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经》气血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气血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江苏省常熟市中医院(215500)桑曜指导黄永昌【关键词】《内经》气血理论临床意义《内经》全篇162篇,气血理论贯穿始终,对临床辨证施治,选方用药,判断预后等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故有“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除邪疾”之...  相似文献   

2.
正《内经》曰:"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1]《景岳全书》曰:"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五虑。"[2]《临证指南医案》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此百病之大纲也。故诸病若能食  相似文献   

3.
《内经》是中医药学第一部经典大作,它的主要功绩是为中医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其确定的临床原则至今仍指导着医疗实践。"百病生于气"语出自《素问o举痛论篇第三十九》,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指导临床实践及预防疾病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百病生于气关于"百病生于气",这里的气可以理解为气机失调。由于气具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运动不息,周而复始"等特性,其内在脏腑,外至四肢百骸,大经小络,都有气的存在,所以人体的气机失调,就会使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全身的升降出入运动障碍而百病丛生。气乱是指气行的方向和部位失常…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中医理论,运用越鞠丸加减治疗妇科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妇科诸疾,多与精神因素有关,正如《内经》所云:“百病生于气也”,丹溪也明确指出:“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气、湿、痰、热、血、食六郁之中,气郁是关键,属诸郁之首,故在治疗中当以调畅气机为主,通过调畅气机,疏肝解郁,健脾燥湿,达到气血调和之目的,正是根据这一理论,使用“趟鞠丸”治疗妇科诸疾,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刘玉娟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8):816-816
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可引发多种疾病。历代医家有关痛证的论述,分为虚实两大类。实性疼痛是由于邪滞经络脏腑,气血运行不畅所致,须采用通利之法(如通下、疏利、活血、消滞等);虚性疼痛是由于人体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减弱,以至气血运行不畅,或经脉失去营养、濡润所致,治疗上与前者则异,当于补虚治痛。1“痛无补法”的片面性请医而皆知“,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理论是源于《内经》,然而这种理论并不是《内经》关于痛证认识的全面概括,如《素问·脏象法时论》曰“:肾病,虚则胸中痛”《,灵柩·阴阳二十五人》曰“:血气皆少,则喜转筋、…  相似文献   

6.
“守经隧” 之说,语出《素问·调经论》。篇内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言经脉能运行气血,以沟通表里上下,五脏六腑,是人体脏腑与体表肌肤,四肢百节,五官孔窍联系的通道,凡人体营卫之出入,气血之流通,津液之化行,气机之升降等,都是通过经络的路径而实现的,疾病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经络的功能偏盛偏衰,经络的运行逆乱和郁滞不畅,因此,调治经脉在防治疾病中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就是《内经》所强调“宁经隧” 的道理。  相似文献   

7.
益气活血法,是针对气虚血淤症而设立的。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气血学说的一部份,渊源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有:“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清代医家王清任对气虚血淤证和益气活血法的阐述较为精谌,特别在临床实践方面,经验尤丰。益气活血法的理论依据是,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互根,相互为用。若人体气血不和,百病便由此而生,同时,人体元气亏虚,则推动血行无权,势必导致血淤。故淤血病症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气虚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8.
"标本"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标本理论也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标本之说始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素问.移精变气论》云:"逆从倒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皆极言标本之重要意义。不仅如此,《内经》还列出《素问.标本病传论》及《灵  相似文献   

9.
气血是构成人类生命的主要源泉,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九针论》曰"人之所以成生考血脉也",人仍气血构成.《寿世宝元》指出"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夫气有一息之不行".说明了气血的生理关系,因此"气血不和,百病变化而生".如《素问、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复反则死".《灵枢、阴阳清浊论》曰"人之气血,苟能如一,则天下为一矣".阐述了病理上的气血因果关系,古人对血证治气,气证治血,论述比较详尽.  相似文献   

10.
已故家祖李巽芳老中医医历六十余年,原系重庆市巴县人民医院中医眼科医师对于外障眼疾辨证颇有体会,现根据部份资料结合口授心传进行收集整理,以资探讨临症见解和用药规律。〔一〕慎用寒凉,开郁为先《丹溪心法》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家福根据临床实践认为:外障眼疾虽多责于风火炽热,但风、寒、湿邪为患亦不可忽略,因风为百病之长,寒为百病之始。即是因为寒为阴邪,寒邪外束则气血失其宣通活畅之性,郁结火化上冲于目酿成。《临证指南》有:“郁则气  相似文献   

11.
肛肠术后尿潴留(the Prevention of Urine Retention Due to Anus and Intestine Operation)是指患者在完成肛门直肠手术后,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排尿不畅或不能自行排尿,尿液潴留于膀胱。肛肠术后尿潴留是西医病名,而在中医属于"癃闭"的范畴。癃闭这一病证名首见于《内经》,在《素问·宣明五气》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灵枢·本输》曰:"三焦……实则癃闭,虚则遗溺"。癃者为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闭为小便闭塞,尿液点滴不出。古人认为癃闭主要责于膀胱,认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出矣"[1]。膀胱肛门直肠部同处于下焦,肌腠疏松,易生湿邪,湿热互结,阻滞经络,又因肛门直肠部手术,损伤经脉血络,气血运行不畅,累及膀胱,膀胱藏津而不化,最终导致癃闭。  相似文献   

12.
气血同脏腑、经络一样,都是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内经·调经篇》即有:“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这样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内经》不论在生理、病理上对于气血都极为重视,并把气血的观点运用到指导临床实践上.如《内经·至真要大论篇》所述;“治病必求于本……疏其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就是说治病必须从得病的根本考虑,了解病变的部位,用疏和气血的方法,达到恢复机体的正常状态.即使在《内经》中多处阐明阴阳、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而发生各种疾病时也不外乎气血二字.  相似文献   

13.
<正> 痹证包括关节炎。是指气血为病邪阻闭而引起的疾病。凡人体肌表经络遭受风寒湿邪侵袭后,使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筋骨、肌肉、关节等处的疼痛,酸楚重着、麻木和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统称为痹证。 本证最早见于《内经》,且将病因病机作了详细的描述,如《素问.痹论篇》云:“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指出了风寒湿是本病的病因,同时依其发病的时间部位不同而把本病分为五痹,如《素  相似文献   

14.
基于《黄帝内经》(《内经》)理论,分析不安腿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认为本病与中医学肉苛、肉烁、足悗等病证有关;运用营卫运行节律分析,本病基本病机为营卫失和,气血不调;其病位在筋肉,故责之肝脾不调.不安腿综合征病因复杂,病情迁延难愈,符合《内经》"因加而发,合邪为患"的发病观,即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营卫气血失和与肝脾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15.
正《麻木》在中医典籍里,"麻木"的症状名称大约最初见于宋·许叔微《普济木事方》一书中。如该书"卷三"说:"治风寒湿痹,麻木不仁,川乌粥法";"治风热成历节,攻手指,作赤肿麻木,……牛蒡子散。"至于《内经》、《金匮要略》等经典中,有不少篇章都有关于"不仁"这一症状的记载,而无麻木之各。始《内经》说:"寒痹……时痛而不仁";其不痛不仁者,  相似文献   

16.
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黄帝内经>也强调:"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血足,百病除."也就是说,气血不调既是疾病的起因,又是恶化的根本.而养足气血,畅通气血,便会让身体得到充足的养分,进而提高抵御病邪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是最早记载"肾虚"的医学文献,但《内经》对"肾虚"的界定与中医肾虚(证)的定义并不一致。《内经》中相关肾虚的概念及条文显示:《内经》所言之"肾虚"未涉及"肾阳""肾阴";书中关于自然性肾虚的论述被后世较好地保留与继承,但有关病理性肾虚的症候描述,却未被当代中医界完全采纳。本文从文献和学说演变入手,重新审视和探讨《内经》中有关肾虚的记载,对肾虚学术史的梳理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诊断、治疗尤其是针灸疗法的基础。古典经络理论认为,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运行气血,调和阴阳”。因此,研究经络是整理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重要环节之一。现将近年来有关学者的部分成果摘述如下: 一、经络学说和经络现象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是属于体表-内脏的联络系统。功能是维持和调节人体的功能。正如《灵枢·经脉》所述:“凡刺之理,经脉为始。……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公历1341年元·滑伯仁根据《内经》、《灵枢》,著《十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是研究祖国医学理论最重要文献。是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但《内经》一书,一向认为难读难懂,主要是因为《内经》是先秦前后的著作,文辞古奥,使人难以理解。同时《内经》一书流传年代久远,辗转传秒、翻刻,渐渐造成许多衍误脱倒,致使讹误谬差,存疑待查之处颇多,为读《内经》更增加了困难。而在研读《内经》过程中,最常遇到文字上的拦路虎是,或不识其字,或不辨  相似文献   

20.
张从正乃金元四大医家之一 ,以攻泻而著称。其攻邪不仅表现在用药方面 ,还特别赏用刺络泻血针法 ,纵观其《儒门事亲》一书的针灸医案 ,大多采用泻血疗法。张氏的泻血疗法是承《内经》而来 ,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提高 ,为后世刺络泻血针法的应用树立了典范。笔者不揣浅陋 ,对张氏刺络泻血学术思想加以论述 ,以期共同提高。1 经脉气血多少泻血论张氏以十二经脉气血的多少来指导临床刺络泻血。他认为 :血多之经刺之 ,能祛邪而不伤血 ;血少之经刺之 ,则使血受损而正不足 ,有助于邪气之虞。张氏据《内经》太阳、阳明多血之经 ,少阳为少血之经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