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患者与正常人群椎间孔三维CT数据,为临床椎间孔镜手术减压范围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行腰椎三维CT检查的LDH患者60例(为突出组)与同期60例体检腰椎正常者(为正常组)的CT影像资料,在腰椎三维CT图像定位二维矢状面图像对L4-5节段椎间隙高度、两侧腰椎间孔高度、椎间孔宽度、椎间孔面积进行测量。结果 L4-5突出组腰椎椎间隙高度(6.992±1.889) mm,两侧平均椎间孔高度(18.664±2.309) mm,椎间孔宽度(8.327±1.026) mm,椎间孔面积(116.445±19.414) mm2;L4-5正常组腰椎椎间隙高度、两侧平均椎间孔高度、宽度、面积分别为(9.628±1.745) mm、(20.069±2.017) mm,(9.070±1.255) mm,(161.083±25.545) mm2,L4-5节段突出组与正常组椎间孔三维参数相比明显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4-5节段突出症患者骨性椎间孔高度、宽度...  相似文献   

2.
董继武  石国华  胡跃 《西南军医》2011,13(2):247-248
目的 评价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加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 年3 月~2010 年8 月我院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结合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资料完整的病例132 例,男74例,女58 例,年龄36~75 岁,平均52岁.失稳节段:L3/L4,12例;L4/L5,63 例;L5/ S1,57例.采用NaKai 评定标准判定术后疗效,观察术后失稳椎体间有无移位,椎弓根螺钉及椎间融合器位置情况;测量术前、术后1 周、术后16 个月失稳椎间隙高度与上位椎间隙高度的比值.结果 手术时间1.5~3h,平均2 h ;术中出血量200~600ml,平均490ml.并发硬膜囊撕裂11例,神经根牵拉伤8例.随访时间2月多~53月,平均30月,术后腰椎序列恢复正常;术后16 个月时按NaKai标准评定,优98例,良26 例,可8 例,优良率93.9 % ;术后16 个月时,椎间融合率为100 % ;末次随访时无失稳复发,椎弓根螺钉及椎间融合器均无松动、移位等.结论 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加单枚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是治疗腰椎失稳症比较可靠的方法,能很好地维持椎间隙的高度和节段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正常成人腰椎椎间隙大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20例非腰椎疾病患者,行腰椎CT扫描及MPR,测量各节段腰椎椎间隙大小,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及腰椎不同节段的差异。结果:相同腰椎节段椎间隙间距,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腰椎节段椎间隙间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成人不同腰椎节段的椎间隙前中后距均不同,其正常值的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椎间隙改变所致腰椎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QCT在诊断老年人自发性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并统计分析男女不同年龄段的最佳诊断阈值。方法对本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正常人群和存在自发性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人群进行骨密度测量,统计出骨密度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按统计数据分别绘制ROC曲线,按照约登(youden)指数原则计算男女各年龄段的最佳诊断切点。结果重庆北部地区老年男女性骨密度的QCT测量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明显下降,其中男性各年龄组的骨密度均大于女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本地区老年男性和女性腰椎自发性压缩性骨折患者在60~69岁、70~79岁、80以上的各年龄段检测的QCT值都比同年龄段无骨折的正常老年男女性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重庆北部地区男女性各个年龄段的腰椎自发性压缩性骨折患者的腰椎骨密度QCT最佳诊断界值:男性60~69岁、70~79岁、80以上分别为109.750mg/cm~3(95%CI:73.19,120.05)、72.983 mg/cm~3(95%CI:71.041,118.082)、76.867mg/cm~3(95%CI:76.312,82.733);女性60~69岁、70~79岁、80以上分别为78.017mg/cm~3(95%CI:65.283,95.545)、49.900mg/cm~3(95%CI:43.138,75.900)、40.633mg/cm~3(95%CI:31.382,65.931)。结论 QCT对于老年人腰椎自发性压缩性骨折的测量具备较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对诊断和预防老年人腰椎压缩型骨折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段刚 《航空航天医药》2003,14(3):142-142
患者 ,男 ,3 0岁。右腰腿渐进行疼痛 1年 ,加重 1个月 ,咳嗽排便时腰痛加剧 ,且向右下肢放射。检查 :跛行 ,脊柱腰段棘突右侧凸 ,L4-5间隙右旁有压痛 ,右臀肌有压痛 ,未引出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左 70度 ,右 60度 ;加强实验右 ( +) ;双侧拇背伸力相同。腰椎X线片示 ;L5横突宽而肥大 ,右侧与骶骨形成假关节 ,L3 -4 ,L4-5椎间隙略窄。CT扫描 :L4-5椎间盘向右后方突出约 0 .5cm ,椎体与硬膜囊之间的软组织间隙消失。右侧椎间孔变小。L5 -S1椎间盘轻度向右突出 ,硬膜囊受压不明显。临床综合分析诊断为 :L4-5 ,L5 -S1椎间盘突出症。予绝对…  相似文献   

6.
目的:量化测量脊柱各个椎体椎间角度变化,评估腰痛患者运动能力下降程度。方法:使用脊柱动态测量仪测量112例正常人和60例腰痛患者不同姿势下的脊柱形态,得出量化脊柱各个椎体之间椎间角角度,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腰痛患者脊柱前屈运动能力比正常人下降80%,后伸要比正常人要下降60%,P〈0.05。前屈时腰痛患者的胸段脊柱(T1~7)后凸增加不明显,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下胸段与腰段前凸转为后凸,椎间角度变化存在显著差异,P〈0.05。正常人的下腰段后伸能力变化最大的L4~5、L5~S1、L3~4椎间隙,在腰痛患者则表现为此3个节段的脊柱僵硬,后伸位与伸直位时椎间角比较没有显著差异。结论:脊柱动态测量仪可以直接、方便的测量出胸、腰椎各个椎间角变化,并且存在很好的可靠性、重复性和可信性,是脊柱各个节段运动能力评定的良好工具。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比较保守治疗与单纯髓核摘除术对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及其影像学变化,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3年1月-2008年6月收治且随访10年以上的182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保守治疗组73例,男49例,女24例,L4-L5突出44例,L5-S1突出29例,随访时间17.61±3.87年;手术治疗组109例,均采用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男71例,女38例,L4-L5突出68例,L5-S1突出41例,随访时间17.17±3.47年.通过对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变化、神经功能评定、病变间隙及其头侧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病变间隙头侧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的比较研究,观察保守治疗与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结果 保守治疗组73例中8例因出现间歇性跛行而行椎管减压手术,手术治疗组109例中13例因原间隙椎间盘突出复发行二次手术.随访终点手术治疗组病变间隙高度(0.62±0.15cm)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0.69±0.13cm,P<0.05),而Oswestry评分(23.9%±6.3%)、病变间隙头侧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0.83±0.11cm)与保守治疗组(分别为23.3%±6 5%、0.82±0.11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保守治疗组5例、手术治疗组9例出现影像学退行性不稳定表现,但均无明显临床症状.依据UCLA标准,保守治疗组8例(12%)、手术治疗组23例(22%)出现病变间隙头侧邻近节段退变,两组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守治疗与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获得较好的远期效果.单纯髓核摘除术后远期病变椎间隙高度明显变窄,邻近节段退变较少引发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腰椎休门氏病的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结合文献对27例腰椎休门氏病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腰椎休门氏病MRI表现为病变腰椎椎体上、下终板不规则和Schmorl 结节形成,在T2WI表现为低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T1WI为低信号.无明显椎间盘突出及膨出征象,无脊柱畸形.病变主要发位于T12以下相邻椎体缘.发生在T11~12椎间隙3例,T12~L1椎间隙9例,L1~2椎间隙14例,L2~3椎间隙13例,L3~4椎间隙22例,L4~5椎间隙12例,L5~S1椎间隙15例.病变累及1个椎体缘1例,2个椎体缘3例,3个椎体缘10例,4个椎体缘6例,5个椎体缘5例,6个椎体缘2例.结论 正确认识腰椎休门氏病的MRI表现,有利于正确诊断,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9.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疾病诊断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的相关标准拟订:①有腰部慢性损伤史;(参腰痛伴一侧坐骨神经痛;③腰椎侧凸畸形,生理前凸消失,活动受限,棘突旁压痛并反射至下肢;④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屈颈试验、颈静脉压迫试验、仰卧挺下腹试验(+);⑤神经系统检查示膝腱、跟腱反射减弱.下肢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过敏或迟钝,足拇指背伸或趾屈力减弱;⑥X线片可见椎间隙变窄、椎缘增生.脊柱侧凸,前凸消失,并除外其他疾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化(adjacent segment deterioration,ASDet)的危险因素及相对风险度,以求降低患者术后发生ASDet的风险。方法:选择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0年9月至2014年7月行腰椎融合手术患者136例。应用MRI评估患者术前椎间盘退变情况,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腰椎融合术后ASDet的发生与年龄、性别、骨质疏松、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椎板减压术、融合节段数、椎间隙撑开、使用内固定、腰骶椎融合等9个因素的相关性和风险性。结果:术前椎间盘退变(RR=4.272,P0.01)和椎间隙撑开(RR=2.022,P=0.024)与术后ASDet的发生呈显著相关。结论:术前椎间盘退变及术中行椎间隙撑开可增加术后发生ASDet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我院自开展纤维胃镜检查以来,已检查3,500余例。现将249例老年人,并与497例25岁以下的青年人和204例55~59岁老年前期病人的检查结果比较分析如下。 一 般 资 料 249例老年人中,男180例,女69例。年龄60~64岁167例,65岁以上82例。最大年龄79岁。 497例青年人中,18~20岁164例,21~25岁333例。  相似文献   

12.
正统计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平均患三四种慢性疾病,65岁以上老年人患慢性疾病比率高达51.8%。随着我国老年人口骤增、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老年人对自身健康需求越来越强烈,成为健康消费市场主力人群。但由于老年人缺乏相关的医学常识、听信不良广告宣传误导等,容易走入健康消费圈套而上当受骗,甚至造成财物损失和身心健康的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腰椎定量CT(QCT)与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例健康无症状中老年人行QCT与DXA检查测定骨密度,并对骨密度值及2种方法对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进行比较。同时分析不同年龄段(50~59、60~69、≥70岁)人群及不同性别人群腰椎QCT检查结果。结果:QCT对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与DX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7.733、14.376,均P0.05)。QCT对60~69岁人群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症检出率显著高于50~59岁人群(χ~2=7.520、6.281,均P0.05),而与≥70岁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CT对女性骨量减少检出率为35.96%,骨质疏松症为21.05%,显著高于男性的19.77%、9.30%(χ~2=6.246、5.036,均P0.05)。结论 :腰椎QCT能提供精确的骨密度值,且年龄、性别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密切相关,有助于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正>腰椎体滑脱以L5多见,L4次之,真性滑脱合并腰椎峡部不连。两个节段椎弓根同时断裂崩解、峡部不连导致腰椎两个节段滑脱很少见,有报道占腰椎滑脱症的0.6%[1]。2011年我们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提拉复位、椎体间植骨融合成功治疗该症2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例患者均为女性,农民,无明确的腰部外伤史。年龄分别为58岁和46岁。滑脱程度例1患者L4  相似文献   

15.
吕亚萍  林薇  马雪梅 《放射学实践》2016,(11):1080-1083
目的:探讨髂腰韧带在腰椎节段数定位中的价值.方法:分析接受腰椎MRI检查的8762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腰骶移行椎692例(腰椎骶化241例,骶椎腰化451例).观察髂腰韧带在腰骶移行椎组及无移行椎组中节段水平.结果:无移行椎组(8070例)髂腰韧带起自L5横突水平为8010例,60例起源于L4横突水平;腰骶移行椎组中,241例腰椎骶化者髂腰韧带起自L4椎体横突水平,451例骶椎腰化者髂腰韧带起自L6水平.结论:髂腰韧带解剖定位相对恒定,但合并移行椎时,应慎重利用其进行腰椎节段数定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下腰痛患者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腰椎MRI检查,且合并Modic改变的下腰痛患者118例(1 180个终板),统计并分析影像学上Modic改变在不同腰椎节段、同一椎间盘上下终板及同一终板不同区域的分布情况。结果:118例1 180个腰椎终板中,514个(43.56%)发生Modic改变。Modic改变发生在终板正中层面454个(88.33%),多于硬膜囊两侧(P0.05),而硬膜囊两侧Modic改变的数量未见明显差异(P 0.05)。终板正中层面及硬膜囊两侧对Modic改变的程度并无影响(P 0.05)。464个(90.27%)终板前部受累,175个(34.05%)中部受累,282个(54.86%)后部受累,三者Modic分布可见明显差异(P0.05)。Modic改变常同时累及邻近椎间盘上下终板,在L5~S1水平下终板显著多于上终板(P0.05)。下腰段(L4~5及L5~S1节段)Modic改变的发生率高于上腰段(L1~2~L3~4节段)(P0.05)。Ⅱ型为主要改变,共341个(66.34%)。结论:下腰痛患者中Modic改变更易累及终板正中层面及终板前部,其次为后部。同一终板的不同区域对Modic改变程度无明显影响。Modic改变好发于下腰段,常同时累及邻近椎间盘上下终板,但在L5~S1水平下终板明显多于上终板。Modic改变以Ⅱ型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正常国人椎管内硬膜外背侧脂肪含量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在 MRI 正中矢状面图像上统计263例正常国人腰段椎管硬膜外背侧脂肪厚度,计算其中120例相应层面椎管前后径,同时计算其中50例的体重指数。将263例分为青壮年组(18~59岁,207例)和老年组(≥60岁,56例);腰椎生理弯曲度分为三级,即明显变直、轻度变直和正常曲度。结果:腰段硬膜外各节段背侧脂肪含量均与体重指数、椎管前后径及生理弯曲度呈正相关;老年组 L3/4节段硬膜外背侧脂肪含量厚度小于青壮年组,其余节段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性别间硬膜外背侧脂肪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正常国人腰段椎管内硬膜外背侧脂肪含量与体重指数、椎管前后径及腰椎生理弯曲度相关,与年龄、性别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节段数目不同对AO-C型胸腰椎骨折脱位疗效的影响。方法2013年1月—2016年6月洛阳正骨医院收治AO-C型胸腰椎骨折脱位(II度及以上)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给予8枚椎弓根螺钉4节段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给予6枚椎弓根螺钉3节段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一般资料、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伤椎高度比值和后凸Cobb角、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伤椎高度比值和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观察组伤椎高度比值大于对照组,后凸Cobb角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脱位复位的比例和治疗有效率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II度及以上的AO-C型胸腰椎骨折脱位,与6枚椎弓根螺钉3节段固定相比,8枚椎弓根螺钉4节段固定在脊柱整体稳定性、神经功能恢复和脱位复位效果方面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所谓真空性椎间盘是指椎间隙内出现透亮阴影。作者对50例腰痛患者(年令28~81岁)的腰椎片进行了观察,发现有100个椎间盘呈不同程度的椎间盘变性征象(间隙狭窄、椎体上下缘硬化、边缘性骨赘),其中24个椎间盘内有异常透亮影,仅在侧位或斜位片始能显示,正位因椎间隙与后弓骨影  相似文献   

20.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临床与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临床与CT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30例老年腰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征象。结果: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均有腰腿疼,症状逐渐加重,狭窄部位:L4~5节段占49.7%,L5-S1节段占31.3%。混合型狭窄占65.2%,病因多见于关节增生、韧带增厚钙化、椎间盘异常。结论:CT扫描能得到确切诊断,有助于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