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菌斑生物膜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菌斑生物膜是人类龋病和牙周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为当前口腔细菌生态学的研究热点。由于口腔环境不易控制和菌斑生物膜极其复杂,直接对自然菌斑生物膜研究存在困难。近年来利用人工菌斑生物膜研究获得了许多可喜的结果,本文就其体外培养模型及基本生物量、结构和组成、活性的分析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牙菌斑生物膜是龋病和牙周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也是目前口腔微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研究者们建立了多种模型以研究菌斑生物膜的发生机制和发生过程.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的生存环境及其内的微生物群有明显差异,故模型系统也各不相同.龈上菌斑易于收集且其生存环境易于模拟,目前已有多种体内和体外模型被用于龈上菌斑生物膜的研究,而龈下菌斑生物膜模型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就牙菌斑生物膜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本指南针对可摘义齿,包括可摘局部义齿和全口义齿. 一、义齿与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 义齿能够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发音及美观,但若不正确护理,则会影响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 (一)义齿菌斑生物膜 义齿菌斑生物膜是口腔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聚集在义齿表面的复杂聚集体,1毫克重量的菌斑约含有超过1011个、三十多种不同的微生物.研究表明:与表面光滑的义齿相比,菌斑生物膜更容易在表面粗糙的义齿上聚集.若义齿护理不当,可造成义齿表面出现刮痕,增加义齿表面的粗糙度,引起菌斑生物膜的聚集.  相似文献   

4.
五倍子对菌斑生物膜内细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人工口腔观察五倍子对菌斑生物膜内细菌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液体二倍稀释法测定与致龋病关系较密切的4种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并进一步在人工口腔中形成各实验菌的单一细菌菌斑生物膜,应用菌落计数技术观察五倍子水提取物对菌斑生物膜内细菌的抑制作用。结果:五倍子水提取物对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血链球菌、口腔链球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血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64mg/ml,口腔链球菌为8mg/ml;不同浓度的五倍子水提取物对各实验菌形成的单一细菌菌斑生物膜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呈浓度依赖性;即使采用大于MIC的浓度,也不能把釉质表面形成的生物膜完全抑制,釉质表面仍有细菌生长。结论:五倍子水提取物对菌斑生物膜内细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与浮游细菌相比,生物膜中的细菌对五倍子水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5.
口腔微生态内酸碱代谢是调控口腔微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影响着微生物群落组成和菌斑生物膜形成。菌斑生物膜的产碱代谢可能阻碍产酸耐酸菌在低pH值环境中获得优势地位,恢复并维持微生态平衡;同时也直接升高微生态内pH值,遏制牙表面脱矿。菌斑生物膜主要的产碱活动包括精氨酸脱亚胺酶系统介导的精氨酸代谢和尿素酶介导的尿素水解反应。精氨酸代谢可抑制生物膜中产酸菌生长,促进产碱共生菌生长,促进龋状态下的口腔微生态恢复平衡。尿素代谢可抑制龋病发生,含产碱底物的口腔卫生护理产品具有良好的龋病防治效果。本文就近年来菌斑生物膜的产碱代谢及其与龋病关系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菌斑生物膜原位干预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原位菌斑生物膜发育过程及早期成熟菌斑生物膜的观察,探讨所建立的菌斑生物膜模型用于菌斑化学干预研究的可能性.方法 建立原位菌斑生物膜模型,运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结合荧光染色技术观察原位菌斑生物膜0~48 h的发育过程及48 h菌斑生物膜的活性和厚度.结果 可观察到0~48 h菌斑生物膜从无到形成到成熟,细菌排列趋于密集,菌斑厚度逐渐增加的过程.48 h的菌斑生物膜活性和厚度可检测.结论 建立的菌斑生物膜模型可观察原位菌斑的形成过程、形态及活性,适用于菌斑化学干预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五倍子水提取物对菌斑生物膜形成过程中表面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五倍子水提取物在菌斑生物膜动态形成过程中对菌斑生物膜表面形态的影响。方法:采用液体二倍稀释法测得五倍子水提取物对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黏性放线菌标准株的MIC值分别为8、8、4mg/mL。在人工口腔环境下,用以上3种标准菌株在羟基磷灰石(HA)表面形成混合菌斑生物膜。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实验组以2mg/mL(低于3种菌株MIC值)的五倍子水提取物处理,对照组以生理盐水处理;在第6、24、48、72小时和第7天,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菌斑生物膜的表面形态。结果:各时期菌斑生物膜形态,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随着时间的变化,实验组HA表面细菌由散在分布逐渐聚集,形成简单的团块状或片状结构,而对照组细菌由疏松逐渐密集并增厚,形成较为典型的生物膜立体结构。结论:五倍子水提取物可以改变菌斑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菌斑形态。  相似文献   

8.
五倍子在人工口腔中抗菌斑生物膜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应用人工口腔观察中药五倍子对菌斑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用与致龋病关系较密切的 4种细菌在人工口腔中形成菌斑生物膜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釉质表面生物膜的形成情况 ,并对釉质表面的细菌进行菌落计数。结果 :五倍子水提取物处理后釉质表面的细菌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两者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0 1)。五倍子组釉质表面未见细菌团块的堆积 ,细菌散在分布于釉质表面 ,无生物膜形成 ;生理盐水组可见栅栏状和谷穗状的结构 ,有明显的生物膜形成。结论 :五倍子可明显抑制口腔生物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共聚是不同属(种)微生物表面分子间的特异性识别,在口腔微生物定植于宿主以及菌斑生物膜形成和成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与龋病、牙周病等口腔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笔者就近期口腔微生物共聚的关系、相关性生物分子及研究方法三方面作一综述,旨在揭示其共聚的特征及本质,为有效控制菌斑及防治口腔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二甲铵(dimethylaminododecyl methacrylate,DMADDM)对牙本质粘接系统的粘接强度和菌斑生物膜的影响。方法:合成 DMADDM,并以质量分数为10%的比例添加到商品化的牙本质粘接剂中作为实验组,商品化的牙本质粘接剂作为对照组。使用人唾液培养所得到牙菌斑全菌生物膜模型来研究粘接剂的抗菌性,检测死/活细菌染色;检测蒸馏水和口腔全菌生物膜培养14 d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粘接强度的差异。结果:添加 DMADDM的粘接系统显著降低了菌斑生物膜活性;蒸馏水浸泡14 d对粘接强度没有明显影响(P>0.05),菌斑生物膜浸泡14 d 后,对照组粘接强度明显下降(P<0.05),实验组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含有 DMADDM的牙本质粘接系统具有很强的抗菌性,能够抵抗口腔环境对粘接性能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刘靖  王韦玮  胡凡  陈武 《口腔医学》2012,32(1):15-18
[摘要] 目的 观察口腔原位菌斑形成过程中链球菌和具核梭杆菌的动态变化。方法 专业洁治后,7个志愿者佩戴可形成口内菌斑生物膜以供原位菌斑研究的上颌装置,分别佩戴12 h、1 d、2 d、3 d、5 d后,取下样本,与链球菌和具核梭杆菌的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菌斑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及2种细菌在菌斑形成发育中的分布及比例。结果菌斑生物膜厚度由5.26μm逐渐发育增加为46.93μm。12 h细菌仅形成平铺片状,链球菌占绝大多数,未见具核梭杆菌;此后细菌排列趋于密集,菌斑厚度逐渐增加,最后形成团块状菌斑。链球菌在2、3 d菌斑中比例下降;具核梭杆菌在5 d菌斑中比例比3 d上升107%。结论 链球菌在早期菌斑中为优势菌,具核梭杆菌在菌斑发育中期数量逐渐增加。2种细菌在菌斑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共聚是不同属(种)微生物表面分子间的特异性识别。在口腔微生物定植于宿主以及菌斑生物膜形成和成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与龋病、牙周病等口腔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笔者就近期口腔微生物共聚的关系、相关性生物分子及研究方法三方面作一综述,旨在揭示其共聚的特征及本质,为有效控制菌斑及防治口腔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牙菌斑生物膜作为细菌生长的微环境,在龋病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口腔环境中相关因素如口腔黏膜中钙离子含量等与龋病也有一定关系。利用新兴的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对菌斑生物膜及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本文就此领域的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口腔菌斑生物膜作为多种细菌生存、代谢的基础,使口腔细菌难以被清除。随着抗生素滥用造成的耐药菌群出现,菌斑生物膜相关口腔疾病的防治难度进一步增加。尽管目前在研究生物膜形成、破坏有关机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可用于临床的有效治疗方案仍较缺乏。金属纳米酶具有纳米粒子的物理特性及类似天然酶的催化活性。金属纳米酶的纳米级尺寸提供了更大的比表面积,在发挥类酶作用产生大量活性氧的同时促进活性氧快速扩散到活性催化位点,增强纳米酶的抗氧化特性;同时金属纳米酶易通过电化学还原法、溶剂热合成法、微波辅助合成法等方法制取,且具有产生高浓度的羟基自由基、催化牙菌斑生物膜降解、氧化应激裂解葡聚糖抑制生物膜形成、释放金属离子杀灭细菌的潜力,有望成为防治口腔菌斑生物膜相关口腔疾病的新选择。金属纳米酶可通过口服、静脉注射、呼吸等方式进入生物体,但可能引发肺毒性、肝脏毒性、神经毒性等潜在毒性效应。在复杂的生物环境下,金属纳米酶毒性的发生可能涉及多重机制,其作用机制和安全性评价有待深入研究。本文拟从金属纳米酶的特性、抗菌机制、生物毒性及其在菌斑生物膜相关口腔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等多个方面阐述金属纳米酶的研究进展,为口腔疾病的防...  相似文献   

15.
荧光技术在牙菌斑生物膜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菌斑生物膜是龋病和牙周病的始动因子,其形成过程呈时空动态变化,是菌丛赖以生存及细胞间信号交流的场所.对于菌斑生物膜的空间结构、信号交流及生物活性变化的研究渐成热点.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应用于细胞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为牙菌斑生物膜研究的重要工具,荧光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大提高了CLSM在口腔菌斑生物膜研究领域的应用.而近年来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被引入细菌生物膜的研究中,使结合CLSM的荧光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本文对几种常见的荧光技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用激光共聚显微镜研究菌斑生物膜的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菌斑生物膜的结构。方法:从牙齿表面获得完整的菌斑生物膜标本,运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其进行断层扫描和分析。结果:菌斑生物膜是由分布不均匀的细胞、基质和空隙构成的复杂结构。结论: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研究菌斑生物结构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口腔致病菌在生物膜状态和浮游态中的特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类口腔中存在着种类繁多的天然菌群,这些细菌以牙菌斑生物膜的形式生长.菌斑生物膜作为人类龋病和牙周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有诸多代谢特点和生理现象明显不同于浮游态的细菌.下面就数种主要的口腔致病菌在生物膜状态和浮游态下的特性,如对抗菌剂的敏感性、基因表达和信号传导、耐酸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口腔正畸托槽粘接后会导致牙面菌斑附着增加、菌斑内微生物平衡失调并引起釉质脱矿及牙周损害.常用的控制菌斑的方法效果很难保证,而托槽的表面抗菌改性可摆脱上述缺陷.目前,托槽表面抗菌改性常用的二氧化钛、银、聚四氟乙烯具有较高的抗菌、灭菌作用,可减少菌斑生物膜的形成.常用的涂层方法包括溶胶-凝胶法、液相沉积法、物理气相沉积法、电化学法和阳极氧化法等.抗菌涂层无口腔黏膜刺激性、无短期全身毒性及无遗传毒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满足口腔生物材料的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9.
牙周炎是一类由菌斑生物膜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研究菌斑生物膜的形成对于牙周炎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具核梭杆菌作为连接早晚期定植菌的桥梁菌,在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其在菌斑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20.
变形链球菌能生成菌斑生物膜,后者与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随着现代口腔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菌斑生物膜相关基因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发现了许多与之相关的基因,主要包括与黏附力相关的基因、与群体感应信号系统相关的基因等.对变形链球菌菌斑生物膜相关基因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致龋机制,并对寻找防龋新途径作出有益的探索.本文就近年来与变形链球菌菌斑生物膜相关的基因突变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