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金英月 《吉林医学》2009,30(20):2522-2523
目的:探讨近年来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尤其社会因素的增长,寻找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措施。方法:选择2003年至2007年分娩的2045例产妇(阴道分娩1084例,剖宫产961例),其中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之间分娩的997例产妇(阴道分娩489例,剖宫产508例,其中社会因素剖宫产占258例),回顾性分析剖宫产率的变化及相关因素。结果:5年来剖宫产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剖宫产指征中社会因素占首位(50.8%),其次为胎位异常、头盆不称、胎儿窘迫等。结论: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做好产前宣传教育,有效降低社会因素为指征的剖宫产,而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剖宫产率及指征变化的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芳讯 《安徽医学》2008,29(3):306-308
目的观察10年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分析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寻找降低刮宫产率的对策,探讨剖宫产合理应用。方法对1996年1月~2005年12月5638例住院分娩产妇的剖宫产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剖宫产率呈逐年丌高趋势,1996年为16.2%,2005年为60.2%;(2)1995~2001年剖宫产指征以胎儿宫内窘迫为第一位,而近两年社会凶素占第一位。结论剖宫产牢升高主要为无医学指征而剖宫产术增多所致,冈此提高对剖宫产的认识、鼓励产妇阴道分娩、正确掌握剖官产指征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近年来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剖宫产指征的变化以及不同分娩方式对母儿的影响,寻找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措施。方法:选择2000年至2005年在太钢总医院妇产科分娩的产妇共3046例(阴道分娩1621例,剖宫产1425例).其中2004年7月至2005年12月之间分娩的828例产妇(阴道分娩371例,剖宫产457例),并对其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剖宫产率的变化、相关因素及不同分娩方式与产后出血、产褥感染、新生儿窒息等的关系。结果:在剖宫产指征中社会因素占首位,其次为胎儿窘迫、巨大儿、难产等。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者高于后者。产褥感染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剖宫产组亦高于阴道分娩组(P〈0.01)。结论: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做好产前宣传教育、产程中陪伴护理等可有效地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关于影响剖宫产率的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利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5):142-143
目的探讨影响剖宫产率的有关因素,以寻求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对618例在我院分娩的产妇进行查阅病历及访谈的方式了解她们对分娩方式的认识和态度以及最终的分娩结局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目前剖宫产的主要手术指征及原因。结果在618例产妇中,剖宫产263例,占42.56%;阴道助产(产钳、胎头吸引、臀助娩、臀牵引)16例,占2.59%;阴道顺产339例,占54.85%。目前剖宫产主要的手术指征有胎儿宫内窘迫、社会因素、巨大儿、难产等。结论积极开展孕期宣教,对孕妇进行合理的膳食结构健康教育,控制巨大儿的发生率,坚定孕妇自然分娩的信心,减少社会因素剖宫产,正确处理产程,熟练掌握各种助产技巧,加强胎儿宫内监测,提高胎儿窘迫诊断的准确率等均能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剖宫产的主要原因,分析剖宫产率升高的因素,为制定降低剖宫产的具体措施提供资料。方法回顾分析1592例剖宫产原因及相关因素。结果剖宫产组年龄、初产妇占比率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均大于阴道分娩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2小时内出血≥400ml者与同期经阴道分娩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剖宫产率升高的原因与医患双方有关,来自孕产妇及医生的主观意愿影响着对分娩方式的合理选择,降低剖宫产率应从医患双方着手。  相似文献   

6.
剖宫产与阴道分娩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永珍 《西部医学》2007,19(5):862-863,865
目的探讨近年来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剖宫产指征的变化以及不同分娩方式对母儿的影响,寻找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828例产妇(阴道分娩371例,剖宫产457例),剖宫产率的变化、相关因素及不同分娩方式与产后出血、产褥感染、新生儿窒息等的关系。结果在剖宫产指征中社会因素占首位,其次为胎儿窘迫、巨大儿、难产等。剖宫产组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高于阴道分娩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产褥感染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剖宫产组亦高于阴道分娩组(P〈0.01)。结论剖宫产率明显增加,其并发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应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7.
降低剖宫产率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本院和全市接产医院剖宫产率及指征情况,为降低剖宫产率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2000年剖宫产情况与全市抽样调查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00年本院剖宫产率为60.11%,高于全市剖宫产率47.44%;主要指征构成依次为:社会因素(38.9%)、胎儿窘迫(13.6%)、臀位(7.2%)及相对性头盆不称(5.9%)。2000年全市剖宫产主要指征构成依次为:胎儿窘迫(22.41%)、社会因素(16.93%)、相对性头盆不称(9.78%)及臀位(6.84%)。结论:本院剖宫产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社会因素剖宫产显著高于全市。为降低剖宫产率,提出3方面的措施:①产科医务人员应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②对孕产妇及其家属进行深入宣教,使他们正确认识剖宫产的利弊,改变对剖宫产的盲目追求而减少社会因素剖宫产;③转变产时服务模式,推广导乐陪伴分娩及分娩镇痛法,为自然分娩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分娩方式相关因素,分析剖宫产率增高的原因。方法通过调查广州市越秀区大东街和东湖街户籍2008年986例在广州市各产科医院分娩的产妇,对其分娩方式进行分析。结果剖宫产575例(58.32%);阴道助产27例(2.74%);阴道自产384例(38.95%)。结论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产科界较为关注的问题,应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妊娠合并症及巨大儿的发生率,正确处理难产,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80后剖宫产的原因,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确保母婴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1~2008.12在我院分娩及剖宫产原因构成。结果5年间分娩总数5232例,剖宫产1200例(22.9%),自然分娩4032例(77.1%),剖宫产率呈逐年升高趋势(P〈0.01)。80后住院分娩产妇1300例,剖宫产799例(61.5%),自然分娩501例(38.5%),5年间80后和非80后的剖宫产率均呈逐年升高趋势(P均〈0.05),80后均维持在较高水平(55.6%~68.5%,平均61.5%),各年度80后剖宫产率显著高于非80后剖宫产率(P均〈0.01)。80后剖宫产三大原因中,社会因素居首位(436例,54.6%),其次为胎儿因素(264例,33.0%),母亲因素居三(99例,12.4%)。结论剖宫产率升高主要是社会因素所致,降低剖宫产率除了医师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外,全社会都应关注剖宫产率逐年升高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增高的原因。方法:通过对2005~2006年住院行剖宫产手术的612例产妇的手术指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社会因素的剖宫产为主要原因,占26.96%,是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结论:剖宫产毕竞是开腹手术,经阴道分娩更符合生理状况,合理地应用剖宫产技术,提高产科质量,做好围产期保健,有效的降低剖宫产率,达到母婴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对产后出血及新生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初产妇120例,按照选择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每组各60例。检测两组产妇产后出血情况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脐带血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水平。结果剖宫分娩的产后出血率显著高于阴道分娩组(P〈0.05),而分娩方式对新生儿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结果并无显著影响(P〉0.05)。剖宫产组IgA、CRP水平显著高于阴道分娩(P〈0.05),而IgG、IgM水平则低于阴道分娩组(P〈0.05),且剖宫产男性新生儿IgA和IgM水平明显低于女性新生儿,IgG水平则高于女性新生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对新生儿的Apgar评分无明显的影响,但剖宫产术可导致产后出血率增加并降低新生儿免疫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剖宫产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选择中的意义。方法:对122例有剖宫产史的孕妇再次妊娠后35周起采用高频探头,观察子宫下段的厚度及结构(其中下段厚度≥3 mm 67例,<3 mm 55例);下段厚度≥3 mm孕妇中32例进行阴道试产;<3 mm适时行再次剖宫产术,于再次剖宫产术中对子宫下段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妊娠晚期瘢痕子宫孕妇子宫下段肌层厚度明显小于无瘢痕子宫孕妇(P<0.05);(2)高频超声显示子宫下段呈“鼠尾状”及“截断状”的病例,子宫不全破裂和瘢痕愈合不良的比例较“均匀一致”组高(χ2=27.99,P〈0.05);(3)瘢痕子宫下段厚度≥3 mm且超声呈“均匀一致”孕妇阴道试产率为47.76%,试产成功率为81.25%。结论:通过高频超声检查妊娠晚期瘢痕子宫下段肌层状态,为临床判断是否可以经阴道试产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Fisher判别法归类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为剖宫产史( PCS)孕妇分娩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愿意阴道试产的216例 PCS 孕妇为研究对象,采集年龄、职业、临产前体重指数( BMI)、距前次剖宫产时间、妊娠并发症、超声测量胎儿腹围、胎儿双顶径、子宫下段厚度、胎儿性别,记录分娩中Bishop宫颈成熟评分、宫缩剂应用情况等。结果①分娩方式:阴道自然分娩成功66例,阴道助产分娩成功58例,剖宫产分娩92例。②单因素分析显示:3种分娩方式在职业、临产前BMI、胎儿腹围、双顶径、宫缩剂应用、距前次剖宫产时间、子宫下段厚度和Bishop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③逐步法Fisher判别入选判别函数的因素是胎儿腹围( X1)、子宫下段厚度( X2)、Bishop评分( X3)和应用宫缩剂( X4)。 Fisher判别函数:Function 1=-0.101X1+2.202X2+0.649X3+0.289X4-9.243;Function 2=0.258X1-0.156X2+0.593X3+0.409X4-14.384。④函数预测阴道顺产、阴道助产和剖宫产的敏感性分别是80.30%、56.90%和78.26%,总体符合率为73.15%。结论胎儿腹围、子宫下段厚度、Bishop评分和应用宫缩剂是影响PCS孕妇阴道分娩成败的重要因素。以此4项指标建立的Fisher判别函数可为PCS孕妇分娩方式的选择提供中等强度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4.
王薇 《河北医学》2013,19(4):561-563
目的:探讨不同臀位分娩方式对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分娩的98例臀位产妇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阴道分娩(臀位阴道分娩组),63例剖宫产(臀位剖宫产组),观察比较两组产妇新生儿死亡及新生儿窒息、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对两组新生儿进行Apgar评分并进45-比较。结果:63例臀位剖宫产组新生儿无1例死亡,35例臀位阴道分娩组新生儿3例(8.57%)死亡,两组新生儿死亡率差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3例臀位剖宫产组新生儿,2例(3.18%)发生并发症,臀位阴道分娩组8例(22.86%)发生并发症,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臀位剖宫产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为(7.2±1.8)分,臀位阴道分娩组为(4.5±1.3)分,前者显著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臀位分娩时选择剖宫产可降低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提高Apgar评分,在臀位分娩时宜适当放宽剖宫产手术指征,对于改善新生儿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的最好方法,探讨其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2年间187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患者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阴道试产分娩成功63例,试产率33.69%(63/187),试产成功率82.89%(63/76),再次剖宫产成功率66.31%(124/187)。2种分娩方式的孕妇一般情况及围生儿情况,孕妇在年龄、孕周、新生儿窒息率发生率,产褥病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妊娠无剖宫产指征,应鼓励提倡产妇阴道分娩,并且是安全、经济的。  相似文献   

16.
季邢  顾宁 《中国医学创新》2013,(31):126-128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的母儿结局。方法:将2012年1月-2012年12月鼓楼医院169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孕妇分为阴道试产组24例和剖宫产组145例,并分析两组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结局及相关并发症等情况。结果:阴道试产组成功21例,成功率87.5%(21/24),阴道分娩率12.4%(21/169);无1例发生子宫破裂;产后出血、新生儿评分及相关并发症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并非再次剖宫产的绝对指征,对于符合阴道顺产条件的,严密监控,经阴道分娩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和阴道助产术对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110例足月妊娠临产时发生胎儿窘迫的孕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阴道助产术,观察组使用剖宫产术,比较2组病例中新生儿Apgar评分和产妇发生胎儿窘迫现象原因。结果对照组的正常率(50.91%)显著低于观察组的正常率(7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278,P〈0.05);对照组的重度窒息率(9.09%)显著高于观察组的重度窒息率(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2380,P〈0.05)。对照组产妇发生胎儿窘迫现象的主要因素为过期妊娠(25.45%)和羊水过少(20.00%),观察组产妇发生胎儿窘迫现象的主要因素为胎膜早破(27.27%)和脐带缠绕(23.64%)。结论当足月妊娠临产的胎儿出现窘迫时,需要根据孕妇状况恰当的选择剖宫产术或阴道助产术,同时做好分娩前的抢救工作,可有效的提高缓解胎儿窘迫症状的成功率,提高母亲和胎儿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与阴道助产在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妇产科住院部收治的108例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的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n=54)与观察组(n=54),分别采取剖宫产与阴道助产,比较两组母婴结局的差异。结果两组胎儿窘迫各因素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χ2=0.842,0.637,0.654,0.664,0.832,P均>0.05);观察组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211,P<0.05);观察组新生儿窒息和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732,1.563,P>0.05)。结论阴道助产与剖宫产分娩用于足月妊娠临产胎儿窘迫均能获得较好的母婴结局,临床应根据产妇情况选择合适分娩方式,并尽量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自然临产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连续选择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自然临产患者60例,同期非瘢痕子宫阴道分娩(VBNC)患者60例,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RCS)患者50例,首次剖宫产(PCS)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对瘢痕子宫经阴道分娩(VBAC)组与VBNC组、VBAC组与RCS组、RCS组与PCS在分娩方式、分娩结局、母婴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60例患者中,VBAC 24例,成功率40%.VBAC组在产时出血量、新生儿窒息比例、住院天数上与VB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VBAC组的产时出血量、新生儿窒息比例、住院天数均低于R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RCS组产时出血量、腹腔粘连比例、愈合不良比例均高于PCS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自然临产后,通过严密观察产程,给予充分阴道试产的机会,经阴道分娩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156例巨大儿(体重≥4000g)的临床分析,探讨巨大儿的产前预测及分娩方式,减少母儿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2004年1月-2006年1月两年间在我院住院分娩156例巨大儿进行研究。选择同期分娩的156例正常体重(2500g≤体重〈4000g)作为对照。两组的孕周、宫高、腹围、超声检查、分娩方式、妊娠合并症及分娩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巨大儿组的孕周、宫高、腹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妊娠期母体并发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剖宫产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巨大儿组中剖宫产亚组较阴道分娩亚组新生儿窒息及产伤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道分娩的软产道裂伤及母体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产妇分娩的孕周,分娩时宫高、腹围以及超声检查是产前预测巨大儿的相关因素,巨大儿的母体易发生多种严重并发症,选择剖宫产术终止妊娠可降低母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