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偏头痛的发病率较高 ,尤其是女性。在美国男性占 1%~10 % ,女性占 3 %~ 2 0 %。临床研究表明 ,偏头痛与中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预防中风 ,现就偏头痛相关性中风的流行病学、分型和发病机制作一论述 ,希冀有益于临床。1 流行病学特点一项资料表明 ,偏头痛可增加青年女性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而另一项调查则认为典型偏头痛可使男性缺血性中风发病增加 ,并且仅影响无其他中风危险因素的男性。最近一项研究表明 ,偏头痛可使中风的总发病率及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增加 ,它可使中风的总发病率增加 80 % ,使缺血性中风的发…  相似文献   

2.
偏头痛性中风病人3例均为女性,年龄为35~42岁,其中枕叶梗塞2例,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梗塞1例。并结合文献,对偏头痛性中风的定义、中风类型、病灶分布与大小、预后、预防与治疗及发病机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反复献血者血液稀释状态与动脉压及心脑血管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反复献血者127例、高血压病87例、缺血性中风60例进行了血液流变学对照性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和缺血性中风病人的全血比粘度、比浆比粘度、还原比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以女性为著。献血者的血粘度降低,以男性为著;献血者的动脉压在同等血粘度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和高血压病人组。血粘度的变动对献血者动脉压的影响小于正常对照组和病人组。结果心脏电生理指标和眼底动脉硬化程度进行分析研究,认为长期血液稀释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与偏头痛发作有关的中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放射学特征及其预后,作者温习了1976年~1980年已被确诊为偏头痛的4874例记录,并严格病例筛选标准。结果20例符合标准,女16例,男4例;确诊时年龄为9~48岁(平均28岁)。17例曾发生一次中风和3例发生了一次以上的中风均与偏头痛发作有关。首次中风前有典型偏头痛者10例,一般偏头痛者2例,两者兼有者1例;有7例无偏头痛病史,但在中风时发生了典型偏头痛。20例共发生了27次局限性脑缺血,6例属可逆性的局部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S),其缺血区定位是:大脑后动脉12次,大脑中动脉10次,小脑后下动脉1次及多部位4次。20例均作了头部CT检查,10例异常,  相似文献   

5.
偏头痛性中风病人3例均为女性,年龄为35~42岁,其中枕叶梗塞2例,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梗塞1例,并结合文献,对偏头痛性中风的定义,中风类型,病灶分布与大小,预后,预防与治疗及发病机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所有急性中风或TIA患者是否都应该住院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所有急性中风病人常规住医院治疗,英国则不然,20%—60%首次中风患者是不住院治疗的。为了探讨这方面的争议,作者对该急诊科(ED)一年内诊断为缺血性中风、TIA或出血性中风的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 该组病例男87名,女81名,年龄20~90岁,平均56岁。ED诊断为缺血性中风129例,TIA22例,出血性中风26例。其中161例收入院治疗,无神经缺失症状21例,有神经缺失症状140例。出院时症状改善83例,未改善43例,病情恶化13例,死亡1例。有27例出院诊断与ED诊断不同。10%的病人,ED诊断为缺血性中风,而出院时既未发现中风,也未发现TIA。还有17例在ED时对于是否需要住院  相似文献   

7.
作者测定了1059例45~64岁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病人和1373例非糖尿病对照人员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并对中风进行了7年随访。以预测NIDDM中年病人的中风。 在1059例NIDDM病人中,男581例,女478例,125例有致命性或非致命性中风,其中34例死于中风。1373例非糖尿病对照人员中,男638例,女735例,30例有致命性或非致命性中风,其中5例死于中风。NIDDM男性患者中风危险率比相应非糖尿病对照人员高2~3倍,女性患者高5倍;先前中风史使中风再发危险率增高3倍;高血糖(血糖>13.4mmol/L)和高血红蛋白A_1(>10.7%)病人中风危险率比血糖控制较好病人  相似文献   

8.
少数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偏头痛可能与卒中相关。作者以前研究结果表明,年轻女性的缺血性卒中中65%有偏头痛,而对照组仅为30%。为进一步了解年轻女性偏头痛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偏头痛、卒中与两个已知血管危险因素——口服避孕药的应用和吸烟的关系,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 资料来自1990年1月~1993年12月巴黎5个医疗中心的神经内科。年龄18~44岁的女性,经CT或MRI证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72例。为了解卒中  相似文献   

9.
偏头痛是一间断性反复发作的 ,以一侧头痛为主的搏动性头痛疾病 ,一次历时约 2~ 72h。可伴有视觉、感觉、运动、情绪紊乱及胃肠道等植物神经症状。常有遗传性家族史〔1〕,一般女性发病率高。由于对偏头痛和缺血性卒中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 ,人们认识到偏头痛和缺血性卒中相关。本文将我院 1986年 7月至 2 0 0 1年 11月收治的 6例偏头痛患者选取完整资料 ,对临床特征加以讨论。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6例 ,女 5例 ,男 1例 ,年龄 18~ 45岁 ,均行头颅扫描 ,为枕叶脑梗死 ,4例有 2~ 5年偏头痛史 ,1例有 10年偏头痛史 ,每人发作形式不…  相似文献   

10.
大多数关于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早期临床病程的研究都是针对神经病学恶化的,很少涉及早期改善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识别早期改善的预兆,确定它是否能预示中风后30天的功能改善、预后的好坏,并探索早期改善的可能机制。 研究对象为发病5小时内住院治疗的152例首次急性缺血性幕上中风的病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临床研究强调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早期(发病后12小时内)治疗的重要性。但病人在早期自然恢复的频率和程度不清楚。为此,作者对发病12小时内不用任何特殊治疗的29名患者,用1989年国际中风康复计分法(NIHSS)为基本检查法,分别在发病后1、2、3和6小时检查病人,发现52%的病人在6小时内有恢复。作者严格筛选了29例患者,均除外任何治疗。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33~82岁,全部进行了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及各项辅助检查。其中7例(24.1%)有中风史,6例(20.7%)有TIAs史,19例(65.5%)有心脏病史,14例  相似文献   

12.
在缺血性中风复发中,夜间血压下降的影响还没有阐明,本研究旨在发现有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夜间血压下降与缺血性中风复发和新发展的无症状性脑损害之间的联系。 研究对象为98例有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人,最后78例病人进入研究。作者应用便携式血压监护仪对病人血压进行全天监测。每例病人分别监测二天,每天在6AM~10PM之间每30分钟测量一次,在10PM~6AM之间每60分钟测量一次。所获得的数据按MABP来计算,MABP是分别按白天(6AM~10PM)和晚上(10PM~6AM)来计算,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在患有连续中风或TIA病人中无症状性梗塞是否与各种血管危险因素有关,从而推测中风的发病机制。作者从1989年到1992年,历时32个月,对由中风或TIA急症入院的595例病人进行研究。这些病人排除了既往有神经外科手术。严重头部外伤,脑动脉或动静脉畸形及痴呆,男性为299例,女性为296例,平均年龄为65.3岁(15~100岁)。其中TIA为110例,缺血性中风为383例,脑出血为102例。对所有的病人进行常规血液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粥样硬化对缺血性中风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中风发生率之间关系的估价对缺血性中风发病机理的研究和缺血性中风预防都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应用超声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来预测将来发生缺血性中风的危险率。 使用7.5MHzB型多普勒超声检查214名日本病人颈动脉狭窄和溃疡斑块程度,以此评估颈动脉  相似文献   

15.
与感染有关的中风临床和生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新近感染(原发性细菌感染)作为脑血管缺血的一种危险因素已得到广泛讨论,在一项对照 研究中作者发现在脑血管缺血前1周内患一种感染的病人(38/197;19.3%)较对照组(10/197;5.1%)为多,呼吸道感染和细菌性感染常见。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调查与新近感染有关的缺血性中风是否能作为一种中风的亚型,新近感染是否影响脑缺血后缺损的严重性,以及确实感染和缺血性中风之间的生化关系。  相似文献   

16.
1992年12月至1995年12月共收治缺血性中风患者128例,分析了血糖与其预后的关系,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缺血性中风128例,男性70例,女性58例,发病年龄39至88岁,平均62.45岁,诊断符合1986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所有病人在起病24~48小时内常规静脉抽血查空腹血糖,并于发病1-3天做头颅门扫描证实。1.2方法采用真糖法测空腹血糖,正常值为3.9-6.2mmol/L,大于6.2mmol/L者为高血糖。根据急性中风后首次空腹血糖水平和既往是否有糖尿病史,将病人分为三组:①非糖尿病高血糖组44例,占34.375%…  相似文献   

17.
有典型缺血性中风病史并经头颅 CT 或MRI 证实为脑梗塞,且不伴有糖尿病、肝硬化、血液病和肾功能异常的缺血性中风25例,其中病期1周的急性期患者14例,病程半年以上的恢复期患者11例,健康人对照16例。血浆抗凝血酶Ⅲ含量和蛋白 C 活性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血液研究室测试。健康人16例血浆蛋白 C 活性为106.7±  相似文献   

18.
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无症状性脑梗塞(SBI)在老年人中时常被发现,包括首次症状性中风病人。关于局部缺血性中风病人的SBI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CT特征的资料均是可靠的,但是对于SBI的临床意义仍有争论。 本研究目的在于评价临床显示首次缺血性中风病人可识别损害痴呆的发展时,SBI的预见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30例发作性房颤病人与无脑血管病史窦性心律的3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了房颤发作频率与CT扫描研究。CT 发现发作性房颤病人中有4例(13%)和对照组中有3例(10%)存在有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的低密度异常灶。由于异常区域较小故临床表现为无症状性梗塞。研究提示两组间在组织损伤灶的数目和病灶大小方面及引起中风的危险性均无显著差异。与慢性房颤相对比,在发作性房颤患者所产生的损害的危险与窦性心律的正常对照者比较发现并未增加。并与临床验证的发作性房颤比慢性房颤的中风危险性低相一致。30例发作性房颤中11例(36%)有缺血或高血  相似文献   

20.
作者采用前瞻性研究,连续观察急性缺血性中风发病后12小时住院的病人,以评价单纯运动性轻偏瘫(PMH)和感觉运动性中风(SMS)综合征预报腔隙性中风的准确性,并用头部CT或尸检作确诊依据。 选1984年1月~1991年12月罗马第一医学院因患急性中风而住院的517例病人为观察对象,男性299例,女性218例,平均年龄67±10岁,其中PMH151例(29%),SMS48例(13%),同时有298例为非腔隙综合征。PMH或SMS综合征表现为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