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两种深静脉置管术在危重症患者治疗中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和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优缺点进行比较.方法 对我科2006~2007年240例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种静脉置管术的一针穿刺成功率、插管完成时间、误穿动脉率、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感染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率进行比较.结果 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一针穿刺成功率较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高,插管完成时间短,误穿动脉率低,但导管留置时间较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短,导管相关感染率,深静脉血栓形成率高.结论 ICU患者如果需要留置导管较长时间,宜选择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而对于急性中毒患者,宜选择股静脉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2.
腹股沟疝术后对切口进行局部压迫的目的是预防创面出血、水肿。传统制作方法为细黄沙制成沙袋,有易外漏、易污染、不易清洗的缺点。我科自2008年1月用盐袋代替沙袋做为腹股沟术后切口局部压迫止血的方法,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2005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对39例危重患者行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2002~2004年以来,我院对168例患者采用了低位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康颖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30):3180-3182
目的观察股动脉穿刺压迫止血沙袋固定装置在股动脉穿刺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04例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术后穿刺点用弹力胶布固定,直接用沙袋压迫止血;研究组穿刺点用无菌敷料包扎后,使用自制股动脉穿刺压迫止血沙袋固定装置压迫止血。观察两组股动脉穿刺术后局部并发症发生率和术侧肢体的舒适度。结果研究组在穿刺点出血、皮下瘀斑、局部血肿、渗血,局部皮肤并发症以及术后舒适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而股动脉内膜增厚者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股动脉穿刺压迫止血沙袋固定装置对股动脉穿刺术后止血效果显著,明显减少局部并发症的发生,并增进了患者舒适感,临床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6.
腹部手术及疝修补术后局部加压砂袋以达到压迫止血和减轻切口张力的目的。传统的砂袋是用手工缝制的布袋内装细砂子而成。多次使用,清洗消毒不便,还有细砂漏出,这样既麻烦又容易污染切口,引起交叉感染。临床实践中发现,用市售的0.25kg~0.50kg的碘盐袋代替砂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在新生儿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崔其亮 《新医学》2002,33(10):629-630
1引言目前对于新生儿,尤其是重症新生儿、早产儿,建立通畅的静脉通道是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采用中心静脉置管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最早的中心静脉置管术1929年由德国医生Foussman完成。随着在实践中的不断完善,近年该项技术的运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材料的改良、导管插入途径的选择等,后者除经颈静脉、锁骨下静脉等血管进入外,还可经外周静脉穿刺进入。本文将介绍有关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的内容。2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在新生儿中的应用2.1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优势PICC一般选用肘部静脉作穿刺,该…  相似文献   

8.
血液透析是肾衰竭患者主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之一,建立一条有效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的前提。股静脉留置导管是血液透析患者临时性血管通路之一,是最简单、最安全的方法,临床应用广泛。由于股静脉位置较深,管径粗,压力大,加之血液透析时要使用抗凝药物且穿刺针较粗,股静脉留置导管拔针后止血比较困难。常见的压迫方法主要有人工压迫和(或)沙袋压迫及硬纸卷和(或)弹力绷带压迫。沙袋加压力量相对较小,特别是水肿、肥胖或血管硬化的患者容易出血,又因沙袋不能辅助固定,患者制动时间长,  相似文献   

9.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老年患者由于长期患病,反复多次住院,需要进行静脉输液治疗.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皮下脂肪少,血管脆性及通透性都增加,穿刺难度大.多次的静脉治疗,导致血管闭塞,加上患者不自主的活动多,易造成穿刺部位肿胀,每天需重复穿刺多次,患者痛苦,易产生不满情绪,且增加了护理工作量.2008年11月~2010年10月,我们对45例静脉穿刺困难的老年患者行股静脉置管术,经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经皮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临床上治疗冠心病的最常用的方法。但术后股动脉穿刺部位的止血是临床护理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多采用人工压迫止血的方法进行止血处理,但其缺点是下肢制动时间及卧床时间长,舒适度低。YM—GU-股动脉压迫止血器(以下简称止血器)是一种新型的体外止血装置,我科2007年1—12月采用该装置对38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股动脉穿刺部位进行止血处理,并在应用前后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两种压迫止血法在肝癌介入治疗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6例肝癌介入治疗患者分为绷带压迫止血组和动脉压迫止血组,并对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舒适度进行比较。结果动脉压迫止血器组腰背酸痛、术肢疼痛、腹胀、排尿困难、烦躁的发生率明显少于绷带压迫止血组(P<0.05),而术后止血效果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TAE术后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了减少疝气患者术后伤口渗血,一般可将沙袋放于伤口处压迫止血,但是沙袋压迫伤口沙子容易掉落在床单上,即污染了床单,还难以清扫;还有如果伤口渗液污染了沙袋,就很难清洗和消毒;再者沙袋的重量不能因人而宜,使绝大部分患者难以承受沙袋的重量,所以不到压迫结束的时间,就自己撤掉了。我科应用软包装输液袋内充液制成水袋,放置于疝气患者术后伤口处,经过实践,收到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急诊深静脉穿刺置管20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手术室外行急诊颈内静脉与股静脉穿刺置管的优缺点.方法 手术室外行急诊深静脉穿刺置管患者206例,按照首次穿刺的血管分为右颈内静脉组110例和右股静脉组96例.分别记录2组的首次置管成功率、操作完成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AS 6.04软件包对2组数据行t检验和非参数统计分析.结果 2组患者的病情、年龄、体重、性别相似,最终均完成深静脉穿刺置管,无气胸、心跳骤停等发生.右颈内静脉组首次成功率为88%(97/110),右股静脉组为100%(96/96)(P<0.05);右颈内静脉组操作完成时间为(21.5±8.4)min,右股静脉组为(12.5±5.3)min(P<0.05).右颈内静脉组有7例误穿动脉,其中4例血肿形成,而右股静脉组仅2例误穿动脉,无血肿形成.心电监护显示右颈内静脉组有6例发生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右股静脉组无心律失常发生(P<0.05).结论 手术室外危重患者的急诊深静脉穿刺置管选择股静脉为穿刺途径,具有安全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冰塑料瓶按压止血法在ICU患者股静脉穿刺采血后的应用.方法 将236例患者共386例次穿刺随机分为观察组196例次和对照组190例次,观察组股静脉穿刺采血后采用冰塑料瓶加压按压3-5 min后继续冰敷30 min;对照组采用传统人工按压止血法,按压3~5 min.如不能有效止血再继续按压.比较两组止血效果和局部皮肤淤斑、血肿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按压3~5 min有效止血率为100%.对照组为77.8%;观察组皮肤淤斑及血肿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冰塑料瓶按压止血法应用于ICU患者股静脉穿刺采血,可减少皮肤淤斑及血肿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病人,女,38岁。以“舌癌术后两年双侧颈淋巴结转移”于2005年7月26日来我院治疗。查体:体温36.8℃,脉搏92/rnin,呼吸23/min,血压12/8kPa,体重38kg。血、尿、便常规及各项生化检查均正常,全身骨扫描无转移,于8月6日行阿霉素十顺铂化疗。为防止阿霉素外渗导致皮下组织坏死现象,故行静脉穿刺置管术。由于病人极度消瘦,曾3次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失败(静脉走向畸形),故行股静脉穿刺置管。2%利多卡因5mL表面麻醉,采用益心达一次性无菌中心静脉导管(单腔)行股静脉穿刺两次后成功,给予透明敷贴固定,液体输注通畅。输液完毕按常规封管。置管第3天输液时病人主诉敷料处潮湿,值班护士见穿刺处有液体渗出,用生理盐水冲管,见回血通畅,给予消毒穿刺点,更换敷料,改用无菌纱布固定。观察穿刺点无液体渗出。第4天输液时,穿刺点又有液体渗出,但液体输注通畅,给予通管后无渗出。全部化疗完毕后病人带导管出院。  相似文献   

16.
股动脉穿刺术后穿刺点压迫时间与止血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动脉穿刺技术是血管介入治疗的基础环节。术后穿刺点的有效压迫能预防穿刺部位的出血及血肿。我院均采用术后人工压迫方法预防出血,将我科2005年3-6月常规股动脉穿刺的200例患者分为4组,分别压迫1.5h、1.0h、0.5h、15min,观察其止血效果,旨在寻找一种有效、简便、经济的方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随着护理学科的深入发展,一种以真实可靠、科学的证据为基础的护理实践——循证护理正在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PCI)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因创伤小、恢复快、治疗效果好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由于经股动脉穿刺,且术中应用大量肝素抗凝,术后穿刺局部血管出血、血肿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因而术后股动脉穿刺处不仅需要有效的压迫止血,患者还须下肢制动,绝对卧床,但绝大部分病人卧床期间出现腰酸、背痛、腹胀、失眠、排尿困难等诸多不适,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以我科从2006年1—12月期间行PC/的患者为例,运用循证护理(EBN)对术后卧床时间、卧位及早期活动进行护理干预,比较科学、合理地制定出即安全又舒适的方案,效果令人满意。现将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普外科病房经常用沙袋进行局部压迫止血,如肝脏化疗药物介入术后、腹股沟疝术后、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分段剥脱术后等,其目的是利用沙袋的重量抵抗腹部的压力,可以有效减少切口出血,预防切口渗血而导致血肿形成所引发的感染。  相似文献   

19.
在临床中肝动脉栓塞化疗术、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等介入手术后下肢股动脉穿刺局部会有出血,常规用绷带"8"字形加压包扎止血。但直接用绷带包扎,返回病房数小时后绷带就会不平整,病人会感觉不适。如遇肥胖、水肿或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加压局部就会引起水疱或绷带包扎处大片淤斑形成(尤其以腰部及髂前上棘处明显)。为了防止以上情况发生,在  相似文献   

20.
动脉压迫止血器在经股动脉介入术后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强  童辉  肖竣  佘强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3):1030-1031
目的探讨动脉压迫止血器在经股动脉介入术后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02例经股动脉介入检查术后的患者,将手工压迫止血175例作为对照组,用股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227例作为试验组;另117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患者,术后即刻压迫止血的61例患者作为治疗即刻组,术后2h压迫止血的56例患者作为治疗2h组。比较止血成功率、止血时间、下肢制动时间、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介入检查术后两组止血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止血时间、下肢制动时间、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术后2h压迫止血组血管并发症明显低于治疗即刻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可明显减少止血时间,缩短患者卧床时间,且在介入治疗术后2h应用可明显减少血管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