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尹华  李继春  汤立  程国林  朱爱平 《重庆医学》2011,40(11):1073-1074
目的探讨颈椎间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配合颈椎压力固定器治疗单间隙颈椎病及单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4月对12例单间隙颈椎病及单间隙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颈前路减压同时采用椎间融合器配合颈椎压力固定器内固定。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6~15个月),植骨均在6个月达到临床融合,无颈椎压力固定器松动等不良现象。术后疗效按JOA评分,术前5~12分,术后提高4~6分,脊髓功能平均改善率为85.2%。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术同时采用椎间融合器配合颈椎压力固定器可使颈椎得到即刻稳定,具有便捷省时、加压固定、弹性固定有利于骨性融合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PCB)对颈椎曲度和椎间高度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术后,选用适当型号的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PCB)置入,无需透视帮助即可拧入螺钉和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40例,颈椎外伤伴有急性椎间盘突出症18例,外伤性颈椎不稳10例,43例患者接受单节段固定,22例患者为双节段固定,3例患者为三节段固定。本组随访4-36个月,平均17个月。结果椎间隙高度平均增加了32.5%,经过术前和术后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颈椎的前弯角度较术前变化率为125.9%,术后较术前有明显显著差异性(P<0.01);未见颈椎间不融合病例。结论PCB系统在临床应用中不仅有助于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并且有助于长期维持,提高了椎间融合率和颈椎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单节段和相邻两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前路手术减压范围及颈椎前路Windows钢板内固定问题。方法 回顾分析2,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其中13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采取部分椎体切除加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未做钢板内固定;5例颈椎间盘突出伴颈椎失稳患者行部分椎体切除加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应用颈椎前路Windows钢板内固定治疗;6例相邻两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采取椎间盘摘除加椎体次全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应用前路Windows钢板内固定治疗。重点介绍了手术方式选择、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等。结果平均随访1年,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颈椎融合情况,优良率96%。结论 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椎问植骨融合术可不需钢板内固定,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伴颈椎失稳患者行颈椎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以及相邻两节段间盘突出患者行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需行颈椎前路Windows钢板固定,Windows钢板系统能够为减压节段提供足够的即刻稳定性。手术效果取决于减压彻底性及脊髓本身有无变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颈椎前路钛板内固定手术在颈椎退行性疾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8月~2013年10月,应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器(Cage)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各类颈椎疾病16例,脊髓型颈椎病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例,混合型颈椎病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3例。结果:平均随访9个月(6~14个月),和术前相比,患者症状改善明显,脊髓功能评定JOA评分改善显著,随访结束时植骨融合良好,1例患者因戴围领超过3个月而感颈部僵直,本组患者未见Cage下沉,融合不良,内固定钛板松动断裂。结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手术是一种安全的,有效的治疗颈椎疾病的方法,但需要掌握其适应症以及定期随访观察邻近节段的自然演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及solis颈椎cage融合治疗颈椎损伤伴颈椎间盘突出的疗效。方法 对25例颈椎损伤患者进行前路椎间盘摘除、脊髓减压、solis颈椎cage融合、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有脱位者行牵引复位。结果 25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未发生手术并发症.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影像学资料显示无植入物脱出或塌陷.无椎间高度明显丢失,无钢板螺钉断裂或脱落等。结论 前路钢板及solis颈椎cage融合有较高的强度和坚固能力,能提供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作用,可以满足颈椎前路手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创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进行磁共振成像(MRI)和CT检查确诊,行微创颈前路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同时行减压及颈椎椎体间融合器融合术。随访28例,平均随访时间22.6月,观察病人的椎体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融合率、内植物并发症并进行功能评价。结果28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椎体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维持满意,未发生内植物并发症。采用Odom评定,优22例,良4例,一般2例,差0例,优良率92.8%。结论微创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可及早解除脊髓压迫,并使颈椎融合节段获得术后即刻稳定,提高椎体间骨性融合率和维持术后椎体间高度,并能维持脊髓减压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聚醚醚酮(PEEK)椎间融合器在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融合术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评价.方法 采用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PEEK椎间融合器植入固定融合术治疗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129例,术后定期随访,拍颈椎X线片,观察手术椎节的稳定性、融合情况、椎间隙高度恢复情况.结果 随访6~12个月,手术节段稳定,椎间高度恢复满...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PCB)的优越性.方法 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术后,选用适当型号的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PCB)置入,无需透视帮助即可拧入螺钉和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6例,颈椎外伤伴有急性椎间盘突出症30例,颈椎骨折脱位(无关节交锁)失稳12例,本组随访4~36个月,平均17个月.结果 颈椎间融合率为93.4%,椎间隙高度平均增高31.3%;脊髓型颈椎病术前JOA评分7-12分,平均为9.7分,术后评分为12~17分,15.9分,术后改善率为84.9%.外伤后颈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骨折脱位失稳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为(按Frankle分级):2例A级恢复至B级、1例A级恢复至C级、7例B级恢复至C级、2例B级恢复至D级、16例C级恢复至D级、2例C级恢复至E级、10例D级恢复E级,有2例A级手术前后未有恢复.49例患者接受单节段固定,16例患者为双节段固定,3例患者为三节段固定.结论 在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骨折脱位失稳的治疗中PCB系统显示了在生物力学和临床上的优点,PCB为颈椎前路内固定术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系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颈椎椎体间融合器(BAK)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颈椎前路减压BAK融合术治疗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共42例,术后复查X线片及CT片,观察手术椎节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结果:随访6-18个月,手术节段稳定,术后3月开始出现骨融合。结论:BAK固定融合技术使施术椎节得到即刻稳定,为椎间植骨融合创造了良好环境,可替代传统的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前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经MRI检查,选择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32例(32个椎间隙)应用椎间盘镜手术系统辅助施行手术,取颈椎前入路,镜下用超薄的枪钳、小刮匙和磨钻清除椎间盘、骨赘及变性的后纵韧带,神经根的压迫完全松解,置入椎间融合器和前路钛板内固定。术后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32例(32个椎间隙)病人手术均顺利,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根据JOA评分标准,优良率达90.63%。结论内镜辅助下前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较单层开放手术具有切口小,损伤小,出血少,减压充分,恢复快等优点,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椎体撑开器在颈椎病前路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对22例颈椎病患者施行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带锁钢板内固定手术。该组病人术中均使用椎体撑开器。随诊22例,平均随诊时间15月,观察植骨融合率,融合节段椎间高度、生理曲度维持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全部节段手术后3个月内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100%。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维持满意。无脊髓及神经并发症。JOA评分由术前平均9.5分增加到术后平均14.6分。平均改善率为68%。结论:椎体撑开器有助于减压操作,提高植骨融合率,有助维持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腓骨环加自体骨赘骨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中应用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入我科颈椎病病人42例,均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依据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SF-36生活质量评分、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颈椎高度和颈椎曲度恢复情况评定手术效果;依据颈椎动力位X线片判断椎间稳定性和融合率。结果获得随访34例病人,切口均一期愈合,平均住院时间8.8d,术中均未发现有椎动脉损伤、脊髓及神经根损伤、脑脊液漏、腓骨环脱落崩裂及排斥反应。病人术后各时间点椎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127.70、341.48,q=3.71~45.50,P〈O.05);病人术后3个月至末次随访时颈椎ODI、VAs评分、SF-36生活质量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128.30~403.86,q=11.55、49.87,P〈O.05)。末次随访时单、双节段植骨椎间隙骨性融合率分别为100%和94.74%。结论同种异体腓骨环加自体骨赘骨作为融合材料,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椎间隙骨性融合率高,临床效果满意,可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颈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治疗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颈椎间盘突出,其中脊髓型53例,神经根型12例,均行前路开槽减压植骨融合术。结果脊髓型椎间盘突出术后症状和体征消失明显较神经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效果好,脊髓型优艮率92.45%,可、差类10例患者中,神经根型占50%。结论脊髓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出现症状和体征者。应积极行手术治疗,对于神经根型的行前路手术应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急诊手术治疗新鲜下颈椎骨折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急诊行牵引复位、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随访1年,观察颈椎复位、植骨融合和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术后6个月均获得良好骨性融合,植骨融合率为100%;术后椎体间移位距离明显短于术前,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患者,2例患者存留Ⅰ°脱位,复位率为93.33%(28/30)。术后1年患者的ASIA分级平均提高1.5级。结论: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宜急诊行牵引复位、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可在最短时间内重建颈椎的稳定性,恢复颈椎高度和曲度,防止继发性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加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湖南省人民医院2008年2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2例多节段颈椎病手术病例,均行人工椎间盘置换加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随访15.5个月,均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正侧位及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及磁共振检查,观察植骨融合、内固定及人工椎间盘的情况,以JO 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内置物无松动、移位,植骨融合时间在3~6个月,平均4.9个月。置换间隙活动度术后1年时为12.5°±5.0°,与术前(12.3°±4.9°)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JOA 评分平均为9.3分,术后6个月时平均为16.1分,平均改善率为91.2%。[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加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近期疗效满意,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