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赤潮藻类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赤潮是海洋内浮游生物 (主要是藻类 )暴发性繁殖引起海洋水体变色、变腥臭的一种有害生态异常现象 ,是一种严重恶化海洋环境 ,破坏海洋渔业资源和沿海旅游业 ,并威胁人类健康的海洋自然灾害。含有毒素的藻类 (主要是单细胞微藻 )将通过食物链毒化海洋鱼贝类 ,人类食用染毒的贝类可发生食物中毒或死亡。与有害赤潮相关的赤潮藻毒素 (贝毒素 )中毒主要有 5类 :①麻痹性贝毒中毒 (paralyticshellfishpoisoning,PSP) ;②腹泻性贝毒中毒 (diarrheticshellfishpoisoning,DSP) ;③神…  相似文献   

2.
贝类毒素是由海洋中的有毒藻类通过食物链传递给藻食性的贝类等生物,并在其体内蓄积形成的有毒高分子化合物.作用于人体时反应快、无适宜懈毒剂,轻则危害人体健康,重则导致人体死亡.广东省近岸海域是有毒赤潮的高发区,已发生多起由贝类毒素引起的中毒事件.在所有的贝类产品食物中毒事件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SP)中毒被认为是对健康危害最严重之一.  相似文献   

3.
贝类的毒素     
贝类是人们经常食用的一种小水产品,贝类毒素所引起的食物中毒在许多沿海国家时有发生,其中麻痹性贝类中毒尤为全世界所注意。 贝类中毒与赤潮暴发有关,“赤潮”是指海洋中浮游生物急剧大量繁殖的结果,当某种藻类的密度达到30000个细胞/ml,即可使局部海水改变颜色。当贝类摄食有毒的藻类,本身并不中毒,而能富集和蓄积藻类毒素,当人们食用毒化的贝类即可引起中毒。  相似文献   

4.
免疫方法在藻毒素及贝毒素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郭皓 《卫生研究》1999,28(2):122-124
有害藻类自身或通过食物链在鱼类、贝类等生物体内蓄积,对生物直至人类产生危害。藻类毒素和贝毒的检测方法要求快速、方便、准确,并且在其含量极微时即可检出以起到预警作用。免疫方法使之成为可能。本文介绍了免疫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藻毒素和贝毒检测中的应用,总结了该方法的应用前景和不足之处,旨在常规检测中推广和普及免疫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沿海的贝毒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对贝毒的调查研究工作目前正在开始,除了已查明江瑶具有内源性贝毒之外,主要的研究工作集中在赤潮产生的麻痹性贝毒(PSP)上面,PSP中毒案例主要发生在中国南方的浙江、福建、广东及台湾等地,其中有一些案例是致命性的。科研人员研究了广东省各种贝类中PSP的含量,组织中分布及季节变化的情况,对其组份进行分析发现主要成份为STX,neoSTX及GTX1~4等。在我国沿海已发现了三种产生PSP的毒藻,其中的Alexandriumtamarense已分离出孢子并培养出单株克隆体供研究用,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沿海还发现过产生腹泻性贝毒,神经性贝毒及失忆性贝毒等毒源藻类,应提高警惕其形成“赤潮”,并在贝体内大量积累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赤潮生物毒素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和人类寿命的延长。许多新的疾病和顽症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人类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特效药物来治疗这些疾病。科学家纷纷将目光投向海洋,利用赤潮毒素作为药物方面的研究将成热点,如利用麻痹性贝毒素可制成高效麻痹剂、利用腹泻性贝毒素来探讨人体内蛋白酶的作用机制等,表明赤潮毒素作为生化和药物研究的工具前景广阔。赤潮是赤潮生物如藻类暴发性增殖引起海水变色的一种生态现象。某些赤潮藻为了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贝类食物中毒病因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浦昌 《现代预防医学》1999,26(4):441-442,463
目的;研究贝类食物中毒的病因及预防对策。方法:通过对五起贝类食物中毒病因,流行特征,以及贝毒的毒力,化学结构进行分析,对中毒的季节,气象条件,赤潮的形成和贝类染毒的关系作了研究,结论:认为海洋环境的污染和赤潮是贝类染毒的主要途径,建议贝毒的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定为4MU(小白鼠单位),基层卫生监督机构的检验方法,应优选小白鼠生物测定法,沿海卫生监督机构应建立海水污染,赤潮,以及甲藻类生物和贝类带毒监测  相似文献   

8.
南通沿海经济贝类体内贝毒素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贝类产品一直是深受群众喜爱的食品。近年来,随着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断排入江海,海洋纳污量增加,影响了海域水环境质量,一些海域赤潮现象增多,有毒藻类大量繁殖,加上贝类生活习性和环境特殊,使得贝体带毒状况增多,导致国内先后发生多起由贝类引起的食源性贝毒素中毒事件,其中不乏致死性中毒,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威胁。欧盟则从1997年7月1日起全面禁止从中国进口贝类  相似文献   

9.
连云港市贝类中毒的流行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贝类中毒的致病因子和流行病学特征,为防制此类事件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对1991年来发生在连云港市,因食用含有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荔枝螺、泥螺引起中毒并致死亡的6起贝类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及毒素性质进行分析.麻痹性贝类毒素检验方法按SNO 352-95进行.结果从中毒者食剩的荔枝螺和泥螺均检出麻痹性贝类毒素,该样品提取液可在1~6 min内致小白鼠死亡,毒素含量≥18万mU(100 g螺肉).结论 6起贝类中毒均由麻痹性贝类毒素引起.  相似文献   

10.
赤潮生物检测的分子探针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赤潮(Red Tide)也称有害藻华(HAB),是由于海域环境条件的改变,致使某些单细胞浮游生物爆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的生态现象。海洋中HAB藻类的爆发性增殖并通过食物链转化,对海洋生态环境、水产养殖业和人类健康安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尤其是产毒赤潮。在赤潮毒素检测的上游即在赤潮发生之前监测赤潮生物尤为重要。赤潮监测大多  相似文献   

11.
麻痹性贝类中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麻痹性贝类中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问题已为全世界所关注。在某些国家的特定海域一贯可食的贝类可突然被毒化,食用后即可引起食物中毒,严重者可致死亡。直到1937年Sommer等才提出这类中毒的原因是由于它们栖息的海水中存在某种有毒的甲藻类腰鞭毛藻(Dinoflagelltes)浮游生物所致。1957年Schantz等首先从毒化的加州贻贝(Mytilus californianus)和巨石房蛤(Saxidomus giganteus)中分别提取得到了纯毒素,定名为石房蛤毒素Saxitoxin(STX);并从甲藻类中的链状膝沟藻(G.catenella)的培养物中同样提取得到了STX,从而证明有  相似文献   

12.
1987年10月,美国北卡罗纳州海滨受鳓一次由短裸藻引起赤潮的影响,造成海水变色、鱼死亡,人吃了受赤潮影响的贝类(牡蛎、蛤)发生神经性贝类中毒(neurotoxic shellfish poisoning NSP)。作者对中毒病人进行了临床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具体方法是,通过与海岸线各国家建立联络中心,及时了解海岸线区域有关的渔业状况,规定凡在10月23日之后吃过贝类而患神经和胃肠道系统疾病的人均列入个案调查对象范围内,同时对赤潮水直接镜检,结果每升中短裸藻含量大于5000,而且吃了受赤潮影响贝类必在24 h内有中毒症状且至少持续1 h的病人作为回顾性分析的对象,贝  相似文献   

13.
麻痹性贝毒在广州市售经济贝类中污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通过对广州市黄沙海产品批发市场7种经济贝类为期一年的麻痹性贝毒(PSP)污染状况的调查分析,了解海产品食用的安全性。方法毒性测定按照AOAC小白鼠法进行,成份分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安全性评价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及我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制定的贝类安全食用标准(4MUg肉)。结果在调查的84份贝样中,染毒贝整体毒力(消化腺与肉的加权平均毒力)低于4MUg肉,毒素最高含量仅为184MUg肉,所有贝类均在安全食用范围之内。染毒贝类主要为栉孔扇贝(ChlamysMimachlamysnobilis)和嵌条扇贝(Pectenalbicans)。毒素在2个种9份样品的消化腺中检出,某些样品肌肉组织出现小白鼠毒性反应。一份样品消化腺中毒素含量高达1452MUg,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表明,该样品毒素成份主要为B1、GTX23、GTX14及C类。结论广州市市售鲜贝PSP含量和检出率整体水平均较低;贝中消化腺毒素含量及检出率明显高于肌肉,个别腺体毒素含量超出标准。毒素分布存在季节性差异,春季毒素比较强,夏秋季检出率高。因此有针对性的加强贝毒监测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售贝类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污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杨莉  杨维东  刘洁生  江涛 《卫生研究》2006,35(4):435-439
目的对广州市售双壳经济贝类麻痹性贝毒(PSP)和腹泻性贝毒(DSP)污染状况进行为期一年的抽样调查,了解其食用安全性。方法采用AOAC推荐的小鼠生物检测法进行PSP和DSP的毒力测定,采用HPLC进行PSP成分分析,根据FAO、日本和欧盟水产食品卫生要求及我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制订的贝类安全食用标准对贝类水产品的食用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在所调查的7种贝类中,有2种染有PSP,毒素含量在安全食用范围内,毒力大小随季节而变化,春冬两季含量相对较高;7种贝类中有6种共计36个样品染有DSP,有10个样品毒素含量超出安全食用标准,春冬两季染毒率较高。结论广州市售贝类PSP含量和检出率整体水平较低;DSP检出率稍高,毒素含量也较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加强DSP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5.
赤潮现象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潮是由于海水中藻类等一些浮游生物爆发性繁殖、聚集,引起局部海域水色异常的一种自然现象。早先因夜光藻引起赤潮时海水呈桃红色而得名。实际上,多数甲藻如Exuriaella等引起的赤潮,海水并非“赤”色。赤潮主要发生于沿岸水域,面积从数百平方米至上万平方公里不等,厚度约为3米左右。  相似文献   

16.
为了总结对食用泥螺引起中毒的救治经验 ,对 15例因食用泥螺中毒的病例进行了分析 ,并对其中毒原因、毒理作用及救治方法进行了探讨。毒物鉴定及动物试验证实 ,该螺含有麻痹性贝毒 ;中毒者食剩的残留泥螺中麻痹性贝毒含量高达 8万个小白鼠单位 /10 0g螺肉。贝毒对人体的主要毒作用是麻痹中枢神经及对末梢神经广泛抑制 ,感觉、运动逐渐丧失及强烈的消化道刺激症状。提示 ,处理及时 ,尽早洗胃、催吐 ,大量输液、细胞活化剂 ,维生素C及皮质激素的应用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在喜欢吃鱼贝类的我国,自古以来,由于吃有毒的鱼使健康受到损害的人很多。既使现在,每年也有由于食有毒的鱼贝类引起食物中毒的病例。本文介绍近期发生的病例,并对有毒贝类进行分析。 代表性的贝毒有麻痹贝毒、腹泻贝毒、河豚毒及鱼肉毒素。麻痹贝毒和腹泻贝毒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离纯化有毒塔玛亚历山大藻中麻痹性贝毒GTX2,3组分。方法:采用免疫亲和色谱方法,对有毒塔玛亚历山大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进行分离纯化。结果:通过HPLC检测,免疫亲和柱有效的将麻痹性贝毒的GTX2,3与GTX14,分离,获得了一定数量但具有高纯度的麻痹性贝毒GTX23,。结论:初步建立了免疫亲和色谱技术对麻痹性贝类毒素GTX23,分离纯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快速、简便、能反映样品整体毒性的鱼贝类毒素筛查方法。方法以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为实验材料,采用电压敏感荧光染料bis-oxonol,根据膝沟藻毒素2,3(GTX2,3)、短裸甲藻毒素(BTX)和河豚鱼毒(TTX)的毒理特点,观察不同浓度毒素作用下细胞荧光的变化。结果 GTX2,3的浓度在2~200ng/ml范围内,TTX的浓度在20~600ng/ml范围内,BTX的浓度在15~400ng/ml范围内,培养体系荧光强度与毒素的浓度之间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结论利用电压敏感荧光染料法可实现对GTX2,3、TTX和BTX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20.
织纹螺毒性与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织纹螺是沿海潮间带和潮下带常见的螺种之一,呈世界性分布,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前鳃亚纲、狭舌目、织纹螺科,以藻类为食物链。一般认为织纹螺带毒与“赤潮”某些藻类毒素有关,通过摄入有毒藻类,滤过性蓄积,产生了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简称PSP)。食用有毒的织纹螺即可引起中毒,由于其中毒进展快、症状重、无特效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