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希栓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2):129-130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中专病理学教材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阐明是围绕一条主线进行的。首先从某一疾病或病理过程的概念入手,接着论述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然后描述其病理变化,再者是阐述其病理与临床的联系,最后介绍它的转归和结局,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教材主线的“五步曲”。让学生首先认识教材编写主线的五部分,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强化,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转入自觉运用这些科学的、正确的规律,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就教材主线组成的五个部分的自身规律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进行探讨,从而达到提高病理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半侧舞蹈病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英堂  邢永前 《广东医学》1998,19(2):105-106
半侧舞蹈病临床上较少见,作者对收集的18例半侧舞蹈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因、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半侧舞蹈病可见多种疾病,但以梗塞性脑血管病最多见,尤其见于中老年患者,而且多为突然发病;脑部不同部位病变均可发生半侧舞蹈病,但以基底节病损最多见;脑部病灶小,相应临床症状较轻;预后取决于原发病,一般治疗效果较好,文中亦对其发病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病因病理、临床症状及并发症 目前胎盘早剥的确切的原因及发病机理不清,可能与下面因素有关:①胎盘血管病变(妊高征、慢性高血压、慢性肾脏疾病、或全身血管病变);②机械因素(尤其是腹部外伤、脐带过短等);③官腔内压力骤减(双胎分娩时第一胎儿娩出过快速;羊水过多时人工破膜后羊水流出过快等);④子宫静脉压突然升高。前述原因直接或间接都可以导致胎盘早剥。胎盘早剥的病理变化是底蜕膜出血,形成血肿,使胎盘从附着处分离。  相似文献   

4.
在病理学实习教学中,采用学生病理小讲课的方式,使学生对于某个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预后及转归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切实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5.
卓玛措 《医学研究杂志》2009,38(8):126-126,2
病理学学科特点是以形态学为基础,通过对病变组织和微细结构的观察,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转归和结局,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病理联系.长期以来病理教学存在内容多、概念抽象、形态描述多,理论知识难记,显微病变复杂难掌握的"两多两难"问题[1].因此,学生学习时容易混淆,难以记忆和难以运用.  相似文献   

6.
克罗恩病1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为临床少见病。由于病因不明,病变部位不固定,临床表现多样性,诊断和治疗较为困难。我们于1990年10月至2004年12月诊治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克罗恩病16例(其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5例,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医院11例),现将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431例腔隙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腔隙综合征的病因、病变性质、病变部位、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表现特征。方法:收集1996年以来收治的临床表现完全符合Fisher诊断标准的431例腔隙综合征病人,就其病因、病变性质及部位、影像学检查及临床表现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腔隙综合征的病因复杂,病变性质各异病灶无特定的部位,其临床征象主要取决于病灶部位及该部位的病灶数量、病灶大小和病变性质,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结论:对腔隙综合征患者应动态观察,深入探明可治性病因,以提高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在临床医学教学中,有一个问题常常困扰着教师和学生,那就是无论大病小病,教材上千篇一律是“病因”“病理变化”“体征”“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几个环节,且相互间也缺乏积极的联系,教学中显得干巴,要求理解的少,记忆量却很大,不仅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严重地干扰了学生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十几个病下来,许多知识都混淆了。使用“病理生理变化过程示意图”,可以有效地克服这一缺欠。 运用该法教学时,是以“病理生理变化过程示意图”为主板书,首先写出“病因”,然后以此为起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疾病总离不开其生理解剖即人体,由于内外病因作用,人体生理解剖发生局部或全身性病理改变,引发人体病理生理变化,不同组织器官病变产生其相应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得出临床臆断。通过实验室(化验、病理切片等)或影像学等检查确证病理改变,即可作出病理诊断。分析内外病因,最终得出病因诊断。针对不同阶段的诊断予以对应治疗:病因诊断采取病因治疗,病理诊断给病理治疗,临床臆断采用对症治疗。经上述分析,发现:生理解剖能逻辑联系病理、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教材内容。总结出临床医学课堂组织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病毒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基本病变为全身小血管的广泛损害。根据它的病理特点,可分为“有肾病综合征”和“无肾病综合征”两大类,由于本病有特殊的临床表现,所以在护理上应细心观察各期病理变化,以促使病情顺利转归,现将1993年以来我院EHF的五期护理要求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一要突出专业特点。病理学教学内容应根据不同专业有取有舍,重点突出。如基础专业重点应在基本病理变化、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专业重点应在基本病理过程、病理临床联系、病因和发病机制;影像诊断、放射技术专业重点应在基本病理过程、常见疾病病理的大体和镜下形态学内...  相似文献   

12.
绝经后阴道出血150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分析绝经后阴道出血(postmenopausal bleeding,PMB)的病因及年龄,绝经年限和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分折150例PMB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PHB的主要病因依次为老年性阴道炎(28%),功能性子宫出血(25.33%),恶性肿瘤(17.33%),宫内节育器(12.67%)。结论:PMB的主要病因是良性病变及非器质性病变;年老、绝经年限愈长的妇女,恶性肿瘤发病率愈高;恶性肿瘤对生命威胁最大仍应倍加重视。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继“克山病心脏病理的研究Ⅰ.基本病理变化”一文,着重探讨克山病心脏病变类型、临床与病理联系等有关问题。方法研究材料来源已在前文中提及。兹将各种心肌病变标准、心脏病变分型标准分述于下:各种病变按心脏各部位切片,就心壁内、中、外三层分别观察,最后判定其总程度。一、病变程度标记如下:无(-)、轻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聚焦超声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临床疗效和病理转归.方法:治疗对象均为经过病理检查证实为外阴白色病变的患者,共60例,鳞状上皮增生型37例、硬化性苔藓23例,治疗后评价疗效并观察病变部位的病理变化.结果:聚焦超声治疗外阴白色病变临床疗效显著,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67%;鳞状上皮增生型和硬化性苔藓型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病理对比研究发现:超声治疗后表皮、真皮层内组织结构逐步趋向正常,基底层色素细胞沉积.结论:聚焦超声治疗外阴白色病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的病因、临床、CT、MRI、治疗及转归。方法:总结50例脑干梗死的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因、CT、MRI及脑干梗死的多发部位。结果:以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为主要病因,症状表现为多样性.多发部位在桥脑。结论:脑干梗死的主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典型病例早期诊断困难,影像学检查对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肺炎是指各种不同病原体及其他因素(如吸入羊水,动植物油及过敏反应等)所引起的肺部炎症.肺炎的病因不同,其病变部位,病理特点及临床表现不相同,临床上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固定湿为各型肺炎的共同表现,小儿肺炎的高发时期是在婴幼儿阶段.本院自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收治了2000例肺炎患儿,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川畸病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的以变态反应性全身性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旧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依据病变部位不同而呈现一些特殊的形式,现将我院发现的几种特殊表现的川畸病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简称 SSPE)是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亚急性或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1933年本病由 Dawson 氏首次报告。40多年来,随着病例的不断增加,对其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以及临床表现等的了解也日趋深化。本文仅就上述诸问题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食道乳头状瘤(EP)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病因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了30例EP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EP临床表现无特异性;(2)内镜见病变主要位于食道中下段(27例)且与食道炎有关,胃镜易误为食道息肉;(3)治疗后6例随访一月正常,其中4例随访2年未见复发;(4)并发其它部位恶性肿瘤4例;(5)病理学无恶变证据但2例有轻度不典型增生。结论:(1)EP是否属癌前病变值得进一步研究;(2)加强对EP病人邻近脏器的检查和随访十分必要;(3)粘膜的慢性炎症刺激等在EP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孙雨晴  袁良  孙娟 《安徽医学》2015,36(9):1168-1170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炎症性肠病的亚型,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及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为主。 UC的中医病名繁杂众多,根据其典型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等,属于中医“泄泻”“痢疾”“肠风”“脏毒”等范畴[1]。病变部位多位于直肠和远端结肠,累及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以溃疡性病理改变为主。 UC病理特点主要是黏膜层的弥漫性炎症改变,其中固有层内弥漫性炎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为主,活动期以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并且可发生隐窝炎和隐窝脓肿[2]。 UC病程长,病情轻重不等,易反复发作,治疗相当棘手,若迁延时间较长部分可引起结肠癌变。该病在西方国家发病率较高,而亚非国家相对较低。近年来,我国该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有明显增加倾向,而其确切病因与发病机制迄今仍未阐明[3],已成为当前我国中医药界在消化领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临床普遍认为UC是由肠道微生态环境变化、宿主易感性、肠道黏膜免疫调节功能紊乱相互作用而导致的,人们越来越关注肠腔内细菌与UC的关系。本文就肠道菌群与UC的发病相关性作简要概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