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王安嗣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81,(4)
高原低血压,是指在海拔3.500公尺以上地区,收缩压在90mmHg以下,舒张压在60mmHg以下,并以收缩压降低为主,伴有低脉压,而无心血管疾病的一种原因尚未明瞭的高原血压异常症。据统计:发病率在7.24%~7.83%,并有随海拔增高,移居较久,而发病率增长的趋势,在同一地区,并 相似文献
14.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低血压2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将40例低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男9例,女13例,年龄20-43岁,病程10-20天。对照组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22-41岁,病程10-15天。两组均有头晕乏力,蹲下起立时眼前发黑,或心悸失眠胸闷气短,易疲劳,肢冷,面色无华,四肢不温、麻木酸软等症状。 相似文献
15.
体位性低血压不是一个特殊疾病,而是血压对许多原因的调节异常的表现。指由卧位起立后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mmHg以上,或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舒张压下降10mmHg以上。正常人由卧位起立时,因重力作用,血液易淤积于下半身的静脉容量血管内,随即发生一过性回心血量和心排血量减少,血压下降。但机体可通过一系列代偿机制如反射性小动脉和动脉收缩,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反射使心率加快,肌肉活动及小静脉反射性收缩使静脉回流增加,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上升等,尚可使血压保持于一定水平,脑血流也有一定灌注压。若反射弧的传入、中枢或传出部分由于疾病或药物损害时,心肌功能减退时,或血容量减低时,这些代偿机制可能不足以使降低的血压恢复正常,则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而引起晕厥。与血管迷走性晕厥不同,这类患者晕厥发作没有前驱症状。造成体位性低血压的植物神经功能不全可以是原发的,但继发性更为多见。 相似文献
16.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7,(24)
目的对血液透析性低血压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干预方法等进行探讨,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血液透析性低血压是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本文从血液透析性低血压的中医认识、发生的原因及机制、临床表现,以及中西医的治疗与干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结果血液透析性低血压的发生原因可分为患者自身因素(如慢性疾病、高龄因素等)和透析相关因素,其发病机制为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效血容量减少、血管顺应性降低等,发生血液透析性低血压时,临床可表现为头晕、头痛、视物模糊、下肢痉挛等,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大汗淋漓、四肢冰冷、呼吸困难甚至意识模糊、死亡等。对于出现血液透析性低血压的患者需要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来调节患者的血压情况。结论血液透析性低血压会为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必须要对患者进行透析时的临床表现加以重视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从而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18.
19.
低血压的辨证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见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2,(2)
低血压是指坐立时血压低于12/8Kpa并伴有头晕或发作性晕厥等症。属中医“虚证”和“眩晕”范畴。目前西医临床无特殊治疗方法,而中医在治疗上却有独到之处。我们在临床上一般将低血压分为以下三种类型进行治疗,效果良好,现结合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1.中气虚弱型 患者头晕乏力,气短懒言,音低,精神委顿,面色萎黄,纳呆面黄或有内脏下垂,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治宜补中益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例:肖某,男性,十八岁,学生。因突然晕厥而于1983年3月15日来诊。患者面白少神,平素纳差,学习紧张时经常出现头晕,血压10/7Kpa,舌淡苔薄白,脉细。证属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所致,投以补中益气汤合生脉饮原方,共服药30余剂,血压维持在12/8Kpa以上,随访二年未再发生晕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