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人巨细胞病毒(HCMV)低基质磷酸化蛋白(pp65)在婴儿肝炎综合征肝脏组织中的表达,为诊断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30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在B超介导下进行肝组织活检,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HCMV pp65抗原,观察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特异性病理改变,同时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HCMV IgM水平,计算并比较两指标的阳性率.结果:30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肝组织HCMVpp65抗原阳性18例,血清IgM阳性6例,阳性率分别为60%、20%.两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婴儿肝组织中HCMV pp65抗原表达,可用于诊断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巨细胞病毒(CMV)-IgM及CMV-DNA对婴幼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聊城市人民医院122例确诊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病例组)的血清CMV-IgM,同时用荧光探针PCR法检测患儿血清与尿液的CMV-DNA;另选择该院同期186例无感染症状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分析各组肝炎患儿CMV-IgM和CMV-DNA的阳性率差异,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单独及联合检测CMV-IgM、CMV-DNA在诊断婴幼儿巨细胞病毒肝炎中的价值.结果 病例组CMV-IgM和CMV-DNA的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年龄分组,1d至6个月组CMV-IgM及CMV-DNA联合检测的总阳性率最高;在以临床特征分组中,黄疸组CMV-IgM及CMV-DNA联合检测的总阳性率最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曲线分析病例组CMV-IgM及CMV-DNA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最大,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最大,诊断价值最高.结论 联合检测CMV-IgM、CMV-DNA比单独检测对婴幼儿巨细胞病毒肝炎有更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盛凯  付桂玲  盛伟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6):609-610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GCV)联合苦参素对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肝炎的疗效。方法:比较48例婴儿CMV肝炎用更昔洛韦联合苦参素治疗前后肝功能、肝脾大小变化以及CMV检测指标的转阴率。结果:肝功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肝脾较治疗前明显缩小,差异显著(P〈0.05)。血CMV-IgM、PCR-CMV-DNA转阴率分别为89.6%,80%。结论:更昔洛韦、苦参素注射液联合治疗CMV肝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联合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胆汁淤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诊断为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胆汁淤积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予更昔洛韦抗病毒,同时予保肝,补充脂溶性维生素等综合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UDCA口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GPT,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GT,总胆酸TBA)和巨细胞病毒IgM(CMV-IgM)转阴率,判断药物疗效。同时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和肝功能(TBIL,DBIL,GPT,γ-GGT,TBA)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CMV-IgM转阴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更昔洛韦联合UDCA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胆汁淤积的临床疗效好,可减轻胆汁淤积,阻止病情进展为肝硬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的发病病因。方法收集50例临床诊断为婴儿肝炎综合征的患儿血清,对其进行巨细胞病毒(CMV-IgM)、单纯疱疹病毒(HSV)、乙肝病毒(HBV)、EB病毒、丙肝病毒(HCV)、甲肝病毒(HAV)检测并分析。结果50例患儿血清中CMV-IgM(+)22例,阳性率为44%;HBV(+)3例,阳性率6%;HSV(+)1例,阳性率2%;EB-DNA、HAV、HCV未检测到阳性。结论CMV感染是引起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活动性感染与习惯性流产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0年5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反复性流产孕妇40例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体检正常孕妇5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患者外周血,离心分离出有核细胞及血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荧光法检测HCMV-DNA和HCMVpp65抗原,分析HCMVpp65抗原阳性与流产的关系及两种检测方法的一致性。结果:研究组HCMVpp65抗原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9,P〈0.05);研究组中流产次数多的孕妇,HCMVpp65抗原阳性率明显高于流产次数相对较少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8,P〈0.05)。研究组中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CMV—DNA和免疫荧光法检测HCMVpp65抗原的一致性较好,达92.5%。结论:孕妇习惯性流产与其体内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有重要联系.习惯性流产孕妇HCMVpp65抗原检测与HCMV—DNA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作为习惯性流产的早期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pp65(HCMVpp65)抗原血症与炎性脱髓鞘型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HCMV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检测60例炎性脱髓鞘型神经系统疾病及30例脑梗死及脑供血不足患者外周血的HCMVpp65抗原阳性细胞水平,同时对抗病毒药物疗效进行分析。结果炎性脱髓鞘型神经系统疾病组HCMVpp65阳性18例,阳性率为30%,包括急性脱髓鞘脑病9例、吉兰-巴雷综合征5例、脑脊髓炎2例、视神经脊髓炎1例、多发性硬化1例。对照组HCMVpp65阳性3例,阳性率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HCMVpp65阳性患者应用抗病毒药物(膦甲酸钠)治疗,有效率88.9%,其中1例急性脱髓鞘脑病患者及1例多发性硬化患者治疗后复查HCMVpp65转为阴性。结论HCMV与炎性脱髓鞘型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HCMVpp65抗原血症检测动态观察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膦甲酸钠对HCMV所致炎性脱髓鞘型神经系统疾病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人巨细胞病毒pp65蛋白(HCMVpp65)抗原血症检测已被认为是预测活动性感染非常好的指标。但临床医生对移植患者此项检查的最佳时机掌握并不十分准确。本文拟探讨HCMVpp65抗原移植患者阳性率、移植术后HCMVpp65抗原检测的最佳时期。方法①回顾性分析100例次HCMVpp65抗原检测,计算阳性率。②对10例HCMVpp65阳性患者,计算初次阳性出现时期例数分布情况。结果①移植患者术后HCMVpp65抗原阳性率为10.0%;②HCMVpp65抗原术后检测出现阳性时期集中在术后第一至三个月,此后极少。结论①肾移植患者术后HCMVpp65抗原阳性率为10.0%。②术后第一至三个月患者易感HCMV,为HCMVpp65抗原高密度检测最佳时期,第四个月至1年可低密度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母乳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状况及HCMV通过母乳对婴儿的传播情况。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分别检测156份母乳和与其配对确诊或疑诊HCMV肝炎患儿尿液中HC-MV-DNA含量。结果确诊或疑诊HCMV肝炎患儿母亲母乳HCMV-DNA阳性率为72.44%;尿HCMV-DNA阳性母乳喂养的婴儿HCMV-DNA阳性率为72.57%,明显高于HCMV-DNA阴性母乳喂养的婴儿(48.84%)(P〈0.01)。结论HCMV感染母乳是婴儿后天获得性HCMV感染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巨细胞病毒PP65抗原(CMV-PP65)检测在预防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捕获法检测52例肾移植受者术后CMV-PP65抗原和CMV-IgM抗体.结果 52例肾移植受者中CMV-PP65抗原检测阳性25例,CMV-IgM抗体检测阳性17例,随访3~6个月,共15例发生CMV病,CMV-PP65抗原检测均阳性,CMV-PP65抗原检测的敏感度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MV-IgM抗体检测;25例患者CMV-PP65抗原检测术后首次出现阳性的平均时间为4.2±3.3周,17例患者CMV-IgM抗体检测术后首次出现阳性的平均时间为8.7±5.8周,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CMV-PP65抗原检测可早期排除和预防肾移植术后CMV感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更昔洛韦治疗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德斌 《广西医学》2007,29(2):209-211
目的了解婴儿肝炎综合征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情况,观察更昔洛韦治疗CMV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临床诊断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进行血清CMV-IgM检测,将CMV-IgM阳性的35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5例静滴病毒唑治疗,治疗组20例静滴更昔洛韦治疗,结果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CMV感染率为58.33%。治疗组总有效率(85.00%)明显高于对照组(40.00%);治疗2周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恢复、谷丙转氨酶值等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分别为0.00071、0.00052、.绪俭垂普洛丰治疗晕儿肝炎综合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婴幼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15例巨细胞病毒肝炎患儿及其父母亲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其内容包括:年龄(1~3个月4、~12个月)、性别(男、女)、居住地(城市、农村)及父母亲的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高中及以上)、有无母亲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情况等。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215例患儿及其母乳人巨细胞病毒-DNA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婴幼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相关因素。结果母乳人巨细胞病毒-DNA检测阳性161例(74.9%),其中患儿尿人巨细胞病毒-DNA检测阳性118例(73.3%);母乳人巨细胞病毒-DNA检测阴性54例(25.1%),其中患儿尿人巨细胞病毒-DNA检测阳性25例(46.3%),二者患儿尿人巨细胞病毒-DNA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儿年龄及居住地、父母亲的文化程度、母亲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情况均为巨细胞病毒肝炎的相关因素。结论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父母素质,尽早做孕前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与治疗,是降低巨细胞病毒肝炎发生率的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王洁  孙浩淼  王洪青  尹力扬  纵书芳 《安徽医学》2015,36(12):1517-1519
目的分析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肝炎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18(IL-1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 CMV 肝炎婴儿120例,测定血清学、尿液及 B 超指标。分析血清 IL-18、TNF-α和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治疗有效组患儿治疗后的血清 IL-18、TNF-α较治疗无效组显著降低(P <0.05)。CMV 肝炎患儿治疗前血清 IL-18和 ALT、AKP 呈正相关(P <0.05),TNF-α和 ALT、AKP 呈正相关(P <0.05)。结论血清 IL-18、TNF-α水平对于 CMV 肝炎婴儿的肝功能损害程度具有一定的评价意义,同时可用于预测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西宁地区婴儿肝炎综合征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巨细胞病毒用美国stat Fax 2100酶检仪测定,肝功能用奥林巴斯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结果:巨细胞IgM(CNV-IgM)感染的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黄疸较重,病程长,肝功有损伤,有一部分患儿预后不好。巨细胞IgM(CMV-IgM)未感染的婴儿肝炎综合征,病程短,肝功能损伤小,愈后好。两组患儿的肝功能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孕妇在妊娠早期应进行CMV-IgM-IgG的筛查,对预防CMV的垂直感染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联合施保利通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CMV)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科收治的CMV肝炎患儿62例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更昔洛韦联合施保利通治疗,对照组单用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肝功能、血CMV-IgM、尿CMV-DNA结果。结果两组CMV肝炎患儿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89.3%,高于对照组的6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治疗后ALT、TBIL、DBIL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CMV-IgM、尿CMV-DNA总转阴率82.1%,高于对照组的4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联合施保利通治疗CMV能更好地改善肝功能,促进病毒转阴,疗效确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并且该药口感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个体,外周血中巨细胞病毒脱氧核糖核酸(CMVDNA)的变化规律,并评价其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免疫抑制治疗个体、健康个体外周血微量CMVDNA的检测,分析CMVDNA与免疫抑制剂浓度的关系;同时对30例患者的连续标本进行配对实验,说明过度免疫抑制可导致微量CMVDNA的出现。结果:健康个体组、环孢素组、FK506组中微量CMVDNA阳性率分别达到0%、42.24%和11.8%,阳性组平均免疫抑制药物浓度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高药物浓度组阳性率明显高于低浓度组(P〈0.05)。配对实验提供了相同的结果。结论:免疫抑制药物浓度影响微量CMVDNA动态的变化,部分反映了个体免疫抑制状态,对指导临床用药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EB病毒(EB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80例婴肝患儿外周血EBV-DNA的拷贝数。采用PCR-Southern方法检测患儿咽分泌物EBV DN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80例婴肝患儿血清EBV VCA-IgM。结果 80例患儿血标本EBV DNA阳性率为20.0%(16/80),40例正常对照儿童有1例外周血EBV DNA阳性,阳性率为2.5%,婴肝患儿组外周血EBV DNA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80例患儿咽分泌物标本EBV DNA阳性率为31.25%(25/80),40例正常对照儿童有1例咽分泌物EBV DNA阳性,阳性率为2.5%(1/40),患儿组咽分泌物EBV-DNA阳性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80例患儿血EBV VCA-IgM阳性率为11.25%(9/80),40例正常对照儿童EBV VCA-IgM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统计学分析表明,差异无显著性(P=0.066)。结论 EBV感染是婴儿肝炎综合征的致病因子之一,临床对年龄较小伴肝功能损害的患儿,在排除巨细胞病毒、乙肝病毒感染后,应考虑EBV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pp65(HCMVpp65)抗原血症与炎性脱髓鞘型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HCMV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法检测60例炎性脱髓鞘型神经系统疾病及30例脑梗死及脑供血不足患者外周血的HCMVpp65抗原阳性细胞水平,同时对抗病毒药物疗效进行分析。结果炎性脱髓鞘型神经系统疾病组HCMVpp65阳性18例,阳性率为30%,包括急性脱髓鞘脑病9例、吉兰-巴雷综合征5例、脑脊髓炎2例、视神经脊髓炎1例、多发性硬化1例。对照组HCMVpp65阳性3例,阳性率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HCMVpp65阳性患者应用抗病毒药物(膦甲酸钠)治疗,有效率88.9%,其中1例急性脱髓鞘脑病患者及1例多发性硬化患者治疗后复查HCMVpp65转为阴性。结论HCMV与炎性脱髓鞘型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HCMVpp65抗原血症检测动态观察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膦甲酸钠对HCMV所致炎性脱髓鞘型神经系统疾病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基质磷酸化蛋白(PP65)抗原血症检测法(AA)在诊断婴儿肝炎综合征巨细胞病毒(CMV)活动性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PP65、免疫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浆HCMV-DN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CMV-IgM等三种方法平行检测52例血标本.通过检测的结果,分析AA对婴儿肝炎综合征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①52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有39例CMV活动性感染,PP65、PCR、ELISA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2.1%(32/39)、87.2%(34/39)和56.4%(22/39).三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存在差异(x2=11.37,P<0.01),两两比较PP65与IgM差异具有显著性(x2=6.01,P<0.05),与PCR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相对于PCR,PP65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为94.1%、100%.阳性预测值为100%(32/32),阴性预测值为71.4%(5/7),两者的总符合率为94.9%(37/39).结论:PP65抗原血症检测法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对婴儿肝炎综合征CMV活动性感染有早期诊断的意义,可指导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20.
采集儿童保健门诊1个月~1岁健康婴儿尿及其母乳共105对进行病毒分离。分离结果:正常母乳巨细胞病毒阳性率为16.2%,婴儿尿巨细胞病毒阳性率为21.9%,感染母乳喂养的婴儿感染率为41.1%,明显高于非感染母乳喂养的婴儿感染率18.2%,可见感染母乳是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