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发病率约15%,临床上以痛经、盆腔痛和不孕为主要表现。EM虽属良性病变,但其表现与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类似,并有一定比例的异位子宫内膜发生组织学改变,成为癌瘤。EM恶变主要发生在卵巢,病理类型多为子宫内膜样癌或透明细胞癌,卵巢外异位内膜恶变及恶变的其他病理组织学类型较少。现报道1例在位子宫内膜及卵巢外异位内膜同时恶变,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以及治疗。  相似文献   

2.
<正>1病例简介患者,36岁,G_0P_0,因"查体发现阴道壁肿物1个月"于2017年11月1日收入院。1个月前患者查体时发现阴道前壁尿道口下一直径约3+cm肿物,囊性,无压痛,可活动,妇科超声示:双侧残留子宫角?为求进一步诊治遂就诊于我院。2003年患者(22岁)被确诊为先天性无子宫,未予诊治,无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本院1990年1月至2000年12月收治的19例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情况、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结果 18例患者为育龄期妇女,1例为围绝经期妇女,平均年龄36.2岁。病变部位8例位于手术切口、宫颈及阴道穹隆6例、胃肠道2例、泌尿系统3例及其他部位1例。主要症状:8例有皮下结节伴经期疼痛、2例月经期血尿及排便痛等,5例无典型症状。术前诊断率较低(52.6%)。治疗以局部病灶切除为主,术后辅以药物治疗。结论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原因较复杂,因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诊断率不高,应注意原发症状与月经周期的关系,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治疗应以切除病灶、缓解症状、恢复功能为主。  相似文献   

4.
<正>原发性子宫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primary extrauterine 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primary extrauterine ESS)是指原发于子宫外、且不合并子宫内病灶的一类特殊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最早由Gruskin及Gerber在1970年各自报道1例,之后均为零散报道,直至1993年Chang等[1]总结了16例并对既往病例进行了归纳,认为其定义不仅仅需要子宫外ESS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及相关机制。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9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2例结直肠EMs及1例输尿管EMs伴淋巴结转移病例,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病因及临床特点。结果:1例患者因腹腔播散性腺肌瘤累及肠道,行肿物、小肠及右半结肠切除术,结肠周淋巴结内可见子宫内膜异位。1例患者因深部浸润型EMs行手术治疗,术中见病变累及直肠,切除直肠,术后病理示EMs,肠周淋巴结可见异位子宫内膜。1例患者因右肾积水、右输尿管肿物行右输尿管镜检查,后行开腹右输尿管局部切除+右输尿管膀胱瓣吻合术,术后病理示髂内淋巴结可见子宫内膜异位。结论:EMs淋巴结转移发病率可能被低估,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中对于区域淋巴结的切除及术后药物辅助治疗可减少疾病复发。对于EMs淋巴结转移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一、病例摘要患者46岁,2014年6月14日因经期右腹股沟疼痛2年余入无锡市解放军第101医院治疗。患者于2年前月经来潮时出现右腹股沟疼痛,呈进行性加重,月经干净后症状缓解,2个月前患者于右侧腹股沟部及阴阜可触及一直径1.5cm结节,且痛性结节逐渐增大,入院时查体:血压120/70mm Hg(1mm Hg=0.133kPa),神清、颈软,心肺听诊无异常,右腹股沟部可触及一2cm×3cm的痛性结节,质地中等,边界不清,活动度差。妇科检查:外阴已婚经产式,阴道畅,宫颈光,子宫中位,正常大小,双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SS)是少见的子宫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主要由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组成。原发性子宫外ESS是指原发于子宫外、且不合并子宫内病灶的一类特殊ESS,卵巢是最常见的首发部位。原发于肠道的ESS罕见报道,临床病理特征不详。报道1例46岁原发于小肠的ESS患者的手术、化疗、孕激素治疗经过,随访77个月,无病生存。该患者的主要症状为经期上腹胀痛伴腰背部放射痛,既往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ESS的确诊需依靠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根治性手术是一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育龄女性中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发病率可达15%,通常累及卵巢、子宫骶骨切带及子宫直肠窝,因子宫直肠窝病灶蔓延而累及直肠前壁者也时有报道,但异位病灶累及甚至压迫输尿管而致输尿管梗阻、肾盂积水则少见.现报道1例输尿管合并直肠EMs患者,并对其诊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特点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指子宫内膜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侵润、反复出血,引发疼痛、不育及结节包块等相应症状。子宫内膜异位症分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阴道直肠隔深部结节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其他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其他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发生在盆腔以外,理论上可发生在人体各个部位。可细分为四类:I类:消化道的EM;U类:泌尿道EM;L类:胸腔EM;O类:腹腔外EM(腹壁、会阴、腹股沟、脐等)。盆腹腔外EM在发生和临床表现上都有别于盆腔内EM,了解这些不是常见疾病的特点,才可对其正确诊断和处理。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良性疾病之一,发病率正逐年上升。EMs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正常子宫内膜以外的部位,大多累及盆腔脏器和壁腹膜,如卵巢、骶韧带等。EM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普遍接受的理论有经血逆流假说、体腔上皮化生假说、医源性种植、淋巴转移和血行播散假说等。诊断可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结果。治疗方式主要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extra-pelvic endometriosis)是一种少见的EMs,发生在盆腔以外的部位,如腹壁、胸腔及会阴等。由于其发病较少,临床症状不典型,因此往往诊断较为困难,常会误诊。为提高盆腔外EMs的诊疗水平,要力求做到早期发现、及时诊断和规范化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绝育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38岁,妊2产1。因绝育术后9年,腹部切口周期性出血5年并加重2个月,于2002年11月18日收入院。患者月经规律,末次妊娠为1991年3月。1994年初在基层医院行绝育术。术后因腹部切口不愈合,行保守治疗持续至1998年行经时切口仍不愈合,于疤痕处出血,颜色类似经血,伴腹痛,当地医院仍以慢性感染行保守治疗。2月前上述症状加重。入院检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一种育龄期妇女常见的良性疾病,多发生在子宫和卵巢。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bdominal wall endometriosis,AWE)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异位到腹壁而形成的异位子宫内膜病灶。少部分EMs可向恶性转化,约80%的EMs相关恶性肿瘤局限于卵巢,而20%发现于性腺外部位,其中AWE恶变的病例较罕见。报告1例肿瘤体积较大的AWE恶变病例并进行文献复习,总结该病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等,以期早期诊断和治疗AWE恶变患者,延长其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3.
1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G1P1,40岁,因"发现会阴肿物并逐渐增大2年"于2010年9月10日收入院。患者2年前发现会阴部有一黄豆大小肿物,伴经期疼痛,经间期缓解,缓慢增大。患者月经规律,无痛经,无会阴手术、裂伤及清宫史。否认家族类似病史。妇科检查:左侧小阴唇内侧可及紫蓝色结节,直径2cm,不活动,轻触痛,子宫正常大小;双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妇科彩超示,盆腔未见明显异常。CA125未查。术前诊断: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会阴内异症)。9月14日行会阴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质韧,直径2cm,内见紫蓝色结节及少量巧克力样粘稠液体,未累及肛门括约肌。  相似文献   

14.
为评价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及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发病与好发侧之间的关系,回顾分析1996年1月~2002年1月6年间559例行腹腔镜手术的EMs及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的手术资料。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下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切除术、电灼术及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切除术。记录患者年龄、产次、修正的EMs的AFS分期,依腹腔镜所见或病理学检查确定诊断,统计学分析采用秩和检验和X~2检验。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案及其预防措施,加强对此类疾病恶变的诊断,指导临床治疗,达到预防疾病并降低其发病率的目的。方法: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病因及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腺癌,结合临床考虑子宫内膜异位组织来源;免疫组织化学:角蛋白CK阳性(+),簇分化抗原CD阳性(+),抑癌基因P53阳性(+),雌激素受体ER阴性(-),孕激素受体PR阴性(-),癌抗原CA125阳性(+),甲状腺球蛋白TG阴性(-),平滑肌肌动蛋白(SMA)支持诊断。结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率低,应以手术切除为主,对其恶变患者应扩大手术范围,行根治性切除,以减少复发概率,必要时需联合激素治疗或者放化疗。而同时降低剖宫产率对AWE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6.
患者26岁,住院号150753,以经期腹痛13年,加重10个月,于2002年3月26日入院。患者13岁月经初潮,于月经前1至2天始下腹部疼痛,行经后疼痛逐渐消失,但疼痛能忍受,不需要服镇痛药。近10个月在月经第1到2天  相似文献   

17.
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通常在其他疾病的手术中意外发现。其病因未明,发病原因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由于其发病率低,妇科医生普遍对其认识不足,易造成漏诊、误诊。报告1例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患者的病例资料,该患者因子宫肌瘤收入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术中探查发现盆腔脏层腹膜及子宫后壁浆膜散在片状乳白色粟粒样病灶,直径0.2~0.5 cm,其旁可见盆腔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术中行病灶活检术,经活检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检测诊断为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通过文献复习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总结该病例的诊疗经验。  相似文献   

18.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致输尿管梗阻肾积水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 1.患者 4 7岁 ,住院号 935 0 8。因经期延长 ,经量增多 ,伴腰腹痛 2年 ,于 2 0 0 2年 7月 30日入院。B超示子宫多发肌瘤、右肾积水 ,行全腹三维CT扫描、静脉肾盂造影及逆行摄影检查 ,示右侧输尿管L4、L5水平段狭窄 ,右肾积水 ,肾皮质明显变薄 ,肾盂扩张 ,失去正常形态。临床诊断 :子宫多发肌瘤 ,右肾重度积水。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子宫增大如孕 12周大 ,表面见多个突出结节。子宫后壁可见直径约 1cm的紫蓝色结节 ,右侧卵巢有一直径约 8cm囊性肿物 ,与周围无粘连。行全子宫切除、右卵巢囊肿剥除术。术中请泌尿外科会诊 ,因右肾…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下63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外观表现及组织学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研究腹腔镜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各种外观形态表现及相应的组织学特点。方法 对88例不孕症患者在腹腔镜二氧化碳人工气腹下进行盆腔检查,对典型或不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病损拍照记录,病损部位行组织学业检查或行内凝热-色试验(heat-colour test,HCT)。结果 腹腔镜下发现的盆腔EM外观表现有以下类型:(1)典型病损:包括色素型病损、出血型病损及腺体样结果。(2)不典型病损:包括水泡病损、微细病损及血管增生病损。(3)隐匿性病损:在腹腔CO2充气(约30分钟)后方可显示出点状或斑片状出血灶。(4)疤痕性病损:白色斑块及腹膜缺损。39例盆腔EM患者的44处病损行活组织检查,28处见子宫内膜上皮、腺体和间质或含铁血黄素,组织学检查诊断EM的阳性率达64%,未行组织学检查的上述病损HCT均阳性。结论 盆腔EM的形态具多样性,腹腔镜放大作用及CO2气腹有助于不典型和隐匿性病损的发现和显示。组织学证据表明EM的多种外观表现与病损在发生发展中所处的阶段及活动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 ,发病率高达2 5 % ,其组织学发生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传统有三种学说 ,即种植、化生、转移学说。本文通过对盆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灶的光镜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研究 ,探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组织学发生及发病机制。1 资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于 1998年 7月至 1999年 7月因不育症住院行腹腔镜检查证实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者 78例为研究对象 ,年龄 2 1~ 3 9岁 ,平均 2 9 42岁。根据子宫内膜异位症FIGO 1983年修订的分类法 ,本组 78例患者中 ,Ⅰ期 2 8例 ,Ⅱ期 3 2例 ,Ⅲ期 10例 ,Ⅳ期 8例。术前均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