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皮肤缝合器在跟骨骨折外侧延长L形切口内固定术中切口缝合时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4—2016-04采用外侧延长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46例跟骨骨折,采用皮肤缝合器缝合切口,观察术后切口并发症情况。结果 4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3.4(12~16)个月。43例切口一期愈合,未出现切口并发症。1例术后4 d出现切口局部红肿,调整应用抗生素后好转。1例切口表皮发生坏死,经换药后愈合。1例发生切口浅表感染,经换药抗感染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引流管均在48 h内拔除,随访期间均无钢板外露、深部感染、骨髓炎及骨折不愈合发生。结论跟骨骨折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采用皮肤缝合器缝合切口对皮肤血运损伤小,缝合时无需穿针、打结、拆线,可以单人操作,缝合速度快,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采用2种手术入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分析自2013-01—2014-06采用THA治疗88例髋关节疾患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后外侧小切口组和前外侧入路组。结果术后2组均获得平均12(5~18)个月随访。2组88例切口达到一期愈合。后外侧小切口组在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术后止疼药物的用量、术前术后膝关节上方20 cm大腿周径差等均低于前外侧入路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外侧小切口术后输血6例,1例早期感染,1例发生假体周围骨折;前外侧入路组术后输血10例,无深静脉血栓、假体周围骨折、感染、骨水泥反应等并发症发生,2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外侧小切口组术后3 d、2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高于前外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个月、1年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外侧小切口入路髋关节置换术与前外侧常规入路髋关节置换术相比,具有切口小、术后引流少、患肢肿胀轻、术后早期疼痛轻等优点,综合比较要优于前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但2组远期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3.
腹部切口全层缝合与分层缝合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比较腹部切口全层缝合与分层缝合的疗效。方法 将2003年12月至2007年12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腹部手术的283例病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全层连续缝合及分层缝合关腹,比较两组病人切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全层缝合组未出现切口全层裂开,分层缝合组有5例出现切口裂开;全层缝合组有3例出现切口液化,分层缝合组有7例出现切口液化,均经换药后痊愈;全层缝合组在Ⅲ类切口中有8例发生感染,分层缝合组有17例发生感染,其中5例为Ⅱ类切口,12例为Ⅲ类切口,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在窦道形成方面,全层缝合组有2例Ⅲ类切口病人分别术后14d和28d出现,分层缝合组则有1例Ⅱ类切口及6例Ⅲ类切口病人出现,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层缝合组有1例出现切口疝,为正中切口,分层缝合组有3例出现,其中2例为正中切口,1例为旁正中切口,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层缝合是一种安全,快捷,有效的方法,可降低术后切口裂开的发生率,在Ⅲ类切口病人中能降低切口感染及窦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连续与间断缝合切口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2019年4月72例接受经后外侧入路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资料,根据不同时期缝合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连续缝合组39例采用免打结连续缝合闭合切口,间断缝合组33例采用常规间断缝合闭合切口。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缝合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切口干燥时间、并发症情况、Harris评分及疼痛VA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切口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连续缝合组缝合时间及切口干燥时间均显著少于间断缝合组(P0.05),连续缝合组术后引流量较间断缝合组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3个月以上。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切口裂开、感染、髋关节脱位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两组Harris评分显著增加(P0.05),而VAS评分显著减少(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Harris评分和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全髋关节置换术切口时,免打结连续缝合较传统间断缝合能减少术中缝合时间及术后切口干燥时间,且不增加术后切口引流量及不影响髋关节功能状况及疼痛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对比无针缝合器与传统的二期针线缝合和蝶形胶布拉拢对感染切口的闭合疗效。方法对49例肝胆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待感染切口引流物明显减少、创面有健康肉芽生长时,应用立辰无针缝合器逐步闭合切口。另81例肝胆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分别采用蝶形胶布拉拢或二期传统针线缝合,对比3组患者切口自换药开始至切口拆线的愈合时间。结果无针缝合治疗组的愈合时间为(23.0±6.5)d,明显短于蝶形胶布拉拢组的(31.0±10.4)d和二期传统针线缝合组的(34.0±14.1)d(P<0.05)。蝶形胶布拉拢组与二期传统针线缝合组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无针缝合器治疗感染切口可在引流换药的同时逐步闭合切口,促进其早期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进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时修复关节囊及外旋肌的作用.方法 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初次采用后外侧切口行THA 116例122髋,术中保留后方关节囊及外旋肌群,并且分别将其用疝缝线"8"字直接缝合至股骨大转子(修复组).将修复组THA术后脱位率与同期常规行THA(未修复关节囊及外旋肌,对照组)的255例266髋THA做比较分析. 结果术后6个月内,修复组仅1髋(1/122,0.8%)发生术后早期脱位;对照组则有15髋发生早期脱位(15/266,5.6%),早期脱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14,P=0.027);两组术后6个月均无冉脱位. 结论采用后外侧切口进行THA时修复关节囊及外旋肌群技术能够有效预防术后早期脱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切口胆总管探查术后胆管一期缝合可行性、疗效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小切口胆总管探查术后胆管一期缝合30例及同期择期行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3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比较。结果小切口胆总管探查术后胆管一期缝合组术后发生并发症;胆漏1例、肺部感染1例、切口感染1例;术后住院时间(6±2)天;住院费用(7317±358)元。T管组术后并发症:术后切口感染2例、术后1月拔管后胆漏1例、术后1周左右复查电解质丰在低钠低氯血症2例、低钾血症2例、肺部感染2例;术后住院时间(12±3)天;住院费用(8865±215)元。一期缝合组术后随访3个月~1年,未发现结石残留和胆管狭窄,疗效满意。结论正常掌握手术适应症及精细手术操作,小切口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是安全可行的,显示较常规放置T管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疝的发病原因。方法从切口类型、切口感染、腹内压增高、年龄、营养状况、发生时间等方面对54例切1:3疝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壁纵行切口、切口感染、腹内压增高及高龄、肥胖、代谢性疾病等因素的存在易诱发切口疝。54例切口疝患者中,6例小切口疝及5例中切口疝采用传统方法直接缝合修补,余病例均采用材料修补,随访0.5~3年,1例复发,经材料修补后痊愈。结论(1)围手术期应积极预防感染;(2)在不影响手术操作及安全的前提下,采用横向切口;(3)术后半年内注意防护,尽量避免一切诱发因素;(4)围手术期加强营养,控制血糖,治疗可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合并症。  相似文献   

9.
陶艳娥  郑祥存 《腹部外科》2012,25(6):348-349
目的 探讨皮下持续负压引流术对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或感染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取2001年7月至2011年9月行腹部手术的病人36例,随机分为传统方法组与负压引流组各18例,传统组按传统方法对液化或感染伤口进行部分拆线撑开,挤压切口下渗血、渗液填塞纱条引流换药,创面肉芽理想后二期缝合.负压引流组切口敞开清创放置负压引流管后缝合切口,连续3d无引流液且体温正常后拔管,术后常规时间拆线,均达到甲级愈合.结果 对照组切口完全愈合时间8~35 d,平均21 d;负压引流组切口愈合时间7~10d,平均8.2d;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腹部术后切口液化或感染采用敞开切口清创缝合并放置持续负压引流能早期达到切口愈合,简单、有效,值得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进腹壁切口缝合术预防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并发症的发生。方法:作者对本组91例患者采用连续外翻缝合部分腹膜、不单独缝合肌层、均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的改进腹壁切口缝合术的方法。结果:本组91例阑尾切除患者,其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27例,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64例(伴阑尾穿孔23例),90例切口一期愈合,1例坏疽性阑尾炎伴穿孔者切口感染,感染率1.09%。结论:阑尾切除术应用改进腹壁切口缝合术操作简单、易行,能有效预防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