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报告72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粘附率、血清FDP等测定。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的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粘附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具有血管并发症者增高更显著。提示上述改变与糖尿病的血管病变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詹前美 《中原医刊》2007,34(12):82-83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功能(PAG)、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自动锥板式血流变仪、血小板凝聚仪和全自动血凝仪对46例糖尿病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流变学、血小板聚集功能和纤维蛋白原检测。结果糖尿病患者组的全血高切、低切粘度、血小板聚集功能及纤维蛋白原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的血流变学、血小板聚集功能、纤维蛋白原升高,其血液处于高粘、高凝状态,是其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以上项目检测,有利于早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采用国产血栓弹力图仪,对49例新发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了血栓弹力图(TEG)检查,并同时行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结果发现TEG显示高凝图像49例,年龄、性别、脑梗塞类型与TEG高凝图像无关,而血小板及纤维蛋白原含量与TEG高凝图像有关。P<0.01,且男、女之间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与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6 8例Ⅱ型糖尿病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结果 , 两组血检指数Q值、纤维蛋白原和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 (2 30s- 1 切变率 )和血小板聚集度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其中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者 38例 ,与糖化血红蛋白正常者 30例相比较 ,前者纤维蛋白原明显升高 (P <0 .0 5 )。结果表明 ,糖尿病患者血液处于浓、粘、聚、缓状态 ;血糖控制越差 ,糖化血给蛋白增高 ,纤维蛋白原增高越明显 ,血液高凝倾向越重 ;在降糖治疗的同时 ,降低血粘度 ,降低纤维蛋白原和抗血小板聚集等综合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观察酚妥拉明联合低分子肝素对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04例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入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肺心病的常规治疗如氧疗、强心、改善通气、控制感染等;治疗组5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酚妥拉明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对照组5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液高凝状态的改变。结果:治疗组(52例)与对照组(52例)患者治疗前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比、血小板聚集指数和纤维蛋白原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治疗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比、血小板聚集指数和纤维蛋白原明显低于对照组,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酚妥拉明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可显著改善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血液高凝状态,不良反应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对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及30例正常人行血浆纤维结合蛋白测定,同时测定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结果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浆纤维结合蛋白、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均增高。提示:血浆纤维结合蛋白的增高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有关,并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辅助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7.
肺心病合并脑梗塞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检测了60例肺心病患者和31例肺心病合并脑梗塞者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慢性肺心病合并脑梗塞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小板粘附率、纤维蛋白原与血沉均显著升高(P<0.05);血红蛋白无显著改变。表明这些患者的血液呈高凝和高粘滞状态,强调肺心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血液流变学药物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2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急性加重期及20名健康体检者Fib及FDP。结果:Fib及FDP水平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加重期患者明显升高,与健康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并容易导致肺小动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功能。方法 用凝固法和血液凝集仪分别测定3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和30例健康老年人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和血小板聚集功能(PAG)。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浆FIB较高,PAG较强,且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FIB水平和PAG均高于正常人,具有血液高凝状态,易患血栓性疾病。  相似文献   

10.
检测29例白血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包括AL17例,CML12例。结果发现CML组有明显血液流变学异常,表现在全血还原比粘度上升,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及刚性指数增加,血小板粘附率升高,白细胞计数增高,而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原、血沉方程K值正常,说明血细胞因素如红细胞变形性、血小板粘附率、白细胞数量改变是导致CML血液流变学变化的主要原因,而纤维蛋白原等血浆因素对此影响不大,AL组因血小板数量减少,同时可能伴血小板功能障碍导致血小板粘附率下降.这些研究结果可为白血病患者是否进行抗凝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参数变化的意义。测定了74例肺癌切除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血小板参数水平及动态变化。结果显示,肺癌者全血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FG),红细胞沉降率,血沉K值均增高,转移者比未转移者高。血小板比积(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检测62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血凝状态指标,观察到95%受检者t-PA活性降低,PAI活性增高;ATⅢ含量和活性降低者分别为52.38%和42.86%;血小板聚集率、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浆粘度升高者分别为51.20%、53.66%和73.17%;若以TEG为准,其高凝状态检出率46.32%,笔者认为,针对高凝状态的治疗应在高凝现象出现的早期开始,治疗过程中应进行血凝指标的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和血液成分的变化.方法扩张型心肌病患者60例,空腹抽静脉血.肝素抗凝,测定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血沉、血沉K值、压积和纤维蛋白原,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结果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全血比粘度、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P<0.01和P<0.05)血沉、血沉K值和血浆比粘度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血液处于高粘、高凝状态。中图分类号R5422  相似文献   

14.
应爱娟 《当代医学》2007,(12):104-106
目的 观察步长脑心通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全血粘度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影响,以分析其降低血液高凝状态,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76例门诊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病历号单双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服用步长脑心通胶囊 天保宁片 拜阿司匹林片)40例,对照组(服用天保宁片 拜阿司匹林片)36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全血粘度均下降,治疗组的下降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步长脑心通胶囊可以降低脑梗死患者全血粘度和纤维蛋白原含量,起到抗凝、降粘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治疗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ST)患者的凝血状态。方法从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收治25例CVST患者,LMWH使用后4~6 h应用TEG检测抗凝后患者的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功能状态。结果 1例凝血因子活性低; 20例凝血因子活性在正常范围,4例凝血因子活性高; 7例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14例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在正常范围,4例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 6例血小板功能减低,19例血小板功能在正常范围;本组无一例发生出血症状。结论通过对CVST患者进行常规剂量抗凝达峰浓度时,TEG检测发现,大部分CVST患者凝血、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功能仍处于正常或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6.
肺结核患者血液流变学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60例健康者,100例肺结核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其中49例肺结核患者同时测定动脉血气。结果发现。肺结核患者血液流变学校学较正常人明显障碍,表现为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增高,红细胞聚集性增强。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与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68例Ⅱ型糖尿病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两组血检指数Q值、纤维蛋白原和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和血小板聚集度差异有显著性,其中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者38例,与糖化血红蛋白正常者30例相比较,前者纤维蛋白原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塞通软胶囊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高凝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六分钟步行距离(6MWT)的影响。方法:选择81例中重度COPD稳定期伴有高凝状态患者,对照组(36例)、治疗组(45例),测定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性、血小板黏附、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等8项指标,以及6分钟步行距离。对照组常规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治疗,治疗组在服用血塞通软胶囊,连服12周后重复上述检查。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显示,治疗组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性、血小板黏附、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等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6分钟步行距离在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肠溶片或活血化瘀药血塞通软胶囊治疗均能改善COPD高凝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增加患者运动耐力;但血塞通在降低高凝参数及增加耐力方面明显优于阿司匹林肠溶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80例(其中正常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8例、稳定型心绞痛20例和急性心肌梗塞21例进行血脂、血液流变、纤维蛋白原、KPTT、血小板凝聚性、抗凝血酶Ⅲ活力、CPK-MB 测定,发现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血小板凝聚性改变程度上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十分近似。在全血、血浆粘度和红细胞电泳率改变上也有类似的倾向。由此可以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具有心肌梗塞发生前的某些病理特征,而血小板凝聚性的明显增加、血液流变性的明显改变,可能是心肌梗塞发生的前期变化.  相似文献   

20.
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治疗组41例脑梗塞患者行尿激酶溶栓治疗以及40例脉络宁对照组进行治疗前及治疗后1、3天的血小板计数和出、凝血时间的检测;治疗前与治疗后3、10天血小板粘附率和血小板聚集率的检测;治疗前与治疗后3天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测定。结果:急性脑梗塞病人出血小板粘附率和血小板聚集率均高于正常值,且处于高凝状态。尿激酶能显著改善高凝状态的血小板功能,对急性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