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大城市与南方乡村学生两类超重/肥胖筛查标准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体质量指数(BMI)标准和新建腰围界值点在参照人群中筛查超重、肥胖的有效性,为建立合适的腰围界位点提供参考。方法分别选取我国大城市和南方乡村7~22岁汉族学生27256名和40270名,同时使用BMI、腰围标准筛查超重和肥胖,分析筛查结果一致率。结果腰围标准所筛超重、肥胖率显著高于BMI标准,结果一致率较低,原因可能与腰围超重、肥胖界值点设置偏低有关;界值点偏低程度肥胖大于超重,女生大于男生,导致超重/肥胖错判率南方乡村群体显著高于大城市同龄者,与前者较低的体格发育水平有关。结论腰围界值点应适度提高,以降低错筛率。  相似文献   

2.
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腰围的地区分布和人群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中国儿童青少年代表性人群的腰围分布,为建立标准腰围界值点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内地15省(区、市)和香港地区7~18岁人群横断面调查资料,样本对象共178 865人,划分沿海城市、其他城市、北方乡村、南方乡村和香港地区5个群体,分析各人群腰围分布状况.结果 5个群体人群体格发育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沿海城市"群体在7~18岁时腰围第85百分位数(P85)始终高于其他群体.相反,"南方乡村"群体腰围P85不仅低于城市且低于"北方乡村"群体."香港地区"群体在学龄初期腰围水平高,但进入青春期后增长缓慢,腰围P85最终落后于"北方乡村"群体.南、北方乡村群体自青春期开始腰围水平表现为追赶趋势.该差异不仅源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差异,也源于南、北方地区差异,预示在使用腰围进行筛查时,超重、肥胖检出率在上述群体中将呈梯层分布趋势.相关分析显示腰围与身高、体重、BMI等体格指标间高度相关.将中国人群腰围分布与美国、荷兰比较,提示有必要建立适合本国人群的腰围筛查界值点,应用LMS法为中国儿童建立性别年龄别腰围百分位数曲线.结论 研究结果将为建立中国儿童人群腰围筛查界值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   总被引:484,自引:25,他引:48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建立全国统一的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13MI)值分类标准。方法 以“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为参照人群,共调查汉族7~18岁中小学生244200余人。比较中国儿童青少年BMl分布与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NCHS)国际标准差距,计算随年龄BMI百分位数分布。利用P85、P90和P95组合成三个暂定标准,利用生理、血脂生化和体成分指标进行交叉验证。运用B-spline曲线对选定标准作平滑化拟合。结果 利用中国沿海发达大城市样本作BMI分布曲线有助克服青春中期后曲线的低平现象。交叉验证显示以P85和P95为超重、肥胖筛查标准较适宜,灵敏性和特异性符合要求。18岁时男女性:BMI均以24和28为超重,肥胖界值点,与已颁布实施的中国成人超重、肥胖筛查标准接轨。以北京、河南、四川等省(市)分别作为中国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上、中、下水平的三个代表人群作回代验证。城市7~18岁男女生中,北京市超重率17.00%和9.46%,肥胖率9.99%和6.47%;河南省超重率10.86%和6.64%,肥胖率4.27%和3.07%;四川省超重率6.95%和4.23%,肥胖率2.84%和2.09%,符合现实状况。结论 本标准兼顾前瞻性和现实性,既充分考虑近年来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生长的长期加速趋势,显著缩短和国际标准的差距,又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东亚人群的种族特征,具较高的现实性,可在全国范围推广。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体质指数年龄别正常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尚磊  徐勇勇  江逊  侯茹兰 《中国公共卫生》2002,18(11):1364-1366
目的:建立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年龄别正常值。方法:采用LMS法似合0-18岁儿童BMI指数百分位数,以18岁时BMI指数达到成人超重与和肥胖判断值(25、30kg/m^2)时的百分位数值作为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正常值。结果:给出了儿童青少年肥胖和超重的BMI指数年龄别正常值,与国际建议 值和其它地区的正常值所在百分位数相比,陕西省的正常值较小,提示陕西省儿童青少年的体形偏消瘦,儿童青少年的营养状况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差距。结论:本提供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BMI指数年龄别正常值,可用于陕西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评价。  相似文献   

5.
分析成都市7~15岁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为预测该地区超重肥胖发展趋势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共获得成都市中、小学各2所7~15岁儿童青少年有效数据2 144份.测量儿童青少年的身高、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分别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推荐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以及国际肥胖工作组(IOTF)推荐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标准”评价超重和肥胖.结果 根据WGOC标准和IOTF标准,成都市7~15岁儿童青少年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0.68%,12.92%和6.53%,3.17%.不同性别学生超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生肥胖率高于女生(P<0.05);男生超重率和肥胖率最高的年龄段分别为10~12岁和7~9岁,而女生超重率和肥胖率最高的年龄段均为10~12岁.结论 成都地区儿童青少年的肥胖问题男生较女生更为严重,且超重和肥胖出现低龄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夜间睡眠时间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为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干预措施及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北京市房山区城市和乡村各抽取4所小学,2012年10月对抽中学校的1 175名小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睡眠时间分布特征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 学龄儿童睡眠不足(<10 h/d)率达68.5%,不同人口学特征影响儿童睡眠时间,城市学生、男生睡眠时间较少(P<0.001)。儿童体重指数(BMI)和超重肥胖率随睡眠时间的减少而增加(P<0.01)。日均睡眠时间<9 h/d组是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调整性别、城乡、家庭收入、父母文化程度、体力活动和静态行为时间后,仅有周末日均睡眠时间<9 h/d组(OR=1.570,95%CI:1.074~2.295,P=0.02)与学龄儿童肥胖超重风险相关。结论 睡眠不足可能是导致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尤其周末日均睡眠时间可能影响更大,应通过有针对性地改善儿童的睡眠时间和生活方式以预防和控制超重肥胖的流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天津市居民超重和肥胖患病状况,并分析与其他慢性病的关系.方法 于2006年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分别抽取天津市城区、农村、滨海新区居民1 327人、1 077人、482人,共计2 886人,对调查对象进行体格测量和实验室检查,分析超重、肥胖及中心型肥胖在人群的分布及与其他慢性病的相对危险度.结果 天津市居民超重率为30.4%,肥胖率为15.5%,中心型肥胖率为48.6%;超重率、肥胖率及中心型肥胖率均以老年人(60岁~)最高(χ2值分别为38.95,48.23,84.91,均P<0.05).城市、农村、滨海新区超重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χ2值分别为14.15,5.32,22.54,均P<0.05),而中心型肥胖率相反(χ2值分别为15.52,34.46,29.54,均P<0.05),肥胖率在城市为男性高于女性(χ2=5.41,P<0.05),而在农村及滨海新区为男性低于女性(χ2值分别为15.90,8.49,均P<0.05).超重可增加患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的风险(OR值分别为2.54,1.17,1.32,1.49),中心型肥胖会增加患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的风险(OR值分别为4.63,1.94,1.62.2.61).结论 天津市居民超重、肥胖及中心型肥胖率均较高,且是主要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了解蚌埠市超重肥胖青少年进食障碍相关症状和心理行为特征,为预防青少年肥胖和进食障碍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蚌埠市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共910名学生,并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分析超重肥胖与进食障碍的相关性.结果 共发现超重肥胖学生203名,占22.3%;正常体重学生547名,占60.1%;低体重学生160名,占17.6%.男生超重肥胖率(30.6%,147名)高于女生(13.0%,56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55,P<0.01).超重肥胖组青少年瘦身倾向、不满体型、低自尊感和饮食障碍危险评分得分均高于体重正常组和低体重组(F值分别为7.83,29.37,3.99,17.03,P值均<0.05);且瘦身倾向、不满体型、低自尊感和内感受缺陷得分与体质量指数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9,0.30,0.09,0.08,P值均<0.05).随着体质量指数的增加,青少年进食障碍的总体危险性增高(r,=0.11,P<0.01).结论 青少年肥胖所导致的一系列身心问题,增加个体患进食障碍的风险.应积极预防肥胖的发生,矫正和干预青少年进食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大兴区学生对超重、肥胖及自身认知情况,研究其对学生减重行为的影响。方法对北京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中超重、肥胖检测结果、个人认知情况和减肥行为部分进行分析。利用SPSS及Excel软件进行统计。结果自觉体重超重肥胖现象在学生中普遍存在,检出率为40.6%。很大比例的学生不能根据科学依据对自己的胖瘦进行判断,有76.3%的学生盲目采取措施减轻或控制体重增加。结论应积极在青少年中普及控制体重的知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掌握科学的管理体重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为采取相应健康教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普查方式,调查淄博市张店区中小学生60 007名,测量身高、体重、胸围。结果张店区2012年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总检出率分别为11.29%和5.36%。其中中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2.33%和5.73%,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0.45%和5.05%;男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6.20%和7.42%,女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6.25%和3.23%;城市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1.33%和5.42%,郊区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1.21%和5.21%;城市中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2.89%和5.75%,城市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0.15%和5.19%;郊区中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2.84%和5.33%;郊区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为9.69%和5.03%。结论淄博市张店区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较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prevalence of obesity over time in the same individuals comparing body mass index (BMI), waist circumference (WC) and waist to height ratio (WHtR).

Study design

Five year longitudinal repeated measures study (2005–2010). Children were aged 11–12 (Y7) years at baseline and measurements were repeated at age 13–14 (Y9) years and 15–16 (Y11) years.

Methods

WC and BMI measurements were carried out by the same person over the five years and raw values were expressed as standard deviation scores (sBMI and sWC) against the growth reference used for British children.

Results

Mean sWC measurements were higher than mean sBMI measurements for both sexes and at all assessment occasions and sWC measurements were consistently high in girls compared to boys. Y7 sWC = 0.792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675–0.908], Y9 sWC = 0.818 (95%CI 0.709–0.928), Y11 sWC = 0.943 (95%CI 0.827–1.06) for boys; Y7 sWC = 0.843 (0.697–0.989), Y9 sWC = 1.52 (95%CI 1.38–0.67), Y11 sWC = 1.89 (95%CI 1.79–2.04) for girls. Y7 sBMI = 0.445 (95%CI 0.315–0.575), Y9 sBMI = 0.314 (95%CI 0.189–0.438), Y11 sBMI = 0.196 (95%CI 0.054–0.337) for boys; Y7 sBMI = 0.353 (0.227–0.479), Y9 sBMI = 0.343 (95%CI 0.208–0.478), Y11 sBMI = 0.256 (95%CI 0.102–0.409) for girls. The estimated prevalence of obesity defined by BMI decreased in boys (18%, 12% and 10% in Y 7, 9 and 11 respectively) and girls (14%, 15% and 11% in Y 7, 9 and 11). In contrast, the prevalence estimated by WC increased sharply (boys; 13%, 19% and 23%; girls, 20%, 46% and 60%).

Conclusion

Central adiposity, measured by WC is increasing alongside a stabilization in BMI. Children appear to be getting fatter and the additional adiposity is being stored centrally which is not detected by BMI. These substantial increases in WC are a serious concern, especially in gir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