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证候规范化与客观化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研究内容。从辨证分型、临床疗效评价、证候基础研究方面综述了神经根型颈椎病(CR)中医证候的研究现状,认为目前该病中医证候研究方面存在证候诊断标准不统一、疗效评价欠规范、证候基础研究缺乏系统性等问题。通过比较现有的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提出可优先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指南》作为证候诊断标准;关于疗效评价建议遵循国际研究规范,至少选择1项公认的疾病疗效评价指标,根据证候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价量表;建立公认的CR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从动物、组织、细胞层面运用系统生物学技术对中医药干预措施的作用机制进行说明,比较CR不同证候患者临床特征与生化指标等表达差异。   相似文献   

2.
中医证候量表日益成为中医证候转化为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的载体,但其仍然面临着标准化程度不够高、临床应用推广不够充分、"辨证-诊断-治疗-评价"一体化程度不强等瓶颈问题,如何将中医证候量表有效服务于临床成为值得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人工智能对于大数据的深度学习和融合能力带来的启示,使笔者提出将已有成功研制的量表、研制量表的方法学成果与人工智能有机融合的设想,试图将中医证候量表作为中医人工智能获取深度学习资料的途径,将人工智能作为中医证候量表临床推广应用的载体,为智能化中医药临床决策与疗效评价模式的构建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医科研中整体观和还原论能否兼容、证候标准确定、证型分布均衡性、剂量变化影响、病证结合进行疗效评价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认为系统生物学及病证结合研究在中医科研中有重要作用,并且应该加强进行中药不同剂量的量效研究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4.
综述国内外哮喘生存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从研究过程、评价指标内容及其在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中的运用情况等方面对哮喘生存质量量表进行分析,发现现行我国临床运用的哮喘生存质量量表大多直接来源于国外相关量表,很少在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对量表的信度、效度进行分析,中医整体调理的证候疗效没有在量表中反映出来。建议:制定符合中国人生活习惯、又能反映中医证候疗效,信度和效度较高的生存质量量表,应首先考虑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并将与疾病相关性不大的全身证候信息纳入量表中,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对量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客观化疗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客观化疗效评价方法。[方法]应用本课题组研发的中医诊断仪器——中医脉象仪、中医舌象仪以及自制中医证候量表,进行动态的望、闻、问、切"四诊"检查,采集中、西医临床客观化量化指标,采用IBM SPSSStatistics 19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中医脉图、舌图、中医证候量表等中医客观化疗效评价指标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能够准确反映出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状态及疗效,且中医客观化疗效评价指标与西医现有疗效评价指标相比具有一定关联性。[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疗效评价指标能客观全面反映患者的整体状态变化,为今后开展疾病疗效评价的无创检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判定标准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候动物模型是中药复方及中药制剂药效和药理研究的基本工具,而复制能充分体现中医证候特征的动物模型是准确反映中药药效的前提.从模型动物宏观表现判定或个别理化指标判定、以方测证、根据造模因素推测认定是病证结合证候动物模型目前使用的几种判定方法.通过分析这几种方法的不足,提出采用临床诊断标准的等效对应进行动物模型证候属性的判定是较为科学和合理的,并详细阐述了采用临床诊断标准的等效对应进行动物模型证候属性判定中的3个关键问题:证候临床诊断标准中的宏观指标在模型动物的宏观等效对应、证候临床诊断标准中的微观指标在模型动物的微观等效对应、证候临床诊断标准中的宏观指标在模型动物的微观等效对应及关联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梳理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分型及相关研究文献,分析了该病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中医证候辨识依据不统一,主、次症的划分欠合理,分型机械、按图索骥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证候要素理论为指导,基于病证结合建立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的思路,以期建立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新的诊断模式。  相似文献   

8.
证候疗效评价量表可为客观评价中医证候疗效提供依据,丰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目前尚缺乏统一、规范的证候疗效评价量表研制方法。借鉴国际量表研制规范及中医量表研究思路,依据中医证候特点,基于已研制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证候疗效评价量表(COPD-STES),初步提出中医证候疗效评价量表研制基本流程及关键技术,包括7个主要环节(成立研究小组、预设量表基本特征、构建理论框架及条目池、筛选条目、初步形成量表、确定条目权重及量表的考核)、3项关键技术(基于关联规则及隐结构分析的数据挖掘技术,基于经典测量理论与项目反应理论的条目筛选方法,基于随机森林法、因子分析法及百分权重法的条目赋权法),可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比较中西医量表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的临床症状和疗效差异.方法:将5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6例,急性期的14 d分成4段,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组方化瘀解毒汤治疗,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改良爱丁堡 斯堪迪纳维亚研究组制定))(SCAND)和<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三个量表分别评价各段的临床症状及疗效,分析各量表的特点.结果:各治疗组和对照组的量表评分随治疗时间的变化都呈现共同的发展态势,其中中医中风证候量表和NIHSS表现相同的趋势,治疗组11~14 d的NIHSS分值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0~72 hNIHSS分值不同:治疗组11~14 d的中风证候量表分值与0~7 d的得分不同;对照组11~14 d中风证候量表分值与对照组0~72 h不同,得到统计学的验证.从总体水平来说,中医证候分值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干预有效.结论:与SCAND比较,NIHSS更能全面反映脑血管病患者的症状变化.中医中风证候量表与NIHSS类似,可以作为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临床症状和疗效的工具,化瘀解毒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中医药治疗脑梗死研究的实践与若干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目前中医药治疗脑梗死研究出现的若干问题,结合自己工作实践,提出毒损脑络学说赋予脑梗死中医病机的新内涵;在证候规律与证候标准研究方面,应结合统计学和计算智能等方法试图研究方法学的创新,深入研究证候与生活质量关系,研究将赋予证候新的内涵;临床疗效评价应在公认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体现中医药治疗优势特色评价体系;在实验研究方面,临床研究是实验研究的基础,模型的选择与研究是实验研究的关键,研究老年脑梗死应充分考虑到增龄因素,应从多靶点、多层次揭示药物作用机制,并对其中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中医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疗效及疗效评价方法运用现状,为构建中医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疗效评价体系提供借鉴。方法:检索1985—2010年国内中文期刊发表的中医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临床随机对照或对照试验文献,将疗效评价相关的信息录入数据库,并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共检索到符合标准的中医治疗多发性硬化文献9篇,文献采用的诊断标准、疗效评价标准、疗效评价指标较为混乱,不同文献的观察疗程相差悬殊;疗效评价结果提示,中医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总体有效率、对神经症状体征的改善以及对减少复发次数上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现有文献报道的中医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疗效表现形式复杂多样,疗效评价方法混乱,应根据中医的疗效特点构建疗效评价体系,以使中医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疗效得到医药界同行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生存质量测评在中医药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换,临床疗效的评价的标准和模式必将随之发生改变.通过探讨生存质量与中医的关系,认为将生存质量引入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中来,将有助于体现中医治疗疾病的特色和优势,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中医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疗效及疗效评价方法运用现状,为构建中医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疗效评价体系提供借鉴。方法:检索1985—2010年国内中文期刊发表的中医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临床随机对照或对照试验文献,将疗效评价相关的信息录入数据库,并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共检索到符合标准的中医治疗多发性硬化文献9篇,文献采用的诊断标准、疗效评价标准、疗效评价指标较为混乱,不同文献的观察疗程相差悬殊;疗效评价结果提示,中医治疗多发性硬化的总体有效率、对神经症状体征的改善以及对减少复发次数上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现有文献报道的中医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疗效表现形式复杂多样,疗效评价方法混乱,应根据中医的疗效特点构建疗效评价体系,以使中医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疗效得到医药界同行的认同。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以其"整体观念""治病求本"的原则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显示出了其他现代医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1)IPF的对应中医病名行业内仍未能达成共识,缺少权威的指南规范。(2)目前,研究中的地域和研究中心较为单一,缺乏多中心联合的观察性研究,从而忽视由地域差异而造成IPF在病因病机、证候分布上的区别,且目前文献纳入的病例数偏少,结果易受干扰,可重复性差。(3)研究所釆用的评价工具多为欧美国家直接翻译的问卷或经过国内专家翻译改进的普通性量表,由于存在地域差异性,其研究结果难以令人信服。中医在IPF的科研方面,缺乏具有中医自身特色的疗效评估量表,导致大多临床研究在疗效评价时缺乏对"证"改善的判定,而以"候"作为唯一评价,将中医的"证候"一分为二,缺乏了对患者整个人体状态的把握。(4)多数的随机对照研究应用的复方均为自拟方,缺乏针对同证型的古代经方作为对照,因此,在国际上的认可度较低。另外,传统中药复方剂型除了汤剂外,还包含了丸、散、膏、丹等,而这些剂型有的能在IPF稳定期治疗时发挥无法替代的优势,目前相关临床研究中的中药复方剂型均为汤剂,未见其他剂型的研究报道。(5)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临床疗效评估停留在对短期症状改善的观察水平上,缺乏终点指标(如再住院率、生存率等)的统计。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今后研究方向:(1)明确IPF疾病诊断及分期分型标准,加强疾病分期分型与中医主证的研究,对古代文献关于IPF类似疾病的资料进行全面整理,并经过临床验证,规范IPF的中医病名。(2)对于证候研究有必要加强不同地区医家经验交流,开展不同地区大规模、多中心的联合观察研究,按患者生活的地域进行划分统计,深入研究地理、环境因素对IPF的影响。(3)参照国际生活质量量表研究规范中的步骤,研制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医内涵、符合患者报告结局特点的IPF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完善疗效评价体系,用以满足中医对IPF的临床和科研需求,并在临床研究中推广应用。(4)加强古代经方对IPF的疗效研究,可以经方作对照,拓宽中医药治疗IPF的应用。(5)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采用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尤其是加强远期疗效观察、卫生经济学评价及再住院率、生存率等终点事件的随访。  相似文献   

15.
循证医学是遵循临床研究证据的医学。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接受,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正逐步开展,中医药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也逐渐规范化。文章就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循证医学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循证医学是遵循临床研究证据的医学。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理念的接受,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正逐步开展,中医药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也逐渐规范化。文章就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中循证医学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对中药治疗艾滋病疗效评价体系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治疗艾滋病经长期临床实践,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控性,长期使用毒副反应低等优势,不仅能改善患者体质,还有增效的功能。为了客观地评价中药治疗艾滋病的疗效,建议其评价标准应建立在对治疗艾滋病药物的严格意义和论证的基础上。临床个体治疗的结果上。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中医辨病辨证论治方案的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2型糖尿病中医辨病辨证论治方案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型糖尿病分为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湿热内蕴证、阴阳两虚证,建立其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并进行临床疗效验证。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状况和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而中西医结合组优于中药组(P〈0.05)。中药组对FBG、PBG疗效不如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P〉0.05),但是中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对HbA1C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中医辨病辨证论治临床疗效肯定,而中西医结合组疗效优于单纯中药组和单纯西药组。  相似文献   

19.
临床试验设计是临床试验中的关键环节之一。规范化的临床试验设计是完成临床试验的前提和基础。中药疗效的优势是通过整体调节来改善证候的失衡,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中药的序贯疗法讲的是量效关系,它的研究不能脱离临床,离开证候、症状。应建立以临床疗效评价为中心,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临床与试验相结合,探索中药序贯意义。证候是中医诊断与疗效评价的核心所在,撇开证候的改善,完全用西医的指标体系评价中医的疗效,无异是本末倒置,不利于中医药的发展。因此文章通过对外感发热的临床试验设计来达到完成中药序贯疗法临床试验的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