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牙源性角化囊肿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别从细胞动力学、组织学分型、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几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在角化囊 肿生物学特性上的研究进展,主要从上皮的增殖、分化特点、正角化和不全角化上皮的组织学表现及几种参与颌骨吸收的细胞因子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别从细胞动力学,组织学分裂,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几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在角化囊肿生物学特性上的研究进展,主要从上皮的增殖,分化特点,正角化和不全角化上皮的组织学表现及几种参与颌骨吸收的细胞因子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1956年Philipsen从发生于头颅区的胆脂瘤中分列出7例颌骨囊肿。因为他认为这些囊肿为牙源性,不属炎症来源,于是提出牙源性角化囊肿这一名称。该术语反映了其组织发生和明显的组织学特点。此后,普遍认为典型角化囊肿的组织学特点为上皮衬里一致,基底层发育良好,腔面有皱折的不全  相似文献   

4.
作者回顾文献发现共有4例成人龈囊肿(GCA)显示出牙源性角化囊肿(OKC)的组织学特性。本文根据6例具有OKC组织学表现的龈囊肿资料,探讨区别牙龈OKC和GCA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描述了牙源性角化囊肿超微结构的特征。研究的结果认为:在牙源性角化囊肿中基底板复合物表现形态上是正常的。通常观察到上皮与囊组织的分裂很明显,此乃由于上皮和来自结缔组织基底板复合物的分离之故。上皮不全角化的表层带的形态学特征提示这种牙源性角化囊肿可能是以“不完全”角化不全为特征的。  相似文献   

6.
牙源性角化囊肿复发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东辉  杨桂虹 《口腔医学》1993,13(4):179-181
本文报道了84例牙源性角化囊肿(含14例复发)临床、X线、病理及超微结构观察,并对其复发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X线呈多房型、组织病理学见炎症细胞浸润较多存在于复发OKC,但无统计学意义;(2)超微结构观察,上皮衬里细胞核变化大,多聚核糖体增多,线粒体形态改变提示复发OKC上皮生长活跃;(3)手术式同复发有关,单纯性囊肿剜出术较之于病灶扩大切除更易于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7.
开窗术治疗牙源性角化囊肿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Philipsen(1956年)提出将具有角化上皮的牙源性囊肿称为“牙源性角化囊肿”。1971年WHO简化囊肿的分类,将始基囊肿和角化囊肿归为一类,但不是所有的始基囊肿都是角化囊肿。牙源性角化囊肿占颌骨囊肿的3%~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牙源性角化囊肿 (odontogenickeratocyst,OKC)与正角化牙源性囊肿 (orthokeratinizedodonto geniccyst,OOC)中CK10及Bcl- 2的表达情况。方法 :OKC及OOC各 10例 ,分别行CK10、Bcl- 2免疫组化染色 ,并利用SPSS10 .0统计软件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CK10在OK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80 % (8/10 ) ,而在OOC中为 10 0 % (10 / 10 ) (P >0 .0 5 )。OOC上皮中CK10阳性着色于除基底细胞层外的上皮全层 ,而OKC中CK10阳性着色仅见于上皮表层的不全角化层。Bcl- 2在OK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 6 0 % (6 / 10 ) ,而在OOC中为 10 % (1/ 10 ) (P <0 .0 5 )。结论 :OKC与OOC的衬里上皮中免疫组化表达存在显著差别 ,OOC可能为有别于OKC的一种独立病损。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来关于“牙源性角化囊肿”的文献报告逐渐增多。目前已确认为它是一种不同于其他牙源性囊肿的独立疾患。此囊肿有特殊的病理表现及术后易复发等倾向,应引起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是否存在SMO基因突变,进一步完善对OKC发病机制的认识。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OKC患者,10例为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性OKC(女性4例,男性6例),20例为散发性OKC(女性7例,男性13例)。采集患者的病变组织,分离衬里上皮和纤维间质,采用Sanger测序法分别检测上皮与间质DNA中SMO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检测发现3个SMO基因突变位点,即1例综合征性OKC携带c.2081C>G(p.P694R)突变,2例散发性OKC分别携带c.907C>T(p.L303F)突变和c.1247_1248delinsAA(p.G416E)突变,前2例突变为未被报道过的SMO新突变,且2例散发性OKC均不伴PTCH1突变。结论除PTCH1突变外,OKC还存在SMO基因突变,可能与OKC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1.
牙源性角化囊肿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牙源性角化囊肿以其高复发及侵袭性倾向广受研究者关注,本文对近年来本病的治疗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牙源性角化囊肿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建华 《口腔医学》2001,21(4):210-211
牙源性角化囊肿是具有侵袭性和复发倾向的病变,术后其复发率从2.5%至62.5%不等。因此有些学者将其归纳为良性肿瘤的范围。目前,相当一部分角化囊肿因术前未引起重视即明确诊断,而未得到正确的治疗,这是导致术后复发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报道46例颌骨角化囊肿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后的结果,评价临床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以指导临床实践。材料与方法收集1982年~2000年的临床资料,经病理学证实为牙源性角化囊肿共有46例,且不包括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的病例。其中16例(34.8%)术前未曾怀疑为角化囊肿,3…  相似文献   

13.
牙源性角化囊肿以其高复发及侵袭性倾向广受研究者关注,本文对近年来本病的治疗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牙源性角化囊肿标志物成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源性角化囊肿是一种良性颌骨内病变,由于术前诊断的不确定性和治疗的不彻底性,常导致其较高的复发率。近年来,作为OKC标志物成份的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本文回顾了有关OKC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它对OKC的鉴别诊断以及发病机理,生物学行为的进一步认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牙源性角化囊肿的生长与行为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keratocyst,OKC)由Philipsen[1]于1956年最先报道,是一种好发于下颌磨牙升支部的颌骨囊肿。纤维囊壁内衬较薄的角化复层鳞状上皮,常由5~8层细胞组成,表层一般为皱折状不全角化,基底细胞呈柱状或立方状,胞核呈栅栏状排列且远离基底膜[1]。与其他类型的牙源性囊肿不同,OKC的生长缺乏自限性,具有某些肿瘤的特征;术后有较高的复发倾向;内衬上皮可发生瘤变、甚至癌变;还可与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naevoidbasalcellcarcinomasyndrome,NBCC…  相似文献   

16.
<正> 自1956年Philipsen根据病理学表现将角化囊肿从牙源性囊肿中分出后,国内外对此疾病报道日渐增多。它对颌骨有较大的侵袭性,并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对其在遗传方面的报道并不多见,现将我院所治1例牙源性角化囊肿的病例遗传家谱与随访5年后的结果报道如下: 患者沈××,男,48岁。于1982年4月来本院门诊,自诉右侧面部隆起,要求检查是否患有囊肿,当时无其他自觉症状。回忆病史,该员于20年前在某医院行囊肿摘除术,拔除(?),以后又陆续发现左右上颌骨囊肿,先后2次摘除囊肿,并拔除(?)。本次手术拔除(?)。临床检查:右侧下颌骨升枝部隆起,有乒乓球感,  相似文献   

17.
牙源性角化囊肿发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 目的:探讨牙源性角化囊肿的组织由来。方法:将小鼠胎仔的牙板与牙乳头、口腔粘膜上皮与牙乳头,以及牙胚制成移植片,分别移植到同系成鼠的肾被膜下,定期回收组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发现58例移植片中,41例形成角化囊肿,45例伴有牙体组织形成。结论:实验产生的角化囊肿在组织学上与人的牙源性角化囊肿十分相似,可以为进一步研究该囊肿提供一个较理想的动物模型;证实了牙源性上皮可以发生角化;提示了牙板、口腔粘膜上皮和外釉上皮可能是该囊肿的组织由来之一。  相似文献   

18.
病例1,女,17岁。2000年7月入院。2个月前自觉下牙憋胀,扪及牙槽隆起,无痛,渐增大。5年前行“右上颌骨囊肿刮治术”,病理诊断为角化囊肿。下颌正中唇侧可扪及膨隆,无压痛,无红肿。X线片示,下颌骨正中有一低密影;左右下颌角处各有一椭圆形低密影;左上颌骨有一低密影,内含一颗牙齿:右侧第3、左侧第3、4肋呈叉状肋畸表。治疗:全麻下行“上下颌骨多发囊肿刮治术”,  相似文献   

19.
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nic keratocyst,OKC)是一种局部骨破坏并有复发倾向的颌骨病变,采用一般病理学检查难与颌骨其他类型囊肿相鉴别。本文报告了采用差异性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各类颌骨囊肿进行鉴别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 我院自1980年5月至1987年11月共收治均经病理确诊的牙源性角化囊肿共65例。为提高治疗效果和对该囊肿有足够的认识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初发年龄最小者6岁,最大者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