先搜索TCM中医药资料库与CTD数据库来整理出小青龙汤已知的各种化合物成分与相关基因,再通过DAVID生物分析系统与KEGG数据库挖掘出与咳喘相关的通路模式。然后利用该通路模式对候选基因打分,筛选出相关性高的基因,并据此推测出治疗咳喘的有效成分。结果:根据上述的计算方式,我们将相关基因根据得分进行排序,得到相关性最好的三种基因分别为MAPK1、MAPK3与RELA。最终预测出的有效成分中效能最高的三种分别是Paeonol(丹皮酚)、Glycyrol(甘草醇)、Geraniin(老鹳草素)。结论:此种基于通路模式的方法可以较好的预测出小青龙汤治疗咳喘的有效成分,加以推广更有利于中药基础药理研究的标准化。  相似文献   

17.
网络靶标:中药方剂网络药理学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李梢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5):2017-2020
目前中药研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是理解中药方剂复杂化学体系与病证复杂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作者通过多年研究,从网络药理学、系统生物学角度对该问题提出“网络靶标”这一新的概念与方法.网络靶标概念指的是将病证生物分子网络当作靶标,由此设计和预测最佳的药物干预方式.网络靶标方法旨在将病证、方药映射于生物分子网络,然后在网络上对病证与方药的关系进行机制性的计算、分析与预测,以期发现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制,阐释方剂配伍规律与方证关联,并进行组方用药的理性设计.该文概述作者课题组在网络靶标方法及其在中药方剂中的应用进展,希望能为中药方剂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生物热力学的角度,探讨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的药性差异的客观真实性。方法:采用微量量热学方法,分别测定在中药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不同浓度水煎液作用下,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代谢的热谱图(即热功率-时间曲线,P-t图),并根据热动力学模型lnPt=lnP0+kt,计算得到一系列生物热动力学参数。结合中药药性理论,综合分析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的药性差异。结果:麻黄汤与麻杏石甘汤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且随着药液浓度的增加,其抑菌作用逐渐增强。但温热药方麻黄汤较寒凉药方麻杏石甘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弱,同时,从热动力学参数中的最大热输出功率计算结果也表明,麻黄汤作用于细菌生长代谢时,所释放的热量要高于麻杏石甘汤,两者存在较稳定的差异。结论:应用生物热力学方法进一步探索和验证了麻黄汤和麻杏石甘汤的药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黄俊华  程平 《光明中医》2016,(19):2887-2888
目的探讨射干麻黄汤的适应证、用药特点及变异应用。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5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并采取射干麻黄汤治疗的422例咳嗽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根据其证型不同分组,风寒咳嗽组122例、风热咳嗽组60例、燥火咳嗽组80例、痰湿咳嗽组82例、体虚咳嗽组78例,对比治疗效果,并结合临床经验总结射干麻黄汤的适应症、用药特点、变异应用。结果体虚咳嗽组、风寒咳嗽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其他三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干麻黄汤治疗咳嗽疗效显著,应熟练掌握射干麻黄汤的用药特点及其变异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