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调查2018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未成年精神疾病患者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通过电子住院信息系统收集2018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所有住院年龄≤18岁且确诊为精神疾病的患者的临床、人口学和出院当日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共入组626例未成年精神疾病患者,出院时93例(14.9%)患者未使用抗精神病药物,92例(14.7%)患者接受两种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治疗,441例(70.4%)患者使用一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双相障碍(233例)、抑郁症(124例)、精神分裂症(108例)是诊断频率最高的三种精神疾病,其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率为别为94.0%、74.2%和99.1%。使用频率最高五种抗精神病药物依次为喹硫平、奥氮平、阿立哌唑、利培酮和帕利哌酮;双相障碍和抑郁症使用频率最高的抗精神病药物为喹硫平,精神分裂症最常使用奥氮平;儿童组患者最常使用阿立哌唑,青少年组患者最常使用喹硫平;男性患者最常使用奥氮平,女性患者最常使用喹硫平。儿童组患者阿立哌唑、利培酮和喹硫平剂量显著低于青少年组,男女两组间抗精神病药物剂量无显著差异。结论大部分住院未成年精神疾病患者在出院时接受单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不同诊断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种类不同,不同年龄组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种类、剂量不同。  相似文献   

2.
迟发性运动障碍(以下简称TD)目前尚无满意治疗,本文以胞二磷胆碱治疗12例,获得较好疗效。患者TD均系使用抗精神病药后引起,可排除其他器质性因素。其中男10例,女2例。年龄20~62岁,平均42±12岁。计有精神分裂症10例(偏执型5例,残留型2例,衰退型2例,未定型1例),双相情感障碍2例。病期6月~25年,平均6±4年。在出现TD前,有9例  相似文献   

3.
自1987年2月起,我们在精神科的配合下,对101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病人施行丁脑立体定向手术,三年来经过多次随访,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101例,按1984年我国精神分裂症临床工作诊断标准,参照DSM—Ⅲ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其中男性57例,女性44例,年龄15~57岁(33.02±9.2)病程1~25年(X=10±5.8),住院次数1~10次(X=3.8±1.8)。病人主要临床表现多以情感、行为障碍为主,伴有不同程度的思维障碍,几乎所有病人术前均接受过比较充分的抗精神病药物或胰岛素、电休克等治疗(药物折合氯丙嗪最大量3500毫克/日,平均1075.66毫克/日)效果不佳。辅助检查(能配合的病人):31例中有12例呈边缘状态,其余正常。(2)术前量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42~92分(X=61.35±10.57);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S)5~7分(X=5.9±0.67);大体评定量表(GAS)12~45分(X=25.26±7.34)。提示有明显精神障碍。  相似文献   

4.
精神药物副反应及其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编辑 :本期综合精神药物的副反应及其处理共1 9篇稿件 ,由 1 5个单位 2 8位作者所撰写。 1 抗精神病药致意识障碍涂登峰 :报告 3 2例住院患者 ,使用抗精神病药后引起意识障碍 ,均符合 CCMD- 2 - R意识障碍的诊断标准。其中男 1 9例 ,女 1 3例 ,年龄 2 1~ 6 5岁 ,平均 (3 6± 1 1 )岁 ;使用氯氮平 2 4例 ,氯丙嗪 1 4例 ,舒必利 2例 (部分系合用病例 )。折合氯丙嗪剂量为3 0 0~ 75 0 mg/d,平均 (5 6 0± 6 2 ) mg/d。初次用药量过大 (折合氯丙嗪剂量 >6 0 0 mg/d) 1 7例 ,快速换药1 2例 ,合用抗胆碱能药或三环抗抑郁药 1 2例 ,年老体弱或…  相似文献   

5.
作者报告了用氯硝安定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结果,包括用氯硝安定作为辅助治疗的调查及比较单用氯硝安定与抗精神病药物(APD)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疗效。一、氯硝安定作为辅助治疗:作者用开放性回顾性病例调查氯硝安定的疗效。医师对每个病人进行半定式检查和量表检查,调查20例用氯硝安定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病人,其中17例过去联用锂盐和APD。改用氯硝安定后,6例完全停用APD,7例减少APD的剂量。情感障碍平均频度从2.25降到0.94次/例  相似文献   

6.
酚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糖尿病,文献有过记载(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1:31,1974),现将我院收治5例报道如下。 例1 女,50岁。1972年因怀疑被害、被监视及毁物6个月住院。诊断精神分裂症。查空腹血糖84mg%。经氯丙嗪300mg/日,奋乃静24mg/日,安坦6mg/日治愈出院。出院后仍坚持服上药。5年后出现发胖。6年后出现多饮,多尿,口渴,时感饥饿。查空腹血糖240mg%,尿糖(++)。停服抗精神病药,并控制饮  相似文献   

7.
静坐不能是抗精神病药治疗中常见的药物副反应之一 ,易加重病人的痛苦体验 ,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1] 。为此 ,本文对 61例抗精神病药引致静坐不能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于后。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1例为我院 1998年 1月至 1999年 4月住院的病人 ,诊断均符合CCMD - 2 -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其中男 33例 ,女 2 8例 ,年龄 18~ 54岁 ,平均( 31.9± 9.8)岁 ,病程 3个月~ 7年 ,平均 ( 3.7± 1.3)年。发生静坐不能 2次以上者 2 5例 (共计 96次 ) ,其中单纯性静坐不能 (以下称单发组 ) 2 4例 ( 39.3% ) ,伴其它锥体外系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2006年我国10省市双相障碍患者药物治疗现况.方法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按照方便取样原则,在我国10省市41所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选择760例年龄16~65岁,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精神和行为障碍分类双相情感障碍诊断标准,接受精神药物治疗的双相障碍门诊和住院患者,于2006年5月22-28日使用自制修订的调查问卷调查双相障碍患者药物治疗的处方方式.结果 (1)760例患者中,门诊患者为329例(43.3%);住院患者为431例(56.7%);男436例(57.4%),女318例(41.8%),缺失6例(0.8%)数据.(2) >2/3的患者表现为情感高涨(481例,63.3%)、活动增多(513例,67.5%)及思维奔逸(436例,57.4%),162例(21.3%)患者以抑郁表现为主,60例(7.9%)患者伴有精神病性症状,48例(6.3%)患者有自杀观念或行为.住院患者处于急性治疗期、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门诊患者,并且功能损害更严重.(3)671例(88.3%)患者接受心境稳定剂治疗,主要是碳酸锂和丙戊酸盐;593例(78.0%)患者接受了抗精神病药治疗,按照使用频率高低前5种药物分别是:氯氮平、利培酮、氯丙嗪、奎硫平和氟哌啶醇;142例(18.7%)患者接受了抗抑郁药治疗,其中78例(63.4%)选择新型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4)住院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的比例明显高于门诊患者(87.0%vs 66.3%,x2=46.835,P=0.000),门诊患者接受抗抑郁药治疗的比例显著高于住院患者(22.5% vs 15.8%,x2=5.538,P=0.019).(5)606例(79.8%)的患者联合2种或3种药物治疗,主要治疗方案是心境稳定剂联合抗精神病药,双相抑郁发作以心境稳定剂联合抗抑郁药治疗为主.(6)患者对治疗药物(抗精神病药、心境稳定剂或抗抑郁药)的选择受不同临床症状的影响(P<0.05).结论 临床实践中,双相障碍以联合治疗为主,心境稳定剂联合抗精神病药及联合抗抑郁药分别是双相躁狂和双相抑郁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案,治疗药物选择主要受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抗精神病药物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Kane(1982)报道为20%。多认为年老者发生率高,与用药剂量及疗程的关系存在差异。Kane等人(1980)认为患有双相情感性精神病的病人比精神分裂症病人发生率高。为观察锂盐与TD的关系,本文对门诊双相情感性精神病者进行了调查。方法:40例门诊病人,男性16例,女性24例,年龄在30~60岁之间。全部病人均符合DSM  相似文献   

10.
我院系精神病疗养机构,以收治慢性病人为主。于1987年时使用抗精神病药治疗的489例患者中,发生迟发性运动障碍(TD)者90例,占18.4%。3年后(1990)再观察时,已出院18例,死亡15例,仍在住院的57例中,男39例,当时年龄30~80岁,平均50.4±13.1岁,病期6~60年,平均21.9±9.7年。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者55例(占96.5%)以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评定运动障碍情况。结果发现有40例TD症状完全或部分消失者40例(占  相似文献   

11.
10省市抗精神病药使用现况的调查   总被引:43,自引:4,他引:43  
目的调查中国10省市精神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使用现状.方法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各省分为五个经济发展等级,以一定的抽样比例,选择10个省市的46家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科的4 779例住院和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于2002年5月20~24日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的现况调查.结果 (1)在4 779例患者中,门诊为1 969例(41.20%),住院为2 810例(58.80%).与门诊患者比较,住院患者中的男性患者比例高、年龄大、病程长、公费医疗比例高(均P<0.01).(2)使用频率在前六位的药物依次是氯氮平、利培酮、舒必利、氯丙嗪、奋乃静和氟哌啶醇.换算为氯丙嗪等效剂量后,治疗剂量为12.5~4 125 mg/d,平均(365±253)mg/d.其中住院患者的使用剂量[(409±274)mg/d]高于门诊患者[(300±201)mg/d;F=223,P<0.01].(3)2 617例次(54.99%)使用典型抗精神病药,2 940例次(61.78%)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包括氯氮平在内).312例接受长效抗精神病药.3 523例(74.03%)接受单一抗精神病药治疗,1 236例(25.97%)联合使用2种及其以上抗精神病药.(4)常见的合并治疗药物有抗胆碱能药、β-受体阻断剂、苯二氮NFDA3类药、抗抑郁药和心境稳定剂.结论国内精神分裂症药物处方方式逐渐以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占主流,经济负担和患者的症状表现对精神药物的处方方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北京安定医院住院的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抗精神病药使用情况。方法:回顾分析住院年龄≤18岁患者出院当日使用抗精神病药情况。结果:共有1 827例患者入组,其中1 621例出院当日处方有抗精神病药;位于处方频率前5依次为喹硫平、奥氮平、阿立哌唑、利培酮、帕利哌酮缓释片/氨磺必利;双相障碍与抑郁发作使用频率最高的抗精神病药为喹硫平,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为奥氮平,起病于童年和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为阿立哌唑;喹硫平、奥氮平、利培酮用药剂量青少年患者显著高于儿童患者,男性患者显著高于女性患者(P0.05或P0.01);阿立哌唑使用呈逐年上升趋势,奥氮平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住院患者的抗精神病药处方主要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不同年龄、性别用药剂量不同,阿立哌唑的处方频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事件相关电位 P300 技术研究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认知电位的特点。 方法 选择 32 例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患者组,包括双相Ⅰ型障碍 8 例,双相Ⅱ型障碍 24 例)和 30 名 健康对照(对照组),采用经典的视觉怪球范式进行P300测试,对行为学数据及P300成分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患者组按键准确率[(85.42±9.33)%]低于对照组[(89.88±6.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组多个电极位点的 P300 波幅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双相障碍 抑郁发作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在电极位点 FP1[(570.00±208.65)ms]、F7[(505.20±184.50)ms]的 P300 潜伏期较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者[(411.59±196.52)、(371.76±142.80)ms]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认知功能存在一定程度受损,在视觉 P300 中主要表现为波 幅的降低,其中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患者较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者在 FP1、F7 位点潜 伏期延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合并碳酸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的疗效。方法将94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分为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组(43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组(51例),进行为期8周的疗效比较。采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临床大体印象量表(CGI)、副反应量表(TESS)以及药物依从性量表分别于入组前和入组第1、2、4、6和8周末时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BRMS评分较入组时均显著减低(P〈0.01);临床总有效率: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组83.7%,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组82.3%;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非典型药物组的不良反应较典型组少,药物依从性较典型组高。结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依从性好,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对服用利培酮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临床观察。1 对象和方法为 1998年 10月至 2 0 0 1年 12月住院患者 ,年龄 18~ 4 8岁 ;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总分≥ 6 0分 ;治疗前 1周未服用抗精神病药或 1个月内未肌注长效抗精神病药 ,无器质性疾病 ,无酒或药物依赖。共 36例 ,其中男 2 4例 ,女 12例 ;平均年龄 (30 8± 5 6 )岁 ;平均病程 (4 8± 3 8)年 ;PANSS总分为 (84 6± 14 8)分。利培酮治疗剂量为 2~ 6mg/d ,平均 (2 2± 1 6 )mg/d。疗程 6周。不合并其他抗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首次发作时症状特点、精神病性症状的特征及诊断情况,为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及时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对2010年1月1日~2015年10月31日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身科住院,年龄13~17岁,诊断为首次发作双相情感障碍的119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精神病性症状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首次就诊误诊86例,占72.26%;其中,躁狂发作误诊14例,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的为12例,误诊8例(66.67%);抑郁发作误诊71例,伴精神病性症状的为26例,误诊24例(92.31%).混合发作误诊1例,且伴精神病性症状.在首次发作的双相障碍的患者中,精神病性症状出现最频繁的为关系妄想(27例),其次为幻觉(10例).结论精神病性症状对于首次为抑郁发作的青少年患者来说对确诊双相情感障碍的意义更大.青少年双相请障碍患者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的形式、内容广泛.重视精神病性症状在青少年双相障碍中的诊断作用,对提高双相障碍的识别率、诊断率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近20年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种类和剂量变化趋势.方法 调查1986年、1996年、2001年和2006年4个年份在唐山市6所精神病院出院的2 71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3 195份住院病历,用专门设计的调查表记录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特征以及患者出院时药物治疗信息.结果 ①治疗药物的变化:1986年、1996年、2001年和2006年最常使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分别是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氯氮平、除氯氮平外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率分别为93.8%(396/422)、45%(285/634)、59.9%(557/930)、51.6%(623/1206).2006年氯氮平使用率达35.7%(431/1206).4个年份间患者出院时合并使用2种以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比例旱升高趋势(趋势X~2=99.10,P<0.001),从1986年的10.43%(44/422)渐升至2006年的26.29%(317/1209).②药物剂量变化:4个年份出院时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氯丙嗪等效日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 X~2=43.32,P<0.001),4个年份的出院患者日服药剂量随年份增长而呈下降趋势(Spearman R=-0.13,P<0.001);抗精神病药的单一治疗日剂量低于合并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 X~2=14.23,P<0.001).③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患者出院时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氯丙嗪等效剂量与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治疗(b=163.86,P<0.001)、住院大数(b:25.76,P<0.001)呈正相关;与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b=-114.92,P<0.001)、发病年龄(b=-3.87,P<0.001)呈负相关.结论 近20年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已逐渐成为抗精神病治疗的主要用药,抗精神病药合并治疗的比例增加.临床实践中应考虑到氯氮平一直保持较高使用率的利弊和合并用药可能带来的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卡马西平除抗惊厥作用外,还可引起许多代谢的改变,可使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增高,但对血清胆固醇(C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的影响报导不一,尚缺少前瞻性研究。作者随访观察了36例(男21例,女15例,平均年龄32.1岁)特发性癫病病人卡马西平治疗期间的血脂变化。所有病人在治疗前均没用过抗痫药物,给予卡马西平治疗后,大多数病例达到有效血浓度时癫痫得到较好控制,一年内得到完全控制。2月后平均药物剂量是522±87mg/日,血浓度为27.8±6.0μmol/L,12个月后则分别为517±87mg/日和26.6±5.2μmol/L。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在药物治疗无效的躁狂症病人中,电休克治疗前症状评定和电休克治疗结果之间关系的临床意义。方法:由一名医生用情感性精神病和分裂症量表对样本组中24例病人进行临床检查,根据检查结果,作出双相障碍或单相发作的诊断。所有病人要符合DSM-Ⅲ-R中双相躁狂的诊断标准和研究用诊断标准(RDC),同时锂盐治疗至少三周(血锂浓度在1~1.5mEq/L之间)或抗精神病药治疗至少三周(日量相当于1500mg氯丙嗪)无效者。入院前6个月有药物滥用史,或有严重内科疾病并需要治疗者均需从研究中剔除。最后符合要求者仅18例。由一个不了解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卫生经济学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维思通和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时的药物经济学指标 ,探讨何种药物更能降低成本 ,提高疗效。方法 采用自制调查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和生活质量满意度评定量表对服用维思通和传统抗精神症药物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各 5 0例进行调查。结果 在 1年内服用维思通的药费 ($394.36± 2 82 .2 5元 )明显高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 ($2 5 1.90± 32 2 .70元 ) ,0 .0 5 >P >0 .0 0 1。其社会功能和主观生活满意度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相当。结论 服用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