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孙磊 《中原医刊》2014,(22):30-32
目的 探讨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采用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20例(20眼),均采用PDT治疗,回顾性分析治疗前后临床资料.结果 末次随访时,检测视力呈>2行提高者3眼,占15%;保持稳定者16眼,占80%;视力下降1眼,占5%.眼底检查示视网膜神经感觉层缩小或脱离,黄斑渗出、水肿、出血均有程度不等的吸收.视网膜出血在治疗6个月后基本吸收.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在治疗后3个月检查显示,12只眼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荧光素渗漏静止,CNV闭合占60%,9只眼CNV渗漏好转,占45%.结论 CNV采用PDT治疗可获得理想效果,因为短期观察,选取的病例数相对较少,而从根本上,PDT无法杜绝CNV发生,故存在未彻底治疗的情况,长时间不能完全消失,也不能改善远期视力,若需客观评价PDT疗法,需行远期观察.  相似文献   

2.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又称视网膜下新生血管,是来自脉络膜毛细血管的增殖血管穿过Bruch膜,在Bruch膜与视网膜色素上皮之间增殖所成,这种病变多发生于黄斑视网膜神经上皮下,造成严重视力损害.它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等多种眼底疾病的病理基础,其发病率高,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CNV的临床治疗有激光光凝、光动力疗法、经瞳孔温热疗法、手术剥离CNV,黄斑转位手术及放射治疗等,但复发率高、不可避免损伤正常眼组织结构、加重或诱发玻璃体视网膜增殖、造成视功能进一步恶化等.因此,寻求抑制视网膜和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的药物疗法,是当前眼科学临床上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是一种会严重影响患者视力的疾病,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光动力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完善,治疗效果得到强化。光动力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已经长达10年,虽然其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在脉络膜新生血管治疗中的效果已经得到广泛认可,成为不可替代的治疗手段,并且相关研究正在不断深入,以期降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复发率,提高其经济性的同时更好地抑制患者的病变发展,延长疾病的控制时间。该文首先分析了光动力疗法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作用机理以及光动力疗法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临床疗效的认可情况,然后阐述了光动力疗法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例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光动力治疗(PDT)后病灶扩大的可能因素。方法:对1例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经PDT治疗前后的荧光素眼底造影(FFA)和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进行对比。结果:PDT治疗后FFA和ICGA影像均提示病灶扩大。结论:部分特发性脉络膜新手血管PDT治疗可能无效,需结合其他治疗。  相似文献   

5.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发病率低,治疗困难,起病年龄多在32—38yr,以黄斑渗出、出血及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形成为主要特征,可严重影响视力。1992—02/1998—12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本病12例(12只眼),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析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后的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病灶特点。方法对经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34例(38眼)进行光动力疗法,静脉注射维速达尔15min后根据病灶大小用689nm激光照射83s。治疗后患者避光5d。观察治疗后1周及1个月的视力、眼底改变、OCT检查结果 ,1个月时的FFA改变。结果 34例随访患者视力较治疗前无下降。其中治疗1周后视力上升(2行或2行以上)18眼,不变20眼;1个月后视力较1周时提高12眼,不变25眼,下降(2行或2行以上)1例。治疗后1周黄斑区出血(根据眼底镜检查及眼底彩照)明显减少13眼,出血范围无明显变化12眼,出血范围明显增加13眼;1个月后黄斑区出血较1周时明显减少31眼,无明显变化4眼,出血范围增加3眼。治疗后1周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或渗漏明显减少、CNV病灶复合体变小36眼,无明显变化2眼。1个月时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或CNV病灶复合体较1周时有所增加11眼,其余眼保持1周时的状态或继续好转。治疗后1个月FFA显示原CNV渗漏明显减轻27眼,无明显变化5眼,渗漏增加6眼。所有病例治疗时及治疗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PDT作为治疗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一种技术能起到稳定视功能的作用,治疗后的CNV病灶短期内明显萎缩,但1个月时有部分可能会重新开放,此时可辅以抗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等药物的治疗。OCT检查对于早期评判病灶的变化及对病变的预后有重要意义。部分病例治疗后短期内可引起出血的增加,但此类出血多不影响视力,且可逐渐吸收。  相似文献   

7.
激光诱导恒河猴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激光诱导恒河猴眼底脉络膜血管新生,建立与人类脉络膜新生血管类似的动物模型。方法8只成年恒河猴,采用532nm激光围绕黄斑中心凹光凝,光凝前及光凝后20d、34d、48d进行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光凝后49d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和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检查。结果68.8%激光斑形成实验性脉络膜新生血管,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表现为早期强荧光斑,后期荧光素渗漏超越激光光斑边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出现神经上皮下的高反射光团,局部视网膜增厚,病灶可维持长达48d,形成的脉络膜新生血管为含有与增殖相关的CD31、CD105染色阳性内皮细胞成分的纤维血管增殖膜并伴视网膜水肿,色素颗粒内移,外核层缺失。结论激光诱导的恒河猴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成模率高,模型稳定持久,是研究治疗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相关眼底病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视网膜病变是由于视网膜循环障碍而造成视网膜缺血、缺氧并诱发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渗出和出血造成的视网膜中心凹功能的毁损 ,是当今内眼疾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研究表明 :新生血管的形成由各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刺激[1] ,其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诱导眼底新生血管化中起着突出的作用[2 ] 。激光也可作为刺激因素诱发新生血管生成[3~ 5] 。本实验旨在用激光诱导眼底新生血生成的模型 ,通过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VEGFmRNA表达的变化 ,结合新生血管生成的时相和部位 ,探讨VEGF与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  相似文献   

9.
光动力学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脉络膜造影改变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琦 《重庆医学》2000,29(6):507-508
脉络膜新生血管 (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 ,CNV)是引起老年性黄斑变性 (Age -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 ,AMD) (湿性 )的主要原因 ,是导致老年人视力丧失或视力减退的主要因素[1 ] 。常规的激光治疗是利用热量直接破坏新生血管 ,只能用于黄斑旁区的新生血管膜 ,黄斑部距中心凹 30 0 μm~ 5 0 0 μm为禁区。治疗后复发率高 ,但大量病人因脉络膜新生血管膜位于黄斑中央区 ,因此不能用常规的激光治疗而致盲[2 ] 。始于 1995年的光动力疗法治疗CNV是采用静脉注射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单次光动力疗法治疗老年黄斑变性合并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确诊的 2 0例 2 0只老年黄斑变性伴有脉络膜新生血管眼经光动力治疗的疗效。随访 3个月。以视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为观察指标。结果 按最后一次随访记录分析 ,视力提高 3行者 2例 ;视力提高 2行者 3例 ;提高 1行 5例 ;视力保持不变 1 0例。 1周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显示 :8例以典型性为主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荧光渗漏停止 ;1 2例轻微典型性和完全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荧光渗漏均较治疗前减少。随访结束时眼底荧光造影显示 :以典型性为主的脉络膜新生血管 ,4例荧光渗漏停止 ,4例荧光渗漏 ;轻微典型性和完全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现 3例渗漏加重 ;9例荧光渗漏减少或不变。术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显示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明显好转。该组病例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均未见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结论 光动力疗法短期内能封闭或抑制老年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目前尚未见明显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氩激光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姚若 《中原医刊》2006,33(5):63-65
目的探讨氩激光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方法选择确诊为病理性近视患者共38眼,应用氩激光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区进行光凝治疗,包括局部光凝和黄斑区光凝。激光参数:时间0.1~0.2 s,光斑直径100~200μm,能量100~400mW。周边部和后极部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灶用中光斑中等能量进行局灶性光凝,达到Ⅱ~Ⅲ级光斑效应;黄斑区的渗漏灶及新生血管灶采用小光斑低能量光凝,在中心凹500μm以外作“C”型光凝,光斑效应达Ⅱ级。每次的光凝点在50~300μm,如果病变范围较大可以分次光凝,每次光凝的间隔时间为7d。对复发的新生血管灶可重复光凝。结果光凝治疗后有效为33眼(占86.84%),有效病例中脉络膜新生血管灶完全萎缩25眼(占65.8%),病灶明显缩小8眼(占21.1%)。光凝后6个月眼底荧光造影仍有残余脉络膜新生血管灶者15眼,需补充光凝治疗。无效为5眼(占13.16%),表现为反复性玻璃体出血,形成机化膜及条索,出现增殖性视网膜玻璃体病变,脉络膜新生血管灶扩大或出现新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灶。随访2年后视力稳定眼底病灶无进展者为31眼(占81.58%)。结论应用氩激光对病理性近视脉络膜视网膜新生血管进行光凝治疗,起到稳定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发展、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和有效的保护患者有用视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沈洁  王竞 《浙江医学》2004,26(12):908-910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病因复杂,常继发于老年性黄斑变性、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病理性近视、眼钝挫伤脉络膜破裂等眼底疾病.CNV通常位于黄斑中心凹下或中心凹旁,新生血管反复出血,渗出,最终导致疤痕,中心视力丧失,是主要的致盲性眼病.寻找到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当前眼科界亟待攻克的课题之一.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是一种新兴的热疗技术,最初是作为脉络膜黑色素瘤放射治疗后的辅助治疗,之后许多学者将其扩展应用到包括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血管瘤、脉络膜血管瘤、脉络膜新生血管等多种眼底病的治疗[1,2].目前TTT用于CNV的治疗时其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治疗参数的选择尚处于摸索阶段.笔者通过对31例(32眼)不同病因所致CNV患者TTT治疗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TTT治疗CNV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光动力疗法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2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对病理性近视患者pathological myopia(PM)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单次和多次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确诊为PM CNV的20例(26眼)其中女性24只眼,男性2只眼.进行PDT治疗的疗效.PDT治疗后7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复查.复查FFA显示病灶范围扩大或渗漏增加者重复PDT治疗.结果 一般水平分析:显示PDT治疗后视力明显提高,治疗前后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显示:(1)女性治疗视力提高的效果不如男性;(2)年龄大的治疗治疗后视力提高效果较差.PDT治疗后复查眼底所见:眼底出血和渗出减轻,FFA检查显示:CNV渗漏明显减少或完全停止.OCT提示CNV周围视网膜脉络膜水肿及神经上皮脱离明显好转.半年后如有CNV复发或扩大者经2~3次PDT后,渗漏逐渐减少.结论 单次或重复PDT治疗可以部分或完全封闭脉络膜的CNV,减少CNV引起的视力下降的危险性,PDT治疗不影响病灶周围的视网膜和脉络膜组织.  相似文献   

14.
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horoidi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是中心视力不可逆性损害的病理基础,常见于湿性增龄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疾病.激光治疗在封闭CNV的同时也损伤了视网膜组织,并且适应证严格、易复发,治疗效果不理想.光动力学疗法遏制CNV有一定疗效,但不能提高视力且易复发,价格昂贵.手术治疗效果也不理想,放射性疗法疗效存在争议,以上均是在CNV形成后进行的对症治疗而已,并未从病因或病变发展进程中去阻断它.  相似文献   

15.
吴学今 《广西医学》2007,29(9):1375-1377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常发生于黄斑区,许多疾病可以产生CNV,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眼底血管样条纹、高度近视眼等.CNV一旦生成,能引起视网膜的反复出血和渗出,最终导致瘢痕形成和视力丧失.  相似文献   

16.
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深入研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过程,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阅读国内外有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过程,多种细胞和大量的血管生成调节剂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眼部微血管并发症,是成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血管形成是DR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激光光凝治疗的目的是光凝视网膜,将缺氧区转化成瘢痕而减少视网膜对氧的需求,从而使新生血管消退,水肿消失。适度的光凝斑主要作用于视网膜外核层、色素上皮层及脉络膜的毛细血管层,使脉络膜视网膜间产生牢固粘连,稳定视网膜病变,保持部分视网膜功能,保存部分视力。  相似文献   

18.
玻璃体溢血多由视阿膜血管破裂及外伤而发生,血管破裂常见于静脉周围炎、中央静脉血栓:眼底动脉硬化、新生血管、眼底血管瘤等:外伤常因伤及睫状体、脉络膜或视网膜的血管而发生。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合并玻璃体溢血临床上少见,现将我院1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王丽霞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7):835-836,F0003
目的:用荧光眼底血管造影观察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方法:用日本Canon相机对30例患者(36眼)进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并结合常规眼科检查进行分析。结果: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图像显示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中,有典型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24眼,隐匿型脉络膜新生血管6眼,黄斑结瘢6眼;在明确脉络膜新生血管定位和分型中,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呈颗粒状11眼,斑片状7眼,车轮状6眼,隐匿型脉络膜新生血管呈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4眼,血管性色素上皮病变2眼。结论: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可早期发现黄斑下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并能确定其位置、范围、数目及性质,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 (SRNV)的发病机制及发生、发展特点 .方法 用高强度氩激光光凝兔视网膜 ,光、电镜观察视网膜、脉络膜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改变 .结果 光凝后 1~ 3d,光镜下光斑区 Bruch 膜及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断裂 ,组织水肿、出血、毛细血管闭塞 .电镜下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节溶解 ,白细胞浸润 ,巨噬细胞聚集 .光凝后 1wk,新生血管长入光斑 .结论 高强度激光所造成的视网膜外层及脉络膜的破坏、局部缺血、炎性反应、出血等 ,在 SRNV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