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瀚 《河北医学》2013,(12):1801-1805
比较中青年与老年人脑梗死(CI)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危险因素及与cI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240例脑梗死患者的病例,按年龄将其分为中青年组和老年组,每组均为120例,整理和分析各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cI患者的临床特点,同时利用SPSSl7.0软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cI危险因素与叫易感性间的关联性。结果:老年组IAA和SAA型为32.50%和50.83%,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O.05),CE型为9.17%,显著低于中青年组(P〈0.05);中青年组cI患者轻度和中度率为57.50%和19.17%,显著高于老年组(P〈O.05),重度率为23.33%,显著低于老年组(P〈0。05);两组cI患者SBP、DBP、TG、FBG、BMI、FIB和LDL—c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O.05),而TC和HDL—C无显著差异(P〉O.05);中青年组吸烟、酗酒、肥胖率显著高于老年组(P〈0.05),而高血压和糖尿病率显著低于老年组(P〈0.05);两组cI易感性与危险因素中吸烟、饮酒、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以及血脂异常的OR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而阳性家族史OR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青年与老年脑梗死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存在差异,应根据不同人群有针对性的制定预防和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临床特点。方法:对65例老年(〉60岁)和51例中青年(〈40岁)冠心病住院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危险因素中老年组高血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1);但中青年组家族史和吸烟因素均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或P〈0.01);两组高血脂症、糖尿病因素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组病变血管的支数以双支和多支病变为主(75.4%),中青年组以单支病变为主(66.7%)。老年组病变血管狭窄程度以中、重度为主,共占92.3%,而中青年组占60.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组阳性率为93.8%,中青年阳性率仅为70.6%,两组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是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其冠脉病变以双支、多支、中重度病变多见。  相似文献   

3.
①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肺栓塞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预后.②方法 对93例肺栓塞病例回顾性分析.老年患者(≥60岁)46例,平均年龄(71.6±6.8)岁;非老年患者(<60岁)47例,平均年龄(44.8±9.9)岁.③结果 老年组危险因素依次为:下肢静脉血栓(DVT)、心脑血管病史、手术史、骨折、肿瘤.心脑血管病史、肿瘤在老年组比非老年组高(22/46:10/47)、(8/46:1/47)差异有显著性(P〈0.005).老年组病死率高(13/46:4/47),差异有显著性(P〈0.005).④结论 老年肺动脉栓塞患者伴随疾病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55岁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 I)特点。方法:根据患者年龄分为中青年组(≤55岁,152例)和老年组(≥75岁,109例),比较2组间发病的危险因素、PC I治疗特点及术后严重并发症情况,评价2组间PC I治疗疗效。结果:中青年组冠心病患者中男性、有阳性家族史、吸烟、高脂血症者明显多于老年组(P〈0.01),老年组冠心病患者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检出率高于中青年组(P〈0.01)。冠脉造影结果显示:中青年组患者以单支病变为主,且多为局限性狭窄,明显多于老年组(P〈0.01);老年组患者三支血管病变、弥漫性狭窄病变、钙化病变明显多于中青年组(P〈0.01);双支血管病变2组间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支架置入情况相比,中青年患者右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数少于老年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及严重并发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吸烟、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是中青年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以单支血管病变居多,三支血管病变少见,弥漫性狭窄、钙化病变亦少见。中青年组冠心病患者右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数少于老年组。  相似文献   

5.
青年男性冠心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江南  袁仁鲜 《广西医学》2009,31(2):203-205
目的探讨青年男性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方法选择男性冠心病患者315例,按年龄分为青年冠心病组(n=145,年龄〈45岁)和老年冠心病组(n=170,年龄〉60岁)。对两组间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以及吸烟史、高血压病史、饮酒史、糖尿病史及冠心病阳性家族史、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临床冠心病类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青年组中的吸烟史明显多于老年组(P〈0.01),而高血压病病史和糖尿病史方面明显低于老年组(P〈0.01)。(2)青年组的TG水平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而两组间TC、HDL、LDL的水平没有明显差别。(3)青年组单支病变比例明显多于老年组(P〈0.01);三支病变比例明显低于老年组(P〈0.01);双支病变在两组间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4)青年组中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老年组(P〈0.01),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率却明显低于老年组(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年男性冠心病患者吸烟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高甘油三酯、高度紧张性职业也是青年男性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青年男性冠心病患者发病较急,多以急性心肌梗死起病,冠脉特点以单支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青年纽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特点。方法 2002年1月~2005年6月ACS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55岁病人l19例)和对照组(〉65岁病人143例)。观察其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区别,比较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差异及疗效情况。结果中青年组中男性、吸烟、阳性家族史明显多于老年组(尸〈O.001),低的HDL与高的体重指数的中青年患者也多于老年组(P〈O.05)。老年组的高血压及糖尿病明显多于中青年Ca(P〈0.001)。中青年组冠脉造影显示单支血管病变及大致正常冠脉者较多,B、C型病变少于老年组(P〈O.0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手术成功率基本一致。结论对于有阳性家族史的中青年男性应积极控制可变危险因素,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对于诊断冠心病的中青年患者应积极介入治疗,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女性年轻患者的诊断应慎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老年与中青年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1年4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住院诊治的57例经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确诊为PTE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年龄分为中青年组(<60岁)22例和老年组(≥60岁)35例,对两组的一般资料、肺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老年组中16例(45.7%)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老年组高血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9.1%,P<0.01);呼吸困难是PTE最常见的临床症状;老年组晕厥发生率高(P<0.05),而胸痛发生率低(P<0.05)。老年组更易发生肺动脉高压(P<0.05)。血清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0.01 ng/mL者,老年组发生率 (48.0%)高于中青年组(12.5%)(P<0.05)。 结论 老年人急性PTE症状不典型,容易漏诊和误诊,且更容易合并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功能不全,病情更重,预后不良,需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青年人与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同特征。方法将实验对象分为中青年组及老年组,比较分析研究2组在发病诱因、主要病因、临床症状及体征、预后等的各自特点,尤其老年人不典型性特点。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χ2检验,疗效比较采用Ridit分析与χ2检验。结果 2组诱发因素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2组主要发病病因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2组主要症状与体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2组预后比较老年组死亡率及并发症较中青年组多,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青年组和老年组在诱因、病因、症状体征及预后存在差异,有各自特征。  相似文献   

9.
刘霞  刘亚男  石伟奇 《中国医刊》2023,(10):1134-1138
目的 评估未合并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就诊的580例PTE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DVT分为合并DVT组(395例)和未合并DVT组(185例),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两组患者随访1年时的生存情况。结果 未合并DVT组血栓位于肺动脉血管段/亚段的比例高于合并DVT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未合并DVT组患者中老年、女性、久坐生活方式、糖尿病、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心房颤动、呼吸道感染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比例高于合并DVT组,静脉功能不全和激素治疗的比例低于合并DVT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呼吸道感染(OR=12.2,P<0.001)、COPD (OR=8.7,P<0.001)和女性(OR=3.0,P=0.003)是未合并DVT患者发生PTE的独立危险因素。未合并DVT组患者随访1年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特点。方法:将240例CHD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60岁,n=80)、老年组(年龄≥60岁,n=160),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血生化指标及CAG结果进行分析,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中青年组高血压并发率低于老年组(P〈0.05)。中青年组以单支病变为主,而老年组以多支病变较多(P〈0.05),老年组右冠状动脉病变高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弥漫长病变多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不同年龄组CHD有不同的临床和CAG特点,不同年龄人群应采取有针对性的CHD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蓉 《海南医学》2011,22(9):34-37
目的分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6例,按年龄分成老年组与中青年组进行分析。分别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并发症、心血管危险因素等,从而总结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与中青年组比较,老年组中女性患者明显增多,有吸烟史、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超重或肥胖患者比例低(P〈0.01),而患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的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首发症状不典型,心肌梗死典型心绞痛症状的发生率低,以心外症状为主(P〈0.001);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多于中青年组(P〈0.05);梗死部位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Ⅲ级以上者明显多于青年组(P〈0.001);多支病变发生率高于中青年组(P〈0.001);确诊时间以大于12h以上的为主(P〈0.001);积极治疗率(介入治疗、溶栓治疗)明显低于中青年组(P〈0.01),误诊率、死亡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以女性患者比例为多;以无胸痛症状者为多,心外症状为主;心功能较差;常伴有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多支病变发生率高,误漏诊率高,及时诊断、治疗率低,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2.
党臻丽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6):3441-3442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7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老年组690例(年龄超过60岁)及中青年组80例(年龄小于59岁)患者性别、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发病形式、临床表现、治疗效果、脑卒中后抑郁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老年组静止发病、治疗(无效/死亡)、卒中后抑郁发生率高于中青年组;意识障碍发生率少于中青年组(P〈0.05);2组男性比例、危险因素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其临床特点,应尽早行有关检查明确诊断,常规治疗基础上,及时行心理、康复训练等治疗抑郁;做好预防及康复训练可以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3.
不同年龄段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艳良  徐浩  张庆桥  祖茂衡 《当代医学》2010,16(35):650-65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 20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住院患者按年龄分为A组(〈45岁)和B组(≥45岁),比较两组危险因素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手术(非骨科手术)因素A组明显高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创伤及骨折、恶性肿瘤、心脏病、糖尿病等因素B组明显高于A组(P〈0.05);而长期卧床、下肢静脉曲张史、吸烟、饮酒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随着年龄增长其危险因素逐渐增多,中老年患者大多存在2个以上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老年与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9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和老年组各48例,对患者的患病史、生活习惯等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总结,观察2组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老年组的主要危险因素有脑梗死史、三高症、心脏病,中青年组主要危险因素有吸烟、吸毒、家族遗传史、超重,其他引起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劳累、酗酒)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老年与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有明显差别,明确不同人群的危险因素可以对症采取防治措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伴脑型脂肪酸结合蛋白(brain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B-FABP)增高的缺血性卒中(ischemicstroke,IS)患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共纳入我院85例IS患者,且均证实B-FABP水平〉11μg/L,同时随机抽取90例B-FABP未增高的IS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清B-FABP水平。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两组间男性、冠心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性、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TG、TC、LDL-C与IS患者B-FABP增高呈正相关(P〈0.05);HDL-C与IS患者B-FABP增高的发生呈负相关(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是IS患者B-FABP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是IS患者B-FABP增高的保护因素。结论 IS患者B-FABP水平受高血压、糖尿病及HDL-C的影响,对该类人群的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能降低IS的发生率、复发率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中青年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青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其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对2年问83例脑卒巾患者(卒中组)的病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家族病史)及不良嗜好(吸烟、饮酒)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并与同期在门诊体检的健康中青年(健康对照组)作对比研究。结果:高血压为中青年啮卒中最危险的因素,发病率达57.8%,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均为发病因素,48.2%的患者有吸烟饮酒史,约35%的患者有家族史及高脂血症。卒中组的主要伴随疾病及相关因素所占比例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二者问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均为可于预因素,脑血管病的防治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老年与中青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60岁)与中青年(≤45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8例老年与30例中青年TIA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血压、房颤、长期吸烟史、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以及周围血管病在老年组发生率高;肥胖、高脂血症、睡眠障碍、饮酒及血管病家族史在中青组发生率高。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发生率在老年组高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老年与中青年TIA患者有不同的发病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及时干预其危险因素以降低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产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危险因素评估表及预防措施记录表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院产科收治的1 000例孕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每组各5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护理组采用产科DVT危险因素评估表对孕产妇DVT形成风险因素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用DVT预防措施记录表,分别对DVT低、中、高危孕产妇采取相应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比较两组孕产妇平均住院天数、DVT、肺血栓栓塞症(PTE)及下肢肿胀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采用产科DVT危险因素评估表进行风险评估,根据患者评估结果给予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护理组在平均住院天数、DVT和下肢肿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护理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运用产科DVT危险因素评估表对孕产妇进行DVT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用预防措施记录表,针对性地落实预防护理措施对DVT预防有积极作用,可以缩短住院天数、提升护理质量、降低DVT和下肢肿胀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时间、症状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1年随访资料,依据有无DVT分为非DVT组(183例)和DVT组(48例)。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体质量指数、心脏病史、糖尿病史、手术时间、假体类型、置换类型、术后疼痛及术后3个月是否口服抗血小板药。对发生DVT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状性DVT主要发生于术后1月内,无症状性DVT发病高峰在术后3~6个月,且后者发生率高于前者。单因素分析表明,糖尿病史(P <0.05)、手术时间(P <0.01)、术后疼痛(P <0.05)、术后3个月是否口服抗血小板药(P <0.05)是DVT形成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术后3个月口服抗血小板药(OR=0.32,95%CI:0.17~0.86,P <0.01)是DVT形成的保护性因素,术后疼痛(OR=1.89,95%CI:1.84~2.37,P <0.01)是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DVT的危...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总结老年肺栓塞住院病人的临床特点以及抗凝治疗前后D-二聚体的变化。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肺栓塞患者256例,观察组分为老年组142例,非老年组114例,比较临床表现和危险因素差异,同时观察抗凝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并选取健康对照组200例,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肺栓塞危险因素。结果:观察2组呼吸困难、咳嗽、胸闷的患病率分别是85.2%和81.6%,72.5%和71.1%,57%和62.3%,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非老年组咯血的患病率(27.2%),高于老年组(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老年组无症状(12.7%)多于非老年组(2.6%),有统计学意义(P=0.004)。老年组的危险因素多见于糖尿病、高血压、慢性阻塞肺疾病和既往脑卒中。抗凝治疗后,两组患者D-二聚体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老年组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COPD、既往深静脉血栓病史、恶性肿瘤和既往脑卒中;非老年组为既往深静脉血栓史。结论:老年人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现呼吸困难仍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COPD、恶性肿瘤、既往深静脉血栓和脑卒中均为老年人急性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需注意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