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观察了烧伤休克大鼠血浆TNF含量的变化以及TNF单抗对白细胞粘附及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烧伤后血浆TNF含量增加的同时,细静脉内WBC附壁数明显增多,而流速、流量、壁切变率及毛细血管开放数明显低于烧伤前水平。  相似文献   

2.
大鼠烧伤休克时血浆TNF含量和微循环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烧伤给盐水组和烧伤给虎杖组。复制大鼠烧伤休克模型,观察大鼠烧伤休克早期血浆TNF含量的变化和微循环的改变,并且观察了虎杖4号对上述改变的影响。显微电视放大4000倍条件下观察微循环。用L929细胞株生物法测定血浆TNF含量并观察动物的肺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表明,大鼠血浆TNF含量在烧伤后1h即有明显的升高,烧伤后4.5h达高蜂(6.3±0.5ng/ml),比烧伤前(0.3±0.1ng/ml)增高20倍,而此时细静脉中白细胞附壁粘着数亦增加7倍;开放灌流的毛细血管数减少60%;肺部有明显的白细胞聚集及肺损伤。烧伤给虎杖治疗组动物在烧伤4.5h时,其TNF含量为3.1±0.5ng/ml,比烧伤给盐水组下降了50%,白细胞附壁数亦减少80%(与盐水组比较),开放灌流的毛细血管数接近正常,肺部白细胞的聚集及肺损伤程度明显减轻。本研究提示烧伤后血浆TNF的升高参与了白细胞粘着和微循环紊乱的发生,而虎杖4号对其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ICAM-1单抗对烧伤休克大鼠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运用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ICAM-1)单克隆抗体减少白细胞粘附和防治烧伤休克的效应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机制。方法:复制大鼠烧伤休克模型,用红细胞跟踪相关仪和电视测微仪测量微静脉血液流速、口径、流量,镜下观察细静脉白细胞粘附数,并记录动物存活时间。结果:单抗能减缓烧伤休克大鼠平均动脉压和微静脉血流速度的下降趋势,明显减少微静脉中白细胞附壁粘着数,使动物的平均存活时间显著延长,但仍不足24h。结论:运用ICAM-1单抗能阻断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减少白细胞嵌塞微静脉,达到改善烧伤休克微循环和保护组织细胞的作用,但重症休克需要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4.
重度烧伤休克大鼠L—选择素转录水平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和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烧伤1h组、烧伤3h组。用80℃热水烫伤腰部以下肢体30s造成深Ⅱ度烧伤,复制大鼠重度烧伤休克模型。采集3组动物外周血,分离提取外周血白细胞总RNA,与长臂光敏生物素标记的L-选择素探针进行点杂交。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两烧伤组L-选择素转录均下调,烧伤3h组比烧伤1h组又有下降。结论:休克时L-选择素转录减少可以减轻游离的白细胞进一步附壁粘着,这可能是休克时机体的自身保护机制之一;L-选择素转录减少可能造成炎症或感染时白细胞游出的减少,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  相似文献   

5.
缺血—再灌注状态白细胞粘附性变化及针刺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研究了白细胞粘附性的变化以及针刺对缺血及再灌注状态下白细胞粘附性的改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切变率(15、30、60、150、300s ̄(-1))作用于白细胞,随切变率的增大,白细胞粘附率逐渐下降,较之对照组,缺血组及缺血再灌注组白细胞粘附率均有所下降,切变率为150s ̄(-1)时,对照组为0.65±0.32,缺血组为0.49±0.27,缺血再灌注组为0.38±0.36;醒脑开窍针刺法对缺血及再灌注组白细胞粘附性均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TNF单抗对烧伤休克大鼠的保护作用第一军医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广州510515)吴坤莹,黄巧冰,赵克森本研究观察了TNF(肿瘤坏死因子)单抗治疗前后,烧伤休克大鼠不同时间血浆TNF含量的变化,并同时活体观察脊斜肌细静脉中白细胞(WBC)附壁数,细静...  相似文献   

7.
休克微循环与细胞流变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克微循环研究中尚有若干问题值得探讨。国内一般把休克微循环变化分为缺血期、淤血期、凝血期。作者提出凝血期作为合并症看待为宜。淤血期的发生与血液细胞流变学的改变有关。在观察血管口径时应考虑到,微血管的舒缩既有血管平滑肌主动的作用,也有充盈压和血流阻力变化被动的影响。在判断微循环功能时重要的是观察血流量。休克时微血管口径与流量的变化有时并不一致。细胞流变学(cytorheology)的研究查明,休克时出现白细胞变形力下降和毛细血管嵌塞,细静脉中自细胞附壁粘着,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以及微血栓形成等。它们带来微循环阻力增加和灌流量减压,在休克的发病中有重要意义,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白细胞粘附分子LFA-1单抗和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ICAM-1单抗预防烧伤休克,探讨微静脉白细胞粘附和嵌塞于毛细血管的作用机理.方法30只体重为190-220g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盐水组、LFA-1单抗组、ICAM单抗组及LFA-1和ICAM-1联合组.麻醉大鼠,一侧颈动脉和颈静脉分别插管,盐水组和单抗组按0.2mL/100g体重在烫伤前15min分别从肌肉注入盐水和单抗.用80℃热水烫伤大鼠腰部以下躯体30s,复制烧伤休克模型,按Gray法制备大鼠脊斜肌活体微循环观察标本,用装备有Leitz长距离镜头的显微电视放大装置观察微循环的变化,电视测微仪测量细静脉的口径和血管长度、白细胞粘着数选择60μm长度的微静脉进行定量,用红细胞跟踪相关仪测量血流速度,依公式流量=流速/1.6×3.14×口径2/4,计算出血液流量,观察存活时间.结果烧伤后1h盐水组大鼠微静脉粘着的白细胞开始增多,烧伤后3h更加明显达(14.4±2.5)个(/60μm,下同);LFA-1组粘附的白细胞数较盐水组少,烧伤后3h为(4.3±1.0)个;而ICAM组粘附的白细胞数更少,烧伤后3h为(1.2±1.5)个;LFA-1和ICAM联合组则接近正常水平为(0.8±0.6)个,4组动物烧伤后各时间点白细胞粘着数变化有显著性差异.烧伤后1h各组大鼠V3的流速有不同程度的减慢,盐水组下降得最快联合抗体组下降得最慢,烧伤后各组动物的血管口径变化不大,故血流量的变化与血液流速基本一致.烧伤后1h各组动物血压都有所下降,烧伤后3h下降更为明显,而盐水组下降的幅度最大,盐水组、LFA-1组、ICAM-1组和联合单抗组动物的存活时间分别为(7.6±1.6)h、(11.9±3.0)h、(17.1±7.3)h和(17.3±6.8)h,单抗组动物存活时间明显比盐水组长,联合单抗组存活时间最长,且有一例存活超过24h.讨论烧伤休克早期,白细胞大量附壁滚动,进一步粘着于微静脉和嵌塞于毛细血管,这不仅带来微循环的紊乱,还可能释放出TNF、自由基,溶酶体酶、白三烯等炎症介质,引起组织细胞损害和器官功能障碍,因此解除白细胞的粘着和嵌塞对防治烧伤休克有着重要的意义.微循环的研究表明,烧伤休克在血压下降之前血流的切应力尚无明显变化,但此时已有明显的白细胞附壁粘着,提示有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力的增加,但休克时LFA-1的表达量并不一定增加而可能通过构型的改变使粘附功能增强.本实验应用LFA-1和ICAM-1单抗预防烧伤休克时微循环障碍,结果表明LFA-1和ICAM-1单抗都能减少微静脉白细胞的粘着嵌塞,后者好于前者而两者联合使用得到更满意的结果.单抗还能提高血流速度和增加血流量,减缓动物血压的下降趋势,对保护烧伤休克的组织器官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延长动物的存活时间.但仍不能存活24h.结论使用粘附蛋白单抗能阻断微静脉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减少白细胞嵌塞于微静脉和毛细血管,达到改善烧伤休克微循环和保护组织细胞的作用,从而延长动物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急性内囊出血后大鼠空肠肠系膜微循环的变化,探讨脑出血并发症的发病机理。方法采用自体尾静脉血注入法建立大鼠急性内囊出血模型,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内囊出血后3、6、12、24h组,每组8只大鼠。运用微循环显微摄像分析系统,计测各组肠系膜微静脉血流量、切变率、白微栓数,并对切变率和白微栓数进行相关性分析;计测微动脉内轴流和边流的宽度,并计算边流宽度与管径的比值。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急性内囊出血各时间点肠系膜微静脉血流量明显减少(P〈0.05),脑出血6、12、24h组切变率减小(P〈0.05),而白微栓数增加(P〈0.05),切变率与白微栓数呈明显负相关(r=-0.917,P〈0.05);脑出血6、12、24h组微动脉内边流宽度与管径的比值较假手术组显著减小(P〈0.05)。结论急性内囊出血后大鼠肠系膜微血管血流量减少,切变率降低,白微栓数增多,边流宽度与管径的比值减小,这些微循环障碍可进一步导致靶器官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以烫伤和创伤休克为模型,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对休克时白细胞表面LFA-1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烫伤及创伤休克白细胞表面LFA-1表达无增加甚至减少,提示LFA-1表达数量变化不是介导休克时白细胞粘附及渗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山莨菪碱对急性失血性休克家兔白细胞变形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察了急性失血性休克家兔白细胞变形能力的变化及山莨菪碱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休克时白细胞滤过指数明显高于休克前(P<0.001),且随休克时间的延长,滤过指数逐渐增高。应用山莨菪碱治疗后,白细胞滤过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和休克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与休克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本文结果提示,山莨菪碱具有明显改善白细胞变形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钨对大鼠内毒素休克时肝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探讨钨对大鼠内毒素休克时肝损伤的作用及机制。实验表明,用钨预处理的大鼠能明显减轻内毒素休克时血压、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及PMN%的下降;增加动物生存率。与内毒素组比较,血浆MDA、SGPT、肝MDA与黄嘌呤氧化酶(XO)活性均显著降低,肝钨/钼值增大(P<0.05或0.01);光镜亦示肝病变轻微。以上结果提示:钨对大鼠内毒素休克所致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钨抑制XO,使氧自由基产生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创伤性休克时多形核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s,PMNs)表面LFA-1的表达情况。方法间接免疫胶体金标记法。结果创伤后PMNs表面及细胞内胶体金颗粒数明显减少(P<0 .01)。单位细胞体积所含有的金颗粒粒子数(个/μm3),由正常对照组的324±19,减至创伤组的76±15。结论在休克的发展中,白细胞表面LFA-1表达量可能不是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白细胞和血小板在实验性肺损伤中的动态变化和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实验在RES封闭后失血性休克过程见有循环白细胞入肝囤积,再由肝释放,进而入肺扣押,同时血小板也在肺扣押。此外,还见到肺系数增大和相应肺损伤变化,肺系数和肺扣押数呈正相关关系。单纯封闭过程除有循环白细胞减少并在肝脾囤积外,别无所见。单纯失血性休克则上述变化均未见到。结果表明白细胞和血小板参与RES抑制后失血性休克引起的肺损伤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阐明烧伤休克时 beta-2整合素与白细胞 -内皮细胞粘附间的关系。方法 :将 16只 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烧伤休克组。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中性粒细胞及单细胞表面 beta-2整合素CD11a( LFA-1)和 CD11b( Mac-1)的表达量变化 ,同时比较观察二组动物肠系膜微循环中微静脉内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数量变化。结果 :二组自身对照 (烫伤前与烫伤后 3 h或开腹前与开腹后 3 h)及相互对比结果显示 ,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表面 CD11a表达量均无显著差异 ( P>0 .0 5 ) ;在烧伤组 ,单核细胞 CD11b有显著降低( P<0 .0 5 ) ,而中性粒细胞 CD11b有显著升高 ( P<0 .0 5 )。微循环观察结果显示 ,休克组动物烫伤后随时程延长附壁滚动及紧密粘附的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 ,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烧伤休克状态下 ,白细胞表面 CD11a数量无显著变化 ,而 CD11b数量则有所改变。白细胞 -内皮细胞粘附力的增强可能有 beta-2整合素功能活性上调参与。  相似文献   

16.
流体切应力是中性粒细胞的重要功能环境 ,但以往的研究很少涉及力学作用对中性粒细胞的影响。我们利用旋转粘度仪提供的流体切应力作用于分离的中性粒细胞 ,采用Fura 2 /AM与细胞内游离Ca2 结合 ,检测其荧光强度 ,研究不同力学条件下细胞内游离Ca2 浓度的变化情况 ;另外 ,分别以f MLP和TNF两种刺激因子作用中性粒细胞 ,使之激活 ,与此同时考察流体力学作用对中性粒细胞激活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 :定常剪切流 ,切变率由低变高时 ,中性粒细胞内的游离Ca2 水平先是显著下降 ,切变率达到一定程度后 ,[Ca2 ]i逐渐回升 ,并且会超过静止时的水平 ;两种刺激因子在静态下激活中性粒细胞均可使游离Ca2 大幅度上升 ,同时给予定常流作用 ,在较低切变率作用下 ,这一上升被明显抑制 ,当切变率升高到一定程度后 ,[Ca2 ]i回复到静态激活水平甚至更高。正弦振荡剪切作用于中性粒细胞 ,[Ca2 ]i随最大切变率增大而升高 ,当激活剂和剪切流同时作用时 ,[Ca2 ]i随最大切变率升高而下降 ,逐渐接近最大切变率相同时的单纯振荡切应力作用的水平。由此我们认为 :体内不同血流环境将影响中性粒细胞的 [Ca2 ]i,在不同循环部位的血管血流中 ,流体切应力对中性粒细胞的 [Ca2 ]i有着不同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缺血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性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局灶区白细胞的粘附变化,通过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和显微超高速摄录像系统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局灶区白细胞的粘附性,结果显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局灶区微动脉白细胞附壁指数升高,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间断裂应力降低,粘附力显著增强。上述结果表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内皮细胞和白细胞粘附性显著增强,白细胞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不同切变率血浆粘度测定在血液流变学分析中的作用。方法: 18名健康青年作5 km越野运动,用 UANG细管式粘度仪在30℃±0.5℃条件下测试运动前后切变率分别为10 S-1、20 S-1、40 S-1、70 S-1、和110 S-1的全血和血浆粘度,并用垂直细管式血浆粘度计常规方法测试血浆固定粘度。结果:在30℃条件下测试的运动前后血浆粘度随切变率的降低而增高,呈现与全血相似的非牛顿流体粘度曲线。运动前和运动后血浆切变率10 S-1、20 S-1及40 S-1粘度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切变率40 S-1、70 S-1及110 S-1粘度间无明显差别。血浆常规方法测试的固定粘度低于切变率为10 S-1和20 S-1的粘度(p<0.01),而与切变率40 S-1、70 S-1及110 S-1粘度无显著差异。与运动前比较,运动后血浆切变率10 S-1和20 S-1粘度显著升高(p<0.05),而切变率40 S-1、70 S-1和110 S-1粘度及常规方法测试的固定粘度无明显改变。结论:在30℃条件下测试,在较低切变率下的血浆粘度随切变率降低而升高。不同切变率血浆粘度测定符合血浆非牛顿流体特性的要求,有助于观察血浆粘度细微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作者对一个利用新型激光衍射法测量红细胞膜剪切弹性模量计算公式进行了实验论证,通过对不同粘度悬浮介质不同流场切变率下红细胞膜剪切弹性模量的计算,我们发现红细胞膜剪切弹性模量在流场中随切变率增加而增加,当悬浮介质粘度小于2mpa.s且切变率小于100S^-1时测得的红细胞膜剪切弹性模量值变化较小,粘度为1~2mpa.s时变化最小,从而提出了这一公式在实际测量中的最优适用范围,并给出了相应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20.
锥板式粘度计测量血液粘度的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锥板式粘度计测定血液粘度的重复性及一些影响因素进行实验观察。方法:采用锥板式粘度计测定SD大鼠、金黄地鼠分别于不同温度及不同切变率下的血液粘度。结果:切变率在11.25~455s(-1)时,SD大鼠与金黄地鼠全血表观粘度随切变率的增加迅速下降,在150s(-1)以上时,两组粘度值都趋于恒定;金黄地民全血高切(225s(-1))粘度、低切(11.25s(-1))粘度在低于37℃时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高于43℃时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37~43℃之间粘度随温度的变化较小,43℃的粘度则低于37℃之检测值;血浆粘度与温度变化呈负相关(r=-0.96,p=0.01);一些其它因素如测试过程中出现的血沉也对测试结果有影响。结论:使用锥板式粘度计测量血液粘度时,测量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