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常规心电图一度房室阻滞(AVB)并一侧束支阻滞(BBB)的动态心电图(DCC)变化.方法 对29例资料完整者的DCG进行分析.结果 16例常规心电图与DCG诊断无变化;3例除本身心电图特征外,合并极度窦性心动过缓;6例出现二度AVB并一侧BBB;3例出现间歇性左、右束支交替传导;1例出现不全性三支阻滞.结论 对年龄较大同时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当心电图上出现一度AVB并一侧BBB时,有潜在发生重症心律失常的风险,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心率变异性在儿童非器质性或病毒性心肌炎Ⅰ度房室传导阻滞(Ⅰ°AVB)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儿科82例Ⅰ°AVB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是否伴随器质性心脏病进行分组,其中非器质性心脏病42例患儿为A组,病毒性心肌炎40例患儿为B组,选用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正常儿童31例作为C组;检测并比较三组儿童的心率变异性(HRV)时域、频域以及三组儿童清醒期和睡眠期的改变。结果 A、B两组患儿全部正常窦性心搏间期的标准差(SDNN)、全程相邻正常窦性心搏间隙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低频(LF)以及高频(HF)明显高于C组,B组患儿RMSSD明显高于A组患儿,A组患儿LF明显高于B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A、B两组患儿清醒期和睡眠期SDNN明显低于C组,而RMSSD、极低频(VLF)、LF、HF以及LF/HF明显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A组患儿清醒期SDNN、RMSSD以及全程记录相邻正常窦性心搏间期差值 50ms的数量与总正常窦性心搏间期数量的百分比(PNN50)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房室传导阻滞(AVB)可存在于正常儿童中,但不同情况具有不同AVB的HRV表现,其中HRV时域指标在Ⅰ°AVB儿童非器质性与病毒性心肌炎中存在差异,可用作进行临床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心房颤动(Af)合并房室阻滞(AVB)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18例Af伴有>2.0秒长R-R间距和/或有交接性逸搏及其心律的DCG,结合其长R-R和/或逸搏发生时状态、频次、24h平均心率、最小和最大心率及临床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 1例Af全程R-R缓慢规则发生,QRS为室上性下传.为交接性逸搏心律,临床中反复晕厥.符合合并三度AVB;4例全程绝大部分R-R缓幔匀齐,为频发交接性逸搏及其心律.提示Af合并高度AVB;5例在活动和休息状态均见频发长R-R间距及交接性逸搏及其心律.24h平均、最小、最大心率均较缓慢.结合临床提示合并二度AVB.7例仅在休息状态或偶见长R-R间距和/或交接性逸搏,24h中平均、最小、最大心率均在正常范围.提示其发生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或隐匿性传导相关;1例阵发性Af患者,Af发生前和终止时均为窦性心律合并一度AVB.发生Af时,心电图上无特异性变化.结论 Af合并三度AVB能够诊断.Af合并高度AVB亦可诊断.Af合并二度AVB,结合DCG改变特点和临床是能够帮助诊断,但应慎重.Af合并一度AVB,临床上确实存在,但无法诊断.了解Af患者合并AVB的存在,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伴Ⅱ°房室传导阻滞(AVB)的诊断价值。方法记录198例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的动态心电图(DCG),根据术后DCG将患者分为两组:无Ⅱ°AVB组(A组),Ⅱ°AVB组(B组),分析R-R间期2.0s、逸搏心律的分布规律及两组间的平均心率、长R-R间期及逸搏心律的平均次数。结果 198例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均成功转为窦性心律,A组中R-R间期2.0s及逸搏心律的分布与睡眠或休息明显相关,而B组中则日夜均可见;且B组中长R-R间期、逸搏心律的平均次数明显多于A组(P0.05)。结论 R-R间期2.0s超过25次/24h并出现R-R间期3.0s及心室率小于35次/分的逸搏心律,且与睡眠休息无关,或出现R-R长间期及逸搏心律时伴有头晕、黑甚至晕厥现象,需考虑心房颤动伴Ⅱ°AVB。  相似文献   

5.
频发室性早搏24h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频发室性早搏(PVS)(>1 000次/24h)与总心率的百分比及其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美国Marquette公司生产的MARS8000型3通道动态心电图(DCG)分析系统,记录24h DCG进行分析。统计用百分率和t检验。结果 频发PVS在器质性心脏病组(A组)发生率高,为100例(68.5%);频发PVS多合并其他心电图改变,房性早搏(PAS)78.8%(115/146),成对PVS 70.6%(103/146),室性心动过速(VT)23.3%(34/146),ST-T异常41.1%(60/146);A组与非器质性心脏病组(B组)PVS数目经统计学检验无差异(P>0.05),昼夜分布差异较明显。A组PVS白天多于夜间;24h分布有3个高峰(早7时、午12时及晚17时)。夜间PVS发生率低。结论 PVS多见于A组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DCG)中心房颤动(Af)伴长R—R间距的临床意义。方法将Af中R—R间距≥2.0s者分为持续性Af组(A组)和间歇性Af组(B组),对比分析两组长R—R间距差异的机制及临床意义。结果两组最长R—R间距中37例(80.5%),发生在22:00-06:00之间。A组长R—R间距平均为(2.46±0.20)s,B组平均为(4.41±2.42)s,两组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B组恢复窦性心律时无1例存在房宣传导阻滞(AVB)。结论Af伴长R—R间距多发生在夜间睡眠状态,无明显自觉症状,一般无临床意义,诊断Af伴二度AVB应慎重。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高血压伴室性期前收缩(PVS)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伴PVS的高血压者(A组)和无器质性心脏病的PVS者(B组)各70例,记录其24h动态心电图(DCG)。分别计算HRT的起始值(TO)和震荡斜率(TS),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A组T0明显高于B组(P〈0.01),偈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窦性心率震荡减弱,提示心脏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24h动态心电图超过万次的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4h动态心电图中超过万次的室性期前收缩患者88例,分为心脏病组44例(A组1,非心脏病44例(B组),分析其心率变异性及窦性心率震荡指标。结果A组与B组室性期前收缩伴多源性(38.64%vs 15.91%)、室上性心律失常(45.45%vs 11.36%)、ST—T异常的发生率(29.55%vs2.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A组心率变异性时域(SDNN、SDANN、SDNNindex、rMSSD、PNN50)均显著低于B组(P〈0.05或0.01)。窦性心率震荡指标A组TO显著高于B组,而TS显著低于B组(均P〈0.01)。讨论室性期前收缩频度不能反映心脏疾病的严重性,心率变异性下降、窦性心率震荡异常主要与器质性心脏病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目前有研究发现,室性心动过速(VT)的发作常常伴有低频成分的损害,并且有动态性改变.本文研究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改变,以期揭示自主神经系统状态与NSVT的关系.方法选择记录有NSVT的动态心电图96份,按有无心脏病分为:无器质性心脏病组(A组)56例,有器质性心脏病组(B组)40例,另选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组(C组).分析各组24h HRV以及NSVT发作前2 h和15 min HRV.结果NSVT患者较正常人的HRV时域、频域均降低.B组24 h TP、LFP、LFP/HFP均较A组降低,其LFP的动态改变为在NSVT发作前2 h下降,而在15 min前明显升高;而A组NSVT发作前2 h稍升高,到15 min前明显下降.结论NSVT患者的HRV呈总体降低趋势,但在NSVT发作前低频部分的动态改变会有所不同.有器质性心脏病的NSVT患者其心率变异低频成分LFP较低,而在VT发作前会增高,与无器质性心脏病不同.在不同HRV背景下LFP的反应不同可能是器质性心脏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房扑动伴交替性文氏现象的心电图特点与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心房扑动伴交替性文氏现象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电图表现,将这13例患者分为 A、B 两型。结果13例患者中10例患器质性心脏病,3例为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10例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有7例经胺碘酮或普罗帕酮复律转为窦性心律时,仍存在一度房室阻滞或二度Ⅰ型房室阻滞,提示此7例交替性文氏现象多为病理性阻滞;3例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有2例(肺炎、创伤性颅脑损伤)恢复窦性心律未见房室阻滞,提示为功能性阻滞。所有患者均获临床治愈或好转出院。结论心房扑动伴交替性文氏现象为房室结双层阻滞,B 型略多于 A 型。该现象如果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多数存在房室阻滞,提示可能为病理性阻滞。如果为病理性阻滞,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适当减量,以免发生高度或三度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和分析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率震荡现象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临床上明确诊断为器质性心脏病伴室性期前收缩(PVS)者(A组)30例.另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有PVS而无器质性心脏病者30例做对照组(B组).所有受试者均进行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测,计算HRT指标:震荡起始(TO)、震荡斜率(TS)值.结果 器质性心脏病患者TO为0.13±3.79%,TS为3.80±6.11mm/R-R,与B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器质性心脏病患者HRT现象明显减弱或消失,HRT可能对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预后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房颤时高度或三度房室阻滞(AVB)的诊断.方法分析房颤伴高度或Ⅲ°AVB患者的抖h动态心电图(DCG)测定持续性、阵发性房颤者的平均心率(HR)、最大HR、最小HR、最大RR间期,以及转为窦律时有无AAVB发生及其程度.结果阵发性房颤转为窦律时有4例伴有I°AVB.结论提示房颤伴高度或Ⅲ°AⅧ的诊断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和分析高频次室性早搏(>1000次/24h,VPC)者心率震荡(HRT)现象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60例作为观察组并根据是否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分为器质性心脏病组28例(A组)及非器质性心脏病32例(B组).另选择低频次VPC(<100次/24h)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C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测,计算HRT指标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值.结果 A组TO(0.15±1.58%)明显高于B组(-0.05±0.12%)及C组(-1.51±0.05%)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TS(2.53±3.25ms/RR)明显低于B组(6.44±3.92 ms/RR)及C组(8.51±4.58 ms/RR)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TO、TS异常发生率(71.42%、82.14%)较B组(21.88%、25.00%)及C组(16.67%、20.00%)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和C组的TO、TS值及异常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高频次VPC者当合併器质性心脏病时HRT明显减弱或消失,且HRT异常发生率明显增高,属高危人群,而不伴器质性心脏病者HRT异常发生率低,HRT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动态心电图(DCG)对房室传导阻滞(AVB)的诊断价值,特别是间歇性及夜间发生者。方法对DCG检出的38例AVB者作回顾分析。结果AVB可发生于有器质性疾病者,可也见于正常人。结论对于有心悸、胸闷者应做DCG,以利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冠心病合并频发室性早搏(PVC)患者的窦性心率震荡(HRT)检测情况,为冠心病的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频发室性早搏的哈萨克族患者为调查对象,总人数106例,分为A、B两组。A组为确诊冠心病且合并频发室性早搏者;B组为仅是单纯频发室性早搏,经各项检查排除冠心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等器质性心脏病以及高血压病。记录动态心电图,分析窦性心率震荡检测结果。结果两组比较,A组患者TO、TS异常发生率比B组明显增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合并频发PVC患者窦性心率震荡异常发生率明显增高,揭示PVC合并冠心病的患者死亡率较高,窦性心率震荡分析对预警心脏性猝死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房室传导时间延迟的生理性和病理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房室传导时间延迟在心电图上表现为P-R间期延长,是一种常见的心电图现象。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本文通过对两组人群的观察,辨别P-R间期延长的性质。方法 2组观察者均作卧位、坐位、下蹲运动试验后心电图。部分观察者接受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结果 对照组(B)坐位、下蹲运动试验后P-R间期多恢复正常,DCG出现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AVB)者少,病例A组坐位、下蹲运动试验后P-R间期仍延长者多。DCG出现二度AVB者也较多。两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对于P-R间期延长者,要结合患者年龄、临床资料、P-R间期延长的具体表现作出正确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悸患者的病因,研究心悸与心律失常及其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48例心悸患者分为器质性与非器质性两组,均进行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分析。结果 248例心悸患者DCG检查共发现各种心律失常227例,检出率为91.53%。室性心律失常所致的心悸显著高于房性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与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心悸发作时器质性组与非器质性组出现心律失常的几率接近。结论心律失常和心悸的发作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动态心电图(DCG)对缓慢心律失常进行监测,分析临床症状与缓慢心律失常是否有关,评价DCG在永久起搏治疗缓慢心律失常时的心电学指标。方法随机选择临床常见的缓慢心律失常且有DCG资料者86例,以治疗适应证分为3组:①组:窦房结功能障碍(SSS)34例;②组:获得性房室阻滞(AVB)33例;③组:双分支及三分支阻滞19例。对3组24h总心搏,最大、最小及平均心率,长R-R间距,逸搏心律,心脏变时功能(24h最大心率〈120次/分为变时性功能不全)等进行分析。通过随访分析安装及未安装起搏器的原因。结果 3组相比最大心率及长R-R间距差异无显著性,①组和③组相比总心跳、平均及最小心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最小心率:①组和②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但②组和③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①组中,发生晕厥4例,〉3.00s的长R-R间距11例,最长R-R间距为5.45s;休息时心率〈40次/分8例;慢快综合征11例;变时性功能不全26例,多为IC类和ⅡaC类适应证患者。在②组中,三度及高度AVB者8例,发生〉5s的长R-R间距5例;2:1AVB者7例,双结病变2例,二度Ⅰ型AVB者16例,多为IC及Ⅱa、bC类适应证患者;在③组中间歇性三度AVB者7例,双分支伴2:1AVB者4例,交替性左右束支阻滞5例;三分支阻滞3例,最长R-R间距为13.00s,多为IB类和IC类适应证患者。起搏器安装情况:86例共安装起搏器48例(55%),主要为IB、C类适应证患者。结论 DCG能记录缓慢心律失常的详细情况,尤其是能提供导致发生症状的缓慢心律失常类别,对安装起搏器适应证的分类做出判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变化。方法选择24h动态心电图(DCG)有室性早搏(PVS)的典型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者32例(A组),与有PVS但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34例(B组),分别用手工测量HRT的起始值(TO)和震荡斜率(TS)。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者与B组TO值分别为(0.014±0.030%)和(0.024±0.028%)(P<0.0001),TS分别为(3.565±4.87)和(10.385±5.236)ms/RR(P<0.0001)。结论ACS者HRT明显异常,HRT异常可作为心肌存在严重缺血的一个有价值的新的心电指标。  相似文献   

20.
自主神经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自主神经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31例阵发性房颤患者47次房颤(〉30s)发作前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时域和频域指标。患者分为器质性心脏病组(19例)和非器质性心脏病组(12例)。根据房颤发作前频域指标变化,将阵发性房颤分为3组:房颤发作前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低频(LF)成分增加,LFIHF比例增加为交感神经介导房颤,房颤发作前心率变异性频域指标高频(HF)成分增加,LF/HF比例减小为迷走神经介导房颤,其余的为未分类房颤。结果 器质性心脏病组房颤发作28次,其中交感神经介导房颤17次(60.7%),非器质性心脏病组房颤发作19次,迷走神经介导房颤12次(63.2%)。结论 自主神经在房颤的发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器质性心脏病中的阵发性房颤多为交感神经介导房颤。非器质性心脏病中的阵发性房颤多为迷走神经介导房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