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羟基磷灰石柱层析形成实验性获得性膜的体外模型,研究全唾液获得性膜蛋白的组成成份。结合离子交换及分子筛层分离获得8种获得性蛋白成份。根据层析图谱,等电点,氨基酸组成及免疫扩散分析,其中6种可确定为富脯糖蛋白,淀粉酶,SIgA,酸性富脯刷白,富酷蛋白及富组蛋白。  相似文献   

2.
采用 3H-标记的粘性放线菌不同菌株 ,对 7种唾液蛋白包被羟基磷灰石的粘附实验 ,来筛选菌毛 及菌毛 的唾液蛋白受体。结果发现 :富脯糖蛋白 (PRPG)、酸性富脯蛋白及富酪蛋白是粘性放线菌菌毛 的受体 ;PRPG、SIg A是菌毛 的受体 ;PRPG是两种菌毛共同的受体 ;同时还发现不同唾液蛋白成份对不同的菌株粘附影响有差异 ,新分离的粘性放线菌菌株的粘附能力比参考株强。  相似文献   

3.
采用^3H-标主民的粘性放线菌不同菌株,对7种唾液蛋白包被羟基磷灰石的粘附实验,来筛选菌毛Ⅰ及菌毛Ⅱ的路液蛋白受体。结果发现:富脯糖蛋白、酸性富脯蛋白及富酪蛋白是粘性放线菌菌毛Ⅰ的受体;PRPG、SIgA是菌毛Ⅱ的受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福赛类杆菌与人类唾液富脯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分子。方法:Western—blot方法。将人工合成唾液富脯蛋白用生物素标记,福赛类杆菌全菌蛋白凝胶电泳,半干转移至纤维膜上,观察二者的相互作用。结果:富脯蛋白能与分子量为85KD、65KD、60KD、以及49KD的福赛类杆菌蛋白发生结合。结论:福赛类杆菌存在与人类唾液富脯蛋白相互结合的粘附素。  相似文献   

5.
唾液富脯蛋白对致龋细菌附着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已提纯的唾液富脯蛋白(PRPS)和全唾液作为实验性获得性膜成分,观察致龋菌变形链球菌和茸毛链球菌对羟磷灰石(HA)的附着情况,结果发现PRPS具有促进变链菌对HA附着的作用,对茸毛链球菌的附着则无促进作用。本研究还发现EDTA、SDS具有抑制变链菌附着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粘性放线菌具有两种菌毛:I型和Ⅱ型,其功能和抗原性均不相同,Ⅰ型菌毛介导粘放菌粘附在有唾液包被的羟基磷灰石表面,受体是富脯蛋白和富酪蛋白,故Ⅰ型菌毛是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立体化学作用的模式而促进细菌的附着。Ⅱ型菌毛具有一种对乳糖特异性敏感的植物凝集素作用,介导粘放菌与血链菌的种间凝集反应。醉语文不粘性放线菌菌毛的提取方法,菌毛的化学及氨基酸组成,亚单位结构,稳定性等研究结果作一概述,并且就近年对粘放  相似文献   

7.
唾液获得性膜是唾液蛋白对牙釉质表面的选择性吸附 ,是一层非发育性的无细胞结构的薄膜 ,具有屏障保护作用。人高分子量唾液粘蛋白 (MG1)对羟基磷灰石 (hydroxyapatite,HA)有高度亲和力而成为获得性膜的主要成分之一。我们采用全唾液和纯化MG1分别在离体牙釉质表面形成获得性膜 ,观察此膜是否能减少有机酸对牙釉质表面的脱矿作用。1.材料和方法 :实验分 3组。第 1组为MG1组 ,将纯化MG1按 0 16g/L溶于 10 7mmol/LNaCl溶液中 ;第 2组为全唾液组 ,将收集的全唾液 4℃离心 (4 0 0 0r/mim ,15min) ,…  相似文献   

8.
刘建国  樊明文 《北京口腔医学》1997,5(4):148-150,160
作者采用同位素标记液闪技术研究唾液抗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APc)抗体对变形链球菌和茸毛链球菌在全唾液包被的羟基磷灰石(SHA)上粘附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含有高效价的特异性护PAc抗体的兔唾液使变形链球菌Iigbritt在SHA土的粘附数明显减少,而对茸毛链球菌6715的粘附无影响。提示抗PAc抗体能抑制变形链球球在唾液获得性膜上的粘附,这可能是特异性抗体龋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作者采用同位素标记液闪技术研究唾液抗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 (PAc)抗体对变形链球菌和茸毛链球菌在全唾液包被的羟基磷灰石 (SHA)上粘附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 ,含有高效价的特异性抗 PAc抗体的兔唾液使变形链球菌 Ingbritt在 SHA土的粘附数明显减少 ,而对茸毛链球菌 6 715的粘附无影响。提示抗 PAc抗体能抑制变形链球菌在唾液获得性膜上的粘附 ,这可能是特异性抗体抗龋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粘性放线菌具有两种菌毛:Ⅰ型和Ⅱ型,其功能和抗原性均不相同。Ⅰ型菌毛介导粘放菌粘附在有唾液包被的羟基磷灰石表面,受体是富脯蛋白和富酪蛋白,故Ⅰ型菌毛是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立体化学作用的模式而促进细菌的附着。Ⅱ型菌毛具有一种对乳糖特异性敏感的植物凝集素作用,介导粘放菌与血链菌的种间凝集反应。本文就粘性放线菌菌毛的提取方法,菌毛的化学及氨基酸组成,亚单位结构,稳定性等研究结果作一概述,并且就近年对粘放菌Ⅰ型和Ⅱ型菌毛粘附性能、粘附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唾液蛋白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唾液具有润滑保护、清洁口腔、促进细菌的吸附以及抗菌等作用。唾液的这些功能主要与唾液中的各类蛋白质有关。本文就近年来对其中的富脯蛋白、富组蛋白、富酪蛋白、唾液粘蛋白、含半胱氨酸蛋白的特性、结构和功能等研究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2.
表面活性剂与实验性获得性膜相互作用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索表面活性剂影响细菌对牙面粘附的机理,本文比较了5种表面活性剂与实验性获得性膜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实验用5种表面活性剂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ZonylFSA使吸附的唾液蛋白量明显增加,而其余4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能明显地移去吸附的唾液蛋白,本研究结果提示,表面活性剂与实验性获得性膜的相互作用与其所带的电荷有关,表面活性剂对获得性膜的影响是其菌斑的可能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3.
唾液富组蛋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富组蛋白是富含组氨酸的小分子阳离子多肽,目前已从唾液中分离出12种富组蛋白。本文对富组蛋白的初级结构,基因及蛋白来源作了介绍。富组蛋白可参与牙获得性膜的形成,调节菌斑的pH,并有抑制变形链球菌,牙龈拟杆菌,白色念珠菌及抗病毒的作用。虽然富组蛋白的生物学作用机理还不甚清楚,但对龋病,牙周病等的病因和预防的研究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4.
变链球菌表面蛋白分子结构中功能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链球菌表面蛋白与牙面获得性膜上唾液蛋白成份结合,促进了变链球菌在牙面的附着。粘附功能区可能主要位于表面蛋白分子N端包含A区的片段中,亦可能存在于中间区域的P区及附近氨基酸顺序中,但不能排除分子C端参与粘附的可能。对表面蛋白粘附功能区的研究,有助于从分子水平阐明变链球菌在牙面粘附的机理,为龋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变形链球菌对唾液成份的选择性结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吸附于羟基磷灰石表面的唾液成份促进变形链球菌粘附的能力。结果表明:下颌唾液明显地促进了 S.mutans,S.cricetus 和 S.rattus 菌株的粘附,而对 S.sobrinus 菌株的粘附无影响。实验菌株对层析分离的各唾液组分的粘附也展示了明显的差异。本实验结果说明变形链球菌与唾液成分相互作用的特异性,不同唾液成份促进了不同变链菌株的粘附,提示不同的变链菌株具有不同的粘结素,它们粘附到实验性唾液膜的不同受体上。  相似文献   

16.
唾液富组蛋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组蛋白是富含组氨酸的小分子阳离子多肽,目前已从唾液中分离出12种富组蛋白。本文对富组蛋白的初级结构,基因及蛋白来源作了介绍。富组蛋白可参与牙获得性膜的形成,调节牙菌斑的pH,并有抑制变形链球菌、牙龈拟杆菌、白色念球菌及抗病毒的作用。虽然富组蛋白的生物学作用机理还不甚清楚,但对龋病、牙周病等的病因和预防的研究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通过采用粘性放线菌不同菌株(包括培养上清液蛋白)对唾液包被羟基磷灰石的粘附实验及抗菌毛Ⅰ,Ⅱ的IgG的粘附抑制实验来判断粘性放线菌粘结素存在部位,并确定不同菌毛在粘附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粘性放线菌的粘结素主要位于菌毛上,并进一步证实两种菌毛共同参与粘性放线菌对牙面的粘附;2.上清蛋白中不含粘结素成份,可能含有有利于细菌凝集的成份;3.粘性放线菌地方株与参考株的菌毛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为预防粘性放线菌地方株的粘附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3种唾液膜吸附于羟基磷灰石( hydroxyapatite,HA)表面的厚度和黏弹性,以期为研究唾液在HA表面吸附形成获得性膜的生理特性提供借鉴.方法 利用电泳沉积技术在消散因子石英晶体微天平的TiO2芯片上形成纳米晶体HA膜.用椭偏仪测量厚度、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元素、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表面形态.原位研究全唾液、腮腺唾液和颌下腺-舌下腺唾液(submandibular/sublingual gland saliva,SMSLS)在HA表面的厚度、剪切弹性和剪切黏度,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结果 HA膜呈鱼鳞状,Ca/P摩尔比为1.53±0.12,厚度为(19.1±0.9) nm,粗糙度为(6.5±1.6) nm.3种唾液膜厚度由大至小为SMSLS[( 21.84±1.25) nm]、全唾液[(17.91±1.35) nm]、腮腺唾液[(14.30±1.03) nm] (P <0.05);剪切弹性为腮腺唾液[(0.61±0.01) MPa]大于SMSLS[ (0.31±0.09) MPa]和全唾液[(0.25±0.03) MPa] (P<0.05);剪切黏度变化趋势与厚度相反.结论 唾液在HA膜表面吸附的特性显示,SMSLS和全唾液膜较厚,其柔软和多水的特征可提供较强的润滑性以保护口腔避免磨损和脱水.高黏弹性的腮腺唾液膜则与较强的覆盖于口腔组织表面的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19.
获得性膜是位于牙齿—唾液界面之间的一层无细胞的有机薄膜。其组成的差异可能引起细菌附着的差异,最终导致细菌聚集和菌斑形成的差异,从而影响龋病的发生和发展。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索获得性膜的蛋白组成。材料和方法1.唾液供给者的选择:选择8名唾液供给者,年龄均...  相似文献   

20.
唾液具有润滑、清洁、保护、抗菌等作用。上述功能主要与唾液中的各种蛋白质成分有关。目前已分离提纯的唾液40余种蛋白质中有一组含有大量脯氨酸的含磷蛋白质——富脯蛋白(Prolierich procins,PRPs);经研究发现,该种蛋白质在细菌对口腔组织的吸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