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内毒素致豚鼠血迷路屏障通透性及其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内毒素(ETX)致豚鼠血迷路屏障的动态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听泡内注入内毒素,以伊文思蓝(Evans Blue,EB)为示踪剂,测量EB通过耳蜗血迷路屏障的渗出量,应用透射电镜观察耳蜗外侧壁形态学的变化.结果内毒素使耳蜗血迷路屏障EB渗出量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12 h开始有EB渗出,24 h达高峰,与12、72 h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生理盐水组超微结构无变化,内毒素组血管纹血管内皮细胞呈不同程度的损伤,细胞间的间隙增宽,有炎性细胞浸润.结论内毒素能使血迷路屏障通透性增加,其原因主要是由血管纹微血管内皮细胞连续性中断及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开放所致.  相似文献   

2.
3.
魏运军  张学渊 《重庆医学》2003,32(11):1444-1446
目的 研究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通透性特征。方法  (1)用小池技术建立起内皮细胞通透性的体外模型 ;(2 )研究该体外模型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跨细胞电阻及对12 5I 牛血清白蛋白的通透曲线 ,并与脑及肺的内皮细胞通透性进行对照。结果  (1) 3种内皮细胞的体外模型中加入12 5I 牛血清白蛋白后 ,贝克 时间变化图均呈抛物线型上升曲线 ,其通透性从小到大依次为脑、耳蜗、肺内皮细胞 ,各组间相差显著 (P <0 .0 1) ;(2 )耳蜗、脑及肺 3种内皮细胞在培养增殖过程中其跨细胞电阻呈动态增加过程 ,以 5× 10 4/cm2 的细胞密度接种时 ,7d左右电阻均到达峰值 ,其跨细胞电阻峰值大小分别为脑 (2 4 4 .7± 4 6 .9Ω/cm2 ) >耳蜗 (118.9± 18.5Ω/cm2 ) >肺 (4 6 .6± 5 .9Ω/cm2 ) ,且各组间相差显著 (P <0 .0 1)。结论 该模型下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与其活体时的通透性特征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5.
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通透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通透性特征。方法 在成功建立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通透性模型的基础上 ,研究该体外模型跨细胞电阻及对12 5I 牛血清白蛋白的通透性。结果 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在培养增殖过程中其跨细胞电阻呈动态变化过程 ,以 5× 10 4/cm2 的细胞密度接种时 ,7d左右电阻到达峰值 ,其跨细胞电阻峰值大小为 (118 9± 18 5 )Ω/cm2 ;②体外模型中加入12 5I 牛血清白蛋白后 ,其通透性呈上升期抛物线型曲线 ,90min内几乎呈直线。结论 跨细胞电阻及对12 5I 牛血清白蛋白变化曲线能反映体外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TNF-α对体外培养豚鼠耳蜗血管纹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豚鼠耳蜗血管纹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建立耳蜗血管纹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体外模型,实验分TNF-α组和对照组.依据作用时间和浓度不同,检测其对伊文思蓝的通透率变化.结果 TNF-α能显著增加耳蜗血管纹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使伊文思蓝的通透率显著升高(P<0.01),且随TNF-α浓度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结论 TNF-α可以显著的增加耳蜗血管纹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  相似文献   

7.
钙通道阻断剂硝苯地平对血迷路屏障的通透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钙通道阻断剂硝苯地平的血迷路屏障通透性,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豚鼠外淋巴液硝苯地平浓度的方法。方法:豚鼠腹腔注射硝苯地平1周采集外淋巴液,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eversed phase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RT-HPLC)测定外淋巴液硝苯地平的浓度。结果:本法的灵敏度为5ng/ml。在浓度为50ns/ml时的平均回收率为98%。测定的相对偏差为8.56%。外淋巴液硝苯地平的浓度为50.2—124.2ng/ml。结论:硝苯地平可以通过血迷路屏障,浓度随给药时间变化。本实验方法简便、快捷、准确可靠,可有效用于豚鼠外淋巴液硝苯地平的药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原代分离培养Sprague-Dawley(SD)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和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建立相对简单可靠、重复性好、接近在体状态的体外血脑脊液屏障(blood-cerebrospinal fluid barrier,blood-CSF barrier)模型。方法:原代分离、纯化和培养BMECs 和As,通过细胞形态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鉴定原代培养的细胞;通过培养在具有特殊质材和孔径的Transwell 小室上建立体外血脑脊液屏障实验模型,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构,经跨内皮电阻值(trans endothelialelectrical resistance,TEER)、4 h 液面试漏实验、两种特征性酶检测、荧光素钠通透性(sodium fluorescent,Na-FLU)评价模型的屏障功能。结果:原代培养的BMECs 具有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Ⅷ因子鉴定细胞纯度在95% 以上;As 有细长突触,胞质较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ortein,GFAP)鉴定细胞纯度在95% 以上。通过测定TEER 值共培养模型组显示高电阻值(378.97±11.38) Ω·cm2;4 h 液面试漏试验阳性;γ- 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transpeptidase,γ-GT)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表达分别为(30.88±2.87) μmol·min-1·mL-1 和(2.51±0.88)金氏单位·100 mL-1;Na-FLU 跨膜渗透系数(2.228±0.85)×106 cm·s-1。结论:建立的体外血脑脊液屏障模型在形态学、电阻和通透性方面具备了血脑脊液屏障的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9.
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建立稳定可靠的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方法:采用 显微解剖法分离出耳蜗血管纹,组织块培养法进行体外培养。结果:按种后2d,部分组织块边缘有散在的细胞生长,之后细胞数逐渐增多,10d左右以组织块为中心可见成片细胞组成的细胞集落。倒置显微镜下,单个培养细胞多呈长梭形,而融合成片状单层的培养细胞排列紧密,有内皮细胞培养时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经纯化后,95%以上的培养细胞第VIII因子相关抗原显示阳性反应。结论:本研究方法能够获取体外培养的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0.
11.
体外血脑屏障模型的建立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原代分离培养BALB/c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VEC)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探讨跨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电阻与屏障渗透功能的动态关系以及最佳构建条件。方法用酶消化、机械分离结合密度离心的方法得到原代BALB/c小鼠脑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培养在具有特殊质材和孔径的Transwell小室上建立BBB体外实验模型,采用倒置显微镜、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构和生长规律,紧密连接ZO-1蛋白免疫组化检测,比较血脑屏障形成前后膜两侧电阻动态变化与1H葡萄糖通透性的关系等方法,探讨血脑屏障模型的建立及生长特性。结果BMVEC培养至汇合后具有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扫描电镜显示细胞形成致密单层,透射电镜、ZO-1蛋白免疫组化证实细胞问形成光滑、连续、高密度的紧密连接;1H葡萄糖的通透量与实时电阻呈负相关,内皮细胞电阻随着通透性的增加而降低,通透率最低时跨细胞电阻为(346&#177;10)Ω/cm2。结论建立的BBB体外模型在形态学、电阻和通透性方面具备了BBB的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12.
1血迷路屏障概念及内涵 1.1血迷路屏障定义众所周知,内耳必须维持其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内耳液体依靠自身调节机制维持其动态的平衡来实现内环境的稳定,其所涉及的系统和机制包括离子转运系统、血迷路屏障及稳定的血供。Hawkins最早提出内耳屏障系统的假设。用以解释血液系统成分随全身条件改变时迷路液体成分的稳定.并称之为血耳屏障,现在也称为血一内耳或血迷路屏障(blood labyrinth barrier,BLB)。  相似文献   

13.
豚鼠内耳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跨细胞电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豚鼠内耳微血管内皮细胞跨细胞电阻的动态变化及峰值大小。方法 ①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豚鼠内耳及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免疫组化法进行鉴定 ;②建立起内皮细胞通透性的体外模型 ,研究该模型下内耳内皮细胞的跨细胞电阻 ,并与脑及肺内皮细胞进行比较。结果 ①培养细胞致密融合时具有内皮细胞培养时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 ,与肺内皮细胞株的形态一致 ,经免疫组化检测其内皮细胞标志性抗原Ⅷ因子 ,95 %以上的培养细胞的胞浆中呈棕黄色阳性反应 ;②三种内皮细胞在培养增殖过程中其跨细胞电阻值呈动态变化过程 ,以 5× 10 4 cm2 的细胞密度接种时 ,7d左右电阻到达峰值 ,内耳、脑及肺三种内皮细胞的跨细胞电阻峰值大小分别为 (118 9± 18 5 )Ω cm2 ,(2 44 7± 46 9)Ω cm2 ,(4 6 6± 5 9)Ω cm( n =6) ,三者相差非常显著 (P <0 0 0 1)。结论 内耳微血管内皮细胞跨细胞电阻峰值小于脑内皮而大于肺内皮细胞 ,证明了三者通透性的差别。  相似文献   

14.
Vancomycin (V) ,aglycopeptideantibiotic ,isthedrugofchoicefortreatmentofseriousinfectionsduetome thicillin resistantS .aureusandcoagulase negativestaphy lococci.Ithasbeenpostulatedtobeanototoxicantibioticduetotheglucosemoleculeandtheamidesinitschemicalstructureresemblingthatoftheaminoglycosides.Vancomy cin inducedototoxicity[1-3 ] andnephrotoxicity[4-7] havebeenreportedinsomeliteratures .Fewanimalexperimentscouldconfirmthis[8-10 ] .Lutzetal[11] foundintraperitonealtreatmentwithtoxicdosesofV …  相似文献   

15.
张术  黄维国  邱建华  刘顺利  陈景藻 《医学争鸣》2002,23(19):1745-1747
目的 观察慢性次声暴露对豚鼠耳蜗 Corti器中重要的神经递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蛋白 (CGRP)分布的影响 .方法 豚鼠 (n=2 0 )在接受次声暴露条件为 8Hz,12 0 d BSPL,1次· d- 1 及 2 h·次 - 1 ,共 30 d的暴露后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 ABC- GND技术 ,观察豚鼠在经次声致聋前后 CGRP- IR阳性产物在耳蜗 Corti器中分布的变化情况 .结果  CGRP-IR阳性产物在豚鼠耳蜗 Corti器中较广泛存在 ,慢性次声暴露后豚鼠耳蜗 Corti器 CGRP- IR阳性产物迅速减小 ,在内毛细胞区对照组和暴露组 CGRP- IR阳性结构的光密度值分别为 1.182± 0 .0 4 2和 0 .875± 0 .0 5 2 (P<0 .0 1) ;在外毛细胞区CGRP- IR阳性结构的光密度值分别为 0 .4 16± 0 .16 7和0 .2 4 9± 0 .0 18(P<0 .0 1) ,而外毛细胞区 CGRP- IR阳性反应产物的减少率是内毛细胞区的 3.1倍 ,失去典型的“插码样”结构 ,外毛细胞区阳性的神经纤维及末梢完全消失 .结论 次声可通过对耳蜗神经递质的影响进而使毛细胞的功能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左侧迷路切除后前庭内侧核(MV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变化。方法 左侧迷路切除后,不同存活时间行前庭内侧核GFAP二步法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一侧迷路切除(UL)后可诱导双侧MVN区星形胶质细胞GFAP免疫反应增强,且术侧大于未损侧,GFAP反应在术后10h已较正常对照增强,20h强于10h,此后40h至20dGFAP反应处于下降趋势,结论 UL后可诱导MVN区胶质细胞GFAP免疫反应增强,初级前庭传入或中枢前庭神经元的静息放电降低可能与胶质细胞反应有关,但其在前庭代偿中的作用尚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7.
改良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与体外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明金  张学渊 《重庆医学》2003,32(11):1447-1449
目的 探寻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与体外培养新方法。方法 选取豚鼠4只,无菌条件下分离其耳蜗血管纹和螺旋韧带,37℃下,Ⅳ型胶原酶(0.5mg/ml)消化3h,将消化获得的细胞接种后用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进行培养,反复刮除杂细胞。用ABC免疫酶染色法检测Ⅷ因子相关抗原来鉴定培养的内皮细胞,设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和空白对照。结果 所培养的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纯度极高,胞浆内均含有内皮细胞特有的Ⅷ因子相关抗原。结论 本实验培养获得了纯净的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其方法简便、可操作性强,为血迷路屏障的体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