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了解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脑炎患者外周血、脑脊液CD14的表达情况。方法 以临床确诊的病毒性脑膜脑炎患者 33例 (VEM组 ) ,细菌性脑膜炎患者 (包括化脓性脑炎和结核性脑炎 ) 2 0例 (BM组 ) ,对照 14例 (对照组 )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法和流式细胞术测定血浆、脑脊液sCD14和外周血白细胞mCD14。比较各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性及治疗前后的差异 ,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M组、VEM组外周血白细胞表面mCD14相对荧光强度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外周血白细胞CD14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BM组、VEM组血浆sCD14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脑脊液sCD14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且BM组显著高于VEM组 (P <0 .0 5 ) ;部分病人治疗前CD14阳性细胞率(% )、CD14相对荧光强度、脑脊液sCD14分别显著高于治疗后 (P <0 .0 1)。结论 BM、VEM患者外周血、脑脊液CD14高表达 ,CD14参与了其炎性免疫反应 ;不同病原体引起的颅内感染 ,CD14参与作用的程度不同 ,CD14是预示疾病转归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正> 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是儿童一种常见的传染病。近年发病率有升高趋势。由于腰穿难以为所有患儿及家长接受,同时部分患儿并发脑膜脑炎的临床表现不明显,不足以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为此,我们对近年收治的26例小儿流腮患者进了脑脊液(CSF)分析,旨在结合文献对流腮并发脑膜脑炎(腮脑)时CSF 变化与临床征象之间的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付玲 《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4):100-101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脑炎(简称结脑)与病毒性脑膜脑炎(简称病脑)脑脊液与头部影像学比较及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比分析33例结脑及50例病脑脑脊液及头部影像学改变。结果 典型结脑脑脊液改变较病脑明显,不典型者脑脊液与病脑相似;头部影像学比较。结脑脑积水率明显高于病脑,病脑脑实质炎性改变明显高于结脑。结论 头部影像学对区别结脑、病脑有重要参考价值,对结脑病情的评估及治疗效果的观察、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炎(即病脑)患者脑脊液中一氧化氮(NO)含量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相应试剂盒对27例病脑患者和15例非感染者(对照组)脑脊液中的NO进行测定。结果 病脑患者脑脊液中治疗前NO含量与治疗后及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结论 提示NO确实参与了病脑的病理过程,NO含量测定有助于病脑的诊断及了解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5.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指各种生物性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等)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实质、被膜及血管等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或非炎症性)疾病,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近年来有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病毒性脑炎的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 变化特点,为早期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4 年1 月- 2012 年12 月诊断的124 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CSF 常规、生化以及细胞学检查结果。 结果 124 例中,CSF 异常105 例(84.6%),包括颅内压升高46 例(37.1%) ;CSF 白细胞计数升高94 例(75.8%),最高达360×10^6 /L ;CSF 细胞学检查异常103 例(83.1%),主要以淋巴细胞反应(86.4%) 或单核细胞反应(9.7%) 为主;蛋白质升高70 例(56.5%),葡萄糖含量降低6 例(4.8%),氯化物全部正常。19 例(15.4%) 各项结果完全正常。 结论 CSF 常规、生化及细胞学检查对病毒性脑炎的早期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和探讨常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符合病毒性脑炎70例的临床资料和脑脊液细胞标本(玻片 ).结果: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异常67例(95.7%)(其中单纯小淋巴细胞比例增高40例,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出现激活淋巴细胞25例,呈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混合细胞反应2例),完全正常者3例(4.3%).结论: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是诊断病毒性脑炎的一项简便、快速、实用而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与脑电图及脑脊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脑电图、脑脊液检查在小儿病毒性脑炎诊断及病程估计中的意义。方法对87例有完整临床资料、脑脊液、脑电图检查结果的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从脑电图、脑脊液以及住院日方面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轻重程度与脑电图的异常程度、脑脊液的细胞数以及住院日呈平行关系。结论根据初入院患儿脑电图、脑脊液的异常情况,指导临床治疗并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9.
应用玻片离心法对98例急性病毒性脑炎和脑膜炎患者进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发病第一周脑脊液中常见激活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亦可见多种淋巴细胞异常形态如有丝分裂、双核细胞、异常的核分叶,偶见Russel小体及桑椹体。上述改变主要存在于急性病毒性脑炎;它可用以鉴别结核性脑膜炎及多发性硬化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为呼吸道传播。病毒自呼吸道侵入人体后,首先在淋巴系统繁殖,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然后透过血-脑脊液屏障,侵犯脑膜引起此证。此病的护理在临床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14(sCD14)的水平及血浆单核细胞膜结合性CD14(mCD14)的表达与RA的关系。方法:收集78例RA患者和50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外周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中sCD14的表达,同时分离RA患者和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mCD14的表达水平,分析CD14的表达水平与RA的关系。结果:RA患者血清中的sCD14与mCD14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RA活动期患者sCD14与mCD14表达水平亦均明显高于RA缓解期患者(P<0.01)。结论:sCD14与mCD14在RA外周血中表达水平异常增高,它们可能参与了RA的发病或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汉族炎症性肠病(IBD)患者CD14基因启动子159多态性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情况,探讨其多态性与IBD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法,对IBD组(n=84)[溃疡性结肠炎(UC)组(n=43)、克罗恩病(CD)组(n=41)]和健康对照组(n=135)CD14基因启动子159位点进行基因分型,计算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测定PCR产物核苷酸序列。结果IBD组CD14-159CC、CT、TT基因型分别为14.29%、50.00%、35.71%,对照组分别为14.07%、53.33%、32.59%,两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D、UC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男性的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女性(64.67%vs52.50%,P=0.043)。结论CD14基因启动子C-159T多态性与上海地区汉族IBD无明显相关性;CD14基因多态性可能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单核细胞CD14+CD16+亚型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发病<24h入院的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同期在神经内科治疗的32例头晕患者为对照组,检测脑梗死组患者入院当天及第2、5、7~10天以及随访第90天,对照组入院当天的血清单核细胞计数、单核细胞各亚型百分比,分析单核细胞亚型与病情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经典型单核细胞百分比各时间点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中间型单核细胞百分比入院当天及第2、5、7~10天均明显升高(均P<0.05);非经典型单核细胞百分比入院第2、5天均明显下降(均P<0.05)。脑梗死组入院当天单核细胞计数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508,P<0.05);3个亚型百分比与NIHSS评分均未见相关(均P>0.05)。与未感染者比较,脑梗死感染患者入院第2、5、7~10天单核细胞计数均明显升高(均P<0.05),非经典型单核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下降(均P<0.05);中间型单核细胞百分比入院当天及第2、5天均明显升高(均P<0.05);经典型单核细胞百分比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预后良好组比较,脑梗死预后不良组入院第2、5天单核细胞计数、中间型单核细胞百分比均明显升高(均P<0.05),非经典型单核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下降(均P<0.05);经典型单核细胞百分比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单核细胞CD14+CD16+亚型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中间型单核细胞、非经典型单核细胞可能与脑梗死相关感染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D117/CD34共表达在急性白血病(AL)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了47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28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和20例正常骨髓细胞CD34和CD117的表达,并比较CD117、CD34和CD117/CD34在AML、ALL和正常人间的表达差异。结果 CD34和CD117在正常人表达为阴性。CD34在AML和ALL中均有表达,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85,P=0.8659>0.017)。而CD117在AML患者中有更高表达(40/47),但很少在ALL中表达(1/28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698,P=0.0000<0.017)。此外,CD117/CD34在AML中有较高表达(30/47),而在ALL中表达极低,只有1/28,二者比较亦有显著差异(χ2=26.2747,P<0.017)。结论 CD117/CD34的共同表达可用于排除ALL,有助于AML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降钙素原 (PCT) 、 白细胞介素 6 (IL-6) 、 sCD14、 CD64 检测对肝功能衰竭诊治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 40 例肝功能衰竭合并细菌感染患者(感染组) 、40 例肝功能衰竭不合并 细菌感染患者(非感染组)及同期 40 例体检健康人员(对照组) 。分别通过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 流式细胞仪检测研究对象血清 PCT、IL-6、sCD14、CD64。根据患者转归结果分为治愈好转组与病死组,比较 两组入院时血清 PCT、IL-6、sCD14、CD64 水平。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相关指标对肝 功能衰竭合并细菌感染的诊断效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非感染组入院时血清 PCT、IL-6、sCD14、CD64 水 平均升高( P <0.05) ; 与非感染组比较, 感染组患者入院时血清 PCT、 IL-6、 sCD14、 CD64 水平均升高( P <0.05) ;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治疗后血清 PCT、IL-6、sCD14、CD64 水平比治疗前均下降( P <0.05) ; 感染组治愈好转率为 55.00%,低于非感染组的 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与治愈好转组比较,病死组患者入院时血清 PCT、IL-6、sCD14、CD64 水平均升高( P <0.05) ; 血清 PCT、IL-6、sCD14、CD64 诊断肝功能衰竭合并细菌感染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596、0.700、0.642 和 0.618,敏感性分别为 40.00%、69.16%、68.35%和 53.50%, 特异性分别为 84.00%、78.27%、67.80% 和 77.35%。结论??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 PCT、IL-6、sCD14、CD64 水平均升高, 其对肝功能衰竭合并细菌感染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可作为患者预后转归评估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6.
rhGH、IGF-1对烧伤小鼠CD14 mRNA转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rhGH、IGF-1对严重烧伤小鼠早期腹腔巨噬细胞(Mα)CD14 mRNA转录的影响.方法:在体实验:20只小鼠被随机地分成A、B组(烧伤前连续5 d分别给予rhGH和生理盐水)和C、D组(假烫前连续5 d分别给予rhGH和生理盐水).离体实验:10只小鼠被分成E、F组(烧伤和假烫组),Mψ加入rhGH(0,1.6,8,40 ng/ml)和IGF-1(0,0.2,1,5μg/m1)培养.用细胞原位杂交方法,观察了全身应用rhGH及体外培养加入rhGH、IGF-1对小鼠巨噬细胞CD14 mRNA转录的影响.结果:在体实验:(1)预先肌注rhGH,可使假烫组小鼠腹腔MψCD14mRNA的转录明显增加.(2)烧伤后腹腔MψCD14mR-NA的转录也明显增加,预先应用rhGH的小鼠烧伤后不会出现MψCD14 mRNA的过度转录.(3)体外培养实验:rhGH(40ng/ml)可使烧伤小鼠Mψ CD14 mRNA转录增加,其他浓度无显著改变,IGF-1各浓度均增加CD14 mRNA的转录.结论:rhGH、IGF-1可能通过增加MψCD14基因表达使Mψ易于被激活,从而有利于免疫功能的增强.rhGH的这一作用可能通过IGF-1来实现.烧伤后应用0.2 mg/(kg@d)剂量的rhGH不会引起Mψ的过度激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烧伤后早期腹腔巨噬细胞(Mψ)CD14分子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BALB/c小鼠20%TBSA Ⅲ度烧伤模型,分离和培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烧伤复苏组和延迟复苏组伤后12 h内不同时间CD14的变化.结果:烧伤复苏组和延迟复苏组在伤后1 h腹腔MψCD14表达就明显增加,复苏组、延迟复苏组阳性强度分别在伤后2,8 h达到峰值,这种改变在伤后12 h内呈持续状态.从伤后8 h起,延迟复苏组小鼠上述改变均较立即复苏组明显.结论:在伤后过度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Mψ的激活及其反应性的增高,可能与烧伤引起CD14的上调,从而使其增敏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维拉帕米对严重烧伤小鼠早期腹腔巨噬细胞(Mψ)CD14表达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被随机地分成烧伤组和假烫组,将收集到的腹腔巨噬细胞分别加入不同浓度TGF-β1(0.02,0.20,2.00μg/ml)、TNF(0.1,1.0,10.0 μg/ml)和维拉帕米(10,100,1 000 pm01/ml)培养.用细胞原位杂交方法,观察TGF-β1、TNF和维拉帕米对小鼠MψCD14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1)烧伤后腹腔MψCD14 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2)0.02,0.20 μg/ml TGF-β1可使烧伤小鼠MψCD14 mRNA表达增加,2 μg/ml则可使烧伤小鼠MψCD14 mRNA表达减少.TNF、维拉帕米各浓度对烧伤小鼠MψCD14 mRNA表达均无明显影响.结论:TGF-β1能通过改变MψCD14 mRNA的表达,调节其功能状态.TNF、维拉帕米对烧伤小鼠MψCD14 mRNA表达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炎症介质过度释放的全身炎症反应,文中探讨严重烧伤和内毒素对在体SD大鼠肺泡巨噬细胞(AM)CD14基因表达的影响及调控作用以及体外培养AM的CD14膜蛋白表达对AM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及调控作用. 方法:①在体部分:对20%m度烧伤大鼠行外周血脂多糖(LPS)浓度检测.大鼠烧伤和LPS注射后在各时相点分别处死并分离提取AM,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观察膜表面CD14mRNA表达变化.②体外部分:各组大鼠行全肺在体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分离AM进行体外培养,分别加入烧伤血清、烧伤血清+抗体、内毒素、内毒素+抗体,用RT-PCR及ELISA方法分别检测4组AM在各时相点CD14mRNA表达及分泌TNF-α和IL-6的变化. 结果:①烧伤及LPS注射后大鼠各时相点外周血LPS浓度均明显高于假烫组.②烧伤血清组、LPS组大鼠AM各时相点CD14 mRNA表达均明显增高,TNF-α和IL-6浓度亦相应显著增高(P<0.01).烧伤血清作用1 h后TNF-α和IL-6浓度即显著增加;血清抗体组AM的CD14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TNF-α和IL-6浓度亦显著降低(P<O.01).内毒素抗体组AM在各时相点CD14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TNF-α和IL-6浓度亦显著降低(P<0.01).结论:严重烧伤后外周血LPS浓度增加,在体和离体AM CD14 mRNA表达均显著增加,这使LPS对免疫系统的激活作用显著增大,AM分泌TNF-α和IL-6明显增加,抗CD14抗体可以拮抗炎性介质的合成和分泌.提示严重烧伤后通过调节CD14的作用而减少炎性介质的合成和分泌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