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Liu YB  Liang CH  Wang QS  Xie SF  Yu YX  Zhang ZL  Liu ZY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1):2922-2926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3.0T MR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特征,评价3.0T MRI及ADC值在肝细胞癌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监测肿瘤变化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广东省人民医院28例肝细胞癌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先行TACE治疗,TACE治疗后对局部肿瘤复发或残留者行射频消融治疗,射频消融后1~4个月行MRI常规及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b值选择600 s/mm2.分析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病灶不同区域ADC值特征.评价增强扫描序列、DWI评价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病灶的差别.结果 28例肝细胞癌经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病灶中,局部肿瘤残留或复发14例.b值为600 s/mm2时含碘油坏死组织、不含碘油坏死组织、活性肿瘤组织、正常肝组织ADC值分别为(1.905±0.487)、(0.726±0.116)、(1.449±0.054)、(1. 777±0.094)×10-mm2/s.含碘油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15),含碘油坏死组织、不含碘油坏死组织、活性肿瘤组织间ADC值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活性肿瘤组织病灶位于TACE、消融灶周边,呈结节状突向TACE、消融灶内.不含碘油坏死组织位于含碘油坏死组织周围,增强扫描各期均无强化.增强扫描序列、DWI判断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 后活性残留或复发肿瘤敏感性、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T MR弥散加权成像ADC值可用于鉴别肝细胞癌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坏死组织与复发或残留肿瘤组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DWI联合常规磁共振成像在原发性肝癌治疗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对患者进行DWI联合常规磁共振成像检查,记录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时不同b值所对应ADC值并进行比较,总结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MR-DWI信号特点,计算肿瘤复发灶检出率。结果 60例原发性肝癌术前MR-DWI均示肿瘤呈高信号,术后1周,DWI示碘油沉积区及肿瘤坏死区为低信号,结合常规T2WI上肿瘤坏死区为高信号,未沉积碘油肿瘤实质部分则为高信号。术后1年,50个复发病灶共检测到48个,复发灶检出率为96.0%(48/50)。26个新发病灶表现为高信号。患者术后1周时不同b值所对应的ADC值均高于术前,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结束时,不同b值所对应的ADC有所降低,均低于术后1周的ADC,但依然高于术前,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联合常规磁共振成像操作简单、成像快、无射线损伤,可敏感显示肝癌病灶,在原发性肝癌随访中的应用具有较高复发灶检出率,利于术后随访期间复发情况的评估,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3.
关静  阳红艳  张媛 《四川医学》2012,33(9):1513-1515
目的分析患者肝癌肿瘤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评估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评估肝癌的临床治疗疗效及预后的能力。方法对53例肝癌患者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T1WI、T2WI和T1WI钆对比剂增强扫描,分析观察肝癌存活的肿瘤组织与肿瘤液化坏死组织成分的DWI与增强图像上的信号特征,测量并计算病灶的ADC值与对应的磁共振T1WI增强扫描最大强化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磁共振DWI成像上肝癌肿瘤组织表现为稍高于周围肝实质的高信号,钆增强扫描显示明显强化;液化坏死部分表现为明亮高信号,增强后无明显强化;ADC图上肿瘤组织为稍高于正常肝实质的高信号,肿瘤坏死组织部分为低信号;b=800s/mm2时均数ADC值(mm2/s)是:肝癌肿瘤组织约为(1.02±0.37)×10-3,肿瘤坏死组织约为(1.71±0.32)×10-3,正常肝实质约为(1.29±0.42)×10-3。磁共振T1WI增强扫描上肝癌肿瘤组织表现为明显强化,其内液化坏死组织未见明显强化,肝癌组织的ADC值与T1WI增强扫描最大强化值之间呈负性相关关系(P<0.01)。结论综合分析肝癌组织成分的平均ADC值,发现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扫描技术能更好地显示出肝癌经过临床治疗后的肿瘤残留或复发组织与坏死液化组织成分,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能够反映出经过临床抗肿瘤治疗后肝癌的肿瘤残余或复发组织的血供情况以及细胞的活性。由此可见,磁共振扩散成像技术结合ADC值可以作为肝癌的临床抗肿瘤治疗疗效及预后随访手段。  相似文献   

4.
《陕西医学杂志》2019,(7):916-919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肝癌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并结合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方法:收集行射频消融治疗的肝癌患者75例,共106个病灶,观察患者经皮RFA术前后MRI表现,并将定期随访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对病灶大小、信号变化及动态增强情况进行收集。结果:术后扫描RFA区域可见完整环形T1WI高信号改变,术后96.23%病灶较术前增大,术后12个月90.57%的病灶缩小。复发患者表现为T1、T2长改变,DWI信号为高强度信号,增强扫描发现为结节样增强,术后1个月T1WI高信号环完整共100个病灶,术后12个月15个病灶复发,复发率为15%;高信号环不完整共6个病灶,复发率为66.6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DWI动态扫描后计算的治疗前病灶区ADC平均值最小,正常区ADC值最大。对于边缘残留及复发病灶与完全消融过渡区、正常肝脏组织、消融坏死病灶的ADC值比较发现,边缘残留及复发病灶ADC值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技术组织分辨率高,多序列、多方位成像,获得的诊断信息丰富。MRI结合DWI及ADC值的测量能够更加准确定性原发性肝癌,辨别残留、复发的肿瘤组织,从而为临床尽早选择有效治疗方案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其MRI增强扫描在TACE介入术后早期疗效中的评估价值。方法以2015年6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210例肝癌TACE介入治疗患者为对象,纳入患者术前和术后分别行DWI扫描检查及MRI增强扫描检查,参照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RECIST)将治疗结果分为有效组及无效组,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学表现,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影像学定量变化。结果 210例患者,共检出260个肝癌病灶,肿瘤平均直径约为7.56cm,肝癌患者TACE治疗前后影像学表现具有典型性;术后肝癌患者病灶ADC值较术前明显升高,肝癌患者术后CER动脉期、SIR动脉期值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无效组相比较,有效组肝癌病灶的ADC值明显大,但CER动脉期、SIR动脉期值明显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及其MRI增强扫描可有效评估肝癌TACE介入术后病灶存活及坏死情况,对评估早期临床疗效及指导临床下一步治疗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动脉栓塞化疗(TACE)与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治疗大肝癌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68例原发性大肝癌患者分为两组:(1)TACE与HIFU联合组38例,在TACE治疗后2~3周,接受HIFU治疗;(2)单纯TACE组30例.肿瘤最大径5.0~14.5 cm,平均(9.3±3.2)cm,总计88个瘤块,多发病灶者选其中最大径肿瘤为观察目标.两组病例的平均年龄、病灶大小、肿瘤TNM分期以及肝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随访3~24个月,平均(13±7)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肿瘤标志物(AFP)、肿瘤影像学(CT或MRI或PET)等变化,对患者进行随访以评估治疗后肿瘤凝固性坏死、肿瘤大小、局部复发率和生存预后.结果 TACE与HIFU联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率为90.6%(29/32).TACE与HIFU联合组的肿瘤坏死率为73.7%,肿瘤缩小率为68.4%,单纯TACE组分别为26.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1.1%、33.3%,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中位生存期为18个月,明显高于TACE组(10个月),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与HIFU联合治疗大肝癌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TACE,可提高肿瘤坏死率并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表观弥散系数值(ADC)与部分各向异性值(FA)在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研究中的价值.方法 对33例经病理证实的脑星形胶质细胞瘤患者进行MR常规检查、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与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测定并比较肿瘤不同组成区域及不同级别肿瘤的ADC值、FA值.结果 肿瘤实质区、肿瘤坏死区、瘤周水肿区及对侧正常脑组织的ADC值分别为1.28±0.44,1.97+-0.53,1.74±0.47,0.80±0.18,FA值分别为0.18±0.07,0.14±0.05,0.16±0.05,0.58±0.10,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者的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组织组成区域(肿瘤实质、肿瘤坏死、瘤周水肿)之间的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实质与肿瘤坏死、瘤周水肿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C值在鉴别肿瘤成分、肿瘤边界方面有重要价值,对于肿瘤的分级有一定的作用;FA值在肿瘤分界方面有重要价值,对高级别与低级别肿瘤的鉴别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弥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强永乾  郭佑民  孙兴旺  张月浪 《医学争鸣》2006,27(18):1711-1713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在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及肝囊肿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104例肝脏占位性病变(其中包括35例原发性肝癌、36例肝血管瘤、33例肝囊肿)进行磁共振DWI,在ADC图上利用Philips公司数据测量软件包直接测量不同b值时肝脏占位性病变的ADC值.结果:原发性肝癌在DWI上大多数表现为混杂信号,实质部分为高信号,坏死囊变部分为低信号,边界非常清楚,随着b值的增加病灶信号稍有下降;肝囊肿在DWI表现为均匀的低信号,随着b值的增加病灶的信号明显下降甚至消失;肝血管瘤在DWI上信号大多数表现为均匀的稍高或等信号,随着b值的增加信号强度降低介于肝癌与肝囊肿之间.ADC图上信号强度表现与DWI图正好相反.b值为300,1000和1500 s/mm2时,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ADC值分别为(单位×10-3 mm2/s)1.163±0.206,2.207±0.463,3.522±0.340;0.898±0.155,1.723±0.303,2.885±0.289和0.802±0.140,1.321±0.149,2.332±0.237.经统计学处理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b值下同一种病变的ADC值存在明显差异.b值为1000 s/mm2时,良恶性病变的分界值为1.274×10-3 mm2/s,敏感度96.99%,特异度97.10%;随着b值的增大,病变的ADC值下降,不同病变其ADC值下降的程度不同.结论:依据磁共振弥散成像的DWI图像、ADC值及其变化规律,能比较准确的判断肝脏占位病变的性质,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磁共振(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随访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在1.5T MR机上,对16例肝癌行TACE术后患者分别进行DWI检查和MR常规平扫(T1WI和T2WI).DWI检查取扩散敏感梯度因子(b值)为0及500 s/mm2,利用固定参数组合的自旋回波-平面回波(SE-EPI)序列,在各种成像序列上计数新发病灶数目,计算在DWI与T2WI上病灶与肝组织之间的对比噪声比(CNR)并予以比较;与DSA检查对照,定性评价DWI对肿瘤残留或复发活组织的检出能力.结果:DWI共显示肝内新发病灶46个,T2WI显示43个,T1WI显示38个.DWI及T2WI序列,新发病灶与肝组织之间的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 1).行TACE术后病灶内部DWI信号较复杂,2例病灶为碘油沉积完整,DSA检查无肿瘤染色,DWI为均匀低信号;2例病灶为碘油沉积但出现局部缺损,DSA检查可见缺损区肿瘤染色,DWI图像上碘油沉积区表现为低信号,肿瘤染色区为高信号;12例病灶DSA检查可见无或稍许碘油沉积,造影见大量肿瘤染色,其内有无或轻微染色的缺血、坏死的肿瘤组织,DWI图像上肿瘤染色区域表现为高信号,缺血坏死区为低或较低信号.结论:DWI是一种敏感的检测肝癌TACE术后肝内新发病灶的无创性成像方法,可监测TACE术后病灶残留或复发活组织和碘油沉积情况,可以用于肝癌TACE术后的临床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原发性肌骨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组织病理证实的61例原发性肌骨肿瘤患者,术前行磁共振常规及DWI检查,DWI选取SE-EPI序列,b值取0、700s/mm2,在T1WI增强横轴位图像上分别测量肿瘤实质区ADC、肿瘤整体ADC及邻近正常横纹肌ADC值,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各组间ADC值差异.结果 良性肿瘤34例,恶性肿瘤27例:①良、恶性组肿瘤DWI图像信号高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正常横纹肌、良恶性组实质区平均ADC值分别为:(1.65 ±0.76) ×10-3、(1.58±0.82)×10-3、(1.28±0.32) ×10-3 mm2·s-1,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687,P>0.05);良恶性组整体ADC值分别为:(1.58 ±0.74)×10-3 mm2·s-1、(1.35 ±0.39) ×10-3mm2·s-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P>0.05);③9例富含粘液肿瘤实质区平均ADC值(2.32 ±0.19)×10-3mm2·s-1,52例其他肿瘤实质区平均ADC值(1.36±0.37) ×10-3 mm2·s-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704,P<0.05).结论 无论是肿瘤实质区平均ADC值还是整体ADC值皆不能直接用于肌骨系统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较高ADC值(大于2.0 ×10-3 mm2·s-1)对诊断富含粘液基质类型的肌骨肿瘤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爽  刘影  吕维富 《安徽医学》2018,39(10):1176-1180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肝细胞癌(HCC)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疗效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安徽省立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经临床或病理检查确诊的52例HCC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1~3次TACE治疗,并于TACE术前、术后4~6周行上腹部磁共振平扫及DWI检查,术后4个月行磁共振增强扫描,上述检查均在1周内完成。依据实体肿瘤疗效评估标准(mRECIST),将病例分为稳定组和进展组,分析TACE术前、术后病灶的坏死、复发转移情况以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鉴别稳定组和进展组的诊断效能以及ADC的最佳截断值。结果 52例HCC患者术前共计检出68个病灶;参照mRECIST标准,评价为稳定病例20例,进展病例32例。术前病灶以稍长T1和T2信号为主,DWI序列上呈高信号,ADC图上呈低信号;TACE术后,肿瘤坏死区呈等或稍长T1、T2信号,DWI序列上呈等或稍低信号。进展组于T1WI和T2WI序列上信号表现多样,DWI序列上呈不均性高信号;稳定组和进展组术前肿瘤病灶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组术后ADC值较术前升高(P<0.05),其手术前后ADC的增加值高于进展组(P<0.05)。ROC分析提示:鉴别稳定组和进展组ADC的最佳截断值为1.28×10-3 mm2/s,此时曲线下面积为0.773(P<0.05)、灵敏度为76.3%、特异度为68.9%。结论 DWI扫描能够及时、客观的评估HCC患者化疗栓塞术后疗效,具有较高的随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b值800s/mm2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肝占位性病变者(肝囊肿14例,肝血管瘤18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6例,肝细胞癌35例,肝转移瘤11例,胆管细胞癌6例)在常规T2WI、T1WI及动态增强扫描(应用LAVA3D序列)外,加做b值800s/mm2DWI检查,观察肝占位性病变在DWI图像影像特征,测量病变及与病变同一层面正常肝组织表观弥散系数值(ADC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常肝组织平均ADC值为(1.39±0.13)×10-3mm2/s。肝囊肿、肝血管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肝细胞癌、肝转移瘤、胆管细胞癌平均ADC值分别为(2.47±0.25)×10-3mm2/s、(1.63±0.12)×10-3mm2/s、(1.47±0.07)×10-3mm2/s、(1.07±0.15)×10-3mm2/s、(1.19±0.13)×10-3mm2/s、(1.11±0.08)×10-3mm2/s;恶性肿瘤组、良性肿瘤组正常肝组织与肿瘤组织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与正常肝组织ADC值之间差异p=0.923,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MRI、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有不同特点,综合量化分析病灶ADC值与正常肝组织ADC值,能更好地显示肝脏占位性病变特征,在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预后方面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在诊断和鉴别胃肠道恶性肿瘤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确诊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32例,其中胃低分化腺癌18例,胃神经内分泌癌7例和胃、十二指肠淋巴瘤7例,选取1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和志愿者均行MRI平扫、增强扫描和DWI成像(序列包括T1WI、T2WI、DWI).分析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经工作站处理获得肿瘤组织和正常胃壁组织的T2信号强度和表观扩散系数(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肿瘤组织在T2上呈稍高信号,病灶呈不同程度强化. T2WI上肿瘤组织的平均信号强度明显高于正常胃壁组织,胃腺癌、神经内分泌癌和淋巴瘤组织和正常胃壁组织平均信号强度分别为415. 36 ± 150. 61、408. 67 ± 88. 19、320. 53 ± 63. 37和201. 83 ± 45. 92,肿瘤组织和正常胃壁组织信号强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DWI上肿瘤组织呈明显高信号,胃低分化腺癌、胃神经内分泌癌和胃、十二指肠淋巴瘤平均ADC值显著低于正常胃壁组织:(0. 84 ± 0. 15)×10-3mm2/s 、(0. 91 ± 0. 23)×10-3mm2/s、(1. 25 ± 0. 38)×10-3mm2/s和(1. 85 ± 0. 36)×10-3mm2/s,3种肿瘤组织ADC值与正常组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胃腺癌、神经内分泌癌与淋巴瘤组织ADC值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但胃腺癌和神经内分泌癌之间结果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DWI在诊断和鉴别胃肠道恶性肿瘤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5):123-126+封三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对胰腺癌冻切术后治疗效果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病理诊断为胰腺癌并接受氩氦刀冷冻治疗的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MRI-DWI检查扫描,观察胰腺癌肿瘤组织在冷冻术前后MRI-DWI信号改变,对比正常胰腺组织、术前及术后肿瘤组织、坏死组织的表现弥散系数(ADC)值。对肿瘤组织ADC值与肿瘤大小的相关性进行评价,同时评估不同肿瘤位置、肿瘤直径及分期ADC值的差异。结果 术后肿瘤组织在T_1WI呈低信号而在T_2WI为高信号,在DWI反而也是低信号,动态增强时没有明显强化。b值取800 s/mm~2时,正常胰腺组织和胰腺肿瘤的ADC值分别是(1.914±0.113)×10~3mm~2/s和(1.037±0.105)×10~(3 )mm~2/s。经对比发现胰腺肿瘤ADC值与肿瘤不同直径范围有关,与肿瘤分期、位置无关。结论MRI-DWI能有效鉴别胰腺癌切冻术后的肿瘤组织坏死及残存,为进一步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肝囊肿、25例肝脓肿及27例囊变或坏死的肝肿瘤行DwI扫描,对比分析其DWI及ADC图表现,测量肝囊肿、肝脓肿、囊变或坏死的肝肿瘤的囊腔的ADC值及肝脓肿、囊变或坏死的肝肿瘤的壁的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囊肿、肝脓肿及囊变坏死的肝肿瘤的囊腔的ADC值分别为(3.42±0.34)×10-3mm2/s、(0.74±0.4)×10-3mm2/s、(2.27±0.35)×10-3mm2/s,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脓肿及囊变坏死的肝肿瘤的壁的ADC值分别为(1.78±0.31)×10-3mm2/s、(1.41±0.26)×10-3mm2/s,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结合ADC值测量可作为鉴别肝囊肿、肝脓肿及囊变或坏死的肝肿瘤的一种有用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T2加权成像(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联合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4月就诊的疑似前列腺癌患者119例,均行常规MRI、DWI和DCE-MRI检查。结果:119例疑似患者中,有69例诊断为前列腺癌,有50例诊断为前列腺增生;T2WI、DWI和DCE-MRI联合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性为97.10%,明显高于T2WI、DWI单独诊断(均P<0.05);T2WI、DWI、DCE-MRI及联合诊断前列腺癌特异性、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前列腺癌Ktrans、KeP、Ve和VP分别为(1.42±0.87)、(1.83±0.80)、(0.84±0.21)和(0.15±0.07),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均P<0.05),而ADC为(0.92±0.34)×10-3 mm2/s,明显低于前列腺增生(P<0.05);Ktrans、KeP、Ve、VP与Gleason评分无相关性(均P>0.05),ADC值与Gleason评分呈负相关(r=-0.508,P<0.05)。结论:T2WI、DWI及DCE-MRI联合用于诊断前列腺癌有较好的效果,其中DWI及DCE-MRI可为诊断提供客观参数。  相似文献   

17.
王帅  柳港  刘峰  王滨  蹇兆成  孙业全 《潍坊医学院学报》2011,33(5):321-323,I0004
目的 探讨MR-DWI评价兔VX2肾移植瘤TACE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2只,采用瘤块埋植法建立兔VX2肾移植瘤模型,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兔VX2肾移植瘤,MR检查评价兔VX2肾移植瘤TACE术疗效.结果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后实验组肿瘤坏死明显,术后第3天瘤区ADC值(1.321±0.125)×10^-3mm^2/s明显增高于术前ADC值(1.139±0.072)×10^-3 mm^2/s(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ADC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是一种创伤小、疗效确切的兔VX2肾移植瘤治疗方法,MR-DWI是一种评价TACE术疗效的有效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