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于自体血管有限,组织工程血管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目前的人工血管及非生物体材料的组织工程血管在构建小口径血管方面效果不理想,而全生物化组织工程血管与机体正常血管结构功能相似,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可自我更新,且避免了排斥反应、降低了感染率,有利于提高远期通畅率。本文对全生物化组织工程血管的研究进展和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 自Voorhees于1952年首次用人工血管在人体行血管移植获得成功以来,各种人工血管相继问世,并在大、中口径的动脉血管移植中取很显效。但小口径(直径≤5 mm)的人工血管通畅率仍很低,静脉代用品也未获成功。这显然与小管径动脉和代用静脉内血流量低,血流速度相对缓慢有关,与目前各种人工血管移植后,除在距吻合口等邻处可见内皮细胞爬行延伸外,大部分人工血管内不能产生内皮细胞层,而易引起血小板粘附、聚集、纤维素沉着、血栓形成和较后期吻合口内膜增生以及继发血栓形成也有很大关系。因而如能使人工血  相似文献   

3.
小口径人工血管表面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低血流量,小口径人工血管移植后,腔内血栓形成,通畅率较低,因此有必要对小口径人工血管进行表面的接枝改性,减少血栓形成,增加通畅率。对人工血管的表面改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人工血管表面结构的改变;增加人工血管表面内皮细胞的粘附;人工血管表面接枝改性,增加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4.
由于自体血管有限,组织工程血管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目前的人工血管及非生物体材料的组织工程血管在构建小口径血管方面效果不理想,而全生物化组织工程血管与机体正常血管结构功能相似,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可自我更新,且避免了排斥反应、降低了感染率,有利于提高远期通畅率.本文对全生物化组织工程血管的研究进展和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应用内表面覆盖多壁碳纳米管(MWNT)的聚四氟乙烯(PTFE)新型人造血管(PTFE-MWNT)对提高血管通畅率、减轻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 将MWNTs通过羧酸化及氨基化处理,分别得到功能化的MWNTs-COOH和MWNTs-NH2,然后在PTFE血管内表面层层自组装制成PTFE-MWNT人造血管.动脉模型选用羊股动脉血管移植.16只成年公绵羊,两侧股动脉随机选用两种不同的人造血管.8只于术后3个月,另外8只于术后9个月取下双侧人造血管标本进行组织学分析.统计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PTFE-MWNT血管术后通畅率(87.5%)高于PTFE血管(62.5%),内膜增生程度较PTFE血管轻,血管内皮形成速度要快于PTFE人造血管,血管壁内的炎细胞浸润较轻;而PTFE人造血管壁内主要是炎细胞浸润,细胞增殖程度高于PTFE-MWNT人造血管.结论 用多壁碳纳米管覆盖聚四氟乙烯的内表面制成的新型人造血管,可以提高移植血管通畅率,减轻内膜增生,提高小口径人造血管移植手术的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小口径组织工程生物血管并观察移植于兔颈动脉后的通畅情况。方法 :制备人脐动脉脱细胞支架,随机分为三组:Ⅰ.实验组:将兔皮肤成纤维细胞、下肢动脉平滑肌细胞和骨髓内皮祖细胞依次接种于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血管支架上;Ⅱ.对照组:血管支架未经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种植细胞种类同实验组;Ⅲ.裸支架组:未经处理的脱细胞裸支架。行HE染色观察种植细胞情况;免疫组化染色鉴定种植细胞的表型;电镜下观察人工血管内皮细胞间的连接状态。将人工血管分别移植于兔颈动脉,术后0h、2h、1d、2d、3d、7d、14d及30d后行血管超声检查,对三组移植血管通畅程度进行比较。结果:植入细胞后的人工血管动态培养2w后,Ⅰ组血管在倒置显微镜可见管腔内大量细胞附着、细胞呈密集环绕生长,HE染色结果显示:血管管腔内层均匀覆盖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其结果显示:管腔内层细胞高表达成熟内皮细胞表面标志CD34;扫描电镜观察血管腔内较为均匀的覆盖细胞,血管壁较为光滑呈膜性结构。Ⅱ组血管在倒置显微镜下和HE染色均未见附着的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管腔内层细胞不完整;扫描电镜观察血管腔内少量细胞覆盖,血管壁为不规则的纤维状结构。兔颈动脉移植术后立即行血管超声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血管的内径为(3.97±0.2)mm,血流通畅,与裸支架组的(3.88±0.2)mm及对照组的血管内径(4.14±0.6)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h血管超声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3.81±0.7)mm与对照组(1.89±0.2)mm的血管内径有显著性差别(P0.05),后者明显狭窄,出现血栓。30d后实验组血管内径(2.50±0.2)mm与移植0h比较显著狭窄(P0.05)。结论:人脐动脉脱细胞支架与兔骨髓内皮祖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生物血管移植于兔颈动脉可长期通畅。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种植内皮祖细胞对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移植通畅率的影响,探讨改善小径人工血管通畅率的新策略。方法诱导健康成人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分化成内皮祖细胞。种植内皮祖细胞到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表面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分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一氧化氮(NO)水平。13只家犬随机分为两组,将实验组6只种植内皮祖细胞的小径聚氨酯人工血管和对照组7只未种植细胞的人工血管分别移植犬颈总动脉。移植2个月后,观察两组移植人工血管的通畅率。结果种植到人工血管表面的内皮祖细胞能持续分泌t-PA和NO等抗血栓物质。行置换术后2个月,实验组人工血管通畅率高于对照组,扫描电镜见实验组人工血管腔内形成完整融合的内皮细胞单层。结论内皮祖细胞种植能加快人工血管内皮化和增强其抗血栓能力,有效改善小径人工血管的在体移植通畅率。  相似文献   

8.
血管重建术是血管外科临床的主要治疗手段。尤其在我国静脉疾病具有很高的发病率,特别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和原发性深静脉瓣膜病因无理想的静脉替代品多以保守治疗为主。然而,目前布—加氏综合征、上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下肢深静脉阻塞和瓣膜功能不全多采用人工血管移植、静脉瓣成形术、自体静脉移植等。人工血管价格昂贵且易形成血栓而致通畅率低,静脉瓣成形效果亦欠佳。自体静脉因有较高的通畅率一直是首选材料。自体静脉常因已用于冠脉、周围动脉重建以及因静脉本身病变、口径不符等已渐难于满足临床需要。同种异体静脉具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后桥血管病变特点并探讨不同手术策略对桥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CABG术后因再发心肌缺血于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再次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共1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桥血管病变(桥血管造影显示狭窄≥75%或出现“线样征”)80例,自体冠状动脉病变加重(未搭桥冠状动脉狭窄从<75%加重到≥75%)46例,对80例桥血管病变患者的259支桥血管及其吻合口进行评估,单支桥140支,序贯桥119支,平均3.2支/人,其中左乳内动脉桥72支,左桡动脉桥8支,右桡动脉桥3支,大隐静脉桥176支。结果:(1)桥血管病变患者80例,构成比63.5%,自体冠状动脉病变加重患者46例,构成比36.5%;(2)靶血管直径≥1.5mm与直径<1.5mm的桥血管病变率分别为22.9%,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单支桥、序贯桥病变率分别为25.0%,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桥血管病变是CABG术后患者再发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术中尽可能选择直径1.5mm以上的靶血管吻合,采用序贯吻合技术不增加桥血管病变率。  相似文献   

10.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与血管造影确诊的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39例,16例行腹主动脉或髂动脉股动脉人工血管移植术;12例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9例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内支架术,2例单纯行PTA。术后6个月的血管通畅率为89.7%。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聚左旋乳酸/无定形磷酸钙(PLLA/ACP)新型生物全降解药物支架置入猪冠状动脉6个月内支架弹性回缩及有效性。方法将16枚新型生物支架随机置入小型猪冠状动脉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术后即刻、随访终点)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术后即刻、1个月、6个月),并且,在术后1个月和6个月分别处死12、4只动物,取支架置入部位血管固定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内膜增生情况和支架贴壁情况。结果各小型猪随访终点造影复查可见支架置入段血管血流通畅,无狭窄及血栓形成等现象。IVUS检查提示,平均支架面积和平均支架直径在置入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时分别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支架面积:(6.08±1.30)mm2、(6.00±0.60)mm2比(5.97±0.53)mm2,P〉0.05;平均支架直径:(2.76±0.30)mm、(2.76±0.14)mm比(2.75±0.12)mm,P〉0.05],提示支架未发生显著弹性回缩;病理形态学分析提示,支架置入段血管轻度狭窄,未见支架贴壁不良。结论新型生物全降解支架置入小型猪冠状动脉6个月后,未发现显著支架弹性回缩,具有足够的支撑性能;内膜增生程度较轻,能够保证管腔通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后近中期桥血管的通畅率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为术后患者预防桥血管病变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9年9月至2014年9月在衡水市人民医院心外科接受首次CABG术患者38例,入选的患者在复查期间未再行任何血管再通术(PTCA、PCI及CABG等),术后4~59(28.1±17.6)个月复查时均行CTA检查,部分患者行CAG检查对照,分别计算动脉桥血管和静脉桥血管的通畅情况,分析影响CABG术后患者桥血管通畅情况的高危因素。结果 CABG术后桥血管的总体通畅率为75.3%;LIMA的总体通畅率为92.9%,SV的总体通畅率为64.4%。结论 乳内动脉桥血管通畅率明显高于大隐静脉桥血管;患者的手术年龄、性别以及综合相关危险因素等都会影响桥血管通畅率。  相似文献   

13.
人造血管透析通路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于因自身血管条件差或其它原因而不能建立理想自身血管内瘘的维持性血透患者,我们采用聚甲氟乙烯人造血管(polytertrafluoroethylene)为这类患者建立了永久性动静脉血管透析通路,并应用于临床取得满意效果。人造血管内瘘具有组织相容性好、通畅率高、血流量大、穿刺方便和使用时间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紫杉醇涂层球囊(DEB)对比切割球囊治疗直径2.5mm以下冠状动脉原发开口病变的疗效。 方法 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入选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深圳医院应用PCB或切割球囊行冠状动脉原发病变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66例(冠状动脉原发开口病变,所有病变参考血管直径均2.0mm0.05。(2) 介入治疗前DEB与切割球囊参考血管内径分别为2.76±0.4 mm和2.81±0.6mm,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两组术前血管最小管腔直径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01 ±0.3mm vs 0.96±0.5 mm,P>0.05));两治疗组间术前直径狭窄率(%)也无明显差异, P>0.05)。 (3) DEB组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切割球囊组1例患者在术后当天因对角支靶病变D型夹层累计前降支主干,行前降支补救性支架植入后好转。(4)两组患者前期血管造影:两组术后即刻最小管腔直径(2.42±0.38 mm vs 2.33±0.41 mm)、直径狭窄率(15.6%±7.82vs 16.3% ±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9-12月随访,相比于切割球囊组,DEB组的段内分析的最小管腔直径更大(1.97 ±0.75mm vs 1.78±0.73 mm,p <0.05),且直径狭窄百分数更低(18.8% ±16v25.2% ±19,p <0.01);DEB组靶病变再狭窄发生率更低(6.1% vs 15.2% ,P<0.05),血管造影晚期管腔丢失平均值更小( 0.34±0.04mm vs 0.46±0.05mm,P<0.05)随访期间两组再发心绞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 vs 15.1%,P> 0.05);切割球囊组有1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结论 在小血管原位开口病变患者中,药物球囊和切割球囊处理均得到良好的介入效果,相比于切割球囊,药物球囊治疗小血管原位开口病变的晚期血管造影结果更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国产氩离子凝固(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治疗仪对兔肠系膜血管出血的止血作用。方法内镜超声微探头扫描确定新西兰白兔肠系膜血管直径,分为小于1mm和1—1.9mm两组。采用国产APC治疗仪(氩气流量2.5L/min,输出功率30、40、60、80w)对两组不同内径肠系膜血管出血进行喷凝,比较止血时间和止血率,筛选最佳止血参数。结果APC不同输出功率对肠系膜血管出血的止血效果有明显差异(P〈0.05)。对于内径小于1mm的血管出血,输出功率30W止血率为53.3%,40w止血率93%,≥60W的止血率100%。对于内径1—1.9mm的血管出血,只有输出功率大于60w时APC才具有明显止血效果。APC的止血效果与血管内径成反比(P〈0.05)。结论国产APC在一定参数范围内对内径小于1mm的血管出血止血效果更好,功率选择以40~60w为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国产生物可降解涂层雷帕霉素洗脱支架(ExcelTM,山东吉威医疗制品有限公司)治疗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的长期临床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2006年6月至11月在4个国家(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的59个中心共有2077例接受单一ExcelTM支架治疗的患者连续入选CREATE研究。以靶病变两端参考血管直径≤2.75mm作为小血管标准(有一支靶血管直径≤2.75mm即为小血管病变患者),将患者分为小血管病变组(886例,42.7%)和非小血管病变组(1191例,57.3%)。术后接受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治疗6个月,随后单用阿司匹林长期治疗,比较两组术后9个月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uanti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复查结果及18个月临床随访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心性死亡和血栓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非小血管组相比,小血管组女性(29.0%比24.5%)、高血压(59.9%比52.6%)、糖尿病(23.4%比19.6%)、既往有心肌梗死(14.O%比9.2%)的患者较多,平均年龄(61.9±10.6)岁比(59.6±11.4)岁。氯吡格雷用药时间两组(200.1±55.0)d比(197.4±55.0)d。小血管组患者病变较长(23.23±14.14)mm比(21.43±11.79)mm,人均支架置人数多(2.23±1.33)枚比(1.49±0.82)枚。术后9个月QCA结果显示,小血管组和非小血管组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0.20±0.38)mm比(0.21±0.42)mm和再狭窄率(3.9%比3.4%)。在合并有直径〉2.75mm的非小血管病变的小血管组患者中,小血管和非小血管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0.23±0.40)mm比(0.31±0.60)mm和再狭窄率(4.4%±8.4%)。18个月临床随访结果表明,小血管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2.8%比1.2%)高于非小血管组,但两组MACE(3.9%±2.5%)、心性死亡(0.9%±1.3%)和支架内血栓(1.0%±0.8%)发生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小血管病变并非ExcelTM支架置人术后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预测因素(OR=0.848,95%CI 0.482—1.491,P=0.567)。结论ExcelTM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与非小血管病变相近,但还需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一步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超声对冠脉造影临界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冠状动脉造影(CAG)提示单支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83例患者进行IVUS检查,观察病变斑块性质、特征和血管最大狭窄程度,并对CAG和IVUS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AG检查与IVUS检测显示临界病变最小血管径、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分别为[(1.87±0.54)mm、(2.19±0.69)mm]、[(43.14±9.87)%、(53.37±10.20)%]、[(57.17±11.20)%、(71.54±13.8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VUS可准确地判定冠状动脉的病变性质和狭窄程度,更好地指导临床确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直径裸支架在老年髂动脉闭塞病变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期间北京军区总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髂动脉闭塞患者104例(131条患肢)。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小直径组(n=53)和对照组(n=51)。小直径组应用6~7 mm小直径金属裸支架;对照组常规按照正常人解剖直径选择直径8~10 mm金属裸支架。治疗后随访2年,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发生再狭窄率、并发症发生率、一期通畅率、二期通畅率、踝肱指数(ABI)等指标。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x~2检验。结果小直径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0%。小直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再狭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89%vs 9.80%,9.43%vs 17.60%;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BI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小直径组和对照组的一期通畅率(90.5%vs 88.2%)和二期通畅率(96.2%vs 96.1%)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直径裸支架与常规直径支架可作为老年髂动脉闭塞患者腔内治疗的一种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支架植入方式对小血管(血管直径≤2.75 mm)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方法: 对69(男51,女18)例患者共111处病变进行治疗,实验组(n=38)直接植入支架64枚(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53枚,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11枚),对照组(n=31)预扩张后植入支架47枚(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41枚,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6枚),两组患者术后即刻行冠脉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最小支架直径及横截面积。术后有胸闷胸痛症状患者即刻行冠脉造影术及IVUS,无症状患者6个月后复查。通过IVUS检测,对两组管腔丢失及支架内再狭窄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支架植入术后即刻最小支架直径实验组为(2.38±0.26)mm,对照组为(2.34±0.24)mm(P>0.05);支架横截面积实验组为(4.5±1.0)mm2,对照组为(4.3±0.9)mm2(P>0.05);6个月随访后复查两组管腔丢失,实验组为(1.44±0.30)mm,对照组为(0.98±0.24)mm(P=0.01);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实验组为15 %;对照组为30%(P<0.05)。结论: 对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患者直接药物洗脱支架植入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低于预扩张后支架植入组。  相似文献   

20.
随着开始步入老年化社会,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心血管外科需要各种直径的血管移植修复物作为修补材料。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组织修复途径大致有3种:即自体组织移植,异体组织移植或人工合成材料。这3种方法都存在不足,如供体不足,免疫排斥反应,管腔易狭窄,血栓易形成及不适合替代小口径血管等。因此随着近年组织工程学的进展,利用组织工程学的方法构建良好血管替代物的血管组织工程学成为了研究热点。理想的人工血管是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将活细胞种植到血管支架上,制造出一种与受体组织相容性好、无免疫原性、无致血栓形成、无感染、有活力、耐久性长、可塑性好及具有对周围环境生化信号和各种生长因子起反应活性的生物血管。这种理想的血管不但具有自我修复自我更新能力,移植后能维持管腔的长期通畅,而且具有增长能力适应成长的患儿,从而发挥一个功能完整健康的血管,可提高移植血管的长期疗效。组织工程化血管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主要涉及3个方面:细胞外基质替代物的研究;种子细胞制取、培养、种植的研究;组织工程化血管临床应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