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培门冬酶(pegasparaginase,PEG-Asp)联合化疗治疗儿童和成人初治和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并应用综合护理措施进行相关干预,为提高患者耐受性,顺利完成治疗提供支持。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7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儿童和成人初治和复发ALL共21例,应用培门冬酶联合化疗(参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ALLG-2008方案),观察安全性、不良反应,全程综合护理干预。结果 (1)观察期内门冬酰胺酶相关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凝血功能异常、淀粉酶增高、血糖增高、肝功损害等,均为WHO毒性反应1-2级,无3-4级毒性反应和治疗相关死亡率。(2)采用PICC静疗、多通路补液和碱化血液、加强心理疏导、注重黏膜保护、合理饮食指导、及时支持治疗、有效对症处理、密切监测病情等综合护理措施干预后,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治疗,无治疗相关死亡案例。结论科学有效的综合临床护理是培门冬酶联合化疗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安全性较好、不良反应可控的重要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左旋门冬酰胺酶与培门冬酶对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巧年1月共153例初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8例接受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45例接受培门冬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功能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分析左旋门冬酰胺酶不同使用时间对以上因素的影响。结果:接受左旋门冬酰胺酶或培门冬酶治疗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初发时白细胞数、原发疾病类型、危险因素分层、总有效率及相关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过程中输注血浆、冷沉淀、纤维蛋白原(FIB)的总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12,0.65,0.09),培门冬酶使用后纤维蛋白原下降速度较左旋门冬酰胺酶下降的速度慢(9.49 vs 6.90,P=0.000)。左旋门冬酰胺酶早期间断使用时FIB下降较晚,出血风险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13)。结论:培门冬酶较左旋门冬酰胺酶能更好地检测凝血功能变化,左旋门冬酰胺酶间断使用时较易检测凝血功能变化,但早期使用时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42例和B组58例。A组给予培门冬酶治疗,B组给予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总胆固醇、尿素氮、血糖和血浆总蛋白等血生化指标水平,统计两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时间和药物使用次数等。结果:治疗后A组与B组的血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住院时间和用药次数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这两种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均较好,但使用培门冬酶进行治疗的患儿其住院时间更短,使用药物的次数更少,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应用培门冬酶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导致颅内静脉窦血栓的护理经验.方法 5例患者使用培门冬酶后,头颅MRI均提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3例癫疒间发作、意识不清;1例剧烈头痛,1例肢体抽搐.其中4例肌张力下降,病理征阳性.5例患者均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给予严密观察病情、疼痛护理,观察抗凝药作用和不良反应,及时疏导不良情绪等.结果5例患者2~10 d临床症状均消失,均无神经系统后遗症,2~3个月后随访头颅MRI均无异常.结论 及时发现颅内静脉窦血栓的临床表现是关键,给予及时的治疗,缓解头痛、肢体无力等症状,防止抗凝药物不良反应是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5.
培门冬酶(PEG-Asp)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中的常用药物,使用起来相对安全且能被较好耐受,但仍不能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本文总结我科30名ALL患儿应用PEG-Asp肌内注射情况,其中发生过敏反应4例,根据其临床表现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与护理,4例患儿均脱离危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培门冬酶(PEG-Asp)与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123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PEG-Asp组(51例)和L-Asp组(72例)。PEG-Asp组接受培门冬酶治疗,L-Asp组接受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在性别、平均年龄及初发病时白细胞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G-Asp组与L-Asp组患儿用药5 d时APTT水平明显比用药前延长(P<0.05),FIB水平明显下降(P<0.05),到用药第10 d时APTT延长到顶峰(P<0.05),而FIB水平则降至最低值(P<0.05),PT和TT水平基本无变化。用药15 d时APTT和FIB水平在慢慢恢复(P<0.05),但APTT水平仍高于用药前,FIB水平仍低于用药前(P<0.05)。用药20 d时基本与用药前在同一个参考值内,PT和TT水平同样无变化。培门冬酶与左旋门冬酰胺酶对急性...  相似文献   

7.
左旋门冬酰胺酶是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关键药物之一,可以提高疾病的缓解率和患儿生存率,但过敏反应常见。报告了我院儿科2003年3月至2005年12月共7例使用左旋门冬酰胺酶出现变态反应的患儿实施脱敏注射法的护理,总结脱敏过程中护理工作要点,包括左旋门冬酰胺酶皮试的观察;脱敏过程中的症状观察和应对措施;心理支持;用药后的密切观察,严防迟发反应发生。7例脱敏注射治疗均获成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在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2月采用L-ASP治疗的80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儿家长加强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的自护能力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家长的白血病健康知识得分、管理能力得分、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可减少L-ASP在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良反应,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王群 《全科护理》2013,(25):2314-2315
[目的]总结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儿童ALL接受L-Asp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患儿应用L-Asp 35个疗程,发生胃肠道反应18例,肝功能损害18例,凝血功能异常18例,变态反应1例,胰腺炎1例,血糖升高1例。[结论]加强L-Asp治疗儿童ALL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是治疗顺利进行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2005年10月~2007年10月,我们对10例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皮试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采用脱敏疗法,注射L-ASP,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应用Hyper-CVAD/MA强力化疗方案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护理措施,以提高护士对相关患者的护理水平。方法 2004年6月-2009年2月,应用Hyper-CVAD/MA强力化疗方案治疗8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在化疗过程中,护士密切监护并观察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积极给予护理措施。结果 8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均顺利完成化疗并出院,未发生与护理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应用Hyper-CVAD/MA强力方案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护理工作十分重要。严密观察病情,强化化疗护理,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轻毒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联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本院28例使用HD-MTX联合化疗的ALL病人实施相应护理措施干预,并观察评估护理效果.[结果]28例ALL病人完全缓解75.00%,部分缓解14.29%,未缓解10.71%,治疗有效率为89.29%.一般只出现0级~2级皮疹、腹泻、乏力,恶心呕吐、脱发和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现象.只有2个~3个疗程出现3级恶心呕吐、口腔黏膜毒性、骨髓抑制、转氨酶升高,无心、肾等重要器官严重毒性反应发生,无化疗相关死亡病例.[结论]严格执行化疗计划,强化化疗护理,可提高病人耐受性,减轻毒性反应,安全可行等优点,从而减轻病人的痛苦,保证化疗的进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患儿不同化疗时期的心电图检测结果及价值。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9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其中24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25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依据疾病具体类型为患儿选择化疗治疗方案,患儿接受化疗治疗的过程中开展心电图检测。分析不同疾病类型白血病患儿不同化疗时期的心电图检测结果。结果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前的心电图异常表现以窦性心动过速为主,诱导缓解期以及强化巩固期心电图异常表现以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速为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和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的强化巩固期心电图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化疗前(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儿接受化疗治疗极易发生心电图异常情况,在治疗的过程中开展心电图检测工作,在预防心肌受损情况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初治时和完全缓解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及其功能,寻找更好的控制儿童白血病的方法.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在流式细胞仪上测定了1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痛儿童初治时、完全缓解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CD3,CD4,CD8含量及自然杀伤细胞(NKC)水平.结果: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外周血CD3,CD4,NKC细胞及CD4/CD8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CD8 细胞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完全缓解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达正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免疫损害在白血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与儿童白血病的预后关系密切;促进患儿免疫功能的恢复对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诸多研究发现细胞遗传学改变在急性白血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其中以涉及aml1基因的改变最为常见。aml1基因为正常造血必需基因之一,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中约1/3以上的患儿可以检测到aml1基因的异常,其中t(12;21)和t(4;21)主要见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期望通过对儿童急性白血病中aml1基因易位的研究,能够揭示儿童急性白血病发生的机制,为儿童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本文就aml1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aml1基因异常和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中aml1基因异常等问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重点介绍儿童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儿童及少年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及难治性或复发性急性髓性白血病诊治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初次诱导化疗2次鞘内注射后不良反应自我报告及同时期护理记录单中不良反应情况,比较2种评估的一致性。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7月在海南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儿科亚重症病房首次辅助化疗并行鞘内注射的6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鞘内注射后患儿不良反应自我报告问卷,在2次鞘内注射24 h后分别对其进行调查;同时从电子护理记录中提取同期护士对患儿鞘内注射后不良反应的记录信息,与患儿自我报告结果进行一致性比较。结果 第1次鞘内注射后,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患儿不良反应自我报告与护理记录的12项不良反应中有9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恶心、呕吐、便秘、食欲减退、疲劳、肢体麻木、腰痛、头晕、头痛;在不良反应严重程度方面,患儿自我报告与护理记录比较,仅疲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自我报告与护理记录不良反应严重程度评估一致性比较,恶心、食欲减退、疲劳、肢体麻木、腰痛、头晕的一致性均较差(Kappa<0.4)。第2次鞘内注射后,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患儿不良反应自我报告与护理记录的12项不良反应中有10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味觉障碍、腹泻、疲劳、肢体麻木、腰痛、头晕、头痛;不良反应严重程度方面,患儿自我报告与护理记录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自我报告与护理记录不良反应严重程度评估一致性比较,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味觉障碍、腹泻、疲劳、肢体麻木、腰痛、头晕的一致性均较差(Kappa<0.4)。结论 护理人员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诱导化疗鞘内注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存在低估与忽视,临床工作中护士应更加重视患儿不良反应自我报告,以提高临床治疗方案的疗效评价准确性,为提高白血病患儿的照护水平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探讨IL-24对儿童急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凋亡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纳入本研究的确诊未治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各20例。取患者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用琼脂糖电泳方法检测BMMNC DNA;采用碘化丙锭染色流式细胞术和细胞核形态观察同时检测体外培养的急性白血病BMMNC增殖、分化过程中的凋亡状况;观察IL-24对它们的影响,并进行了定量分析。采用RT-PCR检测bcl-2及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观察IL-24对它们的影响。结果发现:IL-24可诱导体外培养的急性白血病BMMNC凋亡。在培养的48小时,可见到DNA出现梯形条带;IL-24 50 ng/ml用药组细胞凋亡程度较没加IL-24的对照组明显增加。IL-24可下调体外培养的急性白血病BMMNC bcl-2基因mRNA的表达,上调caspase-3 mRNA的表达。结论:IL-24可诱导白血病BMMNC凋亡,其机制之一可能是下调bcl-2 mRNA的表达,上调caspase-3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The childhood leukemias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Advances in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childhood leukemia are considered a remarkable success of modern medicine. Childhood leukemia, once considered a universally fatal disease, now boasts overall cure rates ranging from 75% to 85% for 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 (ALL) and cure rates approaching 40% to 50% for 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 (AML). Inherent to this success is the expertise nurses provide when caring for children with leukemia. Understanding the classifications of leukemia and the specific therapies help direct the specialized care children with leukemia need.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childhood leukemias, diagnostic and classification methods used to differentiate and evaluate childhood leukemia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applied toward various forms of childhood leukemias.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A激酶锚定蛋白12(AKAP12)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异常甲基化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儿童ALL患者骨髓和对照骨髓以及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6T—CEM中AKAP12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状态,并采用亚硫酸盐测序法检测启动子区域发生甲基化的频率。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PCR(FQ—RT—PCR)检测6T—CEM中,经过甲基化酶抑制剂(5-Aza—CdR)处理后,AKAP12恢复表达的情况。结果32例ALL患者MSP结果显示AKAP12基因甲基化比率为62.5%(20/32),但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参数均无显著相关。经过5-Aza-CdR处理后,可使6T-CEM中AKAP12恢复表达,且表达强度与剂量成正比。结论AKAP12基因启动子的异常甲基化与ALL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AKAP1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有望成为一个诊断ALL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