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观察肠内营养 (EN)、肠外营养 (PN)支持对维持或改善手术创伤后病人营养状态及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腹部手术后需行营养支持的 6 0例成年病人随机进入EN组及PN组。两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等氮量。分别于营养支持前、中、后检测营养状态指标及肠道粘膜通透性。营养支持期间每天测定氮平衡 ,并计算累计氮平衡。 结果 :①EN组体重、白蛋白、转铁蛋白高于PN组 ,但无显著差异。EN组前白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在术后第 7、12天显著高于PN组 ;②EN组累计氮平衡为正氮平衡 ,而PN组为负氮平衡 ,二者之间差异非常显著 ;③研究期间EN组肠道通透性显著低于PN组。 结论 :与PN支持相比 ,EN可有效地改善术后病人的营养状态 ,促进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食管癌术后病人两种营养支持疗法的效果。方法:将80例食管癌术后病人随机分为肠外营养(PN)组和肠内营养(EN)组,所有病人在手术前1 d和术后第8天检测血红蛋白(Hb)、血清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转铁蛋白(TF)、体质指数(BMI)以及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营养费用等指标。结果:两组病人术后血清ALB,住院时间、BMI、Hb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EN组病人血清PA,TF明显高于PN组(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早于PN组(P<0.05),所用营养费用低于PN组。结论:两种营养支持治疗均可改善食管癌病人的营养状况,但EN与PN比,更具有符合生理、安全、价廉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营养指标和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将6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分为PN组(n=30)和EN组(n=32)。比较两组病人在营养支持后第1和第2周的营养指标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EN组病人的血清清蛋白和前清蛋白较PN组有明显改善,而PN组病人的谷丙转氨酶较EN组有明显升高。EN组病人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PN组。结论:EN支持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营养指标,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有利于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比较肠内(EN)与肠外营养(PN)对机械通气病人的影响.方法:132例机械通气的病人按营养方式不同随机分为EN组(给予常规治疗+EN支持)和PN组(给予常规治疗+PN支持),每组各66例.观察病人治疗前后氮平衡、血清清蛋白、前清蛋白、免疫球蛋白、最大吸气压和病人主要脱机指数等指标.结果:EN组病人血清清蛋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营养支持治疗对老年重症肺炎病人临床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老年重症肺炎病人84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2例。一组肠内营养(EN)组病人给予EN以鼻饲营养液治疗;另一组采用EN+肠外营养(PN)治疗为EN+PN组。治疗第4周,比较两组病人的营养指标改善情况、肺炎治愈率以及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EN+PN组病人治疗后血红蛋白和清蛋白明显高于EN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治愈率分别为92.86%和95.24%,无显著性差异(P0.05)。EN组病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EN+PN组(16.67%vs 7.14%),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EN+PN治疗的方法更加容易改善老年重症肺炎病人的营养指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早期肠内(EN)与肠外营养(PN)对胃癌术后免疫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72例胃癌病人随机分为EN组26例、PN组26例及常规输液(对照)组20例.术后24 h开始给予EN或PN,分别检测术前和术后第9天营养和免疫指标,并观察术后严重并发症及肠功能的恢复.结果:EN组和PN组术后体质量、前清蛋白、清蛋白、IgG、IgM及Ig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EN组与PN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EN组、PN组术后CD3 、CD4 、CD4 /CD8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EN组术后CD4 、CD4 /CD8 亦显著高于PN组(P<0.05);EN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PN组和对照组(P<0.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胃癌术后近期的营养和免疫状况,在术后细胞免疫和肠功能恢复方面明显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7.
肠功能障碍的肠内营养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人们对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的优劣一直存有争论.有肠道功能的病人,EN无疑是营养支持的最佳模式.但肠梗阻、肠黏膜病变、短肠、肠瘘等不同程度地限制了EN在肠功能障碍病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免疫肠内营养对高龄胃癌病人术后恢复、免疫功能、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将68例高龄胃癌病人(70岁)手术后随机分为免疫肠内+肠外营养(EN+PN)组和肠外营养(PN)组。于术前1 d、术后第1和第7天检测相关的营养和免疫血清指标,观察术后恢复情况,并比较和分析。结果:两组病人术后第1天血清总蛋白(TP)、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Ig G、Ig A水平以及CD3、CD4、CD4/CD8较术前1 d有显著下降。术后7天EN+PN组血清TP、ALB、PA、Ig G、Ig A以及CD3、CD4、CD4/CD8与PN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EN+PN组和PN组发生术后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使用肠内免疫营养制剂,可改善高龄胃癌病人手术后的免疫功能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早期肠内营养(EEN)和全肠外营养(TPN)支持在腹腔联合器官切除术后的效果和临床意义.方法:将腹腔联合器官切除的28例病人随机分为PN +EN组和TPN组,对两组病人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病人术后血清清蛋白、前清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N+EN组病人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TPN组.PN+ EN组治疗费用明显低于TPN组.结论:腹腔联合器官切除术后行EEN安全可靠,可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同时降低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0.
针刺导管空肠造口术肠内营养在全胃切除术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导管空肠造口术(NCJ)肠内营养(EN)在胃癌全胃切除术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0例全胃切除术病人,28例术后行肠外营养(PN)治疗,32例术后实施了NCJ的EN治疗。结果:术后EN组血清清蛋白与PN组相同,谷氨酰转肽酶和碱性磷酸酶低于PN组。结论:NCJ的EN比PN更加适合胃癌全胃切除病人术后营养治疗。  相似文献   

11.
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990年1月至2005年4月在我院接受分期营养治疗的SAP患者253例,其中154例接受全肠外营养(TPN),组成TPN组;99例同时接受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组成PN+EN组。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死亡率的差异。结果与TPN组相比,PN+EN组患者的胰腺感染率(10.1%vs.14.9%,P>0.05),其他部位感染率(20.2%vs.36.4%,P<0.05),并发症发生率(40.4%vs.53.9%,P<0.05)和死亡率(17.2%vs.19.5%,P>0.05)降低,住院时间缩短[(31.61±22.85)天vs.(38.17±25.50)天,P<0.05]。结论PN和EN联合应用是SAP首选的合理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12.
肠内+肠外混合营养支持在危重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肠内 肠外混合营养(EN PN)在危重病中的支持效果,将ICU中60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EN PN组(30例)和PN组(30例),在营养支持前1 d及营养支持第10天测量三头肌皮皱厚度、上臂肌围、血清白蛋白及血红蛋白。结果表明EN PN组在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增高方面优于PN组(P均<0.05)。认为对于危重病患者,EN PN在防止肠道细菌易位和多脏器功能不全中起一定的作用,有更好的营养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不同营养支持及手术应激对肠道粘膜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 : 通过观察肠内营养 (EN)、肠外营养 (PN)以及上腹部大手术 (MO)后应激病人外周血IgA、IgA分泌片 (SC片 )、D 乳酸、C反应蛋白 (CRP)变化 ,了解不同营养支持及手术应激状态下肠道粘膜免疫的变化。 方法 : 连续监测 79例无感染的EN、PN、MO病人的外周血白蛋白、IgA、SC片段以及D 乳酸、CRP浓度变化。对照组为新近入院的诊断为腹股沟斜疝和胆囊息肉病人 (n =10 )。 结果 : 四组血清蛋白水平无显著差异。血IgA水平 :EN组与对照组相当 (P >0 .0 5 ) ,EN组明显高于PN、MO组 (P <0 0 1) ,MO组高于PN组 (P <0 0 5 ) ;外周血SC片段水平 :EN、MO与对照组水平相当 (P >0 .0 5 ) ,PN明显下降 (P <0 0 1) ;外周血D 乳酸水平 :PN组明显高于EN、MO组 (P <0 0 5 )及对照组 (P <0 0 1) ;MO组水平相当于EN组 (P >0 0 5 ) ,EN及MO组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CRP水平 :与对照组比较 ,MO组最高 ,PN组明显高于EN和对照组 (P <0 0 1) ,低于MO组 (P <0 0 5 )。EN、PN组明显低于MO组 (P <0 0 1)。 结论 : EN、PN在有效提高机体营养状态的同时 ,EN能有效地维护胃肠道粘膜免疫功能 ,防止感染的发生 ;MO及PN明显降低胃肠道的免疫屏障功能 ,从而增加全身感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不同时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人早期肠内营养(EN)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180例SAP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早期肠内营养(EEN)组于患病后第3天通过鼻空肠管给予EN、肠内营养(EN)组于患病后第6天通过鼻空肠管给予EN和肠外营养(PN)组,每组60例。并分别测定各组病人在患病后相同时间点的相关生化和营养指标,评估其疗效。结果:EN组病人营养指标、反映病情严重度指标恢复正常均快于PN组。EEN组较EN效果更好。结论:SAP病人早期EN治疗效果肯定,宜尽早给予EN。  相似文献   

15.
<正>临床营养支持治疗发展至今已40余年,大量的研究结果已证实合理的营养支持对改善病人的临床结局具有重要作用,营养支持已成为临床规范化治疗的重要组成之一[1]。肠内营养(EN)的物质系经门静脉进入循环,能改善肠功能、维护肠黏膜屏障,具有肠外营养(PN)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众多的临床营养支持治疗指南都强调,当病人胃肠道功能正常时,首选EN支持[2]。但在临床实践中,EN的实施常有困难:如病  相似文献   

16.
肠内营养(EN)是指经胃肠道提供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它不仅能用口服或鼻饲方法提供人体全部营养素,补充自然饮食和肠外营养(PN)支持的不足,还能有效地维持肠黏膜功能的完整性,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可提高病人机体的免疫功能[1]。匀浆膳  相似文献   

17.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营养支持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人的l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38例收住于SICU的SAP病人营养支持实施情况、EN相关性并发症及感染进行观察.17例病人在PN过程中加入EN(EN PN组),21例单纯应用PN(PN组),定期检测血清蛋白质,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营养支持中PN应用总时间为(25.58±3.84)天,17例病人于发病后(17.00±3.35)天开始应用EN,(17.58±5.42)天达到最大喂养量;5例病人应用EN后肠功能明显恢复.EN 2周后感染性并发症明显降低;两组血清蛋白质轻度升高,PN7天、EN 14天血清前清蛋白升高(P<0.05).结论:SAP早期应以PN为主,肠功能允许时,PN EN是较好的营养支持方式,肠道喂养有助于降低SAP病人的全身性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结肠癌术后肠内营养(EN)联合肠外营养(PN)与全肠外营养(TPN)对患者术后应激和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4例结肠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术后分别接受肠内外联合营养(EN+PN)和全肠外营养(TPN),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1d和术后第1、第7d测定补体C3,IgA,IgM,IgG,CD3,CD4,CD8,CD4/CD8。结果 6d后补体C3,IgA,IgM,IgG,CD3,CD4,CD8,CD4/CD8的恢复程度,EN+PN组与T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TPN对比,联合使用EN和PN更能有效促进结肠癌术后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结直肠癌病人围手术期肠内营养(EN)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90例老年结直肠癌病人围手术期营养支持临床资料.EN组46例病人,术前给予EN支持,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EEN).肠外营养(PN)组44例,术前给予常规流质饮食,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PN支持.结果:EN组病人术后第8天前清蛋白和转铁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缺血性卒中危重病人急性期采取不同营养支持方案的对照研究,探讨卒中危重病人急性期合理的营养支持策略。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50例急性卒中病人按照随机单盲原则分为入院发病24 h内给与单纯肠内营养组及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组。比较两组间肺部感染、胃潴留、上消化道出血、低血糖及高血糖的发生率。以20 d转出ICU为终点事件,Kaplan-Meier法比较分析两组之间差异。结果 :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PN+EN)组和肠内营养(EN)组在高血糖和低血糖发生率上无差异(P0.05),EN组胃潴留及上消化道出血、腹泻及肺炎发生率明显高于PN+EN组(P0.01)。结论 :危重卒中病人急性期采取肠外联合肠内序贯营养可降低肺部感染、胃潴留及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可能缩短ICU住院时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