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指发生于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的恶性肿瘤,又称Klatskin瘤,占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50%~70%[1]。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出现梗阻性黄疸症状时疾病多已进展到晚期,能够做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患者只有20%~30%[2],同时肝门胆管癌对放化疗亦不敏感。目前根治性切除术被认为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最佳方法,但因为肝门部胆管癌位置的特殊性,沿胆管纵向浸润,向肝动脉、门静脉横向侵袭,肿瘤边界判断困难,肿瘤的根治(R0)切除存在技术性难点.  相似文献   

2.
肝门胆管癌(hilarcholangiocarcinoma,HCCA)是指生长于肝总管及左右肝管汇合部的一种上皮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亚洲较多发[1]。肝门胆管癌早期无明显症状,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偏晚期,而由于其对放化疗等治疗的不敏感性,手术成为肝门胆管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2]。因此,针对肝门胆管癌的围术期处理及手术方式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肝门胆管癌常见的分型方式包括Bismuth-Corlette分型、Blumgart/MSKCC T分期、TNM分期以及国际胆管癌组织分期等,其中临床应用较多的为Bismuth-Corlette分型.  相似文献   

3.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是起源于胆管上皮的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占所有胆管癌的50%~70%[1]。其预后较差原因包括患者就诊时多为进展期,伴有黄疸和肝功能损害;肿瘤常侵犯肝脏(尾状叶)、肝动脉和门静脉,手术切除困难,根治性治疗比例低,围术期死亡率高,术后复发率高,对化疗和放疗不敏感,目前外科根治性切除仍是患者唯一可能获得治愈的手段,故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策略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4.
肝门部胆管癌又称高位胆管癌或近端胆管癌,是指胆总管起始部以上,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和肝总管的肝外胆管癌。因其主要位于左右肝管汇合部,故也称其为肝管汇合部癌或肝管分叉部癌。1965年美国的Klatskin教授最先描述了本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因此也称Klatskintumor [1]。手术切除是其根治的唯一方法,但手术难度大、根治切除率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高且临床预后差[2]。我科于2012年4月收治一例肝门部胆管癌行根治术患者,术后出现胃瘫,胆漏,脑梗,尿崩等多种并发症,经过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及护理,患者顺利出院。  相似文献   

5.
正胆管癌系癌细胞发源自整个胆道系统的恶性肿瘤,根据其发生部位分为肝内胆管癌、肝门部胆管癌和末梢胆管癌。其中肝内胆管癌约占20%,肝门部胆管癌约占55%,末梢胆管癌约20%,剩余5%为多部位发生胆管癌~([1])。根据有关研究表明,胆管癌是发病率第二高的肝胆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胃肠道肿瘤的3%。胆管癌是一种恶性度很高的肿瘤,由于其浸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有效减黄方法。[方法]对17例手术探查证实无法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于手术中找到并切开梗阻以上的肝内胆管.其中左肝管切开15例,T管引流9例.胆肠内引流6例;右肝管切开l例.行T管引流;左右T管均切开1例.行双T管引流。观察术前、术后血清转氨酶、谷胺酰转肽酶(GGTP)、碱性磷酸酶(AKP)和总胆红素的变化。[结果]手术前后血清转氨酶、GGTP、AKP和TBIL均明显下降,且差异有显著性.术后恢复良好,黄疸消除顺利,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肝内胆管切开引流是对无法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姑息减黄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肝门部胆管狭窄的诊断与处理是胆道外科的重大议题之一[1] .黄疸病人经影像学检查发现肝门部胆管有局部狭窄及肝内胆管扩张性病变时,临床诊断常考虑为肝门部胆管癌,由此可能放弃手术或仅行姑息治疗.事实上,肝门部胆管可由炎症、肿瘤等多种病因引起.我院1996-2005年收治的黄疸病人中有46例影像学检查发现肝门部胆管狭窄行手术治疗.现对其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肝门部胆管癌或高位胆管癌,占肝外胆管癌的58%~75%,其发病率近年有上升趋势.肝门部胆管癌早期诊断困难,肿瘤切除率低(<30%),术后复发率高,5年生存率仅13.2% 1,2.我们统计3个医院近5年来收治的肝门部胆管癌43例,其中12例行根治切除术,切除率约33%.现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9.
胆管癌一般是指原发于左右肝管至胆管下端的肝外胆管癌,不包括肝内的胆管细胞癌、胆囊癌和壶腹部癌,其发病率为0.01%~0.46%,但近年来有增高趋势,其中以肝门胆管癌的处理较为棘手,约占胆管癌的23.5%~58.0%[1-3]。一、肝门部胆管癌的病理生物学特性和临床分类及分期众多学者对肝门胆管癌的病理学及生物学特性已做了大量的研究,结合我们以往的研究及文献[4-11],总结其主要病理生物学特性为:(1)高分化腺癌占大多数,约为90%,癌组织与残留的正常腺体常于管壁内共同存在;(2)胆管癌细胞主要沿胆管壁向上、下及周围直接浸润,生长缓慢,远处转移发生晚;(3)癌组织常浸润神经,并沿神经周围间隙扩散,手术彻底切除困  相似文献   

10.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发生的恶性肿瘤,也称近端胆管癌或高位胆管癌。1957年Altemeier首先描述该症,1965年Klamkin报道13例后才被广泛重视并被命名为Klamkin。因其部位特殊、呈浸润生长及手术切除困难等。肝门部胆管癌曾被认为是无法手术根治性切除的疑难癌症。现代影像学和手术技术的提高,使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取得重大进展。但如何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这一临床病变,依然是胆道外科医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现依据文献报道并结合我们的诊疗经验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诊断方法、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87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26例,姑息性手术17例,引流术14例,单纯开腹探查术12例,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13例,逆行胰胆管造影+支架植入术5例。行根治性手术者1,3 a生存率分别为81.0%,52.3%;行姑息性手术者1,3 a分别为生存率45.5%,27.2%;根治手术组生存率高于姑息手术组(P<0.05);年龄、血清总胆红素、Bismuth-Corlette分型、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对患者预后有影响。结论:多项检查联合应用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诊断率;手术切除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有效方法;掌握个体化治疗原则对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和提高生存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肝门部胆管癌14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同一单位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阶段性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98~2003年收治的149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9例中手术切除91例,非切除行胆道手术引流35例,经十二指肠镜及经皮经肝胆管内支架引流9例,单纯剖腹探查5例,其余9例因特殊原因未作任何处理而出院.随访103例中切除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56%、26.56%、7.81%;非切除手术引流组及胆道内支架引流组1年生存率分别是38.46%和37.50%,无3年生存者;单纯剖腹探查者5例,均于3个月内死亡.[结论]切除性治疗是延长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对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胆道内支架支撑引流且具有简便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iocarcinoma,HCCA)是指累及胆囊管开口及以上1/3的肝外胆管,并常扩展至肝门汇合部和一侧或双侧肝管的恶性肿瘤,又称为Klatskin肿瘤,占肝外胆管癌的58%~75%.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1994~2004年手术治疗的64例肝门胆管癌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全组均行手术治疗,发生术后并发症13例.其中胆瘘6例,腹腔感染5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均保守治疗而愈.无手术死亡。存活最短时间为42d。最长为3年4个月,1年生存率64.1%(41/64),3年生存率12.5%(8/64)。[结论]根治性切除是肝门胆管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过程、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型等影响其预后。  相似文献   

15.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肿瘤内供血特点及肿瘤与门静脉之间的关系,并对误诊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肝门部胆管癌的彩色血流显示率为64.3%,彩色血流显示率、门静脉受侵率与肿瘤大小无统计学相关性,本组病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71.4%。肝门部胆管癌需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Mirizzi综合征、胆囊癌侵犯肝门部胆  相似文献   

16.
外科根治性切除目前仍然是肝门部胆管癌最为有效且唯一有可能达到根治目的的治疗策略。既往认为肿瘤浸润门静脉或肝动脉被认为是手术禁忌证,是阻碍手术达到肿瘤阴性切缘(R0切除)关键因素。但随着血管外科技术的发展和提高,这些禁忌已经部分被突破。目前合并门静脉切除重建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和效果已得到充分肯定,有利于患者的预后且不显著增加围术期风险,但是否合并肝动脉切除重建仍有分歧。本文旨就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合并血管切除重建的研究进展作综述。  相似文献   

17.
正腹腔镜手术是一项全新的外科手术方式,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痛苦小、康复快、并发症少、美容效果好等优点,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临床学科,开创了微创手术的新时代。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操作复杂,手术难度大,目前腹腔镜在肝门部胆管癌中通常被用来进行探查和肿瘤的分期,使用腹腔镜行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具有非常大的挑战性~([1]),目前报道较少。我院肝胆外科医生在积累多年腹腔镜手术的基础上于2016年4月顺利完成1例完全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  相似文献   

18.
超声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肝门部胆管癌的超声表现,探讨超声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经病理、手术确诊的45例肝门部胆管癌超声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显示肝门区肿物34例(75.6%),其中乳头型8例(23.5%),团块型17例(50.0%),弥散型9例(26.5%);按Bismuth分型判断胆管受累范围,34例中,29例(85.3%)与术中分型相符.超声对门静脉、肝动脉侵袭和肝脏转移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0%、40%、50%.结论:超声对肝门部胆管癌进行术前评估是可行的,对指导临床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iocarcinoma,HCCA)是指累及胆囊管开口及以上1/3的肝外胆管,并常扩展至肝门汇合部和一侧或双侧肝管的恶性肿瘤,又称为Klatskin肿瘤,占肝外胆管癌的58%-75例^[1]。由于特殊解剖关系及生理学特征,早期诊断比较困难,误诊率高,而且此类患者常有梗阻性黄疸并伴有明显肝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皮胆管超声造影在肝门部胆管痛Bismuth分型中的准确性和有用性.方法 纳入30例经手术确诊为肝门部胆管癌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分别接受了二维超声、声诺维经皮超声胆道造影(PUSC)和泛影葡胺经皮经肝X线胆道造影(PTC),并经手术或临床确诊为肝门部胆管癌.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三者对肝门部胆管癌进行Bismuth分型的准确性.结果 普通超声分型的准确率为23.3%(7/30),PUSC和PTC分型的准确率均为73.3%(22/30).普通超声分型准确率与PUSC及PTC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胆管造影提高了超声评估肝门部胆管癌的能力,对肝门部胆管癌进Bismuth分型的效能与PTC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