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RNA原位杂交方法 ,对 110例食管、贲门癌及 2 0例正常食管、贲门组织及 30例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 ,并行统计分析。结果  110例食管、贲门癌中 ,90例端粒酶表达呈阳性 ,阳性率达 81.8% ,癌旁组织中 5例呈阳性 ,阳性率 4 5 % ,正常食管、贲门组织中阴性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端粒酶表达与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和预后显著相关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食管、贲门癌诊断指标之一 ,与其生存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的一般规律。方法:对手术切除的33例贲门癌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贲门癌的淋巴结转移的规律。结果:共计清扫482枚淋巴结,127枚淋巴结转移。其中11例没有淋巴结转移;8例中每例仅只有1枚淋巴结转移,其中1例转移至食管旁,1例转移至胃左动脉旁,1例转移至贲门旁,1例转移至胃大弯,另4例转移至胃小弯;其余14例有2~20枚淋巴结转移,其中12例均转移至胃大、小弯、贲门旁、胃左动脉旁和下段食管旁。结论:贲门癌的淋巴结转移主要向下转移,胃大小弯、贲门旁和胃左动脉旁转移最常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贲门癌CT影像表现,探讨螺旋CT诊断贲门癌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贲门癌患者CT影像学资料.结果 螺旋CT诊断贲门癌61例,诊断符合率89.71%;误诊为淋巴瘤1例,间质瘤2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2例,误诊率7.35%;漏诊2例,漏诊率2.94%;螺旋CT平扫显示贲门壁增厚,软组织肿块,腹腔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增强扫描贲门部肿块明显强化,容积扫描多轴位重建显示病变与周围结构情况更清晰.结论 螺旋CT可显示贲门癌局部、周围侵犯和转移情况,对贲门癌评估及治疗方案的制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淮安市高发区居民食管/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检出情况,为本市食管/贲门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3 - 2017年度淮河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中洪泽、金湖和涟水3项目点的食管/贲门癌筛查资料,并对筛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22 014例高危人群食管和贲门阳性病例检出率分别为0.89%和0.18%,早诊率分别为88.83%和45.00%,治疗率分别为94.42%和95.00%。除食管浸润性癌外,男性食管和贲门各级病变的检出率均高于女性(P<0.05)。除贲门癌前病变外,食管和贲门各级病变的检出率均随着受检者年龄的增加而上升。从时间分布看,近2年我市食管癌前病变检出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食管阳性病例检出率总体较平稳,维持在1.00%左右,个别年份有波动,而贲门各级病变检出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结论 淮安市食管/贲门癌早诊早治工作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推动“社会性筛查”和“机会性筛查”的有机结合,将会有利于促进癌症筛查工作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利用Ⅵ区淋巴结转移状态预测颈部淋巴结阴性(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 1年10月接受同侧预防性颈部淋巴结清扫(Ⅱ~Ⅴ区或Ⅱ~Ⅳ区)的73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Ⅵ区淋巴结转移与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73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侧颈淋巴结转移率为16.4%(12n3),Ⅵ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2.5%(31/73),多因素分析显示Ⅵ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7.3,P=0.020).结论 Ⅵ区淋巴结转移状态用于预测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转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贲门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方法 对 32 8例贲门癌手术切除的淋巴结分组检查 ,分析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及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淋巴结转移占 6 1.3% ,转移度 2 2 .7% ,胸下段食管旁组转移2 1.0 % ,腹腔内转移 5 3.0 %。淋巴结无转移组和转移组生存率差异明显 (P <0 .0 0 0 1)。结论 病变长、浸润深、恶性度高 ,淋巴结转移率越高 ;病变累及下段食管时下纵隔淋巴结转移明显增加。淋巴结转移与否是影响远期疗效的独立因素 ,下纵隔淋巴结转移对生存率影响最大。应常规行包括下纵隔与腹腔内的区域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诱骗受体3(DcR3/TR6)蛋白在贲门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与生存素蛋白(survivin)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二步法免疫组化技术(Envision),检测66例术前未经化疗的贲门癌组织中TR6和survivin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66例贲门癌组织中TR6阳性表达36例,阳性率54.5%(36/66);而survivin阳性率62.1%(41/66).TR6表达与贲门癌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性(P〈0.05);TR6在survivin阳性和阴性患者中阳性率分剐为73.2%(30/41)和24%(6/25),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5,P〈0.01)。结论TR6和survivin异常表达可促进贲门癌的发生发展,联合检测TR6和survivin基因,可作为判断贲门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的重要参考指标,也可为贲门癌临床诊治及判断预后提供客观依据及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福建人群DNA损伤修复基因XRCC3 Thr241Met多态与贲门癌、非贲门部胃癌易感性的关系,分析基因与环境因素在癌症发生中的联合作用.方法采用共同对照组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基因型,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计算OR值及其95%CI.结果 XRCC3三种基因型(野生型CC、杂合突变型CT、纯合突变型TT)在贲门癌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3.2%、46.5%、10.3%;在非贲门部胃癌组的分布频率为53.2%、40.9%、5.8%;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59.6%、35.1%、5.3%.经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携带变异基因型(CT+TT)个体罹患贲门癌的风险增加(OR=1.76,95%CI:1.07~2.90).XRCC3变异基因型与饮酒、新鲜蔬菜摄入和慢性胃炎对贲门癌发生存在协同作用;与吸烟、慢性胃炎对非贲门部胃癌发生存在协同作用.结论XRCC3基因多态与贲门癌发生有关,贲门癌与非贲门部胃癌的危险因素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食管、贲门癌切除术中应用吻合器行食管胃端侧器械吻合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对198例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后应用吻合器行食管胃端侧器械吻合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198例患者均进行过经上消化道的钡餐造影和纤维胃镜病理检查,最终确诊为贲门腺癌53例,食管鳞癌123例,食管腺癌22例。病变长度0.5-11cm。本文回顾性分析2010-02至2012-02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19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人均痊愈出院,其中吻合口瘘3例,发生率1.52%(3/198),均经通畅引流、营养支持等内科保守治疗治愈。术后平均住院15天。结论器械吻合提高了食管胃的吻合质量,减少术后吻合口瘘等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贲门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癌.据统计在食管癌和贲门癌的发病率中贲门癌战友1/3,胃癌发生在贲门的次于胃窦区和胃小弯区,在残胃胃癌的病例中也有位在贲门的。贲门癌的诊断有时比较困难,X线检查帮助甚大。为了早期发展贲门癌并提高贲门癌的X线诊断准确性,现就有关这方面的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我院自1987年6月至1998年6月对520例贲门癌术前应用B超探查贲门部肿瘤大小、形态和肿瘤向周围浸润、脏器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并与手术对比研究,估计手术切除的可能性,以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单纯开胸探查之必要。1一般资料本组520例贲门癌患者,男36...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贲门癌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120例贲门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100例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的上消化道非肿瘤疾病的患者为对照组,通过上消化道内镜对贲门不同位点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结果 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为55.26%,肠上皮化生患者为57.14%,腺上皮萎缩患者为58.82%,不典型增生患者为60.00%,均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18.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为65.0%,高于对照组(51.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贲门区12点位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为55.83%,分别高于3点位(35.0%)、6点位(34.17%)、9点位(31.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贲门区不同位点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贲门癌及贲门区黏膜癌前病变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单纯胸壁放疗和胸壁联合同侧锁骨上、下淋巴结引流区放射疗法对腋窝1—3枚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根治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8年4月至2009年9月期间腋窝1—3枚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根治术后的患者进行观察随访,筛选出136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65例患者的放疗靶区为胸壁联合同侧锁骨上、下淋巴结引流区,对照组71例患者放疗靶区仅为胸壁部位。结果:实验组患者放疗后5年内发生锁骨上下淋巴结转移的概率为16.92%,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转移率32.39%,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腋窝1—3枚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根治术后的患者进行放射治疗时,放疗靶区应选为胸壁联合同侧锁骨上、下淋巴结引流区,可降低锁骨上下区淋巴结转移风险,延长无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微血管密度 (MVD)、癌基因 (c -erbB -2 /Neu)及雌激素受体 (ER)在无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手术根治的无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 94例 ,检测手术根治后标本中MVD、Neu基因及ER。结果  94例患者MVD 3 5 4± 9 8,Neu基因阳性表达为 44 % ( 4 1/94) ,ER阳性表达为 61% ( 5 8/94)。本组病例 3年内复发 16例 ,复发者其MVD 42 5± 10 6明显高于未复发者 3 1 4± 8 7,P <0 0 5 ,有显著性差异 ;且复发者Neu基因均为阳性表达 ,ER阳性 5例。MVD、Neu基因及ER与复发的关系经直线相关分析提示为 (γ =0 745 ,0 867,P <0 0 1和γ =0 186,P >0 0 5 )。讨论 淋巴结有无转移通常被认为是判断乳腺癌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然而淋巴结无转移者仍有部分患者在手术根治后出现复发转移 ,本研究提示MVD、Neu基因是判断无腋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其中MVD计数高并Neu基因阳性的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前,术后免疫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55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WBC术前,术后不同时期动态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术后第8天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有所恢复,CD3、CD4、CD4/CD8增加,CD8减少,NK细胞增高(P<0.01);(2)术后2 d WBC值与术后8 d CD3、CD4、CD8值有相关性;(3)中晚期患者较早期患者CD3、CD4、CD4/CD8减少,CD8、NK增加(P<0.05);(4)有淋巴结转移患者较无淋巴结转移患者CD3、CD4、CD4/CD8减少,NK增加(P<0.05).结论 (1)术后患者免疫功能有所恢复.(2)术后炎症感染对患者免疫功能有刺激作用,可能为患者免疫功能增强起一定作用.(3)中晚期患者较早期患者免疫功能有明显下降.(4)有淋巴结转移患者较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免疫功能有明下降.(5)手术是治疗食管癌贲门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进展期贲门癌行D2根治术时No.12组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及No.12组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20例进展期贲门癌术后临床病理资料,患者行D2或D2根治术,并均加行No.12组淋巴结清扫术。分析No.12组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120例进展期贲门癌的No.12组淋巴结转移率为7.5%,并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肿瘤淋巴结累及程度及分化程度有关;低分化类型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率高于高、中分化类型;弥漫型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局限型;浸润浆膜层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浆膜下组;病灶直径≥5.0cm组淋巴结转移率高于病灶直径〈5.0cm组。结论贲门癌No.12组淋巴结转移清扫对减少肿瘤细胞的残存,能降低淋巴结转移率,对疾病的准确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德彪 《现代保健》2009,(36):111-112
目的 通过对贲门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手术清除淋巴结的难易程度,探讨经腹、经胸及胸腹联合切口三种手术径路的利与弊。方法对112例贲门癌患者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就其淋巴结转移规律和三种手术径路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12例均完成手术,其中腺癌98例,腺鳞癌4例,清除淋巴结572枚,其中有癌转移的淋巴结502枚。转移部位以贲门周围及胃左动脉、胃小弯等处腹腔内转移多见。结论胸腹联合切口虽然创伤大,但手术效果理想,精心操作、认真护理,可减少并发症,因此,值得提倡。经腹切口创伤小,但暴露差,对单纯仅局限于责门部肿瘤较适合。经左胸切口能得到有效满意的暴露,适合于各种类型的贲门癌的手术需要,也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Auchincloss术通过变换患侧上肢位置、牵开胸大小肌从胸大小肌间隙径路清除Ⅲ区腋窝淋巴结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例Ⅰ、Ⅱ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Auchincloss术通过变换患侧上肢位置、牵开胸大、小肌从胸大、小肌间隙径路清除Ⅲ区腋窝淋巴结(A组)、Petey术清除腋窝淋巴结(B组)、Halsted术清除腋窝淋巴结(C组)三种不同术式清除腋窝淋巴结标本病理情况.结果 Ⅲ区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A组2枚、B组3枚、C组5枚;Ⅲ区腋窝淋巴结阳性病例数:A组2例(12.5%,2/16)、B组2例(4.4%,2/45)、C组4例(18.2%,4/22);清除Ⅲ区腋窝淋巴结总数:A组60枚、B组126枚、C组89枚.结论 Auchincloss术通过变换患侧上肢位置、牵开胸大小肌从胸大小肌间隙径路可获得满意的腋窝淋巴结清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贲门癌标本中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强度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62例贲门癌患者标本及20例正常胃组织标本中E-cadheri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临床分期等的关系。结果20例正常胃组织中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为100.0%,而贲门癌组织中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为54.8%。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在贲门癌的不同分化程度、不同浸润深度、不同临床分期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在肿瘤的大小、患者的性别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E-cadherin表达的减少与贲门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在颈侧淋巴结阴性(c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cN0期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患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同时术后进行长期随访。结果6例患者术后病理示Ⅵ区淋巴结转移,余12例未见Ⅵ区淋巴结转移。随访时间0.5~6.0(3.5±1.2)年,其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予以对症处理后,3个月内恢复正常。1例患者术后第3年发现Ⅵ区淋巴结转移,余患者均未见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cN0期PTMC患者易出现Ⅵ区淋巴结转移,因此预防性行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对cNn期PTMC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改善患者预后及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