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狂犬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是防控狂犬病暴发的前提.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对狂犬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以全基因组测序为好,提高犬狂犬病疫苗免疫覆盖率和建立健全狂犬病疫情预警网络平台可能是扭转我国目前狂犬病高发的关键所在.此文综述了基因序列分析和氨基酸序列分析的狂犬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病毒分子亚型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滋病病毒的变异度相当大,已经演化成各种不同亚型。欧洲和美洲主要流行B亚型;西非和中非主要流行A亚型和A/G重组型;南非和东非及印度、尼泊尔和中国已经形成C亚型的流行;D亚型局限于东非和中非,南非和西非存在少数散发病例。E亚型总是以A/E重组株形式出现,流行于泰国、菲律宾、中国和中非;在中非、南美和东欧已发现F亚型;G和A/G重组亚型已在西非、东非和中欧观察到;H亚型、J亚型、K亚型分别在中非、中美洲和民主刚果、喀麦隆检测到。北京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艾滋病确认实验室已从中国籍出入境HIV感染者中检测到A、B、C、D、F、G、CRF01-AE、02-AG、07-BC、08-BC病毒株;从非中国籍出入境HIV感染者中检测到A、B、C、F、CRFAC、01-AE、02-AG、06-CPX、07-BC、10-CPX多种亚型的病毒株。将这些重要的分子生物的信息列入常规监测内容,可以敏感地提示HIV流行信息,对于新的HIV亚型毒株的传人可以及早发现,并可为艾滋病病毒的研制、诊断试剂的更新换代、治疗药物的评估、预测HIV流行趋势提供有意义的数据。在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流行病学调查,对疾病的控制和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病毒是目前传染病中占首位的病原体,其种类繁多,分离培养也不易,且还很少有特效的药物可以治疗,更有些病毒可能与人的肿瘤有关,因此病毒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发展较快。近些年来,提出了血清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两个新概念。这两个概念主要也在病毒上面用得较多,今就这两个方面作一  相似文献   

4.
5.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Mu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截止2004年,MuV已发现了12个基因型,分别命名为A~L基因型。不同基因型MuV的分布具有地域性。研究表明,在同一地域的不同时期可能有不同基因型MuV在流行,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也可能同时有不同基因型的MuV流行。MuV仅一个血清型,不同的MuV基因型之间有抗原交叉性,这种交叉性是至关重要的。可保护接种疫苗后的人群免受不同基因型MuV的感染。但有些体内和体外实验表明,基因型之间的抗原交叉性是有限的。流行病学数据还表明,某些毒株和基因型或基因型内某一组病毒具有神经毒性。近年来,调查了不同MuV的神经毒性,发现C、D、G、HI、、J基因型具有明确的神经毒性。但目前引起神经毒性的遗传学基础还不清楚。虽然,目前还无流行病学证据证明在不同的基因型或毒株之间出现抗原交叉性降低现象。但有数据表明,连续的进化和基因型的再分布在理论上可能导致神经毒力增强或交叉中和能力降低的毒株出现。因此,对MuV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了解基因型的分布,监测人群对基因型的特异性免疫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 5 0年来 ,分子生物学的突飞猛进发展 ,极大地提高和加深了人们对生命现象本质的认识。流行病学吸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成果 ,不断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从分子或基因水平上 ,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以及预防和控制疾病 ,从而为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新的起点 ,大大丰富了流行病学研究内容。 2 0多年来 ,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相互融合 ,逐渐衍生出分子流行病学这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国内分子流行病学的起步虽然较国外晚 ,但经过不断努力 ,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一、国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状…  相似文献   

7.
8.
本对其中研究较多的前致癌物代谢活化的早期过程,DNA加合物、癌基因突变与临床早期肺癌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并对这些标志物应用于肺癌易感人群的筛检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舒泉  刘爱华 《中国公共卫生》1991,7(5):210-212,217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流行病学应运而生。近年来,通过细菌DNA分析,从遗传学角度阐明菌株之间的关系,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报道日益增多,流行病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本文对其近况介绍如下。1 分子流行病的检测和分析方法由于一些较复杂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得到简化,从而使细菌DNA分析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变得更为有效。这些技术主要包括质粒指纹图谱染色体DNA酶切谱和染色体DNA探针指纹图谱分析3大类。有关它们的基本原理王枢群作过系统报道。  相似文献   

10.
正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Mu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以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伴发热为主要症状。该病发生的病理变化及造成的危害并非仅局限于腮腺,Mu V还能够侵犯多个脏器和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多种临床症状及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伤残或死亡~([1])。在疫苗研发技术持续发展、全球扩大免疫规划(EPI)的  相似文献   

11.
广西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50年来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突飞猛进 ,极大地加深了人们对生命现象本质的认识。我国与世界各国合作的人类基因组的测定 ,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人类基因1/10的检测任务。分子流行病学是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从分子或基因水平上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以及预防和控制疾病 ,从而为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起点 ,大大地丰富和拓宽了流行病学研究的内容。最近20年来 ,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相互融合 ,逐渐衍生出分子流行病学这门新兴的分支科学。我国分子流行病学起步比国外晚 ,广西分子流行病学起步…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贲门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贲门癌的研究受到重视,同时先进的分子流行病学方法也应用于贲门癌的研究。本文介绍近年来关于贲门癌的毒物代谢酶、叶酸代谢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细胞周期因子、DNA损伤修复基因和免疫相关因子等分子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流感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概述了流感病毒抗原变异与人群免疫屏障在流感流行中的作用,并着重介绍了国内外有关流感病毒抗原变异性及流感病毒抗原变异来源的血清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梅毒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同时梅毒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高度流行,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先进的分子流行病学方法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梅毒的研究。本文介绍近年来关于梅毒螺旋体的进化变异特征及时间、地域及人群分布特点等分子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以便为国境口岸积极有效的防控梅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毒(RV)引起的人和所有哺乳动物的急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近年来随着宠物增多且缺乏相对有效的管理控制措施,狂犬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人狂犬病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达100%,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以预防为主,狂犬病已成为全球性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狂犬病毒流行病学研究,对于阐明病毒的毒力变异和抗原飘移、了解病毒的宿主特异性和病毒系统发生的时空进程,对有效地防制狂犬病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狂犬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6.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是一种古老的疾病。1840年,Heine首次报告了这种疾病;1890年Medin又首次对斯德哥尔摩的一次流行进行报道;1909年,Landsteiner和Popper首次从一名麻痹型脊灰患儿死亡后的中枢神经系统组织,通过猴子接种,分离到该病的病原体——脊灰病毒(Po-liovirus,PV);1949年Enders等人用人胚胎的皮  相似文献   

17.
在全世界范围内,诺如病毒是引起非细菌性急性感染性胃肠炎的首要病因,约18%(95%CI:17%~20%)的急性胃肠炎的发病与诺如病毒存在关联,发展中国家急性胃肠炎中诺如病毒的比例较低,为12%(95%CI:9%~15%)。诺如病毒具有极强的致病性,可通过人传人、食物、饮水、环境等途径进行传播,在全球食源性暴发的比例约占全部诺如病毒暴发的14%。由于诺如病毒引发的疾病往往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常常在旅游轮船、军队、医院、学校等人群聚集场所中暴发性流行。诺如病毒感染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疾病负担,尤其是对于儿童和老年人。引起诺如病毒感染的基因型主要为GⅡ型,其中占主导地位的主要为GⅡ.4型。日本研究人员发现,引起2016年冬季日本诺如病毒大流行的基因型为一种重组后的新变异株GⅡ.P16-GⅡ.4_Sydney2012。美国诺如病毒暴发监测网络Calici Net监测显示,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GⅡ.P16-GⅡ.4_Sydney2012在所有暴发中所占的比例达到了62%。建立广泛的监测网络对流行的诺如病毒分子分型进行监测,对于研究疫苗、预防控制大规模相关疾病的暴发和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广西狂犬病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广西狂犬病毒的分布和来源,从病原学角度分析广西狂犬病疫情高发的原因。方法2005年9月~2006年4月在广西玉林、贵港、柳州、来宾、南宁和河池等6市共收集健康犬脑标本1 352份,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FA)和RT-PCR法检测狂犬病毒,其中22份标本完成狂犬病毒N基因编码区下游720bp核苷酸序列的测定。结果用DFA法检测出阳性标本160份,阳性率为11.83%,RT-PCR检测出阳性标本26份,阳性率1.9%,对其中22份标本完成N基因编码区下游720bp核苷酸序列的测定,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7.8%~100%,推导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7.5%~99.6%,表明广西病毒标本N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变异主要是同义突变。种系发生分析显示,广西病毒标本分为A、B、C群,各群分布范围不同,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中国存在的3群狂犬病毒(CHINA-1、CHINA-2和CHINA-3群)目前在广西均有分布。广西流行的3群病毒来源各不相同:A群可能来源于与广西相邻的湖南、贵州;B群可能由广西北部省区传入;C群是在广西境内循环的毒株。结论广西境内普遍存在狂犬病毒感染犬只,并有外省狂犬病毒的传入,可能是近年广西狂犬病疫情上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福建省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分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用RT-PCR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通过核酸序列分析仪进行测序,将基因序列提交到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GenBank上进行比对.并构建基因树。结果福建省1999~2002年分离到脊灰病毒5株,为Ⅱ型与Ⅲ型的疫苗重组。序列分析表明.福建省AFP病例中分离到的5株脊髓灰质炎病毒株VPI区与标准疫苗株的同源性高达99%以上.变异程度不大,与攀伎花市造成流行的脊灰病毒株差异也不大。同时发现,Fj-4,Fj-52株病毒为同一毒株。结论福建省在1999~2000年曾经出现过疫苗重组株,其中有一种毒株已在人群中循环,并引发2例病例。目前我国已进入无脊灰状态.仍采用减毒活疫苗进行免疫要注意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株(VDPV)的流行。运用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可以为适时调整免疫策略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流行病学的发展,使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其流行特征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通过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人们也认识到幽门螺杆菌与不同的疾病结局有关,而具有不同遗传基因位点的人群感染该菌后产生的结局也不同,这就为幽门螺杆菌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各方面提供了更为确凿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