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体酮促进端侧吻合外周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黄体酮对外周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侧芽生长及远段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选用雌性SD大鼠36只,周龄9~10周。随机分为2组,黄体酮(PROG)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两组均先切除双侧卵巢,2周后行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端侧吻合术。PROG组:切断左侧腓总神经,在同侧的胫神经干外膜上开一面积为1mm×1mm小窗,将腓总神经远端吻合到胫神经干侧方开窗处,近端反转包埋于附近肌肉内。经臀部肌内每日注射PROG注射液(10mg/ml)0·2ml;对照组:吻合方法同PROG组,术后注射等量的茶油0·2ml。各组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进行神经电生理、组织学和形态定量学检测。结果外周神经端侧吻合后,两组腓总神经均有一定程度再生。PROG组在各时间点,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腓总神经远端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截面积、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透射电镜结果显示PROG组较对照组髓鞘更为成熟,轴索再生明显。结论黄体酮可以促进外周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侧芽生长及远段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FK506缓释膜片促进外周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观察神经断伤吻合口局部植入FK506缓释膜片对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取Wistar大鼠60只,随机平均分为A、B、C、D 4组.切断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后间断吻合,将免疫抑制剂FK506溶入聚乳酸(PLA)后制成15 mm×8 mm×1 mm大小的膜片,植入神经吻合口周围作为生物降解缓释制剂,可稳定、持续释放FK506约3周.A组为对照组,膜片内不含FK506;B、C、D组设计释放率分别为1 mg@kg-1@d-1、2 mg@kg-1@d-1和5 mg@k-1@d-1.术后第3、6、10周观察神经吻合口质量、测定坐骨神经功能指数以及电生理学和组织学检查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B、C组测定结果明显优于A组,C组优于B组.D组神经连接及再生不良.结论适量FK506神经吻合口植入,缓释应用对周围神经再生的速度和质量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内脏神经-体神经端侧吻合建立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大鼠模型25只,荧光双标追踪技术研究神经再生方式.方法 在成活的21只模型鼠左侧盆神经节(MPG)内注射0.5μl荧光金(FG),腰4前根(L_4VR)的外周神经-坐骨神经注射1μl快蓝(FB)进行逆行神经追踪.应用组织化学方法 对吻合口远端的神经根(L6VR)进行甲苯胺蓝染色.结果 逆行追踪结果显示FG单标和FG-FB双标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脊髓L_4左侧前角,FB单标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脊髓L_3-L_6左侧前角.脊髓腰4节段每张切片上FG单标神经元、FB单标神经元、FG-FB双标神经元数目分别为(20.8±3.3)、(5.7±1.3)、(10.3±0.7).吻合口远端(L_6VR)再生的神经经甲苯胺蓝染色后可见轴突呈深蓝色.结论 逆行追踪结果证明内脏神经.体神经端侧吻合建立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后,体神经可以通过侧枝发芽的方式长入并替代内脏神经.  相似文献   

4.
神经端侧吻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神经多个端侧吻合后远端神经的再生情况,并与一干单一神经端侧吻合进行比较,探讨其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用Wistar雄性大鼠36只,随机分成A、B组。A组:于右侧锁骨下将肌皮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切断,并在正中神经干侧方的外膜上分别开3个1mm“小窗”。将离断神经的远端依次端侧吻合到正中神经的“开窗”处,B组:于右侧锁骨下将尺神经切断,远端端侧吻合到正中神经侧方的“开窗”处,两组左侧均不予处置,为对照侧,术后行神经电生、组织学、电镜及神经纤维计数等检查。结果:神经端侧吻合后,肌皮神经、尺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远端均有不同数量的有髓神经纤维再生,且A、B组的尺神经远端神经再生数量的差异显著性。两组的正中神经主干功能的未受到明显影响。结论鼠类动物神经端侧吻合后,远端神经可再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大鼠内脏神经-体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纤维的再生.方法 24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12)和正常对照组(n=12),实验组大鼠通过内脏神经-体神经端侧吻合建立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6个月后,在吻合口近端和远端分别截取10 mm的供体神经(L4VR)和受体神经(L6VR),在L6VR延续的盆副交感神经(PPN)和阴部神经(PN)分别截取10 mm的神经.正常对照组大鼠分别取相应节段的L4VR、L6VR、PPN和PN神经.标本经石蜡包埋切片并行甲苯胺蓝染色,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L6VR、PPN、PN神经纤维数量.结果 实验组大鼠横断面可见新生的有髓神经纤维,L4VR、L6VR、PPN和PN的神经纤维数量分别为1602.2±75.7、1037.9±123.6、817.0 ±52.2、510.4±29.1,吻合口远近端神经纤维通过率为64.8%,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相应的L6VR、PPN、PN神经纤维数目比率分别为70.2%、68.9%和62.2%.结论 大鼠内脏神经-体神经端侧吻合后体神经能够长入并替代内脏神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端侧神经吻合后再生轴突的成熟情况.方法以耳大神经制成端侧吻合的神经模型.将16只新西兰兔按手术后的时间分为1、4、7、14、28、42、56、84天8个观察组,每组2只动物.利用HE染色及光学显微镜分析实验结果.结果再生轴突的横截面积逐渐增加.再生轴突的通过率随吻合手术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28天时,少量再生的轴突长入受神经,其再生通过率是16.3%,42天为38.9%,56天55.9%,84天时达到61.2%.结论端侧神经吻合后再生的纤维逐步成熟,该修复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神经端侧吻合后侧支再生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目的 观察神经端侧吻合后未受损神经纤维侧支再生的情况。 方法 实验将Wistar大鼠一侧腓神经切断,在胫神经外膜上开一1mm小窗,将腓神经远端与胫神经作端侧吻合。术后3个月取吻合口处胫腓神经,用神经纤维分离技术分离出单根神经纤维,观察神经纤维生长方向;同时取远端腓神经作组织学检查和图像分析。 结果 在吻合口处可见到胫神经纤维发出侧芽,侧芽与胫神经伴行一段距离后呈“Y”形分叉离开胫神经,侧支再生的纤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端侧吻合中供体神经对于受体神经再生作用。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每组后肢共20侧。A组:左侧腓总神经的切断后,同时行在左侧胫神经待吻合口处先开窗后再横向切开一半,后将腓总神经远端以端侧吻合法45°缝合于胫神经开窗处(已横向切开一半处)。B组:除不作供体胫神经的横向切开一半的处理外,其余与A组处理相同。术后2个月行组织学检查,胫神经及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检查,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电生理检查,胫前肌肌湿重量,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纤维数量。结果:两组肌湿重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腓总神经的传导速度差异(P〈0.05),腓总神经有髓神经纤维计数的差异(P〈0.01),A组胫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小于B组。结论:说明我们对供体神经进行横向切开处理对于神经再生是有必要的,但是对于胫神经的横向切开一半的处理对于胫神经产生了影响,在促进神经再生的同时需要重新对供体神经横向切开的范围进行更深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神经端侧吻合术与侧侧吻合术再生能力比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周围神经端侧吻合与神经侧侧吻合术后神经再生的情况.方法Wistar大鼠22只,分成A、B两组,每组11只.A组左侧腓总神经切断并在胫神经干上外膜开窗后,与胫神经干作端侧吻合;B组左侧腓总神经切断后与胫神经作侧侧吻合.术后3月,行形态学、电生理检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法评价神经再生情况.结果两组间神经纤维的数目、面积、神经传导速度以及背根神经节阳性神经元数目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神经端侧吻合术与神经侧侧吻合术的再生能力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寻求治疗晚期周围神经损伤伴神经缺损的新方法,以期简化操作,减小手术创伤,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在实验研究成功报告的基础上,选择晚期周围神经损伤伴神经缺损或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患者进行神经端侧吻合术。结果 14例病人经术后6月~16月随访,受损神经术后功能完全恢复者13例,部分恢复者1例。结论 神经端侧吻合术是以基础研究为依据,正确指导临床应用的崭新术式,对修复晚期周围神经损伤伴神经缺损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快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相似文献   

11.
We investigated the regenerative capacity of motor nerves repaired by end-to-side or end-to-end neurorrhaphy, using choline-acetyltransferase (ChAT) activity measurement or histological analysis. The right medial gastrocnemius nerves (MGNs) of 62 male Fisher strain rats were trans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In group 1, the distal ends of the MGN were coapted to the side of the lateral gastrocnemius nerve, using a Y-shaped silicone tube in end-to-side neurorrhaphy. In group 2, the nerve ends were reconnected by the traditional end-to-end technique. In group 3, the nerve ends were separated and remained unrepaired. The MGNs were sampled 1, 2, and 3 months postoperatively for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s and ChAT activity measurement. The medial gastrocnemius muscle (MGM) was also sampled for histological evaluations. Axonal regeneration of MGN and the recovery of MGM to nearly normal histology and weight were observed in groups 1 and 2 3 months postoperatively. Although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hAT values between groups 1 and 2, the values were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at of group 3 3 months postoperatively. Thes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end-to-side neurorrhaphy would be an alternative treatment for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in certain clinical situations. Received: June 5, 2000 / Accepted: August 25, 2000  相似文献   

12.
周围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再生及其趋化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进一步验证周围神经端侧缝合的有效性,初步探讨端侧缝合后神经再生的趋化性问题。方法雌性清洁级SD大鼠10只20侧,实验分3组,分别为神经端侧缝合组、正常对照组、切断对照组。神经缝合后5个月采用电生理、组织学、电镜等方法,观测再生神经纤维及其靶器官结构功能的改变;乙酰胆碱酯酶染色观测再生运动神经纤维及比例。结果端侧组肱二头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CMAP)潜伏期较正常组减慢64%,最大波幅为正常组的27%。肱二头肌肌湿重为正常组的72%,肌纤维横截面积与正常组元明显差异。端侧组肌皮神经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占正常组的44.5%,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厚度、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分别占正常组的85.9%、77.3%和65.5%。乙酰胆碱酯酶染色示端侧组肌皮神经主干运动神经纤维比例为[(0.39±0.07)%,x±s,下同],与正常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肱二头肌肌支运动神经纤维比例为(0.38±0.07)%,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周围神经端侧缝合后有相当数目的再生神经纤维,但以髓鞘薄,直径小的纤维为主,同时能有效防止肌肉萎缩。周围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侧方出芽对特定靶器官的趋化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受神经远端终末器官对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SD雌性大鼠 1 0只 ,动物随机分为A、B2组。A组 :在近端切断腓总神经 ,其远断端与胫神经外膜开窗处进行端侧吻合 ;B组 :同A组两神经端侧吻合后 ,在距吻合口 1 .5cm处切断其与终末器官的联系 ,并将连接肌肉的腓总神经远端反折固定在邻近的肌肉组织。术后 1 2周取吻合口处的神经标本 ,甲苯胺蓝和抗神经微丝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光镜检查及图像分析。结果 甲苯胺蓝染色及神经微丝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说明A、B2组再生神经纤维数目、髓鞘厚度、纤维结缔组织含量及神经纤维丝排列 ,均有明显差异。结论 终末器官对促进端侧神经吻合后神经再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常规端侧缝合方法进行螺旋式改良端侧缝合实验研究,观察神经再生修复效果,为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提供效果更好的修复方法.方法 选用60只健康SD大鼠,采用右侧腓总神经修复模型.术中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只.每组将右侧腓总神经在其坐骨神经分出后3mm处局部封闭,利刀切断.A组神经远断端切成90°断面,行腓总神经端端缝合;B组神经远断端切成45°斜面,同时供体神经干外束膜开窗行端侧缝合;C组神经远断端切成10°斜面,供体神经干外束膜开窗,以螺旋式改良端侧缝合法进行神经束膜及外膜缝合.术后第8周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组织学、肌湿重、神经电生理检测,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及神经示踪法观察.结果 螺旋式改良缝合组(C组)观察指标均优于常规端侧缝合组(B组)(P<0.05),与端端缝合组(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式改良端侧缝合法对促进神经纤维的再生明显优于常规端侧缝合法.结论 神经断端采用螺旋式改良缝合后,神经再生良好;螺旋式改良缝合法较常规端侧缝合法能获得更有效的神经再生;长入远端的神经纤维多少与受端缝合接触面积大小有关.当临床遇动力神经缺乏时,采用神经螺旋式改良端侧缝合法可获得更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不同端-侧缝合方式修复周围神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比较周围神经标准端-侧缝合方式与其他变体在修复效果上的差异.方法 SD大鼠126只,随机分为7组,将右侧肌皮神经切断,以同侧尺神经作为供体神经,按照端-端缝合组(end-to-end,E-E组)、端-侧缝合组(end-to-side,E-S组)、侧-侧缝合外膜开窗组(side-to-side,S-S组)、侧-侧缝合外膜不开窗组(side-to-side,S-S'组)、螺旋缠绕外膜去除组(spiral,Sp组)、螺旋缠绕外膜保留组(spiral,Sp'组)、阳性对照组(controlling group,CG组)制作模型,各组分别于术后1、2、3个月取材,进行神经电生理、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 术后3个月,各端-侧缝合组均有明显神经再生现象,但效果均不及端-端缝合组,各种端-侧缝合术式的变体与标准端-侧缝合方式相比差异不明显(P>O.05),保留神经外膜的两组为各组中效果最差.结论 神经外膜对端-侧缝合效果有影响,各种缝合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通过手术方式提高神经端-侧缝合后神经再生能力的效果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17.
FK506局部缓释膜片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临床观察在神经缝合口周围置入FK506高分子缓释膜片后对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同一时间段(4个月内),在腕横纹至肘上5cm处因切割伤而导致正中神经或尺神经断伤的急诊病例16例。结合病人是否接受FK506治疗的意愿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8例。实验组用9-0无创尼龙缝线将神经两断端作端端缝合,并将含有20mg FK506的高分子可生物降解膜片环绕神经缝合口一圈后用筋膜等软组织覆盖修复的神经和膜片。将膜片制成以1mg/d的速度释放,共20d。对照组仅用同法修复神经。结果术后1周起随访至2年。实验组在术后14周肌电图检测即有新生电位出现,较对照组提前4周。术后3~12个月测定,实验组感觉神经再生速度平均为3.1mm/d,明显快于对照组的1.7mm/d。实验组远期功能恢复的优良率也优于对照组。结论从FK506的药理作用和应用结果分析,FK506具有针对性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In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end-to-side neurorrhaphy involves coaptation of the distal stump of a transected nerve to the trunk of an adjacent donor nerve. It has been proposed as an alternative technique when the proximal stump of an injured nerve is unavailable or the nerve gap is too long to be bridged by a nerve graft.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data suggests that end-to-side neurorrhaphy can provide satisfactory functional recovery for the recipient nerve, without any deterioration of the donor nerve function. The most accepted mechanism of nerve regeneration following end-to-side neurorrhaphy is collateral sprouting. The source of the regenerating axons traveling in the epineurium of the donor nerve is thought to be the proximal Ranvier's nodes at the site of end-to-side neurorrhaphy, however, histologic evidence is still lacking. Partial neurotomy of the donor nerve may enhance regeneration of motor neurons through end-to-side neurorrhaphy and reinnervation of motor targe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