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形态与冠状动脉造影梗死相关血管病变的对比分析。方法对4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组、7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组和80例对照组的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形态变化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相关血管病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组aVR导联QRS波群呈rs(S)型共计77.77%,80例对照组aVR导联QRS波群呈rs(S)型1.25%,P<0.01。Ⅰ、aVR导联的ST段抬高≥0.1mV时7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组中为66.66%,对照组为6.25%,P<0.01;而Ⅱ、Ⅲ、aVF导联的ST段压低≥0.05mV时前者74.35%,后者18.75%,P<0.01。相关血管病变比较:45例下壁心肌梗死aVR导联ST段抬高伴Ⅱ、Ⅲ>Ⅰ、aVL导联ST段压低,冠脉造影为右冠状动脉(RCA)病变55.55%,aVR导联ST段压低≥0.1 mV为左前降支(LAD)病变44.44%。7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VR导联ST段抬高≥0.1 mV,冠脉造影为左主干(LM)病变51.28%,LM+RCA(右冠状动脉)病变48.7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0例对照组均无冠状动脉病变,与前两者无可比性。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后心电图aVR导联QRS波群多呈rs(S)型伴ST段抬高为右冠状动脉(RCA)病变,伴aVR导联ST段压低为左前降支(LAD)病变;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aVR导联ST段抬高以左主干(LM)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2.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胸前导联ST段压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下壁AMI患者,选择发病当日典型AMI心电图测量ST段水平和住院1~2 d内进行的冠状动脉造影,评价梗死相关的右冠状动脉病变位置及左前降支动脉与ST段变化的关系.结果 38例患者分两组,A组不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B组伴有胸前导联ST段压低.B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明显多于A组(分别为87.5%和23.6%和19.0%,P<0.01).主要与并发左前降支病变有关.梗死相关的右冠状动脉近端病变B组明显多于A组(分别为54.5%和23.6%,P<0.01).结论 下壁AMT时胸前导联ST段压低提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和右冠状动脉近端病变.  相似文献   

3.
李华珍  马春红  叶涛 《华夏医学》2004,17(6):903-905
目的 :用冠状动脉造影术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AIMI)对应导联 ST段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94例 AIMI共分 4组 :1组 ,下壁梗死同时伴有 V1~ 6 导联 ST段下移。2组 ,下壁梗死同时伴有 I、av L导联 ST段下移。3组 ,下壁梗死同时伴有 V7~ 9导联 ST段抬高。 4组 ,下壁梗死不伴有其他导联 ST段变化。所有患者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在下壁心肌梗死伴有 V1~ 6 导联 ST段下移组 2 7例中有 85 .2 %为右冠状动脉病变 ,但同时伴有前降支病变的却有 77.8% ,其中单支病变仅 18.5 %。下壁心肌梗死未伴有 V1~ 6 导联 ST段下移组 2 6例中有 88.5 %为右冠状动脉病变 ,但同时伴有前降支病变的仅有 34.6 % ,其中单支病变达 6 1.5 %。两组统计学分别为 P<0 .0 0 1和 P<0 .0 1。下壁心肌梗死伴有 I、av L导联 ST段下移组 2 3例中 3支病变的占总数 5 2 .2 % ,双支病变的占总数的 2 1.7% ,共占总数的73.9%。与无 ST段下移的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比在累及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的比例均有明显差异 (P<0 .0 0 1和 P<0 .0 5 ) ,下壁心肌梗死伴有 V7~ 9导联 ST段抬高的患者中左回旋支病变达 5 5 .6 %。结论 :AIMI时对应导联 ST段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与部位有关。 AIMI伴有 V1~ 6 导联 ST段下移多为伴有前壁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 I)aVR导联ST段抬高对冠状动脉左主干及左前降支近段病变的诊断及预后价值.方法 将1 22例前壁AM J者的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根据aVR导联有无ST段变化分为抬高组(A组)及ST段无抬高组(B组).结果 ①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病变的A组及B组分别为10例(19.2%)及2例(2.8%),两组统计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梗死相关血管为左前降支近段病变的A组及B组分别为40例(76.9%)及10例(14.2%)两组统计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发生心脏事件的A组及B组分别为20例(37.1%)、8例(11.4%),两组统计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前壁AM I aVR导联ST段抬高对诊断左主干、左前降支近段病变及预后有很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下壁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前壁AMI患者的心电图、选择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梗死相关病变与第一对角支(D1)开口的位置关系。结果:29例前壁AMI患者,伴下壁导联ST段压低12例中,以D1开口前的LAD病变或LAD合并D1病变9例(75.00%),以D1开口后的LAD病变3例(25.00%),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下壁民地联ST段压低与多支血管病变无关,而与LAD近端(D1之前)或LAD近端合并D1病变有关,可能反映高侧壁心肌缺血对应性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梗死区与非梗死区导联ST段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36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AAMI)和 2 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AIMI)患者 ,对梗死区与非梗死区导联ST段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相关分析。 结果 AAMI有下壁导联ST段压低中Ⅰ、avL导联ST段抬高占70 .5 9% (P <0 .0 1) ,左前降支近段病变占 76 .4 7% ,而冠脉多支病变与ST段压低差异无显著性。AIMI组Ⅰ、avL导联ST段压低占 71.4 2 % ,冠脉多支病变中Ⅴ4~Ⅴ6导联ST段压低占 5 2 .17% (P <0 .0 1)。 结论 AAMI或AIMI时Ⅰ、avL与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与压低呈对应“镜像”改变 ;AAMI时下壁导联ST段压低 ,病变多位于左前降支近段 ,梗死面积大 ;AIMI时Ⅴ4~Ⅴ6的ST段压低则反映冠脉多支病变。AMI的ECG早期鉴别诊断有助于识别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病人心电图对梗死相关动脉(IRA)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00例ASTEMI病人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梗死部位以广泛前壁、下壁、前壁、和前间壁受累最多;IRA的发生率前降支(LAD)>右冠状动脉(RCA)>回旋支(LCX),并有统计学意义。(2)急性广泛前壁心梗IRA多为LAD近段(P<0.05),前间壁心梗IRA多为LAD中段(P<0.05)。(3)在下壁心梗病人中,STⅢ>STⅡ诊断RCA病变的敏感度87.5%,特异度85.7%。结论:体表ECG对预测ASTEMI的IRA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近中期临床疗效及影响患者院外存活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共入选AMI合并CS行急诊PCI患者58例,分为院外死亡组(22例)和院外存活组(36例),统计患者的临床高危因素、冠脉造影及介入特点。结果:死亡组既往有心肌梗死患者及心功能较差者死亡率高于存活组(P<0.05),死亡组年龄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存活组发病至PCI时间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死亡组梗死相关血管发生于前降支和严重三支病变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既往有心肌梗死及心功能较差者、发病至PCI时间、年龄、梗死相关动脉及严重三支病变与院外死亡率显著相关,急诊PCI对AMI合并CS患者具有较好的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钱广兵 《安徽医学》2006,27(1):23-2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改变与病变冠状动脉关系。方法对123例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分析。结果(1)67例前壁AMI中,58.2%合并下壁Ⅱ、Ⅲ、avF ST段压低,这与前降支病变部位有关,与多支病变无关;(2)56例下壁AMI中64.3%合并胸导联ST段压低,亦与多支病变血管无关,但胸导V1V2无压低改变,有助于识到右冠状动脉(RCA)为梗死相关动脉(IRA)。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非梗死部位ST段改变与相关梗死动脉及其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0.
刘锦光 《广东医学》2011,32(6):744-74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梗死区对应导联ST段下移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回顾45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AAMI)和3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患者资料,对梗死区对应导联ST段变化及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分析探讨.结果 76例AMI中,发生AMI梗死区对应导联ST段下移41例(53.9%),多支病变引起的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年龄≤40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为青年组,年龄>40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为中老年组,观察其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糖、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醇等冠心病危险因素、并分析其发病有无过量吸烟、过度劳累、精神紧张、过量饮酒等诱发因素。160例患者均在急性心肌梗死后30天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青年组患者多无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但多数吸烟。且青年组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多在过量吸烟、过量饮酒、过度劳累及精神紧张或情绪波动后发病。冠脉造影结果显示青年组患者的平均病变血管数显著少于中老年组,以单支病变为多,在病变类型上青年组以单纯偏心性病变,而中老年组以向心性病变及复杂病变为多。结论过量吸烟、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可能是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需及时识别并预防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比较冠脉造影正常(A组,10例)与异常(B组,45例)两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间性别、年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既往心绞痛、梗死前驱症状、心肌梗死诱因、心肌梗死部位、心肌梗死并发症及预后等临床特点的差异。结果:A组平均年龄41.80±7.08岁,B组平均年龄56.84±11.17岁,两组间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性别比例在两组间无差异。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在A、B两组所占比例分别为20%:58%、20%:56%、50%:36%、80%:42%,(除高脂血症外P值均小于0.05)。既往心绞痛史及前驱症状史A组均少于B组(0%:31%,0%:33%,P值均<0.05)。梗死部位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A组多有大量吸烟、酗酒、情绪激动、过度疲劳等诱因,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平均LVEF值A组61.10%±7.11%,B组56.75%±5.69%(P<0.05)。有室壁运动异常者占A组40%,B组73.3%(P<0.05)。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30%vs 6.7%),差异有显著性,P<0.05,心功能Killip分级>2级者为(10%vs 11.1%),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多见于较年轻的男性,有大量吸烟史。少有既往心绞痛史及心梗前驱症状。心梗发生后LVEF下降不明显,室壁运动异常相对少见。梗死部位见于下壁者相对较多,并发症少见,预后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结合冠状动脉造影(CAG)探讨下壁导联ST变化和左前降支(LAD)形态和梗死位置的关系.方法:78例急性前壁心梗患者,根据入院时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改变分为2组:A组为下壁导联(Ⅱ、Ⅲ、AVF)ST段抬高组;B组为下壁导联ST段压低组.比较二组临床特点和梗死相关血管(IRCA).结果:IRCA部位A组90.63%为LAD远端,B组80.43%为LAD近端;LAD折返在A组占81.25%,B组中占0%.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下壁导联ST段压低提示LAD近端梗死,此组患者急诊PCI术成功率高.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ST段抬高提示LAD远端梗死且大部分存在LAD返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发心房颤动(房颤)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在AMI发病后连续3~7天心电监护中,18例新出现房颤(房颤组),20例无房颤出现(非房颤组)。根据房颤发生的时间将房颤组又分为房颤早发亚组(8例,房颤发生于AMI发病24 h内)和房颤迟发亚组(10例,房颤发生于AMI发病24 h后),比较两组间及两亚组间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房颤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发生率较高(P<0.05)。房颤早发亚组梗死相关动脉以右冠状动脉近端阻塞为主,而房颤迟发亚组梗死相关动脉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阻塞为多(P<0.05)。结论: AMI并发房颤的患者有较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房颤出现的时间与梗死相关动脉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电图ST段变化与梗死相关动脉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急性前壁心梗ST段变化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布的关系。结果: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为前降支,当STⅠIavL抬高≥1mm,STⅡ、ⅢavF压低≥0.5mm时多见于前降支近端闭塞,与前降支远端闭塞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和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根据心电图ST段变化可以预测前壁心肌梗死的梗死相关动脉且可预测前降支病变部位,对估测受累心肌范围及病人预后,甚至治疗方法的选择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病变部位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前降支为梗死相关动脉患者的18导联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电图STV2抬高≥3mm、STV3抬高≥2mm、STⅡ,Ⅲ,avF压低≥1mm对前降支近段闭塞的判断有较大的价值,其阳性率与前降支远段闭塞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其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结论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体表心电图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闭塞部位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为青年AMI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青年(≤45岁)AMI患者236例为AMI组,并选取同期青年健康人群300例为对照组,分析青年AMI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 236例青年AMI患者中,单支血管病变120例(50.85%),双支血管病变92例(38.98%),3支血管病变24例(10.17%);总病变血管支数376支,其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212支(56.38%),右冠状动脉108支(28.72%),左冠状动脉回旋支52支(13.83%),左冠状动脉主干4支(1.0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MI组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心理压力、过度劳累或熬夜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吸烟、饮酒、心理压力大、过度劳累或熬夜、高血压、糖尿病、BMI、血脂代谢异常(血TC、TG、LDL-C、HDL-C水平异常)是青年AM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青年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以单支血管病变、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最为常见,青年AMI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各项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以降低青年AMI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心电图始终处于正常范围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冠状动脉造影和酶学检查的特点,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漏诊。方法选择2005年3月至2011年3月临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574例,按照是否有ST段抬高分为ST段抬高组和心电图正常组,分析比较两组冠状动脉造影和酶学检查的特点。结果心电图正常组81例,ST段抬高组493例,两组冠状动脉造影比较,病变血管在左主干(LM)、右冠状动脉(RCA)有显著差异(P<0.05,P<0.01);酶学检查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CK)有差异(P<0.05)。结论心电图始终处在正常范围的急性心肌梗死,其特点是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呈多支病变,不易发生左主干梗死,酶学检查数值升高的程度低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静息心电图Ⅱ、Ⅲ及a VF导联病理性Q波诊断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527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并按照梗死部位将分为前壁心肌梗死和下壁心肌梗死,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比较病理性Q波对不同梗死部位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提示前壁心肌梗死患者304例(57.69%),下壁心肌梗死患者223例(42.31%);361例(68.50%)患者为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其中前壁心肌梗死患者236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25例,166例(31.50%)为非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其中前壁心肌梗死患者68例,下壁心肌梗死患者98例。病理性Q波对前壁心肌梗死部位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诊断的灵敏度高于下壁心肌梗死部位[88.56%vs.71.20%],特异度低于下壁心肌梗死部位[69.12%vs.9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性Q波对不同梗死部位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诊断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息心电图II、III及a VF导联病理性Q波诊断前壁心肌梗死部位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灵敏度高,诊断下壁心肌梗死部位的特异性高,可为临床诊断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特点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方法:选择首次发病的STEMI患者112例,按年龄分青年组43例(年龄1844岁)、老年组69例(年龄≥60岁),对两组患者间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冠状动脉病变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青年组患者腹型肥胖、吸烟史、饮酒史、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及血脂异常程度均高于老年组(P<0.05);青年组患者以男性为主。青年组患者发病前多伴有过度劳累、情绪异常、暴食酗酒等诱发因素(P<0.05)。青年组患者多为前降支病变(P<0.05),单支冠脉病变比例明显高于老年冠心病组(P<0.05),ACC/AHA冠脉病变分类低危组占多数。结论:患者腹型肥胖、吸烟、饮酒、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及血脂异常,主要是青年STEMI患者的危险因素,青年组发病前多伴有过度劳累、情绪异常、暴食酗酒等诱发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示青年组以单支血管病变为主,大多累及前降支近段,病变多为低危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