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枝汤是出自汉代医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一书,主治发热、汗出、头痛、恶风或鼻鸣干呕、舌苦薄白、脉浮缓之太阳中风证。此证也通常称为外感风寒“表虚”证,对此,有学者望文生义,将其与应证相提并论。笔者认为:此“表虚”者并非虚证。其理由有以下4个方面。了从“表虚”证的病因病机来说,桂枝汤之“表虚”证,是因外感风寒,邪侵肌表,卫阳外浮与邪抗争,正邪交争于表。这种外邪袭表,卫阳外浮的病理变化称之为“卫强”。正因为卫阳外浮,而其“温分肉,克皮肤,肥媒理,司开会”的功能失职,以致肌表不因,胜理疏松,营阴因之而…  相似文献   

2.
<正> 柯韵伯说:“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也。凡中风、伤寒、杂症、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成得而主之。”姜老说:“桂枝汤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常用方剂,但不限于外感,杂病见有表虚证者亦可应用。表虚是因为营卫不和所致,卫阳  相似文献   

3.
答:桂枝汤症的病机为“营卫不和”,也称“卫强营弱”。卫强指外感风寒之邪客于肌表,卫气浮盛于外,与邪抗争而言。由  相似文献   

4.
<正>背寒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其成因有外邪入侵,如风寒之邪伤人阳气,阳气被遏不得宣发而成外感背寒;有正虚邪实,如内有饮寒为犯成为饮证背寒;或素体阳气虚衰或他病而致阳气虚弱而成阳虚背寒等。试将背寒辨证论治经验介绍如下。1外感风寒,卫阳被遏背部为太阳经主循部位,风寒之邪外袭肌表,使卫阳被遏,腠理闭塞,营阴郁滞,经脉不通,故见背寒。如治张某,女,28岁,自述晨起洗头后,未及时吹干,骑车上班途中感受风寒而出现发热、恶寒,背  相似文献   

5.
桂枝汤出自《伤寒论》,书中有17条提及用桂枝汤方,其内容涉及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等篇。然对该方的作用,历代医家有谓其为“发汗剂”和“敛汗剂”之争,兹讨论于下。“发汗”与“敛汗”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所谓发汗,“发”是一种由内向外的趋向亦即桂枝汤作为一种原动力向外发散。因桂枝汤能敛阴和营治疗自汗,又说桂枝汤具敛汗作用。那么,桂枝汤究竟是发汗还是敛汗,只得从《伤寒论》所述桂枝汤之因机证治来判定。太阳主表,统摄营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卫阳有固外司汗孔开合的作用。太阳中风证汗出,其病理是腠理疏松之人,感受风寒之邪,卫阳被邪所伤,失去了卫外固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1 风寒感冒 麻黄汤、桂枝汤、葱豉汤三方为纯解表之剂,治疗外感风寒而无兼挟证者。麻黄汤以麻黄为君,配伍桂枝,二药相须为用,发汗力强,并善宜肺平喘,适用于风寒束表、肺气不宜所致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苔白脉浮紧之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汤以桂枝为君,配伍芍药,发汗之力较麻黄汤弱,但善于解肌调和营卫,适用于风寒客表、营卫不和所致恶风汗出,发热头痛、鼻鸣干呕、苔白脉浮缓之外感风寒表虚证,及一切营卫失调的杂病、胎、产诸证;葱豉汤,药仅两味发汗之力最缓,适用于一外感风寒之轻证。  相似文献   

7.
廖秋源 《新中医》1992,24(3):51-53
桂枝汤乃《伤寒论》中群方之首。清·柯韵伯称之“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也。凡中风、伤寒、杂症、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咸得而主之”桂枝汤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常用方剂,但不限于外感,杂病见有表应者亦可应用。方中桂枝  相似文献   

8.
〔结语〕《素问·热论篇》云:“太阳为开。”太阳主一身之表,凡外感六淫之邪,无不先犯太阳。“太阳之为病,脉浮颈项强痛而恶寒”是太阳经病证的提纲。每经提纲,首冠以“之为病”是指某经的主要脉证。如太阳之为病,意即太阳经所具有的主要脉证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多冠于条文首句,其含义多指外感风寒,如一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脉证。也有个别条文的“太阳病”是指外感热病如6条:“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太阳病的共有症状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即有经病,又有府病。经病是邪在肌表的病证。由于感受邪气不同,如2、3条“风寒二邪,常相合侵入人体,但却有孰少孰多。太阳中风,虽为外感风寒  相似文献   

9.
一、调和营卫,解肌祛风风邪客表,营卫失调,证见发热头痛、恶风汗出、鼻鸣干呕、脉浮缓之表虚证,仲景宜用桂枝汤治之。方中,以桂枝为君,解肌能和卫阳;配芍药滋敛能和营阴。二药相伍,解表则卫阳通畅而不伤营阴,滋敛则营阴调和而不滞阳气,配合巧妙,是治疗太阳中风证之主方。正如柯琴评价桂枝汤时所说:“此  相似文献   

10.
潘俊辉 《光明中医》2012,27(2):229-231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风邪所致的咳喘、短气、不得息,有精辟的论述和行之有效的治法方药,现分述如下.1 汗法治风1.1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伤寒论》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文中之喘,证属风寒外袭,肺气不宣,为外感伤寒表实证.除喘外,尚可见风寒之邪郁于肌表,卫阳闭遏,营阴郁滞所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头身骨节疼痛,脉浮紧等症.故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相似文献   

11.
解表剂主要用于治疗外感六淫所致的表证。本章共选常用方剂十六首,根据功效不同,分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三类。 1. 辛温解表本类方剂一般均具有发汗的作用,使风寒之邪随汗而解,故用于风寒外感证。常用方剂有麻黄汤、桂枝汤、加味香苏散、小青龙汤和加味羌活汤,这五首方剂要重点掌握麻黄汤与桂枝汤的鉴别。麻黄汤中麻桂并用,发汗之力较强,并善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而无汗喘咳之表实证;桂枝汤中桂芍并用,发汗解表不如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适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有汗而恶风之表虚证。详见表(一)  相似文献   

12.
现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根据《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的治疗原则,“因势利导”治疗外感病的方法,初步探导如下: 一、病在皮者汗而发之此法用于邪在肌表,“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太阳病,因太阳病的主要病机为邪在肌表,正气有抗邪外出之势,故仲景用发汗解表之剂,顺其正气抗邪之势以祛邪外出,达到祛邪安正的目的。而在具体运用上,则有表实用麻黄汤,表虚用桂枝汤,外寒内热用大青龙汤,外寒内饮用小青龙汤,二阳合病用葛根汤等不同情况。二、其病高者因而越之  相似文献   

13.
数脉,是临床常见脉。《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数咏,除表现在火热亢盛和阴虚内热的热证中,尚见于以下多种情况。【表邪外泄】《伤寒论》57条曰:“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49条曰:“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此脉数,并非风寒表邪热化,实乃卫阳正气与风寒表邪交争激烈,正将胜邪,邪随汗泄之信息。可用桂枝汤之辛温解表促使邪随汗泄。待其汗出微微则脉  相似文献   

14.
王润鹏  王明炯 《河南中医》2022,(12):1797-1799
康平本《伤寒论》在桂枝汤证“阳浮而阴弱”前加了一个“脉”字,《脉经》认为,“弱则无血,弱则有热”“弱则为悸”“弱为虚,为悸”“弱则血不足,必弱为虚”“寸口脉弱,阳气虚,自汗出而短气。”可知弱脉的病机为无血、有热、血不足、阳气不足,故桂枝汤证隐藏症状还有“短气、悸、项强头眩”。桂枝汤证有汗与否,当看外感内伤。外感之桂枝汤证出现弱脉,为外感风邪,津液开泄,使脉道中的津血减少所致。内伤之桂枝汤证病机为脾胃气弱,生化无力,津液虚少,故可能出现由于津液不足、汗源不充所导致的无汗。因此,桂枝汤证也可以无汗。《伤寒论》认为:“若其人脉浮紧……不可与之也。”“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小便数为肾与膀胱虚,有客热扰之,为桂枝汤的禁忌证。故桂枝汤的禁忌证有“脉浮紧”“下焦精血不足”与“小便数”。  相似文献   

15.
浮脉可见于多种外感病,如温病风温初起、伤寒表证之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在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分别见浮紧脉和浮缓脉,风温初起,脉常浮数。然而在某些情况下,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亦均可见到浮数的脉象。如在麻黄汤证中,外感寒邪较重,卫阳郁而化热,因而可出现浮数脉。另外,仲景《伤寒论》原文明确指出,桂枝汤证同样可以有浮数脉的出现。在某些情况下,浮数脉既主伤寒初起也主温病初起,在麻黄汤证、桂枝汤证、银翘散证的不同阶段均有可能出现。因而,浮数脉是外感病过程中的一种常见脉象,不能单纯以浮数脉鉴别温病风温与外感伤寒表证。  相似文献   

16.
<正> 第三部分肺系统实证一、风类 1.风寒表虚证 (1)风寒表虚型[临床表现]主症: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汗出,脉浮缓。从症:鼻鸣,干呕,苔薄白。 [分析] 本症因腠理不固,风寒外袭,营卫失调所致。在正常情况下,卫阳固护于外,营阴安守于内。若风寒袭表,风为阳邪,其性开泄,以致卫外不固,营不内守则汗出;汗出肌疏,故恶风寒;风邪侵袭,阳气外浮,奋起抗争,邪正相争故发热;太阳经脉循头下项,风寒外扰,经气不利,故头项强痛;风寒犯表,皮毛被束,肺气不利,则鼻鸣;肺气不利,以致胃气上逆,因而干呕;邪客于表,正气外抗,脉应之而浮,而汗液外出,故脉象松弛而呈缓象;苔薄白为风寒之兆。  相似文献   

17.
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函授教材《中医诊断学》(以下简称《中诊》)就浮脉主病论述曰“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而对主表虚的脉理解释为“若气虚不能内守,浮越于外,其脉亦浮,但浮而无力,是为表虚”。笔者对浮脉无力的主病及前后文不一致的提法心存疑虑,今且提出陋见,以求教于同仁。 “表实”指表寒证与表热证,与之相对之“表虚”当指“有汗,脉浮缓无力”之太阳中风证,此属外感表虚,但《中诊》所言表虚之脉理乃“气虚不能内守”所致。《简明中医辞典》对气虚有两种解释:①泛指机能不足、元气虚弱之证;②肺虚。可知,浮脉无力所主“表虚”乃肺脾气虚、肌表不固之内伤“表虚”,实属里虚证,非为伤风之表虚证。 《中诊》更在脉理后补充曰“但应注意,久病内  相似文献   

18.
1配葛根,解血清热“柴胡主时病内外热不解。”有和解退热之功,对于外感发热有透表泄热之效。《伤寒六书》中柴葛解肌汤,以柴胡配葛根解肌清热;羌活、白芷助柴葛解肌表,并除诸痛;黄芩、石膏清邪郁所化之热;桔梗宣肺;芍药、甘草和营泄热,主治感冒风寒、郁而化热之证。2配枳、生事,疏表透邪少阳经病偏于半表之证.而症见寒热往来、头痛、耳聋目赤、胸胁满痛等证。治宜祛邪外透.方用柴胡仅橘汤。3配秦究,驱民散邪外受风邪.失治传里.耗报阴血.因虚而致的民劳病。症见骨蒸盗汗,肌肉消瘦,唇红颊赤,午后期热之劳热骨蒸之证。治宜…  相似文献   

19.
芍药味苦、酸,性微寒,是临床常用药物之一,《神农本草经》载有“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中载方一百一十二首,《金匮要略》载方二百零五首,而运用芍药配伍组成的方剂,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七分之一。可见其对治疗之重要性,本文试就芍药的配伍运用作一初步探讨。1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解肌祛风,主治外感风寒的表虚证,恶风、发热、头痛、汗出、脉浮缓等证。方如桂枝汤。桂枝汤是针对卫强营弱而设,卫强是卫表有风寒之邪,营弱是汗出营液外泄。桂枝发汗解表,疏风散寒,芍药敛收营液,固护卫阳,祛…  相似文献   

20.
桂枝汤新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丹春 《新中医》2006,38(1):70-70
桂枝汤出自《伤寒论》,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有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营卫不和之自汗、恶风、头痛、脉浮缓等表虚证。临床运用于表证可祛风寒,里证则和气血、调阴阳。笔者用此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更年期综合征、颈椎骨质增生等,取得较好疗效。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