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贵阳市流浪精神病人管理现状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贵阳市住院城市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现状,探索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办法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1996年6月~2006年8月入院的1 078例流浪精神病人进行回顾性一般情况调查,统计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人来源、入住原因、合并躯体疾病、诊断、出院方式等,采用CCMD-Ⅲ诊断标准,并对城市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方式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住院流浪精神病人(1 078例),占10年来住院患者的比例为8.84%,其中男性(550例)稍高于女性(528例),平均年龄为37.7岁,由公安送入者占95%,救助站送入者占5%.入院原因依次为流浪街头、行为紊乱、伤人毁物、赤身裸体等.1 078例经治疗1~2周后出院,出院方式几乎均为送交送人单位.所有病人中,合并躯体性疾病158例(占14.7%),诊断精神分裂症居多(718例,占67%),其次为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心境障碍、应激障碍、癫痫等(360例,占33%).所有病例均受到规范化培训的精神专科医疗救助,未出现任何医疗意外事故,并且探索出了对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模式.由于多种原因,不少精神病人流浪街头,严重影响正常社会秩序及城市容貌,不但给社会带来很多不安定因素,而且给本人、家庭、社会造成严重负担.在流浪精神病人救助过程中,遇到医疗、法律、社会、经济方面的诸多问题,有些问题在现行法规中难以找到解决依据.结论加强对这些弱势群体管理,需政府、公安、司法、财政等多系统、多部门协同解决,这也是维护社会稳定,造福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示精神卫生立法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院对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模式,探讨流浪精神病人的临床护理对策,为今后提高对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5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入院的215例流浪精神病人进行一般情况调查,并对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方式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2年来所救助的流浪精神病人(215例)占同期住院精神病人(5535)的比例为4%,所有病人均受到规范的精神科医疗救助,未出现任何医疗意外及事故。结论:精神病人流浪在街头,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给社会带来许多不安定因素,由于救助的病人无病史和个人资料,背景复杂,精神病的表现各不相同,加大了护理难度,给精神病院增加了新的课题,同时也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精神卫生的工作人员加强对这部分弱势群体的治疗与护理,可以维护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3.
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模式和临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对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模式,探讨流浪精神病人的临床护理对策,为今后提高对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5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入院的215例流浪精神病人进行一般情况调查,并对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方式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2年来所救助的流浪精神病人(215例)占同期住院精神病人(5535)的比例为4%,所有病人均受到规范的精神科医疗救助,未出现任何医疗意外及事故。结论:精神病人流浪在街头,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给社会带来许多不安定因素,由于救助的病人无病史和个人资料,背景复杂,精神病的表现各不相同,加大了护理难度,给精神病院增加了新的课题,同时也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精神卫生的工作人员加强对这部分弱势群体的治疗与护理,可以维护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4.
伴发躯体疾病的住院流浪精神病人临床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伴发躯体疾病的住院流浪精神病人临床特征。方法:将228例住院流浪精神病人按伴发躯体疾病与否分为研究组(伴发躯体疾病)和对照组,用自编《住院流浪精神病人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及分析。结果:躯体疾病以皮肤软组织损伤、感染性疾病、营养不良、传染病、骨折等占前几位。研究组:各项目资料不全者比例较高(P〈0.05);由慢性病防治院送入方式较多(P〈0.01);入院直接原因以脏臭流浪、少语少动、扰乱交通较多,而在言语紊乱包括骂人高歌方面较少(P〈0.05);医疗费用由慢性病防治院记帐付费较多,但家属付费者更少(P〈0.01)。精神病院总体亏损明显。结论:流浪精神病人伴发各种躯体疾病多见,对自身及社会危害大。应引起有关决策部门重视及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入院方式的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将228例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按入院方式的不同分为二组:公安系统110组和卫生系统120组,用自编《住院流浪精神病人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及分析。结果:公安110组精神病复发者多见,占38%(P〈0.01);卫生120组伴发各种严重躯体疾病者较多(P〈0.05);公安组以骂人高歌乱舞等阳性症状为主,卫生组则以少语少动等阴性症状为主(P〈0.01);医疗费用方面公安110组精神病院亏损更明显,达70%(P〈0.01)。结论:不同人院方式的流浪精神病患者临床处理应有差别。流浪精神病患者医疗干预问题突出,建议精神卫生立法多部门协同解决。  相似文献   

6.
流浪无主精神病人的医学鉴定及救治   总被引:2,自引:7,他引:2  
李丹 《中国民康医学》2005,17(12):773-773
近年来,随着外来人口增多及交通的日益便利,城市中的流浪无主精神病人(指找不到家人的精神病患)越来越多,给城市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很大影响。据调查了解,仅2004年,我州就救助流浪无主精神病人51名,占全州受助人员的6.5%。精神病患是一个危险的群体,也是最需要社会特别关爱的对象。但由于流浪无主精神病人的特殊性,给医学鉴定和救治带来了更多的困难。  相似文献   

7.
许俊  朱洪  唐英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7):749-750
目的:探讨流浪精神病人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特点。方法:对2004-2005年由南京市社会救助站送入我院的流浪精神病人290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流浪精神病人病种多、诊断难、病情重,症状以阴性症状为主,伴随躯体疾病多,疗效相对差,社会危害大。结论:对流浪精神病人应多方协作,加强管理及投入,促进病人康复,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8.
符爱琴 《海南医学》2010,21(15):151-152
目的探讨流浪“三无”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护理,便以更好地指导流浪“三无”精神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优质服务,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对我院2000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285例流浪“三无”精神病人人院后进行临床护理分析,总结出流浪“三无”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与有家人、监护人的精神病患者相比较,流浪“三无”精神病人为无姓名、无家人、无住址,以精神分裂症患者多见,为230例(80.70%),精神发育迟滞18例(6.31%)。这些人主要表现有:病史不清、病情复杂多变、检查不合作、沟通困难、全身污垢、衣着不整、言语紊乱、行为活动不正常、生活料理能力差、随处而睡、随地大小便等,合并躯体疾病较多,如有先天智力障碍、严重躯体疾病、肺部感染18例(6.31%),外伤及皮肤感染86例(30.17%),乙型肝炎32例(11.22%),肺结核13例(4.56%)等。临床症状:阴性症状多见,以少语、少动、孤独、懒散等阴性症状为主187例(65.61%);以猜疑、幻听、冲动、伤人、毁物行为等阳性症状为主98例(43.38%)。结论流浪“三无”精神病人是社会危险人群,也是需要社会关怀、救助的弱势群体,护理及管理难度较大,根据流浪“三无”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点,配合治疗,提出相应的护理及管理,及早控制精神症状及躯体疾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帮助他们早日康复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过上正常生活,为维护社会稳定作出贡献。因此,在护理上更需要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撒兰梅  高文玉 《新疆医学》2011,41(Z1):116-119
1医疗救助的背景及变革我国的精神卫生事业,自建国初期开始,逐渐形成了由卫生、民政、公安三家共同管理的格局。民政系统精神病院主要承担"三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及抚养人)"精神病人的医疗救助工作。随着社会的进步,救助制度也在经历着变革,2003年5月,我国废除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年,国务院颁布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新疆也先后  相似文献   

10.
杜全新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3):548-550
目的:对比研究流浪乞讨精神病人与一般住院精神病人临床特点、躯体情况、实验室检查、疗效、用药及消耗有何异同点,探讨此类病人的最好解决方式。方法:使用自制量表对2004年3月-2006年2月83名流浪乞讨精神病人与一般住院精神病人76例对比分析,使用U检验及T检验。结果:流浪乞讨精神病人临床表现以行为障碍为主(占73.5%),42.2%伴有皮肤软组织的损伤,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钾离子、肝肾功能、心肌酶的明显改变。治疗效果不理想,平均消耗明显增高。结论:此类病人躯体状况差,疗效不满意,并且政府投入很大。所以如何合理解决将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许俊  朱洪  唐英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9):749-750
目的探讨流浪精神病人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特点.方法对2004-2005年由南京市社会救助站送入我院的流浪精神病人290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流浪精神病人病种多、诊断难、病情重,症状以阴性症状为主,伴随躯体疾病多,疗效相对差,社会危害大.结论对流浪精神病人应多方协作,加强管理及投入,促进病人康复,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2.
伴发躯体疾病的住院流浪精神病人临床对照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5,他引:6  
目的探讨伴发躯体疾病的住院流浪精神病人临床特征.方法 将228例住院流浪精神病人按伴发躯体疾病与否分为研究组(伴发躯体疾病)和对照组,用自编《住院流浪精神病人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及分析.结果躯体疾病以皮肤软组织损伤、感染性疾病、营养不良、传染病、骨折等占前几位.研究组各项目资料不全者比例较高(P《0.05);由慢性病防治院送入方式较多(P《0.01);入院直接原因以脏臭流浪、少语少动、扰乱交通较多,而在言语紊乱包括骂人高歌方面较少(P《0.05);医疗费用由慢性病防治院记帐付费较多,但家属付费者更少(P《0.01).精神病院总体亏损明显.结论流浪精神病人伴发各种躯体疾病多见,对自身及社会危害大,应引起有关决策部门重视及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13.
武汉市流浪精神病人救治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流浪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精神病患者,由于其特殊性,流浪的精神病人历来是政府积极救助的弱势群体,救助的方式方法必受国家政策和法规的影响。2003年5月国家废除《城市流浪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于当年的7月出台《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这些政策的改变势必也会对城市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方式方法发生变化。笔者对本市流浪精神病人在废除《城市流浪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后3年的救治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新的救助办法出台后流浪精神病人救治的现状、是否存在什么问题?以便政府能对这类群体实施更有效的救治和救助。1资料来源与方法1…  相似文献   

14.
深圳市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了解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现状。方法:用自编的调查表和CCMD-3对本院关爱病区2005年5月1日至2006年4月30日住院治疗的357例流浪精神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男性比例低于女性,未婚、离婚、邻近省市户籍、无工作者居多,公安部门送入者、既往有精神病史而精神病复发居多,精神分裂症为主,伤人毁物、脏臭流浪居多,大多伴躯体疾病,救助站和慢病院接出院居多。虽然家属接出院占33.6%例,但家属承担费用仅占14.8%,医院承担医疗费用66.1%。结论:流浪精神病患者生存状况差,影响了社会和谐,加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解决这一现象可行的方法,精神卫生立法是精神科目前迫切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流浪精神病人肇事肇祸情况。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0El收住院的流浪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统计一般人口学资料,精神疾病诊断及症状学诊断,肇事肇祸发生及危险性等级评估。结果:流浪精神病人肇事肇祸患者为文化程度低,未婚或离异,农民或无职业的青壮年为主,以精神分裂症者为多,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旅途精神障碍占一定比例,肇事肇祸多在精神症状指引下,无自知力时发生,肇事肇祸行为多为伤人毁物及扰乱交通安全,危险行为为高风险接近50%。结论:管理好重性精神病人,减少流浪率,减少流浪精神病人肇事肇祸事件发生,对维护社会和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德军 《中国民康医学》2011,(19):2385-2387
目的:了解流浪精神病患者临床特点、入院出院方式及生存现状。方法:用自编的调查表和符合CCMD-3诊断标准,在本院2007年3月1日至2010年9月30日住院治疗的98例流浪精神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男性比例低于女性,个人信息不详者居多,公安部门及救助站送入者居多,精神分裂症、精神发育迟滞为主,病情较重,肇事率较高,以街上流浪、裸体行走、伤人毁物、扰乱交通治安、脏臭流浪居多,部分伴躯体疾病。救助站接出院居多,家属接出院占15.3%例,家属承担费用仅占5.8%。结论:流浪精神病患者生存状况差,去向难定或不明,影响了社会和谐,对流浪精神病患者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管理、加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解决这一现象可行的方法,仍迫切需要精神卫生立法。  相似文献   

17.
海口地区流浪精神病227例临床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何永平 《中国热带医学》2008,8(7):1221-1222
目的探讨流浪精神病患者临床特征和现状,为政府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对2006年以来收治的227名流浪精神病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分析。结果227例患者,男性占59.00%,青壮年多,单身占95.60%,有肇事行为的占73.56%。病情重、诊断难,症状以阴性症状多,伴随躯体疾病多、疗效差,对自身及社会危害大。结论精神病复发、家庭监护不利、社会支持缺乏和精神病管理相关法律不健全是导致精神病人流浪的危险因素和原因。应制定相关法律,在政府主导下,协调和完善对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救助、诊治和护送工作,加强对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广州市不同部门护送入院的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的差异.方法:用自编<流浪精神病人般情况调查表>对2010年6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收治的流浪精神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护送入院的部门分为公安组和民政组,各组随机抽取200例病人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两组病人在发现方式、入院表现、既往精神病史、伴躯体疾病、住院时间、出院方式等方面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不同护送部门入院的流浪精神病患者临床表现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216 例流浪救助对象精神病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联琦  周平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3):2794-2795
目的:了解广州市流浪救助对象精神病患者临床特征。方法:采用自编调查表对我院2003年8月13日至2006年5月12日出院的广州市流浪救助对象精神病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此期间我院救助流浪精神病患者出院共216例,其中男153例,女63例;诊断:精神分裂症174例,心境障碍15例,精神发育迟滞14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4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例,精神障碍待查2例,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病、急性应激障碍、待分类精神障碍各1例;合并躯体疾病83例次;住院天数:1天~496天(平均102.5天);治疗药物:奋乃静74例,氯丙嗪57例,氟哌啶醇51例,舒必利10例,氯氮平6例,其它2例,联合用药96例。入院原因:肇事123例,扰乱秩序76例,需急救17例。出院方式:监护人接回146例,护送回原籍70例。结论:广州市流浪救助对象精神病患者中精神分裂症较多,滞留医院时间较长,治疗以传统抗精神病药为主,需护送回原籍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20.
49例住院精神病人的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住院精神病人的死亡原因。方法:分析住院死亡病人的性别、年龄、住院时间、诊断、用药等资料。结果:49例死亡病例中,26例死于躯体疾病,占全部死亡病例的52.9%,17例死于猝死,占34.8%,3例死于自杀,3例死于药物副反应所致摔伤及窒息。对于全部死亡病例,单一用药及合并用药无显性差异,躯体疾病死亡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猝死组,男病人死亡率明显高于女病人。结论:躯体疾病是住院精神病人的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