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梗死患者外周血中IL-2、IFN-γ、CR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清中IL-2、IFN-γ、CRP的水平变化,探讨其与脑梗死体积大小以及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科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病例组,并随访3个月。观察其发病第3天、第7天、第14天血清中IL-2、IFN-γ、CRP水平变化,并比较病例组中不同梗死体积患者之间的差别。对病例组患者入院时进行NIHSS评分以及随访3个月后进行改良Rankin评分。分析病例组发病第3天IL-2、IFN-γ、CRP的水平与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评分的相关性。同时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24名作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清中IL-2、IFN-γ、CRP水平。结果第3天、第7天、第14天病例组患者血清中IL-2、IFN-γ、CRP的水平均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病例组患者血清中IL-2、IFN-γ、CRP的水平逐渐降低。大体积脑梗死患者第3天IL-2、IFN-γ、CRP含量明显高于中小体积梗死患者(P<0.05)。第3天病例组血清IL-2、IFN-γ、CRP含量与入院时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2、IFN-γ、CRP含量高低可反映患者严重程度,并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 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内IL-2、IFN-γ含量,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外周血CRP的含量.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RP、CD4+T淋巴细胞内IFN-γ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大体积脑梗死组高于中小体积脑梗死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内IL-2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RP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r=0.410,P=0.008)、入院时NIHSS评分(r=0.487,P=0.001)、发病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呈正相关(r=0.388,P=0.012);CD4+T淋巴细胞内IL-2含量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r=0.371,P=0.017)、入院时NIHSS评分(r=0.566,P=0.001)、发病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呈正相关(r=0.456,P=0.003);CD4+T淋巴细胞内IFN-γ含量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r=0.348,P=0.026)、入院时NIHSS评分(r=0.438,P=0.004)、发病3个月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呈正相关(r=0.609,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外周血CRP、CD4+T淋巴细胞内IFN-γ均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而且还可能参与了脑水肿的形成.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RP、CD4+T淋巴细胞内IL-2、IFN-γ水平高低可反应脑梗死患者的严重程度,并能协助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急性脑出血患者早期外周血干扰素-γ(IFN-γ)分泌水平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在该院急诊科住院的急性脑出血患者66例作为试验组,体检中心健康人群60例作为空白对照组,分离其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PBMC)及血浆,ELISA检测辅助T细胞(Th) 1/Th2类细胞因子[IFN-γ、白细胞介素(IL)-2、11-4及IL-10];流式细胞术检测胞内细胞因子;NIHSS量表分析试验组发病第1天及第30天病情变化;分析细胞因子与第30天NIHSS量表评分预后的关系.结果 两组外周血中IFN-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IL-4、IL-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早期外周血IFN-γ分泌水平与预后之间存在正向相关(P<0.05).结论 早期外周血IFN-γ水平增高与急性脑出血的预后不良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干梗死的疗效及其对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S100B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另加用前列地尔治疗.分别于入院第1天(治疗前)、第3天、第14天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IL-6、TNF-α及S100B水平并进行比较,并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判断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干梗死的疗效.结果 入院第1天(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IL-6、TNF-α及S100B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3天,治疗组血清IL-6、TNF-α及S100B水平降低,而对照组IL-6、TNF-α及S100B水平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14天,治疗组血清IL-6、TNF-α及S100B水平较第3天继续下降,与对照组比较,降低更明显(P<0.05).入院第1天,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BI评分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14天治疗组的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第28天治疗组的B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干梗死患者应用前列地尔治疗可以显著降低IL-6、TNF-α及S100B的表达,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探讨IL-17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7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根据脑梗死体积大小分为3组:小梗死组(≤4.0 cm3),中梗死组(4.1~10.0 cm3),大梗死组(>10.0 cm3).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3组:轻型组(<4分),中型组(4~15分),重型组(>15分).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狭窄的程度分为3组:轻度狭窄组(<50%),中度狭窄组(50%~70%),重度狭窄组(>70%).观察患者血清IL-17水平的变化与脑梗死体积、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结果 不同梗死体积组的患者血清IL-17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IL-17水平随梗死灶体积的增加而升高;不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组患者血清IL-17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IL-17水平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增加而升高;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组血清IL-17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IL-17水平随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而升高.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7水平明显升高,并与脑梗死的体积大小、神经缺功能损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有关,检测患者的血清IL-17含量可能有助于评价急性脑梗死的病情.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水平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46例,按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组,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8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患者血清IL-18水平依次逐级升高(P<0.05),血清IL-18水平与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性(r=0.819,P<0.001).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患者血清IL-18水平逐渐升高(P<0.05),血清IL-18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性(r=0.847,P<0.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8水平升高;血清IL-18水平与脑梗死体积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有助于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MMP-9、TIMP-1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可能的机制.方法 选取早期急性脑梗死(6~24 h)患者60例,按照TOAST分型方法将患者分为3个亚型:心源性脑梗死(CE)组21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梗死(LAA)组25例,小动脉性梗死(腔隙性脑梗塞,SA)组14例.分别于患者发病后24h内、治疗第5天、治疗第14天时进行NIHSS评分,测定血清MMP-9、TIMP-1水平.比较不同临床分型、不同临床疗效患者的指标水平,并分析血清MMP-9、TIMP-1水平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24 h时,各临床分型、疗效分组下,血清MMP-9、TIMP-1水平均升高,至第5天时高值,至第14天时基本降低至参考值水平.同一时点(<24 h、第5天、第14天)下,CE组、LAA组间NIHSS评分和血清MMP-9、TIMP-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1.08,P>0.05);而CE组、LAA组的NIHSS评分和血清MMP-9、TIMP-1水平均高于SA组(t=3.45~4.96,P<0.05).随着疗效的提高(进步、显效、基本痊愈),NIHSS评分和血清MMP-9、TIMP-1水平均逐渐降低(F=3.50~4.92,P<0.05).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各相应时点NIHSS评分和血清MMP-9、TIMP-1水平均呈正相关性(<24 h:rNIHSS-MMP-9=0.62,rNIHSS-MIP1=0.49,P<0.05).结论 血清MMP-9、TIMP-1在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再灌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发病6~24 h即已经升高,至第5天时达高值,至第14天时恢复至基础水平,其水平随梗死的严重程度而逐渐升高,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性,可能有助于预测病变预后.  相似文献   

8.
脑梗死体积与血清IL-6、TNF-α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不同脑梗死体积早期血清中IL-6、TNF-α含量变化,探讨其对脑梗死预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ELISA法、放射免疫法测定65例梗死体积15cm3以上、92例50cm3以上、46例100cm3以上脑梗死患者入院第2d血清中IL-6、TNF-α含量水平,另设30例健康人作对照.同时对出院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评定,观察IL-6、TNF-α不同含量水平对脑梗死预后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梗死体积15cm3以上者血清中IL-6、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5);50cm3以上较15cm3以上者显著升高(P<0.05);100cm3以上较50cm3以上者显著升高者(P<0.01).同等条件下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清中IL-6、TNF-α含量越高,预后生活质量越下降(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清中IL-6、TNF-α含量明显升高,梗死体积越大其含量越高;IL-6、TNF-α含量越高,其预后生活质量越差.  相似文献   

9.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9):830-832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神经功能、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和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三医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等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软胶囊口服,于治疗1周时采集2组患者肘静脉血,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比较2组患者治疗4周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采用改良Rankin评分评价2组患者治疗3个月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CRP、IL-6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时2组患者血清CRP、IL-6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1周时血清CRP、IL-6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时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时治疗组患者Rankin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3.22,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可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机体炎性反应,改善并恢复神经功能缺损,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卒中相关感染(SAI)患者血清皮质醇及血浆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方法 连续收集发病24 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患者共85例,根据入院7 d内有无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n=29)和非感染组(n=56).分别于入院第1天和第7天,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皮质醇水平,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反应测定血浆IFN-γ、IL-4和IL-10水平.采用多因素非条件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SAI的易感因素.结果 入院第1天和第7天,感染组皮质醇、IL-4和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0.05),IFN-γ水平显著低于非感染组(P<0.05).入院第1天,相关性分析显示,皮质醇与IFN-γ水平呈负相关(r=-0.299,P=0.024),与IL-4、IL-10水平呈正相关(r=0.298,P=0.040;r=0.306,P=0.02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第1天皮质醇水平升高是SA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03,95%可信区间为0.816~L000,P=0.05).结论 皮质醇、IFN-γ、IL-4和IL-10在SAI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创伤患者血浆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基质显色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动态检测45例创伤患者伤后1周内血浆LPS、IFN-γ和IL-4的水平,并分析IL-4和IFN-γ水平以及IFN-γ/IL-4比值与患者LPS水平、伤情及严重并发症的关系.结果创伤患者血中LPS于第3天达到高峰,IFN-γ含量于伤后第5天下降而IL-4含量伤后呈现上升;IFN-γ/IL-4比值呈持续性下降,其中MODS组下降较非MODS组显著(P<0.05);IFN-γ/IL-4比值与血浆LPS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r=-0.645,P<0.05;r=-0.645,P<0.05).结论创伤患者伤后血浆LPS水平升高可能是IFN-γ/IL-4下降的重要因素,IFN-γ/IL-4变化与患者的免疫机能及并发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和肽素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脑梗死体积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于出现症状24 h内入组,同时选择56例健康体检者进入对照组.在入院当时及第1、2、3、6、10天各留取血液标本1次,采用ELISA方法测定和肽素,竞争性免疫放射分析测定技术检测NSE.发病后7d查头颅CT,使用Simes soma-tom软件测脑梗死体积.定义改良Rankin量表(mRS) >2分为预后不良.统计分析血浆和肽素、血清NSE与急性脑梗死(ACI)后3个月预后不良的关系.结果 从发病开始患者血浆和肽素水平与脑梗死体积即呈正相关,在第2天相关关系最为密切(r =0.861,P<0.01);且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呈正相关(r=0.523,P<0.01).患者血清NSE水平与脑梗死体积从发病开始即呈正相关,第2天相关关系最为密切(r =0.834,P<0.01).结论 血浆中和肽素及血清中NSE可能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梗死体积,和肽素还可以预测患者的预后.和肽素及NSE检测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的病情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120例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含量,并与105名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同时对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与病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CRP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脑梗死不同临床分型间血清CRP水平比较大梗死组高于中梗死组、小梗死组,重型组高于中型、轻型组,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结论 CRP水平是临床评价脑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升高提示病情重、预后差.适时减轻炎症反应损害,可以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与老年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将13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选为病例组,同期选取7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所有患者入院时的血清25-(OH)D3;并记录入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个月后利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结果:重型组、中型组、轻型组及健康体检者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从重症组到健康体检组依次降低;预后不良组患者空腹血糖(FPG)、CRP、NIHSS评分、脑梗死体积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而血清25-(OH)D3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血清25-(OH)D3严重缺乏组患者中入院NIHSS评分≥7分的患者、以及预后不良患者的比例高于高于25-(OH)D3缺乏组、不足及充足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25-(OH)D3水平与NIHSS评分及CRP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清25-(OH)D3水平是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结论:血清25-(OH)D3水平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明显降低,且随着病情程度的加重其水平逐渐降低,并且与近期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120例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含量,并与105名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同时对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与病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CRP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脑梗死不同临床分型间血清CRP水平比较:大梗死组高于中梗死组、小梗死组,重型组高于中型、轻型组,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结论 CRP水平是临床评价脑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升高提示病情重、预后差.适时减轻炎症反应损害,可以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钱保进  唐向阳  王雷  袁良津 《安徽医学》2017,38(8):1005-1008
目的 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清淀粉样蛋白A(AA)、白介素-6(IL-6)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后神经功能损伤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6月在安庆市立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105例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NSE、AA、IL-6水平增高的患者作为试验组(n=66),水平正常者作为对照组(n=39),于入院当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同时测量血清NSE、AA、IL-6水平,并在患者入院/起病第7、14天复查结果;在起病30天应用改良Rankin表(mR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①试验组患者第1、7、14天NIHSS评分、血清NSE、AA、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试验组患者第30天mRS评分为1~2分患者21例,3~4分患者26例,5~6分19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的血清NSE、AA、IL-6检测能够作为早期识别预后不良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患者血清IL-6水平变化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水平变化及其和脑梗死体积的关系.方法收集2002年7月~2003年1月在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发病3 d以内的符合试验入选标准的脑梗死患者32例及相匹配的同期体检者30例,放免法测定血清IL-6浓度.同时对11例发病24 h内入院的患者进行血清IL-6水平的动态观察(发病第2天、第3天和第6天).所有脑梗死患者依据发病后48~72 h的CT检查结果计算脑梗死体积.结果发病3天内(测定时间距发病时间平均为(47.4±5.6)h脑梗死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血清IL-6水平分别为(352.1±31.7)pg/ml和(135.4±18.3)pg/ml,二者差异显著,P<0.001;脑梗死患者发病后第1天、第3天和第6天血清IL-6水平分别为(364±29.7)pg/ml、(345±28.9)pg/ml和(308±26.8)pg/ml,其中发病第1天和第3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发病第6天较第3天明显降低,P<0.0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发病3 d内血清IL-6水平和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68,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水平升高,并存在动态变化,其高峰值可能在发病后3 d内,其值和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9)、白细胞介素-18(IL-18)和干扰素-γ(IFN-γ)的血清水平值,探讨MMP-2、MMP-9、IL-18、IFN-γ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以及IL-18、IFN-γ与基质金属蛋白酶变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2、MMP-9、IL-18、IFN-γ浓度值,并与正常对照比较. 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2、MMP-9、IL-18和IFN-γ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血浆IL-18与IFN-γ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IL-18与IFN-γ无显著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组IL-18、IFN-γ与MMP-2、MMP-9具有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8、IFN-γ均有显著增高,且与MMP-2、MMP-9明显相关.提示IL-18、IFN-γ参与了急性脑梗死发生、发展的炎性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9.
周晶 《中原医刊》2011,(2):45-46,4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按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组,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6和IL-8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梗死组CRP、IL-6和IL-8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患者血清CRP、IL-6和IL-8水平依次逐级升高(P〈0.05),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患者血清CRP、IL-6和IL-8水平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IL-6和IL-8水平升高,与脑梗死体积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检测CRP、IL-6和IL-8有助于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盐酸非索非那定片联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IFN-γ、IL-4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218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以及接受盐酸非索非那定片、布地奈德鼻喷雾剂联合治疗的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血清IFN-γ、IL-4水平及生活质量评分等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各项临床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IL-4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盐酸非索非那定片联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有助于减轻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优化IFN-γ、IL-4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