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儿腹股沟斜疝(含交通性鞘膜积液)常采用经腹股沟管途径的疝囊高位结扎。鉴于小儿皮下脂肪丰富,腹外斜肌腱膜薄弱,精索组织纤细及靠近内环处腹膜脆弱等解剖学特点,增加了手术并发症的机会,因此有人主张采取经腹腔修补术——即从内环上方直接进入腹腔,既可完成理想的高位结扎,又可避免游离精索和横断疝囊时所带来的并发症。我们应用此法治疗了310例腹股沟斜疝及交  相似文献   

2.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先天性疾病,多为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所致,一般无局部肌力薄弱改变,故通常不需做疝修补术。常用方法有经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经腹壁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和经腹腔疝囊高位离断术三种。我科2000年1月-2004年12月采用改进的经腹壁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85例,获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Lichtenstein式无张力修补术在治疗成人腹股沟疝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应用人工网片实行无张力疝修补术逐渐得到广大外科医师的认同。2003年6月~2007年12月,我们应用Lichtenstein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118例,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118例,其中腹股沟斜疝86例,直疝30例,斜疝嵌顿2例。年龄26~80岁,单侧发病110例,双侧发病8例;男113例,女5例。1.2手术方法①手术在局部麻醉下或硬膜外腔阻滞麻醉下进行,将腹外斜肌腱膜切开5~6 cm,将精索及其上的提睾肌纤维从腹股沟管后壁和耻骨上分离,通过分离提睾肌纤维(斜疝)或提拉精索(直疝)游离疝囊,将疝囊分离至颈部,疝囊内所有的疝内容物回纳至腹腔内,疝囊本身回纳到腹膜前腔隙。较小的和中等大小的疝囊翻转回纳至腹膜前腔隙内,不需缝合结扎。巨大直疝时,翻转疝囊后,用荷包缝合将其固定。巨大的滑入阴囊的疝囊可沿腹股沟管在其中点处横断,疝囊的远端部分开放,近端部分则进行缝合结扎。将网片内侧端剪成圆弧形,与腹股沟管内侧端形状一致。将网片放置于腹股沟管的后壁,用不可吸收的单股缝线将其圆角缝合在耻骨上的腹直肌鞘,采用连续缝合,将网片下缘缝合在腹股沟韧带上,...  相似文献   

4.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常见病,任其自愈的机会甚少.传统的手术方法是经腹股沟管行疝囊高位结扎,效果虽较可靠,但有一定的手术并发症和近期复发率.近年有人报告经腹腔修补小儿腹股沟疝,具有一定优点.我院自1979年至1984年采用经腹腔疝囊旷置术治疗小儿斜疝30例;与同期其它术式38例对比,我们认为经腹腔疝囊旷置术符合解剖生理特点,操作简便,副损伤少而效果确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林淮 《中国厂矿医学》1995,8(5):306-307
经腹腔修补小儿腹股沟斜疝18例体会贵矿职工医院林淮经腹腔修补个儿腹股沟斜疝是符合解剖生埋、操作简便而副损伤少的一种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因为小儿腹股沟疝为非后天性疝,不是由于腹压增高及腹股沟局部解剖薄弱所致,故经高位结扎疝囊即可达到去除病因的目的。如经...  相似文献   

6.
张焱辉  张蛟  朱志贤 《微创医学》2022,(1):33-37,52
目的 分析横断疝囊对直径>5 cm斜疝疝囊经腹腹膜前腹股沟(TAPP)疝修补术后血清肿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男性腹股沟斜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7例,采用横断疝囊的TAPP疝修补术治疗;对照组51例,采用完全剥离疝囊的TAPP疝修补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  相似文献   

7.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外科常见病之一,在我国农村极为多见,病因是腹膜鞘状突未闭。因常发生嵌顿或绞窄而威胁病人生命安全。一般均应尽早施行手术治疗。由于小儿腹股沟部解剖手术方法与成人不同,通常不修补内环和腹股沟管壁而只强调疝囊高位结扎术。我院自1994年以来采用小儿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疝囊顶入路对腹股沟区腹水疝腹膜前无张力修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0年1月~ 2013年11月收治的7例腹股沟区腹水疝的病例应用疝囊顶入路腹膜前无张力修补术进行腹膜前疝无张力修补。术中放置腹腔引流管和切口下负压吸引装置。结果 所有病例术中及术后腹腔积液均得以有效控制,手术全部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60min,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包括阴囊血肿、疝复发、修补区膨出、严重疼痛等。结论 疝囊顶入路腹膜前疝无张力修补术由于保持了腹横筋膜的完整性,所以能有效的治疗腹股沟区腹水疝,是治疗腹股沟区腹水疝的一种新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9.
肖波  黄扶正 《河北医学》2000,6(7):620-620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因其病因及腹股沟区解剖与成人不同,故其手术方法亦有区别,我手术组近二年来开展经腹腔小儿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病例选自1997年6月至1999年6月间行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患儿共153例,年龄分布6月至6岁,其中经腹腔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病例52例,男性50例,女性2例,经腹股沟行疝囊高位结扎术101例,男性100例,女性1例。1.2 手术方法:1于内环上方经下腹部自然横纹切口2~3cm;2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沿腱纤维方向打开腹外斜肌腱膜,分离腹内斜肌,腹横肌,横形切开腹横筋…  相似文献   

10.
男性腹股沟斜疝小疝囊寻找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正确寻找疝囊无误,高位结扎是疝修补术的关键。然而有的病例因疝囊过小,或因小儿全麻后,于术中寻找疝囊时不能很好地配合施加腹内压,疝囊不凸起,都往往给术中寻找疝囊造成困难。几年来我们对全麻的小儿或成人病爱过小的病例在施迹修补术寻找囊时采取在分离提睾肌后,先在外环精索表浅处,找到精索,并沿精索向内环游离精索时,很顺利的在精索内前方暴露出稍带膜样光泽的病囊。我们的体会是,这种方法既适合全麻术后的小儿及成人小病囊的寻找,更适合于初学者,同时避免在上述情况下因盲目寻找疝囊多处分离造成腹胜区…  相似文献   

11.
我院 2 0 0 0年 2月— 2 0 0 2年 12月采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 31例 ,效果较好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31例 ,男 2 1例 ,女 10例 ,平均年龄 5 8岁 ,最大 82岁。单侧腹股沟斜疝 2 5例 ,股疝 5例 ,双侧腹股沟斜疝 1例。1.2 手术方法 本组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取常规疝切口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 ,游离精索 ,但不作广泛分离 ,注意保护髂、腹股沟神经 ,寻找疝囊并高位游离至显露腹膜外脂肪为止 ,游离的疝囊不作高位结扎 ,将其经疝环口回纳入腹腔。若疝囊体积明显大于疝环填充物 ,则…  相似文献   

12.
随着对腹股沟疝解剖结构认识的深入,耻骨肌孔全覆盖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疝外科医师理解和接受.以Kugel手术为代表的开放经后路腹膜前疝修补不打开腹股沟管,由腹肌后进入腹膜前间隙进行耻骨肌孔的网片修补,从而达到无张力、全耻骨肌孔增强修复的目的.由于该术式的技术要求高,为非直视下手术,手术医师需具备丰富的腹股沟解剖学知识和手术经验.改良Kugel手术是建立在Kugel手术基础上的一种技术更为简单、有效,术后并发症少且复发率低的术式,该手术采用传统的经腹股沟管途径,在腹膜前间隙进行疝的修补,因而更易被外科医师掌握.  相似文献   

13.
腹股沟斜症是外科的一种常见病,它是腹腔脏器或组织经腹股沟管疝出,男性可至阴囊。其病因可为先天性或/及后天性。多需手术治疗。手术有疝囊高位结扎、修补等。其手术常见并发症有:损伤髂腹下、髂腹股沟神经、精索血管、疝内容物、膀胱及术后复发等我们已熟知。本文就我们自1987年至1991年11月所手术的283例腹股沟斜疝中,6例术后并发疝囊残端积液的原因、预防和治疗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传统手术行疝囊高位结扎术虽然疗效满意,手术方法也不复杂,但需要解剖腹股沟管,有导致输精管、精索血管及神经损伤的危险,术后容易出现阴囊血肿及阴囊水肿、切口疼痛、患儿哭闹及术后切口疤痕等缺陷。从2003—04开始,我们应用微型腹腔镜配合自行改进的针型器械缝扎内环口周边腹膜行疝囊高位结扎28例,效果满意,现结合文献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60岁。左腹股沟包块8月余,进入左阴囊,还纳后局部仍壅肿,压迫内环包块不出现,在连硬麻醉下行左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剪开腹外斜肌腱膜及提睾肌,有较多腹膜外脂肪包裹疝囊和精索囊,并突出于外环口处。打开疝囊,于内环口内侧扪及腹壁下动脉.膀胱左侧壁有D=5cm的憩室,与疝囊后壁及腹膜外脂肪紧密相贴。分离疝囊后壁损伤膀胱,有尿液溢出,立即修补膀胱。修补腹横筋膜4针,行Halsted修补术,皮下置皮片一条,留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方法改进后的手术经验,提高手术效果,从而推广应用.方法 分析1987年9月~2007年9月经腹腔修补小儿腹股沟斜疝1398例临床资料.结果 新切口比传统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明显减少了术中组织损伤,手术时间短,平均手术时间30(15~60)min,平均住院4(3~5)d,术后伤口Ⅰ期愈合,未发现阴囊血肿、疝囊积液、肠粘连等并发症.1 260例随访1年,复发仅1例.结论 经腹腔修补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切口小、手术简单、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疤痕小、效果可靠、复发率低等优点.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腹内脏器或组织经腹股沟管突出即为腹股沟斜疝,其病因主要是腹膜鞘状突未闭锁并于腹腔相通,即成为先天性疝囊,腹内脏器或组织甚易从残留的腹膜鞘状突,经腹股沟管突出外环形成斜疝。此外,先天性发育不良导致腹股沟管掩闭机制缺陷,亦是腹股沟斜疝的重要原因之一。斜疝不可能自愈且可能发生嵌顿或绞窄,故应手术治疗。在基层医院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是最为常见的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腹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复发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在解放军第一五四中心医院采用开腹腹膜前疝修补术治疗的56例腹股沟复发疝患者作为开腹组,同时选取2014年采用经腹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的76例腹股沟复发疝患者作为微创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复发率。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开腹组(P<0.05);两组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气,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根据婴幼儿腹股沟的解剖特点,正确解剖处理疝囊,仔细游离邻近组织器官,严密止血,做到高位结扎疝囊,即可治愈本病,亦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273例病人,采用经腹股沟管手术途径者189例,外环途径9l例,腹膜内途径3例。均将近端疝囊剥离到高位内环处,见到黄色的腹膜脂肪组织,用手指配合伸入内环探及腹腔,明确达内环部位,还纳疝内容物,即可疝囊高位结扎,疝颈外缝扎切断或内荷包缝合囊颈外结扎加固。结果 273病例,无一例死亡,全部病人随访3.18个月。疝复发者2例,阴囊血肿3例;鞘膜积液者l例。住院时间均为7d左右。疝复发者为缝合疝颈线较细(4号丝线),断裂所致,再次手术治愈。阴囊血肿均为疝囊较大,分离创面渗血,给予穿刺抽吸、压迫、抗生素应用治愈。鞘膜积液者穿刺抽吸治愈。结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仍可沿用传统、经典的手术方法。处理原则基于对局部解剖及病理状态下相应变化的认识,针对性越强,手术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20.
在腹股沟疝手术中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腹腔镜腹膜前修补术主要包括了经腹膜前修补和全腹膜外修补术。在对耻骨肌孔和腹膜前间隙进行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腹膜外修补术术式,可以基本完成类同于开放手术的适应症,同时由于自身的优点:切口小、疼痛轻、对腹腔内器官无干扰、非限制活动时间、恢复早等,并且在处理复发疝和双侧疝上有一定的优势。在脐下做第一孔,不进入腹腔,通过不同的操作途径从腹直肌后鞘开始,游离腹膜后进入腹膜前间隙,在腹横筋膜与腹膜间游离腹膜前间隙。处理疝囊,使精索腹壁化,完成补片的放置和固定。在总体并发症上腹腔镜腹膜前修补术比开放式手术明显低,但是费用相对较高,并且不能适用于所有的患者。通过手术技巧的进步、器械的更新等,该术式必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