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一站式救治重型颅脑损伤2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站式(从伤病员入院到出院的全程救治模式)救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与经验。方法对我院采用一站式救活的2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78.91%,死亡率21.09%,恢复正常生活者65.62%,抢救成功率高于国内报道,死亡率低于国内报道。结论一站式救治重型颅脑损伤能最大限度整合基层医院医疗资源,充分发挥”绿色通道”的作用,进行争分夺秒的急救,维护好生命体征,积极术前准备,及时手术,规范术后管理及恢复期治疗,提高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重型颅脑损伤者的高伤死率及高重残率是临床救治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探讨重型颅脑损伤者高伤死率及高重残率的原因,为提高临床救治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期,我们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4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高海拔地区23例重型颅脑外伤的救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型颅脑外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 ,约占急性颅脑损伤的 1 3 %~ 2 1 % ,自CT、MRI应用以来 ,显然确诊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病死率仍很高 ,临床工作中常以GCS <8分作为重型颅脑外伤的判断标准。我院从 1 993年 8月—2 0 0 0年 5月 ,共收治重型颅脑外伤的病人共 2 3例 ,经止血、抗休克、降颅压、开颅手术等处理 ,收到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临 床 资 料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共 2 3例 ,男 1 5例 ,女 8例。入院后首次GCS计分均在 8分以下。其中交通工具伤 8例 ,钝器伤 5例 ,3m以上高处坠落伤 1 0例 ,受伤组年龄 6岁~ 61岁之…  相似文献   

5.
重型颅脑损伤常合并有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水肿、颅内高压、呼吸障碍等,病情危急死亡率达30%~50%。如何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月,对3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去骨瓣减压、气管切开和相应的其它救治措施,并对此种救治措施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2002年以来,我们采取多种措施救治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脑疝12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我们自1993年1月~1994年7月,共收治重型与特重型急性颅脑损伤46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男40例,女6例,年龄16~67岁。脑组织闭合损伤36例,开放损伤10例。摔伤8例,坠伤12例,砸伤6例,炸伤4例,车祸伤16例。全部病例均伴有颅内血肿,其中:硬膜外血肿18例,硬膜下血肿20例,脑内血肿8例。血肿发生在外力直接作用部位30例,对冲性血肿16例。伴有广泛性脑挫裂伤32例,脑挫裂伤加脑干损伤14例。CT见脑中线移位8例。颅骨骨折(含顿底骨折)28例,合并有肋骨骨折或四肢及脊柱骨折18例。临床特点:深昏迷15例,浅昏迷17例…  相似文献   

8.
9.
80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腹部损伤伴休克的救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科自2002年11月至2006年2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胸腹部损伤伴休克患者80例。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49例,女31例;年龄11~76岁,平均43.2岁,其中<15岁2例,15~60岁62例,>60岁16例。致伤原因:交通伤47例(59%),坠落伤27例(34%),殴击伤6例(8%)。伤后至就诊时间:30 min~4.5 h。脑腹合并伤60例,脑胸合并伤12例,脑胸腹合并伤8例。  相似文献   

10.
回顾性分析 1 6 3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经验 ,探讨基层医院救治重型颅脑损伤之对策  相似文献   

11.
纳洛酮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纳洛酮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 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纳洛酮组 (n =44例 )和对照组 (n=42例 ) ,观察治疗患者生命体征、GCS评分、意识觉醒恢复时间、呼衰纠正时间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纳洛酮组和对照组病死率分别为13 .6% ( 6/ 44 )和 2 3 .8% ( 10 / 42 ) ,两组之间GCS评分于用药第 5天出现明显差异 (P <0 .0 5 ) ,纳洛酮组觉醒时间及呼衰纠正时间明显缩短 ,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 (P <0 .0 5 )。结论 早期运用纳洛酮可以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 ,缩短呼衰纠正时间 ,明显提高患者的GCS评分。  相似文献   

12.
非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合并上消化道出血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林  王姗 《西南军医》2006,8(4):28-2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并上消化道出血的防治方法。方法积极有效地治疗原发病,制酸的同时兼顾保护胃粘膜、加强支持疗法,维持内环境稳定及防治并发症等措施。结果30例(GCS3-8分)重型颅脑伤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存活21例,死亡9例。结论采用系统的非手术疗法可改善重型颅脑外伤并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原胸部火器伤早期G蛋白变化及其意义。方法18只体重相近(10~15kg)的健康杂种犬,随机分成3组(每组6只):平原对照组、高原移居组和高原世居组(世居组为高原杂种犬)。用3%戊巴比妥钠静脉麻醉(30mg/kg),插入气管插管。于海拔3700m处用0.44g钢珠以(350±50)m.s-1的初速度从右第6肋间射入,造成右胸贯通伤,伤后立即封闭伤口,安放胸腔闭式引流。伤后12h,取双侧肺组织,检测G蛋白三个亚型(Gi,Gs,Gq)的表达情况。结果伤后12h各组右肺(伤侧)的总表达量均明显增高,与左侧(健侧)比较其差异有显著意义。各组左肺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移居组右肺Gi、Gs、Gq的表达增高,与对照组及世居组比较其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高原胸部火器伤后G蛋白表达异常增高,以高原移居组最为明显,这可能是高原胸部火器伤后肺水肿发生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4.
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与应急处治方法 ,以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方法对38例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死亡16例,占42.1%;植物生存2例,占5.3%;中残6例,占15.8%;重残4例,占10.5%;良好10例,占26.3%。结论颅内血肿、弥漫性脑肿胀、脑水肿是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针对不同的原因迅速采取相应的应急处治措施及综合治疗是治疗脑膨出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术后癫痫发作的原因,预防及治疗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476例重型脑外伤手术后并发癫痫发作的58例患者进行分析,重点对术后的预防用药、易致癫痫发作原因及再次手术问题进行总结。结果476例颅脑外伤术后并发癫痫发作58例,占12.2%,并发癫痫病例大多药物治疗效果好,对难治性癫痫药物无法控制的5例病例经再次手术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对重型脑外伤手术中的正确处理以及术后恰当的预防性用药等可以降低术后癫痫的发病率、减轻癫痫发作程度。  相似文献   

16.
高原地区重症急性高原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重症急性高原病是否存在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方法对我院1971年—1997年收治的1200例高原肺水肿(HAPE)中检出的65例合并脑水肿患者病历资料进行系统性分析。结果高原地区重症急性高原病患者普遍存在着MODS,本组65例患者从病例资料反映少则出现3个系统或器官功能障碍,多则达6个系统或器官功能障碍,其中3例死亡病例均存在6个器官功能障碍,并以肺、脑、心、肾功能障碍为主,尤其是脑、肾功能衰竭尤为突出。65例病例中器官功能障碍出现及出现频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肺、脑、心脏、肾脏、眼、胃肠等。结论高原地区重症急性高原病患者普遍存在着MODS,在临床治疗中应加强重要器官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低分子肝素治疗高原心脏病伴高原红细胞增多症56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对高原心脏病伴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疗效。方法 将56例高原心脏病伴HAP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常规治疗和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结果 低分子肝素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指标明显改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血沉均明显下降(P<0.01),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低分子肝素能明显改善高原心脏病伴HAPC血流动力学状态,并且能明显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西宁地区严重创伤患者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例DIC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白陶土部分凝血酶原时间(K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D—Dimer试验(D—D)和血小板(PLT)计数和临床表现,并进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指标(APACHEII)评分,脏器衰竭数目评定,提出治疗对策。治疗原发病,支持脏器功能,补充凝血因子,早期使用小分子肝素是治疗的关键。结果:20例DIC中,成活14例,死亡6例。20例患者在第一天均出现D1C指标的异常,每个病人脏器衰竭的数目都在2个以上,两组差别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活组APACHEII评分为(26.1±8.48)分,死亡组为(26.5±8.56)分,两组差别两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20例病人经过治疗7天后,死亡组患者DIC指标明显恶化,6例患者均出现PLT明显下降,D—Dimer明显升高,同时FBG明显降低,PT、APTT继续延长,而成活组仅有5例上述指标异常,两组比较差别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成活组APACHEII评分下降为(17.6±5.7)分,而死亡组为(28.6±6.1)分,两组比较差别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器官衰竭数目均达到4个以上,而成活组存在3个器官衰竭的仅5例,两组比较差别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易并发DIC,尤其在高海拔地区,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受损器官的监测与支持,并及时应用低分子肝素,会明显提高抢救成活率。  相似文献   

19.
高原施工人群急性重型高原病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高原施工人群急性重型高原病患病率及群体影响因素。方法:用流行病学调查对3年期间8个施工单位27606人次,累积229例发病者进行统计,并将群体基础预防优良者8176人(A组)和预防不良者19430人(B组),海拔~3600m、~4600m、~5072m进行比较。结果:患病率(%):总人群0.83,其中高原肺水肿0.50,高原脑水肿0.28,两者并存者0.05,且在B组高于A组和随海拔梯度上升总患病率上升。A组0.32,B组1.04(χ^2=36.95.P〈0.001);三个海拔人群依次为0.00,0.68及1.34(χ^2=21.90,P〈0.001);个群最高4.82(首年)和2.26(次年),且均发生在最高海拔区。结论:急性重型高原病患病率仍不容乐观,主要影响因素为海拔高度和群体基础预防水平;加强劳动保护、卫勤保障、习服性登高及社会-心理适应促进可大幅度降低群体患病率.且是当前高原医学和社会支持需要解决的首要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