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我院自1991年开始,对手术切除的470例食管贲门癌病人术后全部应用鼻胃管行肠内营养。与1991年以前5年间行食管贲门癌切除术的560例病人术后未行肠内营养对比,能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避免了发生吻合口瘘后的空肠造瘘之苦。吻合口瘘的死亡率由51%降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贲门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原因以及预防方法。方法采用肠内营养(EN)及置管持续冲洗的保守治疗。结果16例中1例二次开胸治愈,14例采用保守治疗方案治愈出院,死亡1例,衰竭与感染是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贲门癌术后发生胸内吻合口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充分的术前准备,提高手术技巧、术中置空肠营养管、术后早发现及正确的治疗方案是降低及治疗吻合口瘘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吻合口漏斗式包埋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经验。方法对137例食管癌患者均行食管-胃胸内吻合。吻合口行漏斗式包埋。结果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3.6%(5/137);无一例吻合口瘘。结论吻合口漏斗式包埋治疗食管癌减少了术后并发症,降低了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原怀周 《现代保健》2012,(21):142-143
目的:探讨食管癌和贲门癌手术治疗后消化道吻合口瘘发生情况,探讨吻合口瘘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食管癌、贲门癌切除病例,加食管一胃或食管一空肠胸内吻合术后,利用B超、X线和美蓝试验胸内消化道瘘的情况。根据诊断结果对患者进行保守治疗或二次剖胸手术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进行充分的脓腔、胃液引流,持续胸腔冲洗,并采用肠内营养保证充足的营养支持。结果:160例食管癌和贲门癌手术治疗患者中,有4例发生胸内消化道瘘,发生率为2.5%,其中吻合口瘘1例(0.625%),胃壁瘘3例(1.875%)。4例中有1例经二次开胸手术。患者住院时间22—210d,平均(81.9±7.8)d;消化道瘘闭合时间8-95d,平均(37.6±4.8)d。1例二次开胸手术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以及瘘口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平均水平(P〈0.05)。4例患者均临床治愈,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胸内消化道瘘一经确诊。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提倡早期行二次开胸手术,同时必须注意充分脓腔引流和适当胸腔冲洗,并进行有效的营养支持,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明显缩短病程,显著降低吻合口瘘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根据食管癌切除术后肠道功能仍被保留,采用术中置空肠营养管,术后肠内营养治疗36例食管中下段及胃底贲门癌患者。达到了加强术后病人营养支持,预防和治疗吻合口瘘的目的。强调在开始肠内营养前,确定空肠营养管是否到达空肠非常重要,介绍了鉴定的方法。肠内营养时要注意营养液的滴注速度、浓度和温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介绍一种在食管贲门癌术中置人十二指肠营养管的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并探讨其在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营养支持中的意义。方法 90例食管贲门癌患于术中,将食管镜经胃残端通过幽门到达十二指肠球部,再通过食管镜内腔置人十二指肠营养管;于术后24h开始滴注或推注氨素营养液,每天50—100g,直至术后第10—12天完全经口进食。结果 90例食管贲门癌术中置入十二指肠营养管全部成功,每例耗时仅4—8min,术后早期营养状态良好,无吻合口瘘、胃梗阻、肠梗阻等并发症。结论 经食管镜置人十二指肠营养管的方法简便、安全、实用、经济,该法对于食管贲门癌患术后施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节约住院费用、减少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延迟拔除胃管对经"颈、胸、腹"三切口手术治疗食管癌术后出现颈部吻合口瘘愈合的影响.方法 将220例经"颈、胸、腹"三切口手术治疗食管癌术后5 d内出现颈部吻合口瘘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继续保留胃管予胃肠内营养,共110例;B组仍拔除胃管进食,共110例.结果 A组颈部吻合口瘘愈合时间为(3.9±1.1)d,B组颈部吻合口瘘愈合时间为(8.5±3.6)d.A组颈部吻合口瘘愈合时间短于B组(P<0.05).结论 对经"颈、胸、腹"三切口手术治疗食管癌术后出现颈部吻合口瘘的患者.应延迟拔除胃管,予胃管内注入流质进行胃肠内营养,有利于促进吻合口瘘的愈合.  相似文献   

8.
食管、贲门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总结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EN)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食管、贲门癌病人术后早期经十二指肠营养管进行EN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人未出现吻合口瘘、低蛋白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均治愈出院.结论:食管、贲门癌切除病人经十二指肠营养管行EN,能促进和维护胃肠道功能,改善营养状态,并且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吻合口癌、贲门癌及食管癌的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吻合口癌、贲门癌及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癌4例;胃溃疡胃大部切除术后贲门癌2例;胃溃疡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上段癌3例;胃溃疡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中段癌6例;胃溃疡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下段癌6例.行残胃全切+食管部分切除,空肠食管吻合术6例;食管胃部分切除,弓下食管胃吻合3例;食管次全切除结肠代食管12例.结果 术后切口感染1例,吻合口瘘1例,1例死于肺部感染,随访20例患者中,4例术后第3年死于心脑血管意外,存活的16例患者饮食基本正常.结论 胃大部切除术后吻合口癌、贲门癌及食管癌患者若全身情况许可,无远处转移均应争取手术治疗,消化道重建器官的选择应根据患者首次手术切除情况及术者熟练程度而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吻合口胸膜腔外包埋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经验。方法321例食管癌患者(胸膜腔外包埋组),均行食管胃胸内吻合,应用胸膜包埋吻合口,使吻合口置于胸腔外,与随机抽取321例同期进行食管胃胸内吻合传统方法包埋的食管癌患者(传统包埋组)进行比较。结果胸膜腔外包埋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7.2%(23/321),吻合口瘘发生率为0.3%(1/321);传统包埋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1.5%(37/321),吻合瘘发生率为2.2%(7/32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吻合口胸膜腔外包埋治疗食管癌减少了术后并发症,降低了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肠内营养对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并发症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并发症,如吻合口瘘,发病急、病情凶险、死亡率高。肠内营养支持以其安全、简便、费用低廉、监测容易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本科1997~2000年对16例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并发症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16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43~67岁。16例患者术后并发症中吻合口瘘12例,吻合口狭窄1例,心力衰竭1例,食管支气管瘘1例,胃肠排空障碍1例。12例吻合口瘘患者中,8例经空肠造瘘管滴入肠内营养液,4例经鼻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机械吻合在颈段食管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 76例食管癌病人 ,术前病理诊断为鳞癌 74例 ,腺癌 2例。其中病变位于上段 12例 ,中段 4 8例 ,中下段 16例。手术时将全胸段及腹段食管切除 ,用消化道吻合器 ,经胸腔将颈段食管与胃作端侧吻合。术后 2 0h开始肠内滴注能全力。结果 全组病例均一次吻合完成 ,术后无一例出现吻合口瘘 ,无乳糜胸或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无手术死亡。结论 机械吻合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等优点 ,通过技术改进 ,也可用于颈段食管与胃吻合。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右胸膜顶食管胃吻合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中,右侧开胸胸内胃食管胸膜顶吻合术式,与传统的左侧开胸胸内胃食管主动脉弓上吻合术式比较,术后吻合口并发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食管癌根治术病例,其中行右胸胸膜顶吻合术共109例,行左胸主动脉弓上吻合术103例。术后均进行24 h pH值监测和胃食管钡餐造影检查,比较2组病人术后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处理。结果2组病人术后吻合口并发症(返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瘘和狭窄)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右胸胸膜顶吻合的病人术后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较经左胸弓上吻合的病人明显减少。结论食管中下段癌病人采用经右胸胸膜顶吻合术式较左胸主动脉弓上吻合术式更能减少术后吻合口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管状吻合器重建食管对管贲门癌切除术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2年12月于本院收治的100例管贲门癌切除术患者,根据患者吻合器重建食管方法的不同将其分入研究组(50例,采用管状吻合器重建食管)和参考组(50例,采用分层吻合)。比较两组管贲门癌切除术患者重建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患者满意度以及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吻合口瘘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参考组(P<0.05);研究组患者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参考组(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参考组(P<0.05)。结论:管状吻合器重建食管能有效降低贲门癌切除术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且管状吻合器重建食管操作时间更短,并有利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患者接受度更高。  相似文献   

15.
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瘘不同途径营养支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食管癌三野术后颈部吻合口瘘不同途径营养支持。方法将54例食管癌术后3~14天并发颈部吻合口瘘患者根据营养支持途径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观察颈部吻合口瘘愈合时间、营养指标、肝功能的变化。结果52例瘘口愈合,2例继发纵隔感染死亡。两组平均愈合时间相似,肠内营养组瘘愈合后第1天血转铁蛋白较肠外营养组显著增加(P〈0.05)。肠外营养组瘘愈合后第1天肝功能指标较瘘发生第1天和肠内营养组瘘愈合后第1天均显著升高(P〈0.05)。肠内营养组肝功能无波动。结论肠内营养作为吻合口瘘治疗基础,能够提高机体蛋白合成,保护肝脏功能,同时经济方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原因、预防、早期诊断以及治疗.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施行食管癌切除+胃食管胸内或颈部吻合术278例,术后确诊吻合口瘘12例.总结患者诊治经过,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吻合口瘘的发生率4.3%(12/278),其中,胸内吻合发生率3.9%(10/257),颈部吻合发生率9.5%(2/21).保守治疗11例,治愈10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二次手术1例,治愈.结论 吻合口瘘是食管重建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原因复杂,完善术前准备、提高手术操作技巧是预防术后吻合口瘘的关键.早期诊断、有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法能提高吻合口瘘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PN支持治疗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17例,食管癌12例,贲门癌5例,PN治疗后13例被治愈(766%),3例死亡(17.6%)。吻合口愈合时间最短7天,最长41天,50%PN组患者治疗后7~15天内瘘趋于愈合。50%水、电解质及负氮平衡在PN治疗后3~5天得到迅速纠正,平均氮平衡为2.3g/日(+1.5g~+3.0g),总蛋白有所提高,治疗前后白细胞比值有显差异(P<0.05)。PN支持可能提高吻合口瘘愈合率,可能为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手段(P<0.00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Ⅲ型食管闭锁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08月-2008年07月收治的16例Ⅲ型食管闭锁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造影证实,采用经胸膜外入路行食管气管瘘结扎切断、食管端端吻合术,部分病例加行Livaditis法环切食管肌层,延长食管减小张力后再行食管端端吻合。结果16例均行手术治疗,全部治愈。1例术后吻合口瘘行二次修补手术后治愈出院:1例术后吻合口瘘.经抗感染、营养支持、充分引流后瘘口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屯年,其中术后吻合口瘘保守治疗治愈者1年后并发肺部感染死亡,余11例进食良好。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防治对提高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的存活率有重要作用。尤其减少吻合口张力对防止吻合口痿起决定性作用。术中避免胸膜破裂对呼吸功能的恢复和预后起重要作用。早期拔除放置于吻合口旁的胸膜外引流管有利于吻合口的愈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36例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食管胃吻口瘘的治疗体会,分析吻合口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36例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吻口瘘的临床资料,5例2次手术治疗,31例保守治疗.结果35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发生吻合口瘘的因素较多,但最重要的仍是手术操作的熟练、手术方式和技巧.对早期吻合口瘘,如无明显的手术禁忌证,则二次手术可以提高治愈率.对中晚期瘘患者,尤其是胸腔严重感染者,则应以保守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先天性食管闭锁(CEA)术后近期并发症防治.方法 2002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Ⅲ型食管闭锁患儿30例,7例经胸腔入路、23例行经胸膜外入路行瘘管切断食管端端吻合术,术后予抗感染、SIMV(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或HFO(高频振荡通气)呼吸支持、全静脉营养及部分静脉营养等治疗,其中6例食管吻合口瘘采取留置引流管,加强呼吸管理、营养支持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各种综合治疗.结果 治愈27例(90.0%),放弃治疗后死亡3例(10.0%);术后予抗感染(13.5+2.8)d,SIMV(3.03+1.58)d,全静脉营养及部分静脉营养(11.97+6.69)d;术后并发吻合口瘘6例,其中经胸腔入路者吻合口瘘发生率28.6%,死亡率14.3%;经胸膜外入路吻合口瘘发生率17.4%,死亡率8.7%.结论 合理的呼吸机应用、加强感染及静脉营养等综合治疗对提高先天性食管闭锁生存率起关键作用,食管吻合口瘘是影响术后近期预后的最重要因素,采取经胸膜外入路可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