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婴儿肝炎综合征病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科于1983年1月~1993年12月,对诊断婴儿(包括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儿92例,进行尿病毒检测70例,结果人类巨细胞病毒阳性44例,占63%,乙肝病毒阳性5例,单纯疱疹病毒及类冠状病毒各1例,总病毒检出率为72.9%。提示病毒感染,特别是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婴儿肝炎综合征的重要病因。经住院治疗4周。黄疸无明显减退者,应用单光子同位素断层扫描(SPECT)进行肝胆动态显像检查13例,结果11例为胆道闭锁,2例为肝内毛细胆管炎。此13例中尿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阳性11例,提示肝胆管闭锁与人类巨细胞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2.
112例婴儿肝炎综合征病因及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儿肝炎综合征(简称婴肝征)病因复杂,对婴幼儿生长发育影响较大,严重的可引起肝硬化、肝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为明确病因,探索有效的治疗措施,现将本院1993年1月至1997年12月收治的112例婴肝征进行病因及治疗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66例婴儿肝炎综合征进行了新鲜尿液沉渣中的包涵体检查。检出阳性的39例(核内包涵体17例、浆内包涵体9例、核浆内同时找到包涵体13例),符合巨细胞病毒性婴儿肝炎的诊断。其中30例伴有肺炎,2例头小畸形,2例面神经瘫痪,1例表情呆滞,1例肺动脉狭窄,39例均有早期佝偻病表现。表明巨细胞病毒是婴儿肝炎综合征的重要病原之一。此实验方法简易,取材方便,有助于早期快速诊断,在临床上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对15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外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粒细胞分别进行了巨细胞病毒(CMV)早期抗原(EA)、晚期抗原(LA)检测。结果9例白细胞EA阳性,5例LA阳性,各类白细胞感染无明显选择性。5例CMV抗原阳性者恢复期复查,仅2例阳性。与抗CMV IgM、尿CMV分离、抗CMV IgG双份血清检测等方法对比,9例阳性中8例被 此3项检查证实为CMV感染,6例阴性中此3项检查亦阴性,其阳性率明显高于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16例临床和病理诊断一致的婴儿肝炎综合征,其中14例用ELISA法检测多种病毒,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巨细胞病毒(CMV)-DNA,还用电镜观察了肝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研究结果发现本组的主要病因是CMV感染,共有9例,占56.3%,其余为甲型肝炎病毒感染2例,EB病毒感染和肝外胆道闭锁各1例,还有3例原因不明。14例电镜下主要见肝细胞胞浆基质疏松,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氏器和糖原减少,溶酶体和脂滴增多。尽管本组病例的病因有多种,但在光镜和电镜下所见的病理变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婴儿肝炎综合征是指1岁以内婴儿以黄疸、肝脏肿大、肝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婴儿肝炎综合征病因复杂、致病因素较多,为此,现将我院1994年1月~1996年6月收治的106例婴儿肝炎综合征进行病因分析。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一般资料1.1.1诊斯标准106例住院患儿均符合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座谈会上制定的婴儿肝炎综合征诊断标准[1].1.1.2年龄患儿年龄1~7个月,其中男64例,女42例,均有高胆红素血症、ALT异常,伴有消化道症状,部分伴有呼吸道症状。1.2血清学及其他检测1.2.1巨细胞病毒(CMV)检测全部病例母婴均作尿CMV…  相似文献   

7.
一岁以内出现黄疸、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的30例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进行分析以及作HBVM、CMV IgG抗体的测定,检出HBsAg阳性1例,双份血清CMV IgG抗体4倍增高者6例。提示CMV感染是婴儿肝炎综合征的重要病原之一。  相似文献   

8.
李廷顺 《疑难病杂志》2009,8(9):565-566
<正>婴儿肝炎综合征(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 IHS,以下简称婴肝)为多种原因引起婴儿黄疸、肝脏肿大、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症侯群,以肝内病变为主,预后悬殊,其病因复杂,病程长。近年来,IHS发病率逐年上升,文献报道感染性疾病引起IHS占46.3%,多因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CMV)、风疹病毒(RUV)、  相似文献   

9.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疗效,我们将71例婴儿肝炎综合征分为三组,中药治疗组,中西医结合组,西药治疗组。结果显示:轻度黄疸(总胆红素在20μmol/L以下),三组间在退黄时间,肝功恢复时间和症状体征改善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中度黄疸(总胆红素在20~25μmol/L)中,西药组之间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中西结合治疗组疗效优于中、西药组(P<0.05),重度黄疸(总胆红素25μmol/L以上),中西医结合组疗效亦优于中、西药组(P<0.01)。结果提示,轻症患儿可单用中、西药治疗,而中、重度患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为好。  相似文献   

11.
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肝炎的临床特点,使用更昔洛韦治疗并观察其疗效。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确诊CMV肝炎的30例婴儿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婴儿CMV肝炎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临床主要表现为黄疸、肝脾肿大及肝功能异常,并可同时累及其它系统;应用更昔洛韦治疗,87%(26/30)病例黄疸及80%(24/30)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下降,且无明显不良反应,随访肝功能,肝脾肿大逐渐恢复。结论:CMV肝炎临床主要表现为黄疸、肝脾肿大及肝功能异常,应用更昔洛韦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郑智育 《中外医疗》2009,28(17):85-86
目的分析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因,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巨细胞病毒(CMV)肝炎和非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特征的差异,分析更昔洛韦治疗巨细胞病毒肝炎的疗效。结果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中,肝脏大小在巨细胞病毒和非巨细胞病毒肝炎存在差异,而总胆红素(TB),直接红素(DB),丙氨酸转氨酶(ALT),胆汁酸值均无显著性差异,应用更昔洛韦治疗巨细胞病毒肝炎效果显著。结论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主要病因,应及早应用更昔洛韦治疗,同时应加强孕妇保健及宣教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治疗婴幼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疗程。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5d~1岁且感染CMV的66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1组和治疗2组各33例,治疗1组给予GCV 5mg/kg,2次/d,静脉滴注,连用2周。治疗2组给予GCV 5mg/kg,2次/d,静脉滴注,连用2周作为诱导期,接着给予维持期治疗,即予GCV 5mg/kg,1次/d,静脉滴注,连用14d,两组均给予保肝退黄治疗。治疗前、后查肝肾功能、血常规,监测其血CMV-IgM水平。结果:治疗2组的SB和ALT恢复正常的时间均较治疗1组短,差异有显著性。GCV治疗2个月后随访治疗2组的CMV-IgM转阴率为87.88%明显高于治疗1组的36.36%,差异有显著性。结论:GCV诱导期加14d维持期的治疗CMV肝炎临床症状好转快,缩短病程,能获得较高的CMV-IgM转阴率。  相似文献   

14.
对我科1989-1990年中收治的婴儿肝炎综合征63例的临床表现、合并症、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婴儿肝炎综合征为一组临床症候群。病因诊断有其重要性。腹部B超检查有助于肝炎和胆道闭锁的鉴别,可作为常规检查方法。并认为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5.
丁立 《实用全科医学》2006,4(3):354-355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GCV)联合黄芪对婴儿巨细胞病毒(CMV)性肝炎的疗效。方法比较30例婴儿CMV性肝炎用更昔洛韦联合黄芪治疗前后肝功能、肝脾大小变化以及CMV检测指标的转阴率。结果肝功各项指标治疗后明显好转(P<0.05),肝脾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血CMV-IgM、PCR-CMV-DNA转阴率分别为90%和83.3%。结论更昔洛韦、黄芪注射液联合治疗婴儿CMV性肝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腺苷蛋氨酸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儿采取随机双盲法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均给予更昔洛韦抗感染,茵栀黄退黄,对照组给予门冬氨酸钾镁保肝治疗,治疗组给予腺苷蛋氨酸保肝治疗,每组治疗10 d,每天一次。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肝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肝功能指标明显下降,较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腺苷蛋氨酸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安全有效,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婴儿巨细胞病毒 (CMV)肝炎的临床特征及观察更昔洛韦的临床疗效。方法 观察更昔洛韦正规治疗的 32例婴儿CMV肝炎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肝脏酶 (ALT、AKP、γ -GT)变化及肝脾大小 ,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婴儿CMV肝炎多以黄疸为首发症状 (87.5 % ) ,多有肝脾肿大 (93 .75 %、46.88% )。应用更昔洛韦治疗后 ,在 (1 3± 3)d后血清胆红素及肝酶下降、肝脾回缩。未见更昔洛韦的明显毒副作用。结论 对以黄疸为首发症状的婴儿应警惕CMV肝炎可能 ,更昔洛韦治疗CMV感染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婴肝综合征HCMV感染临床与肝功能损害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与肝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直接酶标化学发光定量斑点杂交技术测定患儿尿HCMVDNA,并与血清ELISA法检测进行对比研究,用速率法检测肝功能。结果:30例婴肝患 儿血中ELISA法检测HCMV抗体阳性,占16.67%,尿定量斑点杂交检测阳性,占56.67%,HCMV感染和肝功能损害,二者是显著正相关(r=0.9219,P<0.001),尿中阳性率越高,肝脏损害程度越重。结论:随着核酸技术的进展,方法愈先进,检出阳性率愈高,证实HCMV是婴肝综合征的重要病原,对有肝功能损害者,要想到可能存在HCMV的感染。  相似文献   

19.
余晓珂  任平 《中医学报》2016,(7):1063-1065
目的:分析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乙型肝炎患者的诱因及中医证候规律。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就诊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乙型肝炎的患者186例作回顾性研究,对其病因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活动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及HBV是乙型肝炎患者并发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主要诱因,其次为非病毒感染等,在所有诱因当中,HBV合并肝癌的死亡率最高,达100.0%,而好转率最高的是并发戊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E,HEV)及自身免疫性肝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e Ag)阳性患者DNA水平较阴性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患者较非变异患者的DNA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动性HBV或变异是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乙肝的主要诱发因素,非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消化道出血、酒精及药物等对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乙型肝炎也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珠海市婴儿接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防治效果,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本院90例1周岁内按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接种完3针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婴儿作为监测对象,进行乙肝标志物血清学监测。结果:90例监测对象中,抗-HBs阳转率达96%;HBsAg携带率为4.44%;母婴传播阻断保护率为90%;母亲HBsAg阴性婴儿的抗-HBs阳转率和GMT均低于母亲HBsAg阳性的婴儿,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按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接种完3针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抗-HBs阳转率达到较高水平,母亲HBsAg携带状况是婴儿乙肝疫苗抗-HBs阳转率和抗体滴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