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究并分析甲巯咪唑与丙硫氧嘧啶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温岭市第四人民医院内科2010年1月~2013年1月106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分为A组和B组,甲巯咪唑初始剂量为30 mg/d,丙硫氧嘧啶300 mg/d,根据患者病情逐渐减至甲巯咪唑5~10 mg/d,丙硫氧嘧啶50~100 mg/d进行治疗,维持2年时间,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B组患者肝损伤发生率为26.42%,明显高于A组(1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组患者肝损伤发生时间为(18.74±7.68)d,明显早于B组[(41.65±8.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硫氧嘧啶所致肝损伤以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为主,占78.57%,甲巯咪唑所致肝损伤以胆红素升高为主,占66.67%,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呈现不同特点,B组患者与A组患者肝功能损伤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巯咪唑较丙硫氧嘧啶更易出现肝损伤,但是,甲巯咪唑出现肝损伤时间稍早于丙硫氧嘧啶;丙硫氧嘧啶和甲巯咪唑所致肝损伤多数为轻度性肝损伤,丙硫氧嘧啶所致肝损伤以血清谷丙转氨酶的升高,甲巯咪唑所致肝损伤以胆红素升高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研究丙硫氧嘧啶及甲巯咪唑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选取的10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丙硫氧嘧啶治疗,观察组使用甲巯咪唑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对照组肝损伤发生率为17.6%,观察组肝损伤发生率为7.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肝损伤的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指标中ALT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P0.05。结论甲巯咪唑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肝脏损伤较丙硫氧嘧啶小,但服用甲巯咪唑比丙硫氧嘧啶更早出现肝脏损伤,肝功能损害以ALT升高为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他巴唑与丙硫氧嘧啶在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过程中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方法 选取我科收治的88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随机分为他巴唑(MMI)治疗组和丙硫氧嘧啶(PTU)治疗组各44例,随访4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MMI组引起白细胞减少、红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皮疹的发生率分别为9.1 %、6.8%、4.5%、11.4%,明显高于PTU组(依次分别为4.5% 、0、0、2.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TU组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20.5 %)高于MMI组(6.8%),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I在治疗甲亢过程中引起血细胞减少及皮疹等不良反应较PTU常见,而PTU引起肝功能异常较MMI常见.  相似文献   

4.
谢华海  陈卫  段炼 《吉林医学》2015,(4):619-620
目的:观察并分析丙硫氧嘧啶和甲巯咪唑对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患者肝功能影响。方法:以104例甲状腺机能亢进病患为研究对象,依计算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A和治疗组B。两组病患分别应用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B的肝损害发生率为21.2%,明显高于治疗组A的7.7%,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的肝损伤发生时间(39.3±9.3)d,显著大于治疗组A的(17.1±6.1)d,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这种抗甲状腺药物对肝功能产生影响的可能性更大,但出现影响的时间较甲巯咪唑晚。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应用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疾病的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120例甲亢病患随机分成研究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研究组给予患者应用甲巯咪唑治疗,对照组则给予患者应用丙硫氧嘧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LT、ALP、TBil各项肝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升高,但对照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甲亢疾病,应用甲巯咪唑与丙硫氧嘧啶治疗疾病均有一定的效果,但相比之下甲巯咪唑的疗效更显著,对患者的肝功能影响也较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丙硫氧嘧啶与甲巯咪唑对Graves甲亢患者骨密度及骨生化的影响.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分泌科在2019年12月—2021年1月收治的80例Graves甲亢患者,按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各40例.PTU组接受丙硫氧嘧啶(PTU)治疗,MMI组接受甲巯咪唑(MMI)治疗.比较两组甲状腺激素水平,监测其骨密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巯咪唑与丙硫氧嘧啶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Graves病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差异。方法选取甲状腺机能亢进症Graves病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50例)和B组(50例);A组患者采用丙硫氧嘧啶口服治疗,B组患者则给予甲巯咪唑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甲状腺激素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甲状腺激素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且B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水平显著优于A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症Graves病可有效改善机体甲状腺激素水平,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正常的甲状腺功能是保证胎儿生长发育的重要前提,但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亢进是极为常见的内分泌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母亲在哺乳期的治疗也关系到母亲及胎儿甲状腺功能的恢复。本文介绍了抗甲状腺药物包括甲巯咪唑(MMI)、丙硫氧嘧啶(PTU)的作用机制以及不良反应,简述了妊娠期和哺乳期甲状腺功能亢进母亲在不同时间服用不同剂量抗甲状腺药物对于母儿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最终推荐孕早期首选PTU,孕中/晚期首选MMI,并且鼓励甲状腺功能亢进母亲哺乳期服用抗甲状腺药物,推荐服用低到中度剂量的MMI作为一线治疗方案,PTU作为二线用药。此外,指出妊娠期和哺乳期合理服用抗甲状腺药物不会严重影响婴儿的甲状腺功能、身体以及智力的发育。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抗甲状腺药;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妊娠;哺乳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甲硫咪唑与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临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36例甲亢患者,随机分为甲硫咪唑治疗组(MMI组)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组(PTU组)各18例,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安全性和预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MMI组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红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皮疹的发生率分别为22.2%、11.1%、5.6%、16.7%,均显著高于PTU组(依次分别为5.6%、0、0、5.6%)(P<0.05);MMI组引起的ALT、ALP、TBIL、和DBIL异常发生率为5.6%、0、0、0,均低于PTU组(11.1%、5.6%、5.6%、5.6%),MMI组肝功能损伤发生率为5.6%,显著低于PTU组(27.8%)(P<0.05).结论:在甲亢的治疗过程中,不同药物有不同的副作用,MMI易引起的血细胞减少及皮疹等,而PTU易引发肝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Graves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其用药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近期收治的Graves病患者86例,随机数字法均分为A、B两组,A组在治疗中选择丙硫氧嘧啶(PTU)药物治疗,B组患者在治疗中选用甲巯咪唑(MMI)药物治疗,用药2疗程后,对比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结果B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和用药安全率分别为95.3%和90.7%明显高于A组的相关情况,P0.05。结论 MMI用于治疗Graves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杨青 《当代医学》2010,16(9):9-10
目的研究甲硫眯唑联合左甲状腺素治疗儿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入选的46例儿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在治疗开始予甲硫咪唑[0.5~1mg/(kg·d)]治疗,2~3个月后,当患者甲状腺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后,将患者随机分为MMI组(n=24)及MMI+T4(n=22)组,MMI组继续予甲硫咪唑治疗,MMI+T4组予甲硫咪唑联合左甲状腺素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第2个月、第6个月和1a时比较患者甲状腺体积、FT4、FT3、TSH。治疗2a后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MMI+T4组甲状腺体积明显降低(P〈0.05),药物性甲减发生率低(P〈0.05),有显著差异性,不良反应发生少。结论2组治疗均能有效改善儿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高代谢症候群,使TSH、FT4、PT3恢复正常,但甲硫咪唑联合左甲状腺素治疗更能安全有效控制甲状腺肿大及药物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并能减少症状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丙基硫氧嘧啶(PTU)影响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孕妇甲状腺功能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妇产科2007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50例妊娠合并甲亢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78例,对照组72例。观察组予PTU300mg/d口服,对照组确诊后未能定期检测甲状腺功能而自行停药,或拒绝PTU药物治疗。结果观察组TT3、TT4、TT3、TT4、TSH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或流产、PTU剖宫产、妊娠高血压、心力衰竭、重度子痫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足月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围生儿发生胎儿窘迫、低体重儿、新生儿甲亢、转入NICU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的PTU治疗能很好地改善妊娠合并甲亢患者的孕期甲状腺功能,减低甲亢对孕妇及新生儿的危害,改善妊娠结局,且对新生儿畸形率无显著的影响.是一种相对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1,3-二苯-1,3-丙二酮(DPPD)对二甲基亚硝胺(DMN)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小鼠按体重随机平均分为五组,分别为对照组、DMN组和三组剂量组.剂量组分别经口灌胃给予小鼠DPPD 100、200、400 mg/kg体重每日1次,连续4d,然后腹腔注射给予致肝毒性剂量DMN(22 mg/kg体重).染毒后24h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制备肝匀浆,改良Hission法测定肝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TBA法测定肝中丙二醛(MDA)含量;HE染色处理肝脏组织切片,光镜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 与单独给予DMN组相比,给予DPPD组明显改善了DMN引起体重降低的现象,DMN+DPPD高剂量组[(24.3±1.5)g]与DMN组[(22.7±1.0)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显著降低血清中ALT、AST、LDH含量,DMN +DPPD高剂量组[ALT:(151±38)U/L,AST:(216±131)U/L,LDH:(1423±813)U/L]与DMN组相比[ALT:(1481±575) U/L,AST:(1155±559) U/L,LDH:(3196±784) U/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相比单独给予DMN组,给予DPPD组肝脏病理损伤明显改善,并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进一步研究表明,预防性给予DPPD各组可改善DMN引起的肝脂质过氧化现象,且相比单独给予DMN组,给予DPPD组的GSH/GSSG比值显著增加,DMN+DPPD高剂量组(10.734±0.572)与DMN组(6.873±0.587)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PPD可有效抵抗DMN对ICR小鼠肝脏造成的毒性损伤,调动机体抗氧化应激系统为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药物主要包括抗甲状腺药(ATD)甲巯咪唑(MMI)和丙基硫氧嘧啶(PTU),β受体阻滞剂盐酸普萘洛尔,碘剂复方碘溶液,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等,如何合理应用这些药物是临床医生应慎重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药物选择的最佳方案要从药物的安全性、剂量、给药方式、激素伍用时机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通过查阅文献得出,与PTU相比,MMI不良反应显著低于PTU,而且MMI的不良反应大多与剂量有关,而PTU的不良反应与剂量无显著相关性,特别是PTU可能导致致命性肝损害,因此,笔者认为治疗甲亢应首选MMI,尤其对儿童和青少年甲亢患者,而PTU主要应用于孕妇和甲亢危象;盐酸普萘洛尔可按说明书服用;碘剂用于甲状腺术前准备和甲亢危象;糖皮质激素泼尼松在严重甲亢、肝功能损害、白细胞减少、皮肤过敏时可小剂量应用2~8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服用奈韦拉平(NVP)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中,使用奈韦拉平初治发生皮疹和肝损害的情况统计及相应处理对策。方法将170例艾滋病患者按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的多少分为两组。 A组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的患者,B组CD4+细胞计数≥200个/μL的患者,两组初治患者使用以下方案:齐多夫定+拉米夫定+奈韦拉平或替诺福韦+拉米夫定+奈韦拉平或司他夫定+拉米夫定+奈韦拉平。分别与治疗前治疗后半个月,1个月,2个月,3个月,监测肝功能,血常规,CD4+T淋巴计数,监测有无皮疹变化。分析两组3个月内的肝功能变化观察皮疹情况。分析皮疹及肝损害发生与CD4+细胞计数的关系。结果 A组皮疹发生率为24.7%,B组皮疹发生率为5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肝损害发生率为12.9%,B组肝损害发生率为2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用奈韦拉平皮疹和肝损害的发生率与CD4+细胞计数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大蒜素联合非诺贝特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非诺贝特组[80 mg/(kg·d)]、大蒜素组[60 mg/(kg·d)]和联合用药组[大蒜素20 mg/(kg·d)+非诺贝特30 mg/(kg·d)]。复制模型4周,证实模型成功后用药干预8周。实验第12周末,腹主动脉取血分别检测血脂、血清ALT和AST水平,并做肝脏组织形态学检查。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余各组血清TC、TG、LDL-C及HDL-C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血清TC、TG及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而非诺贝特组和联合用药组血清HDL-C水平明显增高(P〈0.05)。(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余各组血清ALT及AST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或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血清ALT及AST均明显降低(P〈0.01);与非诺贝特组相比,大蒜素组和联合用药组血清ALT及AST均明显降低(P〈0.01)。(3)肝脏组织形态学检查发现,模型组发生重度肝细胞脂肪变性,各用药组肝细胞脂肪变性均有不同程度减轻,但非诺贝特组可见肝细胞点状坏死,胆小管扩张。结论大蒜素联合非诺贝特治疗大鼠混合性高脂血症,其疗效与单纯应用加倍剂量的非诺贝特相当,但对肝脏损害较小。  相似文献   

17.
天麻粉改善脂肪乳剂灌胃大鼠肝脏脂肪变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天麻粉对脂肪乳剂灌胃大鼠肝脏脂肪变性的作用。方法采用雄性SD大鼠,以脂肪乳剂灌胃建立高血脂和脂肪肝模型。共28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基础饲料对照组、脂肪乳剂灌胃组、脂肪乳剂灌胃+天麻粉250mg/kg和525mg/kg组,每组7只,疗程28d。实验前后测定大鼠体重、血清总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取肝脏称重并计算肝指数。取肝组织固定、切片,H&E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并照相。另取部分肝组织提取脂肪测定其中CHO和TG含量。结果脂肪乳剂灌胃28d后大鼠出现显著高脂血症,肝脏重量和肝指数显著增加;与基础饲料对照组比较,脂肪乳剂灌胃组7只大鼠均出现中、重度肝脏脂肪变性,肝脏CHO和TG含量增加以及肝功能损害。脂肪乳剂灌胃+天麻粉525mg/kg组大鼠血清中CHO、LDL—C和TG水平较脂肪乳剂灌胃组分别降低24.6%、23.2%和3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脂肪乳剂灌胃+天麻粉250mg/kg组大鼠肝脏重量和肝指数较脂肪乳剂灌胃组分别减少约15.4%和14.8%(P〈0.05),脂肪乳剂灌胃+天麻粉525mg/kg组则分别减少25.1%和24.2%(P〈0.01)。脂肪乳剂灌胃+天麻粉250mg/kg组7只大鼠中有3例轻度和4例中度肝脏脂肪变性,较脂肪乳剂灌胃组有改善(P〈0.05);脂肪乳剂灌胃+天麻粉525mg/kg组7只大鼠肝脏脂肪变性均轻度,较脂肪乳剂灌胃组有极显著改善(P〈0.01)。与脂肪乳剂灌胃组比较.脂肪乳剂灌胃+天麻粉250mg/kg组大鼠肝脏TG含量减少约19.0%(P〈0.05);脂肪乳剂灌胃+天麻粉525mg/kg组大鼠肝脏CHO和TG含量分别减少约21.2%(P〈0.05)和33.3%(P〈0.01)。相应的,天麻粉治疗后大鼠肝功能得到显著改善.脂肪乳剂灌胃+天麻粉250mg/kg组大鼠血清ALT和AST水平较脂肪乳剂灌胃组分别下降20.1%和19.0%(P〈0.05),脂肪乳剂灌胃+天麻粉525mg/kg组则分别下降33.1%和28.3%(P〈0.01)。结论天麻粉在脂肪乳剂灌胃的大鼠中具有显著的降血脂、减少肝脏脂肪蓄积、减轻肝脏脂肪变性以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酯(Di-2-ethylhexyl phthalate,DEHP)和双酚A(Bisphenol A,BPA)联合暴露对大鼠肝脏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4组,分别灌胃1 500mg/kg DEHP、200mg/kg BPA及750mg/kg DEHP+100mg/kg BPA染毒6周。染毒终点测定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及镁离子(Mg2+)含量;检测肝匀浆中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EHP明显升高血清ALP、CHO及Mg2+含量,而BPA明显增加肝中MDA含量(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DEHP+BPA联合染毒除明显增加肝脏脏器系数外,对大鼠体重、肝MDA、血脂及血清Mg2+和ALP含量均无明显影响。与DEHP+BPA联合染毒组比较,BPA显著升高肝脏MDA含量;DEHP增加血清Mg2+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DEHP和BPA单独染毒均可产生肝损伤,其联合暴露产生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A 58-year-old woman was referred to our hospital because of liver dysfunction. Her serum levels of AST (619 IU/l) and ALT (603 IU/l) had increased. Histological findings in the liver biopsy were compatible to autoimmune hepatitis (AIH), and the diagnosis of AIH was confirmed by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She was admitted to a nearby hospital 3 years ago, and diagnosed with Graves' disease. She received methimazole (MMI) at first, which was discontinued due to liver injury in one month, then propylthiouracil (PTU) was administered. One year later, transaminase increased and was decreased by stopping PTU administration. PTU was restarted after her transaminase decreased, but a recurrence of hepatotoxicity was observed, and she was referred to our hospital. Oral prednisolone decreased liver function immediately. In this case, PTU-induced liver injury was suspected as a possible trigger of AIH. While PTU remains a commonly used drug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hyroidism, severe liver injury is reported in some cases. If liver injury is observed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PTU, rechallenge is not recommended in order to avoid severe hepatotoxic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